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减轻过度内翻和膝关节应力的鞋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6567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用于减轻过度内翻和膝关节应力的鞋垫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置于鞋内以用于减轻使用者的与过度内翻相关的髌骨(膝盖骨)不对准和膝关节应力的鞋垫。鞋垫具有顶片和支承底垫。支承底垫具有:前脚中垫区域,其从脚趾端延伸至鞋垫的跖骨区域;和足弓到脚跟区域,其从跖骨区域延伸至鞋垫的脚跟端。鞋垫具有前脚垫,该前脚垫固连到前脚中垫区域。鞋垫还具有:内侧支承托架,其减轻过度内翻和膝应力;外侧支承托架,其提供侧面支承以帮助减轻膝盖上的应力;和脚跟垫,其与内侧支承托架协同作用以抵抗过量内翻,全部在足弓到脚跟区域中固连到支承底垫的底部。
【专利说明】用于减轻过度内翻和膝关节应力的鞋垫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请求享有在2012年3月I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0.61/605,664的权益。
[0002]有关联邦资助研究或开发的声明不适用。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涉及鞋子的替换鞋垫(insole)领域。

【背景技术】
[0004]在销售时,鞋子(特别是运动鞋)通常具有放置在脚容置空间内的鞋垫。鞋垫定位成使得在穿鞋时,使用者的脚将放置在其上。通常,此种鞋垫能够移除,且可与替换鞋垫来替换,替换鞋垫可采用对使用者有利或者使用者的脚特别需要的各种特征。
[0005]在正常内翻(在步行或跑步时,脚向内转动),通常为中等程度。然而,特定的个人具有可引起腿的过度内翻和过量内旋的生物力学特征。已有报道,过度内翻的那些人人也趋于呈现髌骨(膝盖骨)不对准。
[0006]据报道,由于生物力学因素,包括本质较高的四头肌角度或Q角度,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倾向于呈现髌骨不对准,特别是过量足内翻。髌骨的不对准已与髌骨股骨疼痛综合症(PFPS)的发作有关联,这特别在女性中是膝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0007]一种涉及处理上述问题的装置在转让给Spenco Medical Corporat1n的美国专利申请7,721,467号中描述且请求权利。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为一种鞋垫,其用于置于鞋内,以用于减轻髌骨(膝盖骨)的过度内翻相关不对准并且降低使用者膝关节应力。鞋垫具有顶片和支承底垫。支承底垫具有:前脚中垫区域,其从脚趾端延伸到鞋垫的跖骨区域;和足弓到脚跟区域或后部区域,其从跖骨区域延伸至鞋垫的脚跟端。该鞋垫具有前脚垫,该前脚垫固连到前脚中垫区域。该鞋垫还具有内侧支承托架(medial support cradle)、外侧支承托架(lateral support cradle)和脚跟垫,它们全部在足弓至脚跟区域中固连到支承底垫的底部。
[0009]内侧支承托架位于脚的足弓区域下方,且对鞋垫提供凸起弧形,同时还对使用者的足弓提供支承。内侧支承托架还在脚跟的外侧侧部周围向后延伸,以对鞋垫的脚跟杯提供半刚性支承和结构。内侧支承托架可减轻过度内翻和膝应力。
[0010]外侧支承托架是单独的托架,其沿鞋垫的支承底垫的侧部定位,以对鞋垫的侧部和跖骨区域下方提供半刚性支承和结构。外侧支承托架对脚提供侧部支承以降低膝上的应力。
[0011]脚跟垫具有一部分,其在脚的脚跟区域下方,该部分在使用中接触使用者的鞋的内底部,脚跟垫还具有一部分,其沿支承底垫的脚跟端的外侧侧部从鞋垫的底部向上延伸。脚跟垫的结构可在关键冲击区域(这是脚跟的后外侧方位)中对由使用者的脚引起的脚跟着地提供“软点”,以及提供外侧侧部脚跟端支承。脚跟垫与较硬的内侧支承托架协同抵抗过量内翻。该鞋垫特别适合解决女性所呈现的过度内翻倾向和膝应力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透视底视图。
[0013]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顶视图。
[0014]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底视图。
[0015]图4为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鞋垫的内侧侧视图。
[0016]图5为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鞋垫的外侧侧视图。
[0017]图6为示出脚趾端的鞋垫的前侧视图。
[0018]图7为示出脚跟端的鞋垫的后侧视图。
[0019]图8为鞋垫的透视分解视图。
[0020]图9为沿图2的9-9线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公开了一种鞋垫,以解决在步行或跑步过程中人类个体(特别是女性)遇到的过度内翻和髌骨不对准。
[0022]公开的鞋垫用于插入使用者鞋子的鞋内底部。应当理解的是,通常,人具有通常为彼此的镜像的右脚和左脚,尽管各个脚可能由于受伤、穿着和遗传而有些不同。因此,一双鞋子通常具有为彼此的镜像的两只鞋子,一只容纳穿着者的右脚,且另一只容纳左脚。置于鞋内底部上的鞋垫通常也成双。成双的鞋垫中的一者适于配合在用于左脚的鞋子内,且另一者适于配合在用于右脚的鞋子内。出于图示的目的,只描述本发明的右鞋垫,且应当理解的是,左鞋垫为其镜像。
[0023]通常,本发明的鞋垫具有第一顶表面和第二底表面(其适于置于使用者的鞋内底部上)、脚趾端和脚跟端,且包括:(a)顶片,其基本上延伸互补的使用者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具有脚趾端和脚跟端,和接收脚的顶表面和相对的底表面;(b)支承底垫,其基本上延伸所述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所述支承底垫具有底垫顶表面和底垫底表面,所述底垫顶表面固连到所述顶片的所述相对底表面,所述支承底具有从脚趾端延伸到鞋垫的跖骨区域的第一前脚中垫区域,和从跖骨区域延伸至鞋垫的脚跟端的足弓至脚跟区域或后部区域;(C)前脚垫,其具有第一前脚垫顶表面和第二前脚垫底表面,第一前脚垫顶表面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底表面的所述前脚中垫区域;(C)内侧支承托架,其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的所述底垫底表面;(d)外侧支承托架,其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的所述底垫底表面上,和(e)脚跟垫,其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的所述底垫底表面。
