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弹力加强且易收伞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2436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弹力加强且易收伞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弹力加强且易收伞的结构,主要是针对中棒单元的结构的改进,所采用的技术内容是该中棒单元由第一节中棒、第二节中棒、第三节中棒依序套组而成,其特征在于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并由内塞套设一活动且顶部穿越内塞的弹力增强套管,主弹簧底端抵靠于第一节中棒下半部内,而顶端顶靠于弹力增强套管内顶部,于第三节中棒内另设有副弹簧,副弹簧顶端顶靠于上巢内塞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二节中棒的内塞顶面;借此结构使伞具于开伞时加强中棒单元的整体弹力,而于收伞压缩时,两组弹簧是于不同时间受压,同时两弹簧以间接形态产生弹力相抵效果,因此,可降低收伞压缩所需的力量,使其更为实用。
【专利说明】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弹力加强且易收伞的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自动开收伞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自动开收伞的中棒结构改进方面。
【背景技术】
[0002]自动开收伞的伞中棒自动伸张是依靠伞中棒内的开伞弹簧来完成,然而,开伞弹簧受到伞中棒的内管空间的限制,致使弹力效果较差。具体而言,开伞弹簧的外径受限于内管内径而无法采用更大外径弹力较大的弹簧,另外,为了确保中棒内的子弹头能正常移动,该开伞弹簧的丝径也受到子弹头尺寸的限制而无法采用更大丝径弹力较大的弹簧,且由于中棒收缩后的空间有限,因此开伞弹簧的圈数也受到限制,如此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目前自动开收伞的开伞弹簧弹力不足,经常产生伞中棒无法完全伸张的情形;另外,由于该开伞弹簧为单一形态,长度相当于三节中棒总长,其长度较长,相对的在压缩时其强度及弹力都不小,因此,使用者手部必须用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压缩收伞且须一次性压入扣合,但若施力或动作稍有不当时,受压缩的开伞弹簧会以极大的力量将中棒复弹而经常造成使用者手部或身体其它部位受伤;由此观之,此种结构不甚理想,实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伞中棒的弹力效果差的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弹力加强且易收伞的结构,提出高弹力的自动开收伞。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弹力加强且易收伞的结构,整组伞具基本构件包含有一伞握把及设于伞握把内而具有按钮与具有控制柱、凸柱的控制环体的操控单元与一组由第一节中棒、第二节中棒、第三节中棒套组而成的中棒单元,及一固接于第三节中棒顶部且底部设有上巢内塞的上巢、一固接于上巢内塞底部的内管、一套置于中棒单元外的活动巢、一置于中棒单元内的子弹头与开伞弹簧及数个接设于上巢与活动巢间并设有收伞弹簧的伞骨等构件;改进的特点主要是于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并由内塞套设一可上下活动且顶部穿越内塞的弹力增强套管,主弹簧底端抵靠于第一节中棒下半部内,而顶端顶靠于弹力增强套管内顶部,于第三节中棒内另设有副弹簧,副弹簧顶端顶靠于上巢内塞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二节中棒的内塞顶面,利用于弹力增强套管内的主弹簧及第三节中棒内的副弹簧而使中棒单元内的弹簧形成加长形态,也即是以组合的方式增加了整体弹簧的长度;借此结构得使伞具于开伞时加强中棒单元的整体弹力,而于收伞压缩时,两组弹簧是于不同时间受压,同时两弹簧以间接形态产生弹力相抵效果,因此,可降低收伞压缩所须的力量,使其更为实用。
[0006]所述的弹力增强套管顶端设有向内突出的内环缘,使主弹簧顶端顶靠于内环缘底面,弹力增强套管底端设有向外突出的外环凸缘,使其能靠抵于第二节中棒顶部的内塞的底面而不会脱离与内塞的套接形态。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出高弹力的自动开收伞。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压缩完成收伞形态结构配置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开伞形态结构配置图。
[0011]图3是本实用新型收伞形态结构配置图。
[0012]图中标号说明:[0013]10伞握把
[0014]20操控单元21控制环体22按钮23控制柱 24凸柱
[0015]30中棒单元31第一节中棒 32第二节中棒
[0016]33第三节中棒
[0017]34内管35内塞36弹力增强套管
[0018]40活动巢41滑轮50子弹头51拉绳
