皮带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500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皮带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皮带头,其包括一连结座、一扣部、一第一卡部及一第一钮。该连结座具有一前端部及一后端部,该前端部具有相面对的两个窄侧边,该后端部用于连结固定一带体的一端。该扣部具有一接合座及一扣合座,该接合座与该连结座的前端部相接,该接合座具有一第一挡件,该扣合座具有一通道及一扣件,该通道允许该带体的另一端穿过,该扣件能扣住或松开该带体。该第一卡部设于该连结座的前端部,且可活动至卡住该第一挡件的位置及释放该第一挡件的位置。该第一钮位于该连结座的前端部的其中一窄侧边,且能被切换位置以对应连动该第一卡部到达上述位置。一使用者可通过对该钮的操作,来控制该第一卡部的作动,从而卡住或释放该扣部。
【专利说明】皮带头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与服饰用腰带、皮带有关,尤其涉及一种可更换扣部的皮带头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常与裤、裙搭配使用的腰带、皮带(以下统称皮带),基本上是由一狭长的带体及一金属制的皮带头构成。该皮带头主要包括与该带体一端连结固定的一连结座及一扣部,该扣部可供该带体另一端穿过,且可被操作于扣住该带体或释放该带体。这种传统的皮带,其扣部经过造型设计能给予人们一种视觉感受。如果希望给予人们另一种视觉感受,或是该扣部受损,无法只更换该扣部,必需更换整个皮带头,因为该扣部与该连接部是通过铆接方式枢接在一起而无法分离。
[0003]为了让该扣部与该连接部变成可分离的,过去提出了不少设计,例如:中国台湾公告第205627及M311291号专利案。尽管如此,关于如何使该扣部与该连接部两者为可分离这项议题,目前仍需要有更新的对应设计。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皮带头,其特别具有一钮及一卡部,一使用者可通过对该钮的操作,达到更换该皮带头扣部的目的,且相对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皮带头扣部的更换操作更为方便。
[0005]更详而言之,本发明的皮带头包括一连结座、一扣部、一第一^^部及一第一钮。该连结座具有一前端部及一后端部,该前端部具有相面对的两个窄侧边,该后端部被配置成可用于连结固定一带体的一端。该扣部具有一接合座及一扣合座,该接合座与该连结座的前端部相接,该接合座具有一第一挡件,该扣合座具有一通道及一扣件,该通道允许该带体的另一端穿过,该扣件能扣住或松开该带体。该第一卡部,设于该连结座的前端部,且被配置成可活动至卡住该第一挡件的位置及脱离该第一挡件的位置。该第一钮位于该连结座的前端部的其中一窄侧边,且能被切换位置以对应连动该第一卡部到达上述位置。其中,该接合座与扣合座较佳是相枢接的,能相对转动。
[0006]较佳地,该第一^^部枢接于该前端部且一端具有一勾,并通过该勾来卡住或释放该第一挡件;该第一钮延伸自该第一^^部的另一端,且略凸出该前端部的该其中一窄侧边;前述该第一卡部与该前端部的枢接点位于该勾与该第一钮之间且较近于该第一钮。
[0007]较佳地,本发明的皮带头还包括位于该第一^^部及该前端部之间的一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通过其弹力将该第一卡部的勾顶向该第一挡件。
[0008]较佳地, 本发明的皮带头还包括凸设于该前端部的一第一支持块,该第一支持块面对该第一卡部的勾,且当该勾卡住该第一挡件的一侧时,该第一挡件的另一侧抵靠于该第一支持块。
[0009]本发明进一步提出一种皮带头,其中,所述皮带头包括能相对拆离、组合的一连结座与一扣部,以及设于该连结座或该扣部上的两卡部和两钮部;该连结座的一端被配置成能用于连结并固定一带体的一端;该扣部被配置成能供该带体的另一端穿过,能扣住或松开该带体;其中一卡部位于另一卡部的对面,且每一卡部各被配置成能活动到限制该扣部脱离该连结座的位置及允许该扣部脱离该连结座的位置;其中一钮部位于另一钮部的对面,且每一钮部被配置成能分别控制相对应的卡部在前述位置之间活动。
[0010] 本发明的上述皮带头,实际上是在该连结座上设置由该第一卡部、第一钮、第一弹性组件、及第一支持块所构成的一卡扣机构,并在该扣部上设置该第一挡件。然而,该连结座上还可以再设置相同于前述的另一卡扣机构,且该扣部上还可设置相同于该第一挡件的第二挡件,以对应该另一卡扣机构。
