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杆式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4589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拉杆式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拉杆式行李箱,包括:一主箱体,包括前壳板和后壳板;一L型伸缩拉杆,设置于前、后壳板之间,且邻近前、后壳板的周侧,该L型伸缩拉杆至少包括一立向伸缩杆组以及设置于该立向伸缩杆组顶部的一横向握持部;一装设部,设置于前、后壳板之间且与该横向握持部相对位置处;由于该前、后壳板无需如现有拉杆行李箱般必须额外凹设一凹陷部位来容置拉杆,故制造时能仅利用同一组模具而制造出相同外观的前、后壳板,并能在设有L型伸缩拉杆为前提下,使前、后壳板造型能保持完整性,达到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主箱体内部空间的目的。
【专利说明】拉杆式行李箱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杆式行李箱,尤其涉及一种能在设有L型伸缩拉杆为前提下,使前、后壳板造型能保持完整性的创新拉杆式行李箱。
【背景技术】
[0002]拉杆式行李箱为经常出差或旅游者必备的携行工具之一,以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拉杆式行李箱而言,通常会于箱体上方设置一具伸缩定位功能的Π型拉杆,并于箱体底部配合设置轮具,当使用者欲拖行箱体时,能将Π型拉杆向上拉出定位,待使用完毕后则下压Π型拉杆,使其所设的伸缩杆结构能馈缩于箱体内,由于该等拉杆式行李箱使用、操作皆相当简单,因此在市场上占有相当普遍广泛性的需求量。
[0003]拉杆式行李箱使用上故然便利,但其结构为人诟病之处如图1所示,为了要容置π型拉杆01的提把部位02,故于制造时必须于拉杆式行李箱03的前面板04或后面板05顶面预先凹设有一凹陷部位06,以使π型拉杆01的提把部位02收纳馈缩时能隐藏于该凹陷部位06内,但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前、后面板04、05的造型无法对称、一致,导致整体外观的美观性大打折扣,且于制造时亦必须置备两组模具而分别制造前、后面板04、05,进而造成模具成本增加而使徒增制造成本的负担,故相当不利于量产,再者,习知的伸缩杆结构(图面省略)通常配合π型拉杆01设成双杆式结构形态,故当其隐藏于拉杆式行李箱03内相当占据空间且不美观(习知通常会于拉杆式行李箱内缝制一内衬用以遮蔽该伸缩杆结构),再配合该凹陷部位06的结构,如此不仅会导致拉杆式行李箱03的内部空间大幅减少,造成容纳空间缩减,亦会影响容纳物品的容量,令产品的使用便利性大幅降低,由此可知,现有拉杆式行李箱仍旧存在相当大的空间有待改良突破。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杆式行李箱;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种拉杆式行李箱包括:一主箱体,包括呈可相对开启或闭合状态的一前壳板以及一后壳板;一 L型伸缩拉杆,设置于前、后壳板之间,且必须邻近前、后壳板周侧,该L型伸缩拉杆至少包括沿着主箱体内侧立向延伸设置的一立向伸缩杆组以及设置于该立向伸缩杆组顶部的一横向握持部,通过该立向伸缩杆组使得横向握持部能上拉呈可握持的使用状态,或者下压呈馈缩的收纳状态;呈贯穿非凹陷形态的一装设部,设置于前、后壳板之间的区域且与该横向握持部相对位置处,且该装设部的形态能配合横向握持部,构成该横向握持部于未使用状态下能收纳于该装设部内呈平置收纳状态;
[0007]藉此独特创新结构,使本实用新型对照先前技术而言,由于该前、后壳板无需如现有拉杆行李箱般必须预先凹设一凹陷部位来容置拉杆,故制造时能仅利用同一组模具而制造出相同外观的前、后壳板,使得前、后壳板能在设有L型伸缩拉杆为前提下,其外观、造型能保持对称、完整性,故以制造面而言,能节省模具成本,并有效降低制造成本而利于量产,以使用面而言,能增加主箱体的内部空间,并增进整体外观造型的美观性,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能达到降低制造成本、利于量产、增加主箱体的内部空间等实用进步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现有拉杆行李箱的立体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11]图4为本实用新型按压该控制钮的动作状态示意图。
[0012]图5为本实用新型L型伸缩拉杆动作状态示意图。
[0013]图6为本实用新型L型伸缩拉杆动结构配置形态的示意图。
[0014]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形态的平面图。
[0015]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形态的平面图。
[0016]图9为本实用新型L型伸缩拉杆及装设部设置位置实施形态的俯视图。
[0017]图10为本实用新型L型伸缩拉杆及装设部设置位置实施形态的俯视图。
[0018]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主箱体另一实施形态的俯视图。
[0019]图12为本实用新型 主箱体另一实施形态的立体图。
[0020]【符号说明】