[0024]更具体而言,鞋垫具有前脚区域和足弓至脚跟区域。足弓至脚跟区域也称为后部区域。在鞋垫的第二底表面上,足弓至脚跟区域还限定内侧支承托架附接区域、外侧支承托架附接区域和脚跟垫附接区域。
[0025]从鞋垫的接收脚的顶表面到鞋垫的第二底表面,鞋垫的前脚中垫区域包括顶片的一部分、支承底垫的一部分、前脚中垫层和前脚垫。前脚中垫区域从所述脚跟端延伸至跖骨区域,且最终至前脚区域边界。
[0026]足弓至脚跟区域或后部区域包括顶片的一部分、支承底垫的一部分、外侧支承托架、内侧支承托架和脚跟垫。足弓至脚跟区域从跖骨区域或相邻的所述前脚区域边界延伸至所述脚跟端。
[0027]内侧支承托架固连至所述支承底垫的所述足弓至脚跟区域的所述内侧支承托架附接区域。内侧支承托架具有弯曲和内侧脚跟支承杯部,该弯曲形成用于使用者的脚的足弓支承。当从支承表面(使用中的鞋接触区域)测量至内侧足弓的最高点时,内侧支承托架具有大约2.2到2.9cm±0.2cm的凸起顶点。当使用鞋垫时,此凸起适于位于使用者足弓附近。内侦_跟支承杯部从所述凸起向后延伸,且部分地围绕鞋垫的脚跟部周围,由此在鞋垫的内侧侧部上形成脚跟支承杯。
[0028]外侧支承托架在所述外侧支承附接区域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
[0029]外侧支承托架具有第一鞋内底部接触部和第二侧部,该第二侧部从所述第一鞋内底部接触部向上延伸,由此形成用于使用者的脚的侧部的支承。内侧支承托架从所述第一鞋内底部接触部向上延伸至大约2.15到2.2 cm的高度。外侧支承托架从基本上相邻的所述前脚区域边界延伸至(但未到)所述脚跟端。外侧支承托架具有后端,该后端邻近所述支承底垫的所述脚跟垫附接区域。
[0030]所述外侧托架的第一鞋内底部接触部具有遵循所述前脚垫的形状的顶边界,从而提供在使用中将位于使用者的脚的跖骨部分下的圆形区域(其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基本上为半圆形)。作为优选,该圆形区域位于优选与所述支承底垫整体结合的跖骨垫附近。此跖骨垫可通过在用于形成所述支承底垫的模具中提供凹槽(indentat1n)来与所述支承底垫整体结合地形成。在从鞋垫的顶部看时,其呈现为凸起区域(或凸块)。
[0031]该凹槽将在制造过程中填充聚合物,且因此将形成支承底垫的向上延伸部分。作为备选,(但不优选考虑),单独的跖骨垫可固连到底垫顶表面的一部分,且然后两个结构固连到所述顶层。
[0032]当从所述圆形区域朝所述脚跟垫附接区域延伸时,所述外侧支承托架的第一鞋内底部接触部的宽度逐渐减少。这允许支承底垫暴露于内侧和外侧支承托架之间的区域中,以在暴露区域中提供弹性。在使用时,该暴露区域将直接接触使用者的鞋的内底部。
[0033]脚跟垫在所述脚跟垫附接区域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所述脚跟垫具有第一内鞋接触部和第二向上延伸侧部。脚跟垫的结构在关键冲击区域(这是脚跟的后外侧方位)中提供“软点”,以用于由使用者的脚引起的脚跟着地。软的外侧边界(即,向上延伸侧部)在接触时被压缩,从而减弱脚跟着地时的冲击并且调整地面反作用力。因此,其与较硬的内侧支承托架协作作用来抵抗过量内翻。脚跟垫的软底边界作用为缓和中央脚跟的区域。作为优选,脚跟垫第一内鞋接触部的形状类似如图3所示的形状。该形状在关键冲击区域中提供最佳的软点。
[0034]第一内鞋接触部的宽度从最小到最大尺寸鞋垫从大约37mm至大约48mm± 0.50mm。第一内鞋接触表面的从最前缘到最后缘的长度从大约38mm到大约49mm±0.50mm。对于示例女性的尺寸11-12而言,优选长度为49mm且宽度为47.70mm。脚跟垫的从第一内鞋接触区域朝脚接触表面向上延伸的深度范围从大约3.0到3.5mm±0.50mm。对于示例女性的尺寸11_12而言,优选深度为3.5mm。
[0035]脚跟垫的第二向上延伸侧部形成脚跟支承杯的侧部,而前述内侧支承托架提供脚跟支承杯和垫的内侧部分,并提供对使用者脚跟侧部的弹性。脚跟垫的第二向上延伸侧部围绕鞋垫的侧部至几乎邻近外侧支承托架的第二侧部的区域。
[0036]支承底垫优选利用缓冲材料制成。最优选的是,其利用聚氨酯(“PU”)制成,且具有大约40 Asker C±3的硬度。
[0037]内侧支承托架利用相当硬的材料制成,如热塑性聚氨酯(TPU)。期望的硬度为64Type D±3。也可使用其它材料,只要性质相似。外侧支承托架利用用于内侧支承托架的相同或类似材料制成。
[0038]内侧和外侧支承托架优选具有范围从0.5mm到1.5mm的厚度。优选的厚度是1mm,因为其提供充分的稳定性和支承,但也允许托架随鞋垫弯曲。
[0039]前脚垫优选由缓冲材料制成。最优选的是,其利用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制成,且具有21 Asker C±3的硬度。
[0040]脚跟垫优选包括热塑性橡胶凝胶(“TPR” )。
[0041]可使用其它凝胶,但优选的是所使用的凝胶具有以下段落中描述的特性。
[0042]Shore/Asker硬度测试提供硬度的测量。在优选实施例中,脚跟垫测得为30 AkserC±3。
[0043]Shore/Asker硬度利用商业可得的硬度计测量。待测材料置于坚硬平坦表面上。Asker测试器具有“C”标尺和适合的压头类型,典型的是半球形类型。Asker测试器置于待测材料上,且没有附加压力。指针偏转以提供读数。
[0044]顶片由采用鞋垫或脚的外形的形状的织物片材制成。当使用时,织物将邻近脚,且可选择能够与支承底垫层层叠的任何织物。优选的片材为聚酯织物,但可使用其它织物,如拉绒尼龙等。可选地,可使用减少材料与人脚之间摩擦的织物。织物可为任何期望的颜色。
[0045]最优选的是,使用抗菌织物,如抗菌聚酯。优选抗菌织物,使得将抑制引起气味的细菌。具有这些特性的织物是商业可得的。一种适合的织物利用针对抗菌目的的银技术,且可通过 Thompson Research Associates (Toronto, Canada)从使用 SILPURE ?技术的织物中获得。在优选实施例中,采用在商品名Ultra-Fresh Silpure FBR-5下销售的织物,其即便在大量洗涤之后也提供细菌生长的控制。可采用利用其它类型抗菌技术的其它织物,优选具有持久作用。
[0046]支承底垫、脚跟垫和内侧和外侧托架优选通过注射模制形成且彼此固连。作为优选,用于制造鞋垫的模具具有两侧轮廓。这允许较快组装,以便在注射模制过程期间不必更换模具。支承底垫模制在模具的一侧上,且托架和脚跟垫模制在模具的相对侧上。优选利用标准注射模制组装线过程,但在本领域中已知可使用形成具有这里公开的特性的结构的任何模制过程。