[0011]较佳地,上述的任一卡扣机构可分别或同时改设于该扣部上,而上述的第一、二挡件则可分别或同时改设于该连结座上。
[0012]无论如何,本发明皮带头的扣部可从其连结座拆离,并更换新的扣部安装至该连结座,拆、装过程简单快速且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14]图2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图。
[0015]图3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16]图4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处于一释放状态下的平面图。
[0017]图5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6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处于一释放状态下的平面图。
[0019]图7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处于一卡住状态下的平面图。
[0020]图8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处于一释放状态下的平面图。
[0021]图9是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处于一卡住状态下的平面图。
[0022]图10是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处于一释放状态下的平面图。
[0023]图11是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处于一卡住状态下的平面图。
[0024]图12是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处于一释放状态下的平面图。
[0025]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0026]I连结座10、10b、IOc前端部
[0027]11后端部
[0028]2、2a 扣部20、20b、20c 接合座
[0029]21、21a 扣合座211、211a 扣件
[0030]212、212a 通道22 轴栓
[0031]23第一挡件24第二挡件
[0032]3 第一^^部30 勾
[0033]31第一轴杆
[0034]4第二卡部40勾
[0035]41第二轴杆
[0036]5第一钮6第二钮
[0037]70弹性元件71第二弹性元件[0038]80第一支持块81第二支持块
[0039]9 带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41]图1至图4显示本发明的皮带头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皮带头包括一连结座1、一扣部2、一第一^^部3、一第二卡部4、一第一钮5及一第二钮6。该连结座I具有一前端部10及一后端部11。如图3所示,该前端部10具有相面对且相距一段距离L的两个窄侧边,每一窄侧边本身的宽度W均小于该距离L。该后端部11被配置成可用于连结并固定一带体 9的一端,例如从该后端部11的内侧面螺入两螺丝(图中未示)来抵压住该带体9的该端,使得该带体9无法脱离该皮带头的该连结座I。
[0042]如图1、图2所示,该扣部2具有一接合座20及一扣合座21。该接合座20的后侧部与该连结座I的前端部10相接。该接合座20具有平行设置的一第一挡件23及一第二挡件24。该扣合座21具有一通道212及一扣件211,该通道212允许该带体9的另一端(图中未示)穿过,该扣件211能扣住或松开该带体9。在此例子中,该扣合座21通过一轴栓22而枢接于该接合座20的前侧部,使得该接合座20与扣合座21不但连接在一起,且还能相对转动。此外,该扣件211成杆状且枢接于该轴栓22而能相对于该轴栓22转动,且当该带体9由内往外地穿过该通道212之后,该扣件211可被操作插入该带体9上的孔(图中未示),以扣住该带体9使其无法被拉动,而当将该扣件211抽出该带体9上的孔之后,则表示该带体9已被释放,此时该带体9可被拉动。前述扣住或释放该带体9的机构,目前已有多种,此部分已属习知技术,容不赘述。无论如何,前述的扣合座21只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例子,实际上并不以此为限,诸如图5、图6所示的第二较佳实施中的扣合座21a即为另一种典型例子,此容后再述。