[0019]60主弹簧
[0020]70伞骨71收伞弹簧
[0021]80上巢81滑轮82上巢内塞
[0022]90副弹簧
[0023]311弹片361内环缘362外环凸缘【具体实施方式】
[0024]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弹力加强且易收伞的结构是以三折伞为实际例,整组伞具基本包上含有一伞握把10、一操控单元20、一组中棒单元30、一活动巢40、一子弹头50、一主弹簧60、数个伞骨70、收伞弹簧71、底部设有上巢内塞82的上巢80及一副弹簧90等构件。该操控单元20设于伞握把10内,其主要是于一具有空心内部的主体内装设一控制环体21及设于伞握把10侧方的开孔处并外露的按钮22,于控制环体21- 一侧底部设有控制柱23,并于控制环体21另一侧设有一凸柱24用以卡制活动巢40,以保持伞具能定位于收折状态;该中棒单元30由第一节中棒31、第二节中棒32及第三节中棒33套组而成,第三节中棒33顶部与上巢80固接,于第二节中棒32内顶部固设一内塞35,于内塞35套设一可上下活动且顶部穿越内塞35的弹力增强套管36,该弹力增强套管36顶端设有向内突出的内环缘361,弹力增强套管36底端设有向外突出的外环凸缘362,使其能靠抵于第二节中棒32顶部的内塞35的底面而不会脱离与内塞35的套接形态,而中棒单元30的第一节中棒31底部固接于操控单元20的主体上;该主弹簧60顶端顶靠于弹力增强套管36的内环缘361底面,而底端抵靠于第一节中棒31下半部内,于第三节中棒33内另设有副弹簧90,该副弹簧90顶端顶靠于上巢内塞82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二节中棒32的内塞35顶面;该活动巢40于套置中棒单元30上,于上方一侧设有滑轮41,各伞骨70接合于活动巢40与上巢80之间,而于每一伞骨70上皆枢接有收伞弹簧71 ;于上巢内塞82底端固接一底端穿过内塞35及弹力增强套管36的内管34,再于上巢内塞82内设有一边露于第三节中棒33与上巢80外的滑轮81,而于滑轮81上跨绕一条拉绳51,该拉绳51 —端绕过活动巢40的滑轮41后向上而固接于上巢80上,而另一端固接于设在内管34下方的子弹头50顶端。
[0025]再请参阅图1所示,自动开收伞在收伞压缩后预备使用时的结构状态是,在压收中棒单元30时,第二节中棒32上的弹力增强套管36顶端顶靠于上巢80底面,主弹簧60受弹力增强套管36抵压而形成压缩于第一节中棒31与弹力增强套管36内,而副弹簧90压缩于第三节中棒33内的上巢内塞82底面与内塞35顶面之间的空间内,活动巢40受控制环体21的凸柱24所卡制而定位,同时控制柱23受第二节中棒32底端向下顶推形成向下倾斜状,而子弹头50受内管34抵压及第一节中棒31的弹片311撑推而卡扣于第一节中棒31的扣孔上。
[0026]请配合图2所示,当欲开伞时,压下按钮22,控制环体21被内推而使凸柱24脱离与活动巢40的卡扣,而在中棒单元30内的主弹簧60复原弹力的作用下,将弹力增强套管36向上推伸,并由弹力增强套管36底部的外环凸缘362带动第二节中棒32向上推伸,而副弹簧90复原弹力的作用下,将第三节中棒33向上推伸,此时的子弹头50仍卡扣于第一节中棒31的扣孔上,借由拉绳51经由滑轮81将活动巢40拉动向上伸移而将伞骨70完全撑张开以完成自动开伞的动作,此时各伞骨70上的收伞弹簧71成拉伸状态,另外,控制柱23也恢复为水平形常态并抵向子弹头50。
[0027]请配合图3所示,当欲收伞时,再次压下按钮22,此时的控制柱23便对子弹头50顶推使其脱离与第一节中棒31的卡扣,此时拉绳51的拉扣力也解除,而在各伞骨70上的收伞弹簧71复原弹力的作用下,使各伞骨70自动收折,并将活动巢40向下推移,随即再进行压缩中棒单元30而完成如图1的压缩收伞的形状。
[0028]前述实施例所揭技术是,利用于弹力增强套管36向第二节中棒32上方延伸的形态,使内部的主弹簧60得由第一节中棒31延伸至第二节中棒32上方,并配合置于第二节中棒32与第三节中棒33间的副弹簧90而使中棒单元30内的弹簧形成加长形态,也即是以组合的方式增加了整体弹簧的长度,借此结构得使伞具于开伞时加强中棒单元30的整体弹力,而于收伞压缩时,两组弹簧是于不同时间受压,同时两弹簧以间接形态产生弹力相抵效果,因此,可降低收伞压缩所须的力量,使其更为实用。
[00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改进的自动开收伞弹力加强且易收伞的结构,整组伞具基本构件包含有一伞握把及设于伞握把内而具有按钮与具有控制柱、凸柱的控制环体的操控单元与一组由第一节中棒、第二节中棒、第三节中棒套组而成的中棒单元,及一固接于第三节中棒顶部且底部设有上巢内塞的上巢、一固接于上巢内塞底部的内管、一套置于中棒单元外的活动巢、一置于中棒单元内的子弹头与开伞弹簧及数个接设于上巢与活动巢间并设有收伞弹簧的伞骨构件;其特征在于,主要是于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并由内塞套设一可上下活动且顶部穿越内塞的弹力增强套管,主弹簧底端抵靠于第一节中棒下半部内,而顶端顶靠于弹力增强套管内顶部,于第三节中棒内另设有副弹簧,副弹簧顶端顶靠于上巢内塞底部,而底端抵靠于第二节中棒的内塞顶面。
【文档编号】A45B25/14GK203467843SQ201320446410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5日
【发明者】倪素珍 申请人:倪素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