[0047]鞋垫的总厚度和尺寸可取决于鞋尺寸、应用和鞋垫是可移除鞋垫还是是固定鞋垫而改变。女性鞋垫的长度范围从大约231mm到299mm,脚趾区域附近的宽度从76到99mm,最大厚度从大约24到30cm,且脚跟凸起从16至大约21.5cm。在示例性女性的尺寸11_12中,长度为大约298mm,且宽度在脚跟附近大约为69mm,在跖骨区域附近大约为98.4mm。尺寸11-12鞋垫的高度范围从脚趾附近的大约4_至脚跟附近的21.5mm0鞋垫的长度和宽度将根据鞋垫打算用于的鞋尺寸而改变,但相同相关区域中的厚度将类似示例性鞋垫。
[0048]图1-9通过显示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鞋垫来图解说明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能够构造出适于作为左鞋垫的镜像的右鞋垫。
[0049]图1为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透视底视图。鞋垫I具有第一顶表面和适于置于使用者鞋内底部上的第二底表面。鞋垫I还具有脚趾端2、脚跟端3、内侧侧部4和外侧侧部5。顶片6(图1中未示出)基本上延伸互补的使用者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接收脚的顶表面和相对底表面,且固连到支承底垫9。
[0050]支承底垫9基本上延伸所述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底垫顶表面和底垫底表面。底垫顶表面固连到顶片6的相对底表面。支承底垫9还限定第一前脚中垫区域20和足弓至脚跟区域21。这些区域由前脚边界22分开。
[0051]前脚中垫区域20包括前脚凹口,其延伸整个前脚中垫区域20。足弓至脚跟区域21包括接近外侧侧部5、内侧侧部4和脚跟端3的凹口,接近内侧侧部4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部分地围绕脚跟端3的外侧侧部。内侧侧部凹口还沿鞋垫的外侧侧部向上延伸。接近外侧侧部5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或跖骨区域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停止在未达到脚跟端3处。外侧侧部凹口还朝支承底垫的侧部向外侧向外延伸,且向后延伸为邻近脚跟端凹口或脚跟垫13。接近脚跟端3的凹口位于鞋垫的脚跟区域下方,且朝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外延伸,且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上延伸。
[0052]前脚垫10具有第一前脚垫顶表面和第二前脚垫底表面。所述第一前脚顶表面在前脚中垫区域20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底表面的所述前脚凹口。在使用时,所述第二前脚垫底表面位于鞋内底部附近。
[0053]可看出前脚中垫9A具有与前脚垫10的形状互补的形状。该形状具有并入支承底中的第一跖骨头切口。包括较软的,优选为乙烯醋酸乙烯酯材料(EVA)的前脚垫10填充在此空间中,以便在使用者的脚的第一跖骨头下存在软点,当使用鞋垫时,允许在步伐的前进阶段期间改善大拇趾背屈(即,增强推离)。
[0054]内侧支承托架11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内侧侧部4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内侧支承托架11与内侧侧部凹口的形状互补。内侧支承托架11还限定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和足弓支承部11B。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沿鞋垫的内侧侧部在脚跟周围提供支承。足弓支承部IlB定形为遵循鞋垫和鞋的足弓区域轮廓。
[0055]外侧支承托架12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该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外侧侧部5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外侧支承托架12与外侧侧部凹口的形状互补。外侧支承托架12还限定第一鞋内接触部12A和第二侧部12B。第一鞋内接触部12A沿鞋垫I的底部存在,且接触鞋内底部。第二侧部12A沿鞋垫I的外侧侧部5存在,且从外侧支承托架12的后缘至外侧支承托架12的前缘逐渐变小。
[0056]脚跟垫13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脚跟端3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脚跟垫13与脚跟端凹口的形状互补。脚跟垫还限定侧部13B。侧部13B基本上在内侧支承托架11的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与外侧支承托架12的第二侧部12B之间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存在。
[0057]可选的通气孔8由鞋垫限定。通气孔8从顶片6穿过至前脚垫10延伸鞋垫I的整个厚度。
[0058]图2为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顶视图。鞋垫I具有第一顶表面和适于置于使用者的鞋内底部上的第二底表面。鞋垫I还具有脚趾端2、脚跟端3、内侧侧部4和外侧侧部5。顶片6(图1中未示出)基本上延伸互补的使用者的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接收脚的顶表面和相对底表面,固连到支承底垫9 (图2未示出)。
[0059]顶片6提供用于与使用者的脚接触的表面(脚可穿有或可不穿有袜或短袜)。支承底垫9还包括跖骨垫7,跖骨垫7在脚的跖骨区域下的顶片6下方的从支承底垫9向上延伸。可选的通气孔8可由鞋垫限定,且从顶片向下延伸穿过至鞋垫的底部。
[0060]图3为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鞋垫的底部(鞋侧)的视图。鞋垫I具有第一顶表面和适于置于使用者的鞋内底部上的第二底表面。鞋垫I还具有脚趾端
2、脚跟端3、内侧侧部4和外侧侧部5。顶片6(图3未示出)基本上延伸互补的使用者的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接收脚的顶表面和相对底表面,固连到支承底垫9。
[0061]支承底垫9基本上延伸所述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底垫顶表面和底垫底表面。底垫顶表面固连到顶片6的相对底表面。支承底垫9还限定第一前脚中垫区域20和足弓至脚跟区域21。这些区域由前脚边界22分开。