[0043]该第一卡部3设于该连结座I的前端部10上且位于该前端部10的一侧面,且被配置成可活动至卡住该第一挡件23的一第一位置(如图2所示),及释放该第一挡件23的一第二位置(如图4所示)。该第一钮5位于该连结座I的前端部10的其中一窄侧边,且能被切换位置以对应连动该第一卡部3到达前述该第一及第二位置。在此例子中,该第一卡部3是通过一第一轴杆31而枢接于该前端部10上,使得该第一卡部3得以相对于该前端部10作左、右摆动。较佳地,该第一^^部3的一端具有一勾30,并通过该勾30移动到该第一位置或该第二位置来卡住或脱离该第一挡件23。此外,由于该皮带头较佳地还包括位于该第一卡部3及该前端部10之间的一第一弹性元件70,该第一弹性元件70通过其弹力将该第一^^部3的勾30顶向该第一挡件23,因此,该第一^^部3的勾30会一直卡着(或勾着)该第一挡件23而不会轻易松退。当该第一钮5被从一原位置切换到另一位置,并因此连动该第一卡部3时,该勾30才会从图2所示的该第一位置摆动到图4所示的该第二位置。
[0044]在此一例子中,该第一钮5与该第一卡部3是连成一体的(但也可以是一种独立于该第一卡部3之外的一个可作直线移动的活动钮或一个可作转动的活动钮),该第一弹性元件70是一扭转弹簧,更详而言之,该第一钮5延伸自该第 ^部3的另一端,且略凸出该前端部10的其中一窄侧边,该第一弹性元件70是套在该第一轴杆31上,且其一端抵于该前端部10的一壁面,另一端则抵于该第一卡部3面对该前端部10的该壁面的一内侧面。由于前述该第 ^部3与该前端部10的枢接点(即该第一轴杆31)位于该勾30与该第一钮5之间且较近于该第一钮5,因此,当按压该第一钮5时,就会连动该第一卡部3而使其勾30从该第一位置摆动到该第二位置以释放该第一挡件23,在此过程中,该第一弹性元件70会积蓄弹力。接着,只要一释放该第一钮5,该勾30就会通过刚才所积蓄的弹力往该第一位置的方向自动弹回去。
[0045]该第二卡部4设于该连结座I的前端部10上且位于该前端部10的另一窄侧边而与该第一卡部3遥相对,并被配置成可活动至卡住该第二挡件24的一第一位置(如图2所示),及释放该第二挡件24的一第二位置(如图4所示)。该第二钮6位于该连结座I的前端部10的另一窄侧边而与该第一钮5遥相对,且能被切换位置以对应连动该第二卡部4到达卡住该第二挡件24的该第一位置及脱离该第二挡件24的该第二位置。在此例子中,由于该第二卡部4相同于上述的第一卡部3,且是通过一第二轴杆41而枢接于该连结座I的前端部10上,位于该第二卡部4与该前端部10之间的一第二弹性元件71相同于该第一弹性元件70,以及该第二钮6相同于该第一按钮5,因此,该第二卡部4及其勾40与该第二钮6之间的连动关系与运作过程亦相同于上述,容不赘述。
[0046]图2显示本发明的皮带头的连结座I与扣部2相接合并通过该第一^^部3及第二卡部4而组合在一起时的情形。此时,整个由该皮带头及该带体9所构成的皮带可供一使用者配载。当该使用者发现该扣部2损坏或希望换新的皮带头造型时,不需要更换整个皮带头,只需要同时按压该第一钮5及该第二钮6,就可以使该第一卡部3的勾30与第二卡部4的勾40同时转动到该如图4所示的第二位置(释放位置),此时,勾30、40已对应脱离第一挡件23及第二挡件24,如此,使用者就可以将该扣部2从该连结座I上拆离,并将具有上述构造的新扣部接合于该连结座1,然后,松开该第一钮5及第二钮6,该新扣部即可被稳固地组接在该连结座I上。
[0047]请再参阅图1、图2,较佳地,本发明之皮带头还包括凸设于该前端部10的一第一支持块80及一第二支持块81。该第一支持块80的一侧面面对该第一^^部3的勾30,且当该勾30卡住该第一挡件23的一侧时,该第一挡件23的另一侧抵靠于该第一支持块80的该侧面。该第二支持块81的一侧面面对该第二卡部4的勾40,且当该勾40卡住该第二挡件24的一侧时,该第二挡件24的另一侧抵靠于该第二支持块81的该侧面。当该扣部2被不当地扭动或扳动时,由于该第一、二支持块80、81的支承,该第一、二挡件23及24将比较不容易因此受:损。