[0021]Π型拉杆01 提把部位 02 拉杆式行李箱03 前面板 04
[0022]后面板 05 凹陷部位 06 拉杆式行李箱07 主箱体 10
[0023]前壳板 11 后壳板12 枢接部13 箱框14
[0024]沟槽 15 L型伸缩拉杆20 立向伸缩杆组21 横向握持部22
[0025]外管 23 内管24 弹性顶撑构件25 定位部 26
[0026]装设部 30 开口31 容置座32 控制钮 40
[0027]限位件 41 接合组件 50 拉动件51 对接件 52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如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拉杆式行李箱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所述拉杆式行李箱07又称为拉杆箱或旅行箱,其主要结构包括:
[0029]—主箱体10,包括呈可相对开启或闭合状态的一前壳板11、一后壳板12 ;本实用新型主箱体10实施上于前、后壳板11、12间设置有一枢接部13,构成该前、后壳板11、12能以该枢接部为轴心呈可相对开启或闭合状态,或者如图11所示,该主箱体10的前、后壳板11、12间绕设有一接合组件50,该接合组件50包括有拉动件51与对接件52,通过拉引该拉动件51能控制对接件52呈相对收合连接或分离,以使前、后壳板11、12能呈相对开启或闭合状态;
[0030]一 L型伸缩拉杆20,设置于前、后壳板11、12之间的区域,且必须邻近前、后壳板
11、12的一周侧,该L型伸缩拉杆20至少包括沿着主箱体10内侧立向延伸设置的一立向伸缩杆组21以及设置于该立向伸缩杆组21顶部的一横向握持部22,通过该立向伸缩杆组21使得横向握持部22能上拉呈可握持的使用状态,或者下压呈馈缩的收纳状态;
[0031]呈贯穿非凹陷形态的一装设部30,设置于前、后壳板11、12之间的区域且与横向握持部22相对位置处,且该装设部30的形态能配合横向握持部22,构成该横向握持部22于未使用状态下能收纳于该装设部30内呈平置收纳状态;
[0032]承上述结构,由于该前、后壳板11、12无需如现有拉杆行李箱般必须预先凹设一凹陷部位来容置拉杆,故制造时能仅利用同一组模具而制造出相同外观的前、后壳板11、12,使得前、后壳板11、12能在设有L型伸缩拉杆20为前提下,其外观、造型能保持对称、完整性,以制造面而言,能节省模具成本(现有拉杆行李箱需要两组模具、本实用新型仅需一组模具),并有效降低制造成本而利于量产,以使用面而言,由于本实用新型L型伸缩拉杆20的立向伸缩杆组21为单杆的结构形态,故能缩减于主箱体10内所占据的体积,配合该前、后侧壳板11、12表面无需设置任何凹陷部位的结构设计,使得主箱体10的内部空间能够大幅增加,以提升容纳物品的空间,令使用上更为便利,且整体外观亦能产生相互对称、一致的视觉美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能达到降低制造成本、利于量产、增加主箱体10的内部空间以及外观造型的美观性等实用进步性。
[0033]如图2、3所示,其中该主箱体10的前、后壳板11、12间绕设形成有一箱框14,而该箱框14中央另绕设形成有一沟槽15,所述L型伸缩拉杆20实施上装设于该箱框14的沟槽15内且相异于枢接部13的一侧,令立向伸缩杆组21沿着箱框14内侧立向设置,又该装设部30设置于该箱框14的沟槽15与L型伸缩拉杆20的横向握持部22相对位处;且其中,该装设部30包括开设于该箱框14所设沟槽15的一开口 31以及能配合装设于开口 31的一容置座32,该容置座32能供横向握持部22容置,且该容置座32的一侧能提供该立向伸缩杆组21穿伸通过,构成该横向握持部22于未使用状态下能容设于该容置座32内,使其隐藏于箱框14的沟槽15内呈平置收纳状态。
[0034]另如图2至6所示,其中该横向握持部22预定位置处另设置有一控制钮40,所述控制钮40与立向伸缩杆组21呈传动连结关系,构成当使用者按压该控制钮40时,使得立向伸缩杆组21能自动向上将横向握持部22顶出,以利使用者握持;且其中,该L型伸缩拉杆20的立向伸缩杆组21实施上包括至少一外管23、设置于该外管23内呈可移动状态的内管24以及设置于内管24下方的一弹性顶撑构件25,其中该横向握持部22设置于内管24的顶部,又该内、外管23、24相对位置处设置有定位部26 (此处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所述定位部26与横向握持部22所设控制钮40呈传动连结关系,构成当按压该控制钮40时使得定位部26能呈释放状态,令弹性顶撑构件25能将内管24向上顶出,且该控制钮40于释放后能将内管24移动至预定位置而使定位部26呈锁定状态,藉以使内管24的相对位置能获得定位(该定位部26实施上可为定位缘与卡槽的定位形态,但不局限于);
[0035]且其中,该横向握持部22位于控制钮40的一侧更设置有一限位件41,通过操控该限位件41能使该控制钮40呈锁定无法按压状态、或者呈解除锁定的可按压状态。
[0036]又该前、后壳板11、12的周侧呈倾斜(如图7所示)或弧曲(如图8所示)形态,构成该L型伸缩拉杆20所设立向伸缩杆组21的拉伸、馈缩方向配合设为倾斜或弧曲任其中一种方向,以使该横向握持部22上拉至使用位置时能位于主箱体10的中心位置上方,令用户握持该横向握持部22拖行主箱体10时能保持平衡。
[0037]另如图9、10所示,其中该L型伸缩拉杆20以及装设部30设置于该前壳板11或后侧壳板12位于箱框14的一偏侧位置处,此部分并不局限。
[0038]又如图12所示,该主箱体10的前壳板11与后壳板12利用一体成型制成的壳体态样,可为无箱框14形态,此部分亦不局限。