[0062]前脚中垫区域20包括前脚凹口,其延伸整个前脚中垫区域20。足弓至脚跟区域21包括接近外侧侧部5、内侧侧部4和脚跟端3的凹口。接近内侧侧部4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部分地围绕脚跟端3的外侧侧部。内侧侧部凹口还沿鞋垫的外侧侧部向上延伸。接近外侧侧部5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或跖骨区域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停止在未达到脚跟端3处。外侧侧部凹口还朝支承底垫的侧部向外侧向外延伸,且向后延伸为邻近脚跟端凹口或脚跟垫13。接近脚跟端3的凹口位于鞋垫的脚跟区域下,且朝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外延伸,且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上延伸。
[0063]前脚垫10具有第一前脚垫顶表面和第二前脚垫底表面。所述第一前脚顶表面在前脚中垫区域20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底表面的所述前脚凹口。在使用时,第二前脚垫底表面位于鞋内底部附近。
[0064]内侧支承托架11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内侧侧部4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内侧支承托架11与内侧凹口的形状互补。内侧支承托架11还限定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和足弓支承部11B。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沿鞋垫的内侧侧部在脚跟周围提供支承。足弓支承部IlB定形为遵循鞋垫和脚的足弓区域轮廓。
[0065]外侧支承托架12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外侧侧部5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外侧支承托架12与外侧侧部凹口的形状互补。外侧支承托架12还限定第一鞋内接触部12A和第二侧部12B。第一鞋内接触部12A沿鞋垫I的底部存在且接触鞋内底部。第二侧部12B沿鞋垫I的外侧侧部5存在,且从外侧支承托架12的后缘至外侧支承托架12的前缘逐渐变小。
[0066]鞋跟垫13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鞋跟端部3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脚跟垫13与脚跟端凹口的形状互补。脚跟垫还限定侧部13B。侧部13B基本上在内侧支承托架11的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与外侧支承托架12的第二侧部12B之间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存在。
[0067]可选的通气孔8可由鞋垫限定。通气孔8从顶片6穿过至前脚垫10延伸鞋垫I的整个厚度。
[0068]图4为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鞋垫的(内侧)侧视图。鞋垫I具有第一顶表面和适于置于使用者的鞋内底部上的第二底表面。鞋垫I还具有脚趾端2、脚跟端3、内侧侧部4和外侧侧部5 (图4中未示出)。顶片6基本上延伸互补的使用者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接收脚的顶表面和相对底表面,且固连到支承底垫9。
[0069]在图4的视图中,人们尤其可看到前脚区域的层。从顶部到底部,这些层包括顶片6、前脚中垫9A(其可与或可不与所述支承底垫9整体结合),和前脚垫10。
[0070]支承底垫9基本上延伸所述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底垫顶表面和底垫底表面。底垫顶表面固连到顶片6的相对底表面。支承底垫9还限定第一前脚中垫区域20和足弓到脚跟区域21。
[0071]支承底垫9还包括跖骨垫7,其可在脚的跖骨区域下的顶片6下方从支承底垫9向上延伸。跖骨垫7的厚度(在支承底垫9的顶表面上延伸的高度)优选为1.5mm到3.5mm。优选的厚度为2.00mm。
[0072]前脚中垫区域20包括前脚凹口,该前脚凹口延伸整个前脚中垫区域20。足弓到脚跟区域21包括接近外侧侧部5、内侧侧部4和脚跟端3的凹口。接近内侧侧部4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部分地围绕脚跟端3的外侧侧部。内侧凹口也沿鞋垫的外侧侧部向上延伸。
[0073]前脚垫10具有第一前脚垫顶表面和第二前脚垫底表面。所述第一前脚顶表面在前脚中垫区域20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底表面的所述前脚凹口。在使用时,第二前脚垫底表面位于鞋内底部附近。
[0074]可看出前脚中垫9A具有与前脚垫10的形状互补的形状。该形状具有并入支承底中的第一跖骨头切口。包括较软的,优选为乙烯醋酸乙烯酯材料(EVA)的前脚垫10填充在该空间中,使得在使用者的脚的第一跖骨头下方存在软点,当使用鞋垫时,允许在步伐的前进阶段期间改善大拇趾背屈(即,增强推离)。
[0075]内侧支承托架11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内侧侧部4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内侧支承托架11与内侧侧部凹口的形状互补。内侧支承托架11还限定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和足弓支承部11B。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沿鞋垫的内侧侧部在脚跟周围提供支承。足弓支承部IlB定形为遵循鞋垫和脚的足弓区域轮廓。当从支承表面或接触区域测量时,内侧支承托架11具有2.2到2.9cm±0.2cm的凸起。使用时,该凸起和使用者的足弓区域一致,且为足弓区域提供支承。
[0076]图5为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鞋垫的(外侧)侧视图。鞋垫I具有第一顶表面和适于置于使用者的鞋内底部上的第二底表面。鞋垫I还具有脚趾端2、脚跟端3、内侧侧部4(图5未示出)和外侧侧部5。基本上延伸互补的使用者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接收脚的顶表面和相对底表面的顶片6固连到支承底垫9。
[0077]在图5的视图中,人们尤其可看到前脚区域的层。从顶部到底部,这些层包括顶片6、前脚中垫9A(其可与或可不与所述支承底垫9整体结合)和前脚垫10。