[0048]图5、图6显示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中所示的皮带头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 皮带头大致相同,其结构不同之处仅在于其扣部2a的造型与构造,其它均与上述相同,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不再赘述。其中,该扣部2a的扣合座21a上供带体9穿过的通道212a的位置较靠近其接合座20,又其扣件21 Ia为一无法转动的杆件,不过其作用目的仍均同于上述。
[0049]在上述例子中,虽然揭示由该第一卡部3、第一钮5、第一挡件23、及第一弹性元件70所构成的一^^扣机构,由该第二卡部4、第二钮6、第二挡件24、及第二弹性元件71所构成的另一^^扣机构,然而,也可以如图7、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的皮带头,只采用其中一个卡扣机构,在此例子中,是采用由该第二卡部4、第二钮6、第二挡件24、及第二弹性元件71所构成的卡扣机构,并且还保留了上述的第一、二支持块80及81,其作用目的均同于上述,容不赘述。由于此例中已经没有第一挡件23,所以该第一支持块80是可以选择去除的。
[0050] 图9、图10所示的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提出一种不同于上述第一、二较佳实施例的作法。在该第四较佳实施例中所示的皮带头,其上两组卡扣机构的作用目的大致类似于上述,故仅于图面上援用相同标号,不多赘述。在此第四较佳实施例中,其第一、二挡件23,24是相互平行地设置在其连结座I的前端部IOb上,而其第一卡部3、第一钮5及第一弹性元件70设置在其扣部2的接合座20b的一窄侧边,其第二卡部4、第一钮6及第二弹性元件71设置在其扣部2的接合座20b的另一窄侧边,而其第一、二支持块80及81则是设置在其接合座20b的后侧部,且分别对应第一、二挡件23、24。像这样的皮带头结构,于运作上相当类似于上述第一、二较佳实施例,并具有相同的功效。
[0051]在该第四较佳实施例中,虽然揭示由该第一卡部3、第一钮5、第一挡件23、及第一弹性元件70所构成的一^^扣机构,由该第二卡部4、第二钮6、第二挡件24、及第二弹性元件71所构成的另一^^扣机构,然而,也可以如图11、图1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五较佳实施例中的皮带头,只采用其中一个卡扣机构,在此例子中,是采用由第一卡部3、第一钮5、第一挡件23、及第一弹性元件70所构成的卡扣机构,并且保留了上述的第一、二支持块80及81,其作用目的均同于上述,容不赘述。其中,该第一卡部3、第一钮5、及第一弹性元件70是设置在该皮带头的扣部2的接合座20c上,而其第一挡件23与第一、二支持块80及81则是设置在其接合座20b的后侧部,且第一支持块80对应第一挡件23。另外,由于此例中已经没有第二挡件24,所以该第二支持块81是可以选择去除的。
[0052]从上述各实施例的说明可知,图1至6及图9至10实质上揭露一种具有双卡制功能的皮带头,主要包括能相对拆离、组合的一连结座I和一扣部2,以及设于该连结座I或该扣部2上的两卡部3、4和两钮部5、6 ;该连结座I的一端被配置成能用于连结并固定一带体9的一端;该扣部2被配置成能供该带体9的另一端穿过,能扣住或松开该带体9 ;其中一卡部3位于另一卡部4的对面,且每一卡部3、4各被配置成能活动到限制该扣部2脱离该连结座I的位置及允许该扣部2脱离该连结座I的位置;其中一钮部5位于另一钮部6的对面,且每一钮部5、6被配置成能分别控制相对应的卡部3、4在前述位置之间活动。其中,两卡部3、4和两钮部5、6可选择设置在连结座I上,此时,该扣部2对应该两卡部3、4的位置需设置或形成可供此二者的卡扣的结构,例如上述的两挡件23、24。又两卡部3、4和两钮部5、6亦可选择设置在扣部2上,此时,该连结座I对应该两卡部3、4的位置需设置或形成可供此二者的卡扣的结构,例如上述的两挡件23、24也可选择设置在该扣部2上。至于图7至8及图11至12,则揭露一种具有单卡制功能的皮带头,其跟前述具有双卡制功能的皮带头的主要差别在于,此单卡制功能的皮带头只有一个卡部及一个钮部。