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伞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兼备充放气功能的充气雨伞。
背景技术:
文献号为CN2386679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充气、抽气的气囊骨架伞,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充气伞使用后收卷伞面时,气囊骨架内残留少量空气导致收卷难度增加的问题。该方案中,其下端的储气囊下端连接进气阀、排气阀,复合控气头上设置由弹力片、橡胶片、口盖、气门芯等构成的泄压阀;当充气时,气门芯上的出气口及套置在出气口外的橡胶套管构成一个单向阀,配合储气囊下端的进气阀,在向下拉储气囊时,储气囊内压力减小,进气阀打开(排气阀关闭),空气进入储气囊,向上推储气囊时,空气由出气口排出进入复合控气头内;当充气伞使用后,排气阀打开(进气阀关闭),向上推储气囊,储气囊内的空气从排气阀排出,但是当向下拉储气囊时,气门芯上的出气口及套置在出气口外的橡胶套管构成的单向阀并无法由复合控气头内向储气囊方向导通,即:复合控气头内的泄压装置在气囊骨架内的压力没有超限时并无法实现排气的功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当需要实现多次的充气或者抽气,均需要两个导通方向相反的单向阀才能够实现,上述专利文献中的方案并无法实现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其说明书的记载也无法实现其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充气、抽气的充气伞。
为实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兼备充放气功能的充气雨伞,包括伞杆部,连接在伞杆部下方的打气杆,固定连接在伞杆部的伞架固定件,设置在所伞架固定件外周的充气支撑管,以及连接在所述充气支撑管上端的伞面;
所述伞杆部下端固定套接有限位圈,所述限位圈下端成型有凸圈,所述凸圈套接在所述打气杆上;
所述打气杆侧壁上部套装有一个以上的橡胶圈a,所述橡胶圈直径大于所述限位圈凸圈直径;所述打气杆下部成型有安装口,所述打气杆内部成型有通气道,所述通气道与所述安装口导通;
所述安装口内安装有单向阀安装座,所述单向阀安装座与所述打气杆转动连接;所述单向阀安装座上分别成型有进气口与出气口,所述单向阀安装座内部成型有通道,所述通道一端与进气口联通,另一端与出气口联通;
所述通道内固定安装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由进气口向出气口导通;所述单向阀安装座侧壁成型有第一拨片与第二拨片;
所述打气杆与所述单向阀安装座之间密封连接有环形的橡胶垫圈,所述橡胶垫圈上端成型有与通气道插接的凸起;
所述打气杆底部成型有用于定位第一拨片与第二拨片的底座,所述第二挡片与底座相抵时,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通气道对接,所述第一挡片与所述橡胶垫圈相抵;所述第一挡片与底座相抵时,所述出气口与所述通气道对接,所述第二挡片与所述橡胶垫圈相抵;
所述伞杆部包括活塞筒,成型在活塞筒上端中心位置的换向阀安装座,以及成型在所述换向阀安装座上的连接盖;
所述打气杆与所述活塞筒滑动连接;
所述换向阀安装座侧壁上部成型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外固定连接有哨子。
所述活塞筒上端中心位置开设有通气孔a;
所述换向阀安装座内安装有换向阀;
所述换向阀包括阀体,安装在阀体内的阀片挡圈,以及设置在阀片挡圈上的阀盖,所述阀片挡圈下端与所述阀体下端内壁相抵,所述阀片挡圈上端与所述阀盖固定连接,所述阀体下端沿周向均匀开设有通气孔c,所述阀盖上端沿周向均匀开设有通气孔d;
所述阀片挡圈上端成型有凸圈,所述凸圈与所述阀盖形成上腔,所述凸圈与所述阀体之间形成下腔,所述上腔内设有弹簧b,所述下腔内设有弹簧c,所述弹簧b与所述弹簧c之间设有橡胶阀片,所述橡胶阀片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用于导向的轴,所述轴分别与阀盖、阀体滑动连接;