[0078]支承底垫9基本上延伸所述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底垫顶表面和底垫底表面。底垫顶表面固连到顶片6的相对底表面。支承底垫9还限定第一前脚中垫区域20和足弓到脚跟区域21。
[0079]支承底垫9还包括跖骨垫7,跖骨垫7可在脚的跖骨区域下的顶片6下方从支承底垫9向上延伸。跖骨垫7的厚度(在支承底垫9的顶表面上延伸的高度)优选为1.5cm到3.5mm。优选厚度为2.00mm。
[0080]前脚中垫区域20包括前脚凹口,其延伸整个前脚中垫区域20。足弓到脚跟区域21包括接近外侧侧部5、内侧侧部4和脚跟端3的凹口。接近外侧侧部5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或跖骨区域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停止在未达到脚跟端3处。外侧侧部凹口也朝支承底垫的侧部向外侧向外延伸,且向后延伸成邻近脚跟端凹口或脚跟垫13。接近脚跟端3的凹口位于鞋垫的脚跟区域下,且朝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外延伸,且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上延伸。
[0081]前脚垫10具有第一前脚垫顶表面和第二前脚垫底表面。所述第一前脚顶表面在前脚中垫区域20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底表面的所述前脚凹口。在使用时,第二前脚垫底表面位于鞋内底部附近。
[0082]可看出前脚中垫9A具有与前脚垫10的形状互补的形状。该形状具有并入支承底中的第一跖骨头切口。包括较软的,优选为乙烯醋酸乙烯酯材料(EVA)的前脚垫10填充在该空间中,以便在使用者脚的第一跖骨头下存在软点,在使用鞋垫时,允许在步伐的前进阶段期间改善大拇趾背屈(即,增强推离)。
[0083]外侧支承托架12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外侧侧部5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外侧支承托架12与外侧侧部凹口的形状互补。外侧支承托架12还限定第一鞋内接触部12A和第二侧部12B。第一鞋内接触部12A沿鞋垫I的底部存在且接触鞋内底部。第二侧部12B沿鞋垫I的外侧侧部5存在,且从外侧支承托架12的后缘至外侧支承托架12的前缘逐渐变小。
[0084]脚跟垫13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脚跟端3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脚跟垫13与脚跟端凹口的形状互补。脚跟垫还限定侧部13B。侧部13B基本上在内侧支承托架11的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与外侧支承托架12的第二侧部12B之间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存在。
[0085]图6为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鞋垫的前侧视图,示出了脚趾端。鞋垫I具有第一顶表面和适于置于使用者的鞋内底部上的第二底表面。鞋垫I还具有脚趾端2、脚跟端3、内侧侧部4和外侧侧部5。顶片6基本上延伸互补的使用者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接收脚的顶表面和相对底表面,固定到支承底垫9。
[0086]在图6的视图中,人们尤其可看到前脚区域的层。从顶部到底部,这些层包括顶片6、前脚中垫9A (其与所述支承底垫9整体结合)和前脚垫10。
[0087]支承底垫9基本上延伸所述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底垫顶表面和底垫底表面。底垫顶表面固连到顶片6的相对底表面。
[0088]支承底垫9还包括跖骨垫7,跖骨垫7在脚的跖骨区域下的顶片6下方从支承底垫9向上延伸。跖骨垫7的厚度(在支承底垫9的顶表面上延伸的高度)优选为1.5mm到3.5mm。优选厚度为2.00mm。
[0089]前脚垫10具有第一前脚垫顶表面和第二前脚垫底表面。所述第一前脚顶表面在前脚中垫区域20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底表面的所述前脚凹口。在使用时,第二前脚垫底表面位于鞋内底部附近。
[0090]可看出前脚中垫9A具有与前脚垫10的形状互补的形状。该形状具有并入支承底中的第一跖骨头切口。包括较软的,优选为乙烯醋酸乙烯酯材料(EVA)的前脚垫10填充在此空间中,以便在使用者脚的第一跖骨头下方存在软点,当使用鞋垫时,允许在步伐的前进阶段期间改善大拇趾背屈(即,增强推离)。
[0091]图7为针对使用者右脚设计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鞋垫的后侧视图,示出了脚跟端。鞋垫I具有第一顶表面和适于置于使用者鞋内底部上的第二底表面。鞋垫I还具有脚趾端2、脚跟端3、内侧侧部4和外侧侧部5。基本上延伸互补的使用者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接收脚的顶表面和相对底表面的顶片6固连到支承底垫9。
[0092]支承底垫9基本上延伸所述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底垫顶表面和底垫底表面。底垫顶表面固连到顶片6的相对底表面。
[0093]支承底垫9包括接近外侧侧部5、内侧侧部4和脚跟端3的凹口。接近内侧侧部4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部分地围绕脚跟端3的外侧侧部。内侧侧部凹口也沿鞋垫的外侧侧部向上延伸。接近外侧侧部5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或跖骨区域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停止在未达到脚跟端3处。外侧侧部凹口还朝支承底垫的侧部向外侧向外延伸,且向后延伸成邻近脚跟端凹口或脚跟垫13。接近脚跟端3的凹口位于鞋垫的脚跟区域下,且朝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外延伸,且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上延伸。
[0094]内侧支承托架11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内侧侧部4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内侧支承托架11与内侧侧部凹口的形状互补。内侧支承托架11还限定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和足弓支承部11B。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沿鞋垫的内侧侧部在脚跟周围提供支承。足弓支承部IlB定形为遵循鞋垫和脚的足弓区域轮廓。