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皮带头,都具有方便使用者将扣部从连结座上拆离,并将新扣部接合于连结座的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皮带头,能连接一带体,其特征在于,该皮带头包括: 一连结座,具有一前端部及一后端部,该前端部具有相面对且相距一段距离的两个窄侧边,每一窄侧边本身的宽度均小于该距离,该后端部被配置成能用于连结并固定该带体的一端; 一扣部,具有一接合座及一扣合座,该接合座能拆地组设于该连结座的前端部,且该接合座具有一第一挡件;该扣合座具有一通道及一扣件,该通道能供该带体的另一端穿过,该扣件能扣住或松开该带体; 一第一卡部,设于该连结座的前端部,且被配置成能活动至卡住该第一挡件的位置及脱离该第一挡件的位置;及 一第一钮,位于该连结座的前端部的其中一窄侧边,且能连动该第一卡部作位置变换,以驱使该第一^^部卡住或脱离该第一挡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部枢接于该前端部,且其一端具有一勾,该勾用以卡住或释放该第一挡件;该第一钮延伸自该第一^^部的另一端,且略凸出该前端部的其中一窄侧边;前述该第一卡部与该前端部的枢接点位于该勾与该第一钮之间且较近于该第一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皮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头还包括位于该第一卡部及该前端部之间的一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一弹性元件通过其弹力使该第一卡部的勾顶向该第一挡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头还包括凸设于该前端部的一第一支持块,该第一支持块的一侧面面对该第一^^部的勾,且当该第一^^部的勾卡住该第一挡件的一侧时,该第一挡件的另一侧抵靠于该第一支持块的该侧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头,其特征在于, 该扣部的接合座还具有一第二挡件,且位于该第一挡件的对面; 一第二卡部,设于该连结座的前端部,且被配置成能活动至卡住该第二挡件的位置及脱离该第二挡件的位置;及一第二钮,位于该前端部的另一窄侧边,且能连动该第二卡部作位置变换,以驱使该第二卡部卡住或脱离该第二挡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带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卡部枢设于该前端部,且其一端具有一勾,该勾用以卡住或释放该第二挡件;该第二钮延伸自该第二卡部的另一端,且略凸出该前端部的另一窄侧边;前述该第二卡部与该前端部的枢接点位于该勾与该第二钮之间且较近于该第二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皮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头还包括位于该第二卡部及该前端部之间的一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二弹性元件通过其弹力使该第二卡部的勾顶向该第二挡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皮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头还包括凸设于该前端部的一第二支持块,该第二支持块的一侧面面对该第二卡部的勾,且当该第二卡部的勾卡住该第二挡件的一侧时,该第二挡件的另一侧抵靠于该第二支持块的该侧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头,其特征在于,该接合座枢接于扣合座。
10.一种皮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头包括能相对拆离、组合的一连结座与一扣部,以及设于该连结座或该扣部上的两卡部和两钮部;该连结座的一端被配置成能用于连结并固定一带体的一端;该扣部被配置成能供该带体的另一端穿过,能扣住或松开该带体;其中一卡部位于另一卡部的对面,且每一卡部各被配置成能活动到限制该扣部脱离该连结座的位置及允许该扣部脱离该连结座的位置;其中一钮部位于另一钮部的对面,且每一钮部被配置成能分别控 制相对应的卡部在前述位置之间活动。
【文档编号】A44B11/00GK103976517SQ201310442722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7日
【发明者】刘欣达 申请人:刘欣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