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隐形透气衣领的T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0575阅读:7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隐形透气衣领的T恤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T恤,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隐形透气衣领的T恤。



背景技术:

T恤是大众生活中常见的服装款式,特别是在夏季,棉质或者莫代尔面料的T恤是休闲服装的首选。一般在设计T恤等运动休闲服饰时,除去面料的舒适度外,主要考虑的就是衣服本身的透气性。

为了增加T恤的透气性,一般常规的做法是在腋下、背部以及胸口等位置处拼接一些带有透气孔的面料,例如申请日为2015.8.24、申请公布号为CN105105348A的发明专利申请(以下称为对比文件1)中公开的透风透气T恤,其通过在T恤的肩、胸、腋等各处设置透风孔,并将整个T恤均采用针织面料制成,以获得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的T恤。

除了肩、胸以及腋下等位置,人体的耳后和后颈位置也是汗腺十分集中的位置,排汗量较大。较之胸口、后背等地方,由于T恤多采用翻领设计,因此,T恤的后领均为双层面料重叠在一起,排汗十分困难。现有设计中,之所以不对衣领的透气性加以考虑,因为T恤多为针织面料,衣领本身存在较大的变形可能性,而在这个区域上开设透气孔会加速衣领的变形速度,难以保证T可以经久耐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领上具有隐形的透气性结构,且其设置不影响领型保持的具有隐形透气衣领的T恤。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具有隐形透气衣领的T恤,包括有衣身以及设置在衣身上领圈位置的衣领,所述衣身和衣领均为针织而成,所述衣领包括有底面和针织于所述底面上贴近皮肤一侧的领面,所述领面由均布的若干针织形成的麦穗状条纹形成,所述领面上于穿着者的后颈处设置有透气区域,所述透气区域由若干针织单元相互邻接固定形成,每个所述针织单元均包括四股沿衣领宽度方向布置的所述麦穗状条纹,且四股所述麦穗状条纹顺次固定并在四者之间形成一透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衣领分为底面和领面,且领面针织于底面上,底面可以限定领面的伸缩变形,从而起到衣领的定型作用;其次,在领面上人体排汗较为集中的区域——后颈处设置透气区域,可以在满足T恤透气性需要的同时,不对领面结构做较大的改动,以实现“隐形”;领面上除去透气区域外的位置处均采用麦穗状条纹针织,而透气区域处直接以麦穗状条纹作为织线形成所述的针织单元,相当于编织透气区域采用更加粗的织线进行编织,这样,针织单元内的麦穗状条纹之间形成的透气孔的尺寸一定大于麦穗状条纹内部的织线之间的间隙尺寸,也就是说,利用编织结构的变化使每个针织单元上均形成一个较大尺寸的透气孔,以形成一个隐形透气区域,满足衣领上的后颈所接触区域的排汗需要。

优选地,所述衣身包括有相互缝合固定的前后片和后身片,所述衣领被前后身片在肩部的缝合缝隙分为后身片上的后领以及前身片上的前领,所述透气区域呈等腰梯形,且梯形的大端设置于衣身上靠近领圈的一侧,小端设置于靠近所述衣领翻折的一端,且等腰梯形的小端的长度不超过所述后领上的衣领折痕处的长度。

进一步地,等腰梯形的大端的长度不超过所述后领上靠近领圈一端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工时,透气区域处的编织程序要远复杂于普通的麦穗状条纹,因此,应当在满足透气性需要的同时尽量减小透气区域的面积,以节约T恤的加工成本;而透气区域是以麦穗状条纹为织线进行编织而成的,因此,透气区域的平整度一定会比领面的其他位置,基于这个原因也应当尽量缩小透气区域的面积,以保证衣领在折叠后的平整度。基于上述两个原因,透气区域的尺寸最小也应当可以覆盖后颈与衣领的接触区域,最大不应影响衣领的折叠后的平整性,因此,将其设置成等腰梯形,以使它与衣领的后领形状保持一致,这样既不会影响衣领的折叠,又可以覆盖后颈上的汗腺集中区域。

优选地,等腰梯形的大端和小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不超过衣领对折后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等腰梯形上的大端与小端的间距不超过衣领的折叠宽度,以防止透气区域延伸至衣领的折痕处,影响衣领的平整性。

优选地,所述衣身上的领圈处设置有围其一圈的吸湿带,所述吸湿带包括有设置在衣身内侧的第一吸汗条以及衣身外侧的第二吸汗条,所述第一吸汗条和第二吸汗条的下端固定至衣身的领圈上,其上端分别固定至底面和领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吸汗条和第二吸汗条将衣领夹于中间,未能及时被透气区域上的透气孔散出的汗气会受到第二吸汗条的阻隔,而不会直接流至穿着者的身体上,直至这部分汗气从透气区域排出,这样设置可以增加T恤的穿着舒适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吸汗条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吸汗条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吸汗条的作用是阻挡后颈上的汗液流下,因此,其应当在穿着过程中保持与身体的接触;而第一吸汗条当衣领立起时是露出的,因此,其应当尽量薄以防止领圈上的吸湿带将衣领支起,影响T恤的穿着平整性。

优选地,所述衣身的内侧靠近穿着者的后颈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一衬片,所述衬片的上边缘固定至所述吸湿带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体的后背上与后颈相接的位置处为人体的重要穴位——大椎,因此,人体的这个区域的对于外接环境的冷热程度比较敏感,增加的衬片可以对大椎穴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并尽可能多的吸收大椎附近的汗腺排出的汗液,防止T恤变黄。