[0095]外侧支承托架12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外侧侧部5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外侧支承托架12与外侧侧部凹口的形状互补。外侧支承托架12还限定第一鞋内接触部12A和第二侧部12B。第一鞋内接触部12A沿鞋垫I的底部存在,且接触鞋内底部。第二侧部12B沿鞋垫I的外侧侧部5存在,且从外侧支承托架12的后缘至外侧支承托架12的前缘逐渐变小。
[0096]鞋跟垫13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脚跟端3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脚跟垫13与脚跟端凹口的形状互补。脚跟垫还限定侧部13B。侧部13B基本上在内侧支承托架11的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与外侧支承托架12的第二侧部12B之间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存在。
[0097]图8示出了针对穿着者右脚设计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个别构件结构的鞋垫的透视分解图。鞋垫I具有第一顶表面和适于置于使用者鞋内底部上的第二底表面。鞋垫I还具有脚趾端2、脚跟端3、内侧侧部4和外侧侧部5。顶片6基本上延伸互补的使用者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接收脚的顶表面和相对底表面,固定到支承底垫9。
[0098]支承底垫9基本上延伸所述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底垫顶表面和底垫底表面。底垫顶表面固连到顶片6的相对底表面。支承底垫9还限定第一前脚中垫区域20和足弓到脚跟区域21。此区域由前脚边界22分开。
[0099]支承底垫9还包括跖骨垫7,跖骨垫7可在脚的跖骨区域下的顶片6下方从支承底垫9向上延伸。跖骨垫7的厚度(在支承底垫9的顶表面上延伸的高度)优选为1.5mm到3.5mm。优选厚度为2.00mm。
[0100]前脚中垫区域20包括前脚凹口,其延伸整个前脚中垫区域20。足弓至脚跟区域21包括接近外侧侧部5、内侧侧部4和脚跟端3的凹口。接近内侧侧部4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部分地围绕脚跟端3的外侧侧部。内侧侧部凹口也沿鞋垫的外侧侧部向上延伸。接近外侧侧部5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或跖骨区域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停止在未达到脚跟端3处。外侧侧部凹口还朝支承底垫的侧部向外侧向外延伸,且向后延伸成邻近脚跟端凹口或脚跟垫13。接近脚跟端3的凹口位于鞋垫的脚跟区域下,且朝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外延伸,且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上延伸。
[0101]前脚垫10具有第一前脚垫顶表面和第二前脚垫底表面。所述第一前脚顶表面在前脚中垫区域20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底表面的所述前脚凹口。在使用时,第二前脚垫底表面位于鞋内底部附近。
[0102]可看出前脚中垫9A具有与前脚垫10的形状互补的形状。此形状具有并入支承底中的第一跖骨头切口。包括较软的,优选为乙烯醋酸乙烯酯材料(EVA)的前脚垫10填充在该空间中,以便使用者的脚的第一跖骨头下方存在软点,当使用鞋垫时,允许在步伐的前进阶段期间改善大拇趾背屈(即,增强推离)。
[0103]内侧支承托架11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内侧侧部4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内侧支承托架11与内侧侧部凹口的形状互补。内侧支承托架11还限定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和足弓支承部11B。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沿鞋垫的内侧侧部在脚跟周围提供支承。足弓支承部IlB定形为遵循鞋垫和脚的足弓区域轮廓。
[0104]外侧支承托架12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外侧侧部5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外侧支承托架12与外侧侧部凹口的形状互补。外侧支承托架12还限定第一鞋内接触部12A和第二侧部12B。第一鞋内接触部12A沿鞋垫I的底部存在,且接触鞋内底部。第二侧部12B沿鞋垫I的外侧侧部5存在,且从外侧支承托架12的后缘至外侧支承托架12的前缘逐渐变小。
[0105]脚跟垫13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脚跟端3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脚跟垫13与脚跟端凹口的形状互补。脚跟垫还限定侧部13B。侧部13B基本上在内侧支承托架11的内侧脚跟支承杯部IlA与外侧支承托架12的第二侧部12B之间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存在。
[0106]可选的通气孔8可由鞋垫限定。通气孔8从顶片8穿过至前脚垫10延伸鞋垫I的整个厚度。
[0107]图9为沿9-9线的图2的鞋垫的截面图。鞋垫I具有第一顶表面和适于置于使用者鞋内底部上的第二底表面。鞋垫I还具有脚趾端2、脚跟端3、内侧侧部4 (图9未示出)和外侧侧部5(图9未示出)。顶片6基本上延伸互补的使用者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接收脚的顶表面和相对底表面,固定到支承底垫9。
[0108]支承底垫9基本上延伸所述鞋内底部的整个长度,且具有底垫顶表面和底垫底表面。底垫顶表面固连到顶片6的相对底表面。支承底垫9还限定第一前脚中垫区域20和足弓到脚跟区域21。这些区域由前脚边界22分开。
[0109]支承底垫9还包括跖骨垫7,跖骨垫7在脚的跖骨区域下的顶片6下方从支承底垫9向上延伸。跖骨垫7可看作支承底垫9的向外延伸的部分。跖骨垫7的厚度(在支承底垫9的顶表面上延伸的高度)优选为1.5mm到3.5mm。优选的厚度为2.00mm。