所述换向阀安装座与换向阀之间设有弹簧a;所述阀体侧壁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橡胶圈c与橡胶圈d,充气支撑管内气体气压超过设定值时,弹簧a压缩,橡胶圈c位于排气口下方;所述伞架固定件上端内壁中心位置成型有圆弧形的定位凸圈,所述定位凸圈与阀盖相抵;
所述伞架固定件内壁成型有定位肩,所述定位肩与所述连接盖密封连接;所述伞架固定件侧壁下部沿周向均匀成型有多个通气孔e;所述伞架固定件侧壁上端沿周向均匀成型有多个伞架接头;每个所述伞架接头中间成型有气体通道;所述充气支撑管连接在对应所述伞架接头外端;所述充气支撑管外侧连接有用以将充气支撑管固定连接在伞架接头上的伞架固定套;所述伞架固定套设在伞架接头外侧,并与伞架接头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充气支撑管由两片塑料薄膜热熔接形成,充气支撑管内为中空的气囊,充气支撑管两侧及一端端部为熔接边,充气支撑管另一端端部为与伞架固定件连接的开口端;所述充气支撑管一侧还成型有一个磁条容纳腔,磁条容纳腔内安装有用以辅助折叠伞面的第一软磁条和第二软磁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充气支撑管开口端内壁与伞架接头外壁通过胶水粘接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打气杆位于安装口两侧成型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螺纹连接有螺钉,所述单向阀安装座两侧中心位置成型有转动凹口,所述转动凹口与所述单向阀安装座内部通道不连通,所述转动凹口与螺钉转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者能够通过拨动第一拨片与第二拨片,改变固定安装在单向阀安装座内单向阀的导通方向,实现对充气支撑管的打气与排气。
当使用者想要撑开充气伞时,拨动第二拨片令所述出气口与所述通气道对接,一只手握着伞杆部,另一只握着打气杆进行推拉,
当打气杆上推时,因所述单向阀由进气口向出气口导通,所述橡胶圈a与伞杆部内部过盈配合,所以打气杆与所述伞杆部之间密封;所述气体从活塞筒的通气孔a进入换向阀,通过所述阀体的通气孔c进入所述阀片挡圈内,将所述橡胶阀片顶至上腔,所述弹簧b压缩,气体通过所述阀盖上的通气孔d进入所述伞架固定件,通过所述气体通道进入充气支撑管内;
当打气杆下拉时,因所述单向阀由进气口向出气口导通,打气杆与所述伞杆部之间不密封;拉动时,气体从进气口进入,通过单向阀从出气口进入所述打气杆内的通气道,通过通气道进入活塞筒;橡胶阀片抵在凸圈的上端,此时,换向阀形成一个自下而上导通的单向阀;在下次上推时将所述气体推入充气支撑管内;
直至充气支撑管的气囊内部气体达到极限值时,继续充气,多余气体产生的压力可将换向阀下压,令弹簧a压缩,所述橡胶圈c下移至排气口下方,气体可通过哨子将气体从通气孔e排出,与此同时,哨子还会响起,提示气囊内部气体已经达到极限值,接着可将打气杆拉直合适位置(即调整所述打气杆与伞杆部的总长度),手握打气杆底部即可正常打伞。
当温度过高造成充气支撑管的气囊内部气体膨胀时,所述气体产生的压力可将换向阀下压,令弹簧a压缩,所述橡胶圈c下移至排气口下方,气体可通过哨子将气体从通气孔e排出。
当使用者想要收伞时,拨动第一拨片令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通气道对接,一只手握着伞杆部,另一只握着打气杆进行推拉,
当打气杆上推时,因所述单向阀由进气口向出气口导通,所以打气杆与所述伞杆部之间不密封;述活塞筒内的气体在打气杆上推得过程中从打气杆内部的通气道进入进气口,通过单向阀从出气口排出;