优选地,所述底面也由均布的若干针织形成的麦穗状条纹形成,所述衣领上的全部麦穗状条纹均沿衣领的宽度方向布置,且所述底面上的麦穗状条纹与领面上的麦穗状条纹相互错开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衣领的底面对于领面需要起到固定的作用,当两个面上的麦穗状条纹错开布置时,底面与领面的相邻麦穗状条纹会相互牵制,使衣领具有更好的抗变形能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衣领分为底面和针织于其上的一块足以覆盖后颈的透气区域,使T恤本身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的同时,衣领还可以抵抗清洗或者拉扯时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T恤衫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2是图1中的衣领的局部A放大视图;

图3是衣领上透气区域的形状视图;

图4是门襟部分的缝合固定视图;

图5是吸湿带自身结构以及其与衣领的固定关系示意图;

图6是包布层上的折边与缉线缝合的位置关系视图。

图中,1、衣身;2、衣领;20、麦穗状条纹;21、透气区域;210、针织单元;211、透气孔;3、吸湿带;30、第一吸汗条;31、第二吸汗条;4、领圈;5、衬片;6、内门襟;60、包布层;600、折边;61、加强带;7、外门襟;8、纽扣;80、扣缝;9、缉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具有隐形透气衣领的T恤,如图1中所示,包括有衣身1,其由前身片和后身片缝合固定而成,前后身片于衣身的最上端形成有领圈4,其上固定有衣领2,并且,以前后身片缝合固定的位置为界,衣领2又可分为靠近衣身1的前端的前领和后领,衣身1与衣领2均采用棉线针织形成。

衣领2包括有底面以及在衣领2翻折后露在外的领面,其中:底面为若干均布的麦穗状条纹20形成,且麦穗状条纹20沿衣领2的宽度方向布置;领面针织固定于底面上,它与底面设置相同,一而是由麦穗状条纹20形成,并且,衣领2的两面的麦穗状条纹20的缝隙相互错开分布,以使衣领2具有更好的抗变形能力。

领面上对应于穿着者的后颈部位设置有一块如图3中所示形状的透气区域21,这个区域有若干针织单元210相互固定形成。其中,如图2中的局部放大视图所示,每个针织单元210均包括有四段沿衣领2的宽度方向布置的麦穗状条纹20,且四条麦穗状条纹20作为针织单元的织线,四段麦穗状条纹20相互固定,并在其中央形成一形状近似于菱形的透气孔211。由于透气区域以麦穗状条纹20作为织线,因此,形成的透气孔211的尺寸会大于麦穗状条纹20上的线与线之间的间隙,从而达到透气的效果,并且,由于这部分也是自衣领2的底面向上针织形成,因此,在它的针织方式下,会使这个区域对应的底面的麦穗状条纹20受到拉力,从而使针织结构更加稀松,达到透气的效果。

如图1中所示,在领圈4的位置处还设置有一圈吸湿带3,用于阻隔后颈部位的汗液沿颈部流向人体的背部,为实现这个目的,需要吸湿带3向衣身1的内侧突出并时刻保持与颈部的贴合,以阻隔汗液。具体来说,如图5中所示,吸湿带3包括有第一吸汗条30以及第二吸汗条31,两者的下端共同缝合固定至领圈4上;第一吸汗条30的上端固定至衣领2的底面上,而第二吸汗条31的上端则固定至衣领2的领面上。由于第二吸汗条31位于衣身1的内侧,因此,将它设站的厚度稍大,可以增加其与人体的贴合度进而提高阻隔汗液的效果;而第一吸汗条30位于衣领2翻折后的下边缘,因此,它不宜过厚以防止破坏衣领2的整齐性,因而,第一吸汗带30的厚度要略小于第二吸汗带31。

如图1中所示,前身片上胸口处开口形成衣襟,其包括有内门襟6以及外门襟7,其中,内门襟6上设置有若干纽扣8,对应地,外门襟7上设置有扣缝80,当纽扣8与扣缝80扣合时,内外衣襟香菇贴合固定。并且,为了增加领圈4处的尺寸,以使颈部具有更大的活动量,外门襟7的最上端的扣缝80沿领圈4的延伸方向布置,其一下的扣缝80顺着衣身1的上下方向布置。

内门襟6包括有包布层60,如图6中所示,它由一块布料对折形成,并且在两侧边设置有折边600,以形成光顺的缝合边缘。包布层60上与外门襟7贴合的位置处设有一条加强带61,它由一条色织带固定而成,并且,加强带61的两侧边缝合于内门襟6的宽度中央上,且纽扣8固定于加强带61的中央位置。

内门襟6的长度略长于外门襟7,两者的下端由六条缉线9缝合固定至衣身1。具体来说,如图4中所示,六条缉线9中的四条首先缝合形成一矩形,且矩形的最下端缉线9将内门襟6、加强带61与衣身1固定,上端的缉线9将内外门襟以及衣身1相固定,两侧的缉线9的上半部分固定内外门襟与衣身1,下半部分则固定内门襟6与衣身1,另外两条缉线9则交叉固定于矩形的对角线上,并斜向缝合固定衣身1、内门襟6以及外门襟7。并且,为了进一步增强门襟处的固定强度,包布层60的折边600的宽度不超过交叉布置的两根缉线9的交点。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