[0110]前脚中垫区域20包括前脚凹口,其延伸整个前脚中垫区域20。足弓到脚跟区域21包括接近外侧侧部5、内侧侧部4和脚跟端3的凹口。图9示出了外侧侧部凹口和脚跟端凹口的截面。接近外侧侧部5的凹口从前脚中垫区域20或跖骨区域的边缘附近朝脚跟端3向后延伸,且停止在未达到脚跟端3处。外侧侧部凹口也朝支承底垫的侧部向外侧向外延伸,且向后延伸成邻近脚跟端凹口或脚跟垫13。接近脚跟端3的凹口位于鞋垫的脚跟区域下,且朝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外延伸,且沿鞋垫的后外侧侧部向上延伸。
[0111]前脚垫10具有第一前脚垫顶表面和第二前脚垫底表面。所述第一前脚顶表面在前脚中垫区域20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底表面的所述前脚凹口。在使用时,第二前脚垫底表面位于鞋内底部附近。
[0112]可看出前脚中垫9A具有与前脚垫10的形状互补的形状。此形状具有并入支承底中的第一跖骨头切口。包括较软的,优选为乙烯醋酸乙烯酯材料(EVA)的前脚垫10填充在此空间中,以便在使用者脚的第一跖骨头下方存在软点,当使用鞋垫时,允许在步伐的前进阶段期间改善大拇趾背屈(即,增强推离)。
[0113]外侧支承托架12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外侧侧部5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外侧支承托架12与外侧侧部凹口的形状互补。外侧支承托架12还限定第一鞋内接触部12A和第二侧部12B(图9中不可见)。第一鞋内接触部12A沿鞋垫I的底部存在且接触鞋内底部。第二侧部12B沿鞋垫I的外侧侧部5存在,且从外侧支承托架12的后缘至外侧支承托架12的前缘逐渐变小。
[0114]脚跟垫13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顶表面在接近鞋垫的脚跟端3的凹口中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9的底垫底表面。脚跟垫13与脚跟端凹口的形状互补。
[0115]可选的通气孔8可由鞋垫限定。通气孔8从顶片6穿过至前脚垫10延伸鞋垫I的整个厚度。
[0116]围绕鞋垫的侧部弯曲且弯曲到其上的内侧和外侧支承托架和脚跟垫片13B的向上延伸部分结合,以形成对鞋垫的脚跟端的凸起脚跟边缘的支承。凸起脚跟边缘形成脚跟杯。
[0117]脚跟杯从鞋垫的脚接触表面向上且以小于90度的角度延伸。内侧脚跟杯的高度应充足,优选距离所述脚接触表面至少21.5mm,以提供改善的内翻控制。
[0118]前脚下方的EVA材料在跖骨头下提供充分的压力减小。PU底具有足够硬度以增加更多的“足弓支承”,且增强第一跖骨头切口的效果。如果围绕第一跖骨头切口的材料略微更硬,则前脚将受到更多支承,从而允许第一跖骨头“更深”地落入第一跖骨头软点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置于鞋中的鞋垫,包括: 顶片,其基本上延伸鞋垫的整个长度,所述顶片具有脚趾端和脚跟端; 支承底垫,其基本上延伸鞋垫的整个长度,且具有脚趾端和脚跟端,所述支承底垫具有固定到所述顶片的顶表面和底表面,所述支承底垫具有前脚中垫区域,该前脚中垫区域从脚趾端延伸至鞋垫的跖骨区域且适于容纳前脚垫,所述支承底垫具有后部区域,该后部区域从跖骨区域延伸至脚跟端且适于容纳内侧支承托架、外侧支承托架和脚跟垫; 所述前脚垫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所述顶表面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的所述前脚中垫区域和底表面; 所述内侧支承托架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所述顶表面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且所述内侧支承托架位于脚的足弓区域下且朝脚跟端向后延伸且部分地围绕支承底垫的脚跟端的外侧侧部; 所述外侧支承托架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所述顶表面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且所述外侧支承托架位于脚的跖骨区域下且朝支承底垫的侧部向外侧向外延伸且向后延伸成紧邻所述脚跟垫;并且 所述脚跟垫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所述顶表面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且所述脚跟垫定位成大体位于脚跟端附近且具有外侧表面,该外侧表面在所述支承底垫的脚跟端的侧部周围向外侧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脚中垫,该前脚中垫在前脚中垫区域中固连在所述支承底垫与前脚垫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片为聚酯织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底垫为聚氨酯(PU)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PU)材料具有大约40AskerC + 3的硬度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承托架和外侧支承托架为热塑性聚氨酯(TPU)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TPU)材料具有大约64 Type D±3的硬度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跟垫为热塑性橡胶凝胶(TPR)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橡胶凝胶(TPR)材料具有大约30 Asker C±3的硬度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脚垫为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材料具有大约21 Asker C±3的硬度值。