当打气杆下拉时,因所述单向阀由进气口向出气口导通,所述橡胶圈a与伞杆部内部过盈配合,所以打气杆与所述伞杆部之间密封;所述充气支撑管的气囊内的气体通过气体通道进入伞架固定件,通过阀盖上的通气孔d进入所述阀片挡圈,将所述橡胶阀片压至下腔,所述弹簧c压缩,通过通气孔c进入换向阀安装座,再通过通气孔a进入活塞筒;橡胶阀片抵在凸圈的下端,此时,换向阀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导通的单向阀;当下次打气杆上推时,将所述活塞内气体排出。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充气支撑管的气囊内部气体完全被抽尽;将打气杆向上移动至伞杆部内,就完成了收伞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打气杆及其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部充气时工作状态放大图。
图4是图2的B部排气时工作状态放大图。
图5是单向阀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伞杆部、打气杆及其部件结构分解图。
图7是图6的B部放大图。
图8是伞杆部及其部件的剖视图。
图9是图8的C的放大图。
图10是换向阀排气工作状态剖视图。
图11是换向阀充气工作状态剖视图。
图12是伞杆部及打气杆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D部的放大图。
图14是图12的E部的放大图
图15是伞架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充气支撑管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6的F部放大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充气支撑管结构示意图。
图19、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充气支撑管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1、伞杆部;11、活塞筒;111、通气孔a;12、换向阀安装座;13、哨子;14、连接盖;2、打气杆;21、橡胶圈a;22、螺钉;23、安装口;24、通孔;25、限位圈;26、通气道;3、弹簧a;4、换向阀;41、阀体;411、通气孔c;42、阀盖;421、通气孔d;43、阀片挡圈;44、弹簧b;45、弹簧c;46、橡胶阀片;47、轴;48、橡胶圈c;49、橡胶圈d;5、伞架固定件;51、伞架接头;52、伞架固定套;53、通气孔e;54、定位凸圈;55、气体通道;5a、下固定件;5b、上固定件;6、充气支撑管;60、气囊;61、第一软磁条;62、第二软磁条;63、熔接边;6a、第一支撑杆;6b、第二支撑杆;6c、第三支撑杆;7、伞面;71、上膜;72、下膜;721、连接口;73、径向支撑管;74、周向支撑管;7a、径向熔接线;7b、周向熔接线;8、单向阀安装座;81、第一拨片;82、第二拨片;83、进气口;84、出气口;85、转动凹口;9、橡胶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根据图1-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兼备充放气功能的充气雨伞,包括伞杆部1,连接在伞杆部下方的打气杆2,固定连接在伞杆部的伞架固定件5,设置在所伞架固定件外周的充气支撑管6,以及连接在所述充气支撑管上端的伞面7。
所述伞杆部下端固定套接有限位圈25,所述限位圈下端成型有凸圈,所述凸圈套接在所述打气杆上。
所述打气杆侧壁上部套装有一个以上的橡胶圈a21,所述橡胶圈直径大于所述限位圈凸圈直径;所述橡胶圈a与伞杆部内部过盈配合,避免在充气时气体从橡胶圈a与伞杆部内壁的缝隙中漏出。所述打气杆下部成型有安装口23,所述打气杆内部成型有通气道26,所述通气道与所述安装口导通;
所述安装口内安装有单向阀安装座8,所述单向阀安装座呈圆柱形,所述单向阀安装座与所述打气杆转动连接;所述单向阀安装座上分别成型有进气口83与出气口84,所述单向阀安装座内部成型有相对单向阀安装座的圆心角为90°-100°的通道,所述通道一端与进气口联通,另一端与出气口联通;
所述通道内固定安装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由进气口向出气口导通;所述单向阀安装座侧壁成型有第一拨片81与第二拨片82;所述第一拨片和第二拨片用于拨动所述单向阀安装座。
所述打气杆与所述单向阀安装座之间密封连接有环形的橡胶垫圈9,所述橡胶垫圈上端成型有与通气道插接的凸起;避免在充气时气体从橡胶垫圈与打气杆或橡胶垫圈与单向阀安装座的连接处中漏出。