[0039]功效说明:本实用新型功效增进的事实如下:
[0040]本实用新型拉杆式行李箱主要通过该主箱体、L型伸缩拉杆以及呈贯穿非凹陷形态的一装设部所构成的创新结构,使本实用新型对照先前技术而言,由于该前、后壳板无需如现有拉杆行李箱般必须额外凹设一凹陷部位来容置拉杆,故制造时能仅利用同一组模具而制造出相同外观的前、后壳板,使得前、后壳板能在设有L型伸缩拉杆为前提下,其外观、造型能保持对称、完整性,故以制造面而言,能节省模具成本,并有效降低制造成本而利于量产,以使用面而言,能增加主箱体的内部空间,并增进整体外观造型的美观性,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能达到降低制造成本、利于量产、增加主箱体的内部空间以及外观造型的美观性等实用进步性。
[00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拉杆式行李箱,包括: 一主箱体,包括呈可相对开启或闭合状态的一前壳板以及一后壳板; 一 L型伸缩拉杆,设置于前、后壳板之间,且邻近前、后壳板周侧,该L型伸缩拉杆至少包括沿着主箱体内侧立向延伸设置的一立向伸缩杆组以及设置于该立向伸缩杆组顶部的一横向握持部,通过该立向伸缩杆组使得横向握持部能上拉呈可握持的使用状态,或者下压呈馈缩的收纳状态; 呈贯穿非凹陷形态的一装设部,设置于前、后壳板之间的区域且与该横向握持部相对位置处,且该装设部的形态能配合横向握持部,构成该横向握持部于未使用状态下能收纳于该装设部内呈平置收纳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杆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箱体的前、后壳板间设置有一枢接部,构成该前、后壳板能以该枢接部为轴心呈可相对开启或闭合状态,又该前、后壳板间绕设形成有一箱框,且该箱框中央另绕设形成有一沟槽,而所述L型伸缩拉杆装设于该箱框的沟槽内且相异于枢接部的一侧,令立向伸缩杆组沿着箱框内侧立向设置,又该装设部设置于该箱框的沟槽与L型伸缩拉杆的横向握持部相对位处; 且其中,该装设部包括开设于该箱框所设沟槽的一开口以及能配合装设于开口的一容置座,该容置座能供横向握持部容置,且该容置座的一侧能提供该立向伸缩杆组穿伸通过,构成该横向握持部于未使用状态下能容设于该容置座内,使其隐藏于箱框的沟槽内呈平置收纳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杆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壳板的周侧呈倾斜或弧曲形态,构成该L型伸缩拉杆所设立向伸缩杆组的拉伸、馈缩方向配合设为倾斜或弧曲任其中一种方向,以使该横向握持部上拉至使用位置时能位于主箱体的中心位置上方。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拉杆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握持部预定位置处另设置有一控制钮,所述控制钮与立向伸缩杆组呈传动连结关系,构成当使用者按压该控制钮时,使得立向伸缩杆组能自动向上将横向握持部顶出,以利使用者握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杆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伸缩拉杆的立向伸缩杆组包括至少一外管、设置于该外管内呈可移动状态的内管以及设置于内管下方的一弹性顶撑构件,其中该横向握持部设置于内管的顶部,又该内、外管相对位置处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横向握持部所设控制钮呈传动连结关系,构成当按压该控制钮时使得定位部能呈释放状态,令弹性顶撑构件能将内管向上顶出,且该控制钮于释放后能将内管移动至预定位置而使定位部呈锁定状态,藉以使内管的相对位置能获得定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杆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握持部位于控制钮的一侧更设置有一限位件,通过操控该限位件能使该控制钮呈锁定无法按压状态、或者呈解除锁定的可按压状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杆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箱体的前、后壳板间绕设有一接合组件,该接合组件包括有拉动件与对接件,通过拉引该拉动件能控制对接件呈相对收合连接或分离,以使前、后壳板能呈相对开启或闭合状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杆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箱体的前壳板与后壳板系利用一体成型制成的壳体态样。
9.如权利要求1、7或8所述的拉杆式行李箱,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伸缩拉杆以及装设部设置于该前壳板或后侧壳 板位于箱框的一偏侧位置处。
【文档编号】A45C5/04GK203590988SQ201320668017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8日
【发明者】陈首卯 申请人:陈首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