12.一种制造用于在鞋中使用的鞋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顶片,该顶片基本上延伸鞋垫的整个长度,所述顶片具有脚趾端和脚跟端; 提供支承底垫,该支承底垫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且延伸鞋垫的整个长度; 沿支承底垫的所述顶表面将所述支承底垫附接至所述顶片,所述支承底垫具有脚趾端和脚跟端,支承底垫的所述底表面具有前脚中垫区域,该前脚中垫区域从脚趾端延伸至鞋垫上的跖骨区域,且适于在前脚中垫区域中容纳前脚垫,所述支承底垫具有后部区域,该后部区域从跖骨区域延伸至脚跟端且支承底垫的后部区域中的底表面适于容纳内侧支承托架、外侧支承托架和脚跟垫; 通过将脚跟垫的所述顶表面固连至所述支承底垫,将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所述前脚垫在前脚中垫区域中附接至所述支承底垫; 通过将所述内侧支承托架的顶表面固连至所述支承底垫的底表面,将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所述内侧支承托架附接至所述支承底垫,所述内侧支承托架位于脚的足弓区域下,且朝支承底垫的脚跟区域向后延伸,且在脚跟端处部分地在支承底垫的外侧侧部周围延伸; 通过将所述外侧支承托架的顶表面固连至所述支承底垫的底表面,将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所述外侧支承托架附接至所述支承底垫,所述外侧支承托架位于鞋垫的跖骨区域下,且朝支承底垫的外侧侧部向外延伸,且然后向后延伸成邻近所述脚跟垫;并且 通过将所述脚跟垫的顶表面固连至所述支承底垫的底表面,将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所述脚跟垫附接至所述支承底垫,所述脚跟垫定位成大体位于脚的脚跟区域下且具有外侧表面,该外侧表面在所述支承底垫的脚跟端的外侧侧部周围向外侧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将前脚中垫在前脚中垫区域中固定在所述支承底垫与所述前脚垫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片为聚酯织物。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底垫为聚氨酯(PU)材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PU)材料具有大约40Asker C±3的硬度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承托架和外侧支承托架为热塑性聚氨酯(TPU)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TPU)材料具有大约64 Type D±3的硬度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跟垫为热塑性橡胶凝胶(TPR)材料。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橡胶凝胶(TPR)材料具有大约30 Asker C±3的硬度值。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脚垫为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材料。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材料具有大约21 Asker C±3的硬度值。
23.一种用置于鞋中的鞋垫,包括: 顶片,其基本上延伸鞋垫的整个长度,所述顶片具有脚趾端和脚跟端; 支承底垫,其基本上延伸鞋垫的整个长度且具有脚趾端和脚跟端,所述支承底垫具有固定到所述顶片的顶表面和底表面,所述支承底垫具有前脚中垫区域,该前脚中垫区域从脚趾端延伸至鞋垫的跖骨区域且适于容纳前脚垫,所述支承底垫具有后部区域,该后部区域从跖骨区域延伸至脚跟端且适于容纳脚跟垫; 所述前脚垫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该顶表面固连到所述支承底垫的所述前脚中垫区域;并且 所述脚跟垫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该顶表面固连到支承底垫的所述底表面,所述脚跟垫定位成大体在脚的脚跟区域下,且具有外侧到内侧表面,该外侧到内侧表面在所述鞋垫的脚跟端周围向上延伸。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侧支承托架,该内侧支承托架具有底表面和顶表面,该顶表面固连至支承底垫的所述底表面,所述内侧支承托架位于脚的足弓区域下且朝支承底垫的脚跟端向后延伸。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侧支承托架,该外侧支承托架具有底表面和顶表面,该顶表面固连到支承底垫的所述底表面,所述外侧支承托架位于脚的跖骨区域下,且朝鞋垫的外侧侧部向外延伸,且然后沿外侧侧部向后且向上延伸,直到邻近所述脚跟垫。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脚中垫,该前脚中垫在前脚中垫区域中固定在所述支承底垫与前脚垫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片为聚酯织物。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底垫为聚氨酯(PU)材料。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PU)材料具有大约40Asker C±3的硬度值。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承托架和外侧支承托架为热塑性聚氨酯(TPU)材料。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TPU)材料具有大约64 Type D±3的硬度值。
32.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跟垫为热塑性橡胶凝胶(TPR)材料。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橡胶凝胶(TPR)材料具有大约30 Asker C±3的硬度值。
34.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脚垫为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材料。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醋酸乙烯酯(EVA)材料具有大约21 Asker C±3的硬度值。
【文档编号】A43B17/14GK104270982SQ201380023222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日
【发明者】P.路易斯, R.J.安东尼, J.马丁内斯, D.B.格兰格尔 申请人:斯彭科医疗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