所述打气杆底部成型有用于定位第一拨片与第二拨片的底座,所述底座中心位置成型有用于制造通气道的通孔24;所述底座限定了单向阀安装座的转动角度。
所述第二挡片与底座相抵时,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通气道对接,所述第一挡片与所述橡胶垫圈相抵;所述第一挡片与底座相抵时,所述出气口与所述通气道对接,所述第二挡片与所述橡胶垫圈相抵。
所述伞杆部包括活塞筒11,成型在活塞筒上端中心位置的换向阀安装座12,以及成型在所述换向阀安装座上的连接盖14;
所述打气杆与所述活塞筒滑动连接;
所述换向阀安装座侧壁上部成型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外固定连接有哨子13。所述活塞筒上端中心位置开设有通气孔a111。所述换向阀安装座内安装有换向阀4;所述换向阀包括阀体41,安装在阀体内的阀片挡圈43,以及设置在阀片挡圈上的阀盖42,所述阀片挡圈下端与所述阀体下端内壁相抵,所述阀片挡圈上端与所述阀盖固定连接,所述阀体下端沿周向均匀开设有通气孔c411,所述阀盖上端沿周向均匀开设有通气孔d421。
所述阀片挡圈上端成型有凸圈,所述凸圈与所述阀盖形成上腔,所述凸圈与所述阀体之间形成下腔,所述上腔内设有弹簧b44,所述下腔内设有弹簧c45,所述弹簧b与所述弹簧c之间设有橡胶阀片46,所述橡胶阀片可在气压作用下在凸圈上下移动。所述橡胶阀片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用于导向的轴47,所述轴分别与阀盖、阀体滑动连接。
所述换向阀安装座与换向阀之间设有弹簧a3;所述阀体侧壁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橡胶圈c48与橡胶圈d49,所述橡胶圈c与所述橡胶圈d分别与所述换向阀安装座过盈配合,避免充气或排气时气体从橡胶圈与换向阀安装座的缝隙中漏出。弹簧a只受换向阀重力作用时,橡胶圈c位于哨子上方,充气支撑管内气体气压超过设定值时,弹簧a压缩,橡胶圈c位于排气口下方。所述弹簧a用于充气支撑管的气囊内部气体达到极限值时,泄气使用,保证充气伞使用安全。
所述伞架固定件上端内壁中心位置成型有圆弧形的定位凸圈54,所述定位凸圈与阀盖相抵,令阀盖只能在竖直方向上向下移动。
所述伞架固定件内壁成型有定位肩,所述定位肩与所述连接盖密封连接;所述伞架固定件侧壁下部沿周向均匀成型有多个通气孔e53;所述伞架固定件侧壁上端沿周向均匀成型有多个伞架接头51;每个所述伞架接头中间成型有气体通道55;所述充气支撑管连接在对应所述伞架接头外端;所述充气支撑管外侧连接有用以将充气支撑管固定连接在伞架接头上的伞架固定套52;所述伞架固定套设在伞架接头外侧,并与伞架接头螺纹连接。
所述充气支撑管由两片塑料薄膜热熔接形成,充气支撑管内为中空的气囊60,充气支撑管两侧及一端端部为熔接边63,充气支撑管另一端端部为与伞架固定件连接的开口端。
所述充气支撑管一侧还成型有一个磁条容纳腔,磁条容纳腔内安装有用以辅助折叠伞面的第一软磁条61和第二软磁条62。将伞收起时,由于第一软磁条与第二软磁条的磁性相吸,便于伞面的折叠收纳。
所述打气杆位于安装口两侧成型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螺纹连接有螺钉22,所述单向阀安装座两侧中心位置成型有转动凹口85,所述转动凹口与所述单向阀安装座内部通道不连通,所述转动凹口与螺钉转动连接。所述充气支撑管开口端内壁与伞架接头外壁通过胶水粘接固定。
当使用者想要撑开充气伞时,拨动第二拨片令所述出气口与所述通气道对接,一只手握着伞杆部,另一只握着打气杆进行推拉,当打气杆上推时,因所述单向阀由进气口向出气口导通,所述橡胶圈a与伞杆部内部过盈配合,所以打气杆与所述伞杆部之间密封;所述气体从活塞筒的通气孔a进入换向阀,通过所述阀体的通气孔c进入所述阀片挡圈内,将所述橡胶阀片顶至上腔,所述弹簧b压缩,气体通过所述阀盖上的通气孔d进入所述伞架固定件,通过所述气体通道进入充气支撑管内;当打气杆下拉时,因所述单向阀由进气口向出气口导通,打气杆与所述伞杆部之间不密封;拉动时,气体从进气口进入,通过单向阀从出气口进入所述打气杆内的通气道,通过通气道进入活塞筒;橡胶阀片抵在凸圈的上端,此时,换向阀形成一个自下而上导通的单向阀;在下次上推时将所述气体推入充气支撑管内;
直至充气支撑管的气囊内部气体达到极限值时,继续充气,多余气体产生的压力可将换向阀下压,令弹簧a压缩,所述橡胶圈c下移至排气口下方,气体可通过哨子将气体从通气孔e排出,与此同时,哨子还会响起,提示气囊内部气体已经达到极限值,接着可将打气杆拉直合适位置(即调整所述打气杆与伞杆部的总长度),手握打气杆底部即可正常打伞。
当温度过高造成充气支撑管的气囊内部气体膨胀时,所述气体产生的压力可将换向阀下压,令弹簧a压缩,所述橡胶圈c下移至排气口下方,气体可通过哨子将气体从通气孔e排出。
当使用者想要收伞时,拨动第一拨片令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通气道对接,一只手握着伞杆部,另一只握着打气杆进行推拉,当打气杆上推时,因所述单向阀由进气口向出气口导通,所以打气杆与所述伞杆部之间不密封;述活塞筒内的气体在打气杆上推得过程中从打气杆内部的通气道进入进气口,通过单向阀从出气口排出;当打气杆下拉时,因所述单向阀由进气口向出气口导通,所述橡胶圈a与伞杆部内部过盈配合,所以打气杆与所述伞杆部之间密封;所述充气支撑管的气囊内的气体通过气体通道进入伞架固定件,通过阀盖上的通气孔d进入所述阀片挡圈,将所述橡胶阀片压至下腔,所述弹簧c压缩,通过通气孔c进入换向阀安装座,再通过通气孔a进入活塞筒;橡胶阀片抵在凸圈的下端,此时,换向阀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导通的单向阀;当下次打气杆上推时,将所述活塞内气体排出。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充气支撑管的气囊内部气体完全被抽尽;将打气杆向上移动至伞杆部内,就完成了收伞工作。
实施例2
根据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充气支撑管6下部由外至内还连接有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所述的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内为中空的气囊;所述第三支撑杆内端6c封闭,另一端与所述充气支撑管联通;所述第一支撑杆6a一端与所述充气支撑管的外端联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6b中部联通;所述第二支撑杆6b一端与充气支撑管联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6c在靠近封闭端的位置联通;该结构在气囊充气后,下部的第一支撑杆6a,第二支撑杆6b,第三支撑杆6c能够对充气支撑管6起到支撑作用,增强充气支撑管(尤其充气支撑管靠近外端部分)抗弯曲的能力,提高伞面整体强度,优化伞面抗风、雨的能力。
实施例3
根据图19、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所述伞架固定件5包括固定套接的下固定件5a和上固定件5b;所述伞面7由两片在外周热熔接的塑料薄膜形成;两片所述塑料薄膜为上膜71和下膜72,所述下膜中间开设有一个连接口721,所述下膜的连接口外周夹紧固定连接在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之间,且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之间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或者螺纹连接固定。
所述伞面沿径向成型有径向支撑管73,各个径向支撑管在伞面中间连通;所述伞面上位于相邻两个径向支撑管之间成型有周向支撑管74;每个所述径向支撑管两侧为两个平行设置的径向熔接线7a,每个所述周向支撑管两侧为两个等距设置的周向熔接线7b,且周向熔接线的一端与一个径向熔接线相接,另一端与另一个径向熔接线之间留有连通相邻两个周向支撑管的通气口,且位于每两个相邻径向支撑管之间的相邻两个通气口位置相互错开。所述径向支撑管形成伞面的骨架,周向支撑管且起到辅助的支撑作用,使得伞面仅需要较少的充气量即可达到足够的支撑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