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风雨的折叠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8077阅读:684来源:国知局
抗风雨的折叠伞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尤其涉及了一种抗风雨的折叠伞。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折叠伞便于携带和收藏,但是很难抵抗大风大雨的袭击,易弯折。中棒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水落入中棒内,易生锈,影响使用。另外伞骨尾部需向下弯折塑形,形成一个弧形结构,现有的伞骨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韧性不够,加工塑形时极为不易,耗时费力,且易发生伞骨形变后弯折弧度不匀,出现棱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很难抵抗大风大雨、中棒易生锈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中棒采用玻纤材料制成的抗风雨的折叠伞。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抗风雨的折叠伞,包括中棒、自上而下套设在中棒上的上巢、中巢、下巢、复数根伞骨、均与伞骨同数量的支骨、第一支杆、第二支杆,中棒采用玻纤材料制成;伞骨为两节,分别命名为第一节伞骨、第二节伞骨,第一节伞骨一端与中巢铰接,第一节伞骨另一端与第二节伞骨上部铰接,第二节伞骨下端与伞布连接、撑开伞布;支骨一端与上巢铰接,支骨另一端与第一节伞骨中部铰接;第一支杆一端与支骨下部铰接,第一支杆另一端与第二节伞骨上端铰接;第二支杆一端与下巢铰接,第二支杆另一端与第一节伞骨上部铰接;中巢与下巢之间的中棒上套有开伞弹簧,用于撑开伞骨。

作为优选,伞骨和支骨、第一支杆、第二支杆均为长条形的实心圆柱体。

作为优选,中巢向上延伸有一套在中棒上的支撑套,下巢向下延伸有一套在中棒上的连接套,连接套向下延伸有一套在中棒上的定位套,开伞弹簧上部套入支撑套内且上端顶着支撑套上端,开伞弹簧下部套入连接套内且下端顶着连接套下端。

作为优选,上巢下端向下延伸有一套在中棒上的缓冲套,缓冲套下方固定连接有套在中棒上的缓冲弹簧,缓冲弹簧下端可顶着支撑套上端面。

作为优选,还包括固定套设在中棒下部的伞把、设置在伞把内的开伞按钮组件,伞把的侧壁上径向开设有通向内部的通孔,伞把的侧壁内端设有沿径向设置的环形槽;开伞按钮组件包括一个与环形槽契合的凸环、用于复位的回位弹簧,凸环前部为与通孔契合的按压部,回位弹簧一端与凸环连接,回位弹簧另一端顶着环形槽内壁,凸环后部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脱出环形槽。

作为优选,定位套下部为子弹头结构,子弹头结构与凸环后部配合对下巢起到定位作用。

作为优选,中棒包括内管和滑动套设在内管外的外管,内管下端固定在伞把内,内管内套有加强杆,加强杆上部连接有可嵌入外管内的凸柱,凸柱穿出内管,外管内还设有一支撑弹簧,支撑弹簧上端顶着外管上端,支撑弹簧另一端顶着凸柱上端。

作为优选,第二节伞骨包括采用玻纤材料制成伞骨尾段和剩余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伞骨段,伞骨尾段易于塑形。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通过较短的开伞弹簧撑开伞骨,越短的开伞弹簧,其作用力越大,因此可抵抗较大的风雨,另外支骨一端与上巢铰接,上巢与中棒固定连接,支骨另一端与伞骨铰接,因此支骨对伞骨有一定的支撑力,用于抵抗风雨,第一支杆、第二支杆均用于加强对伞骨的支撑,提高伞的抗风雨能力,使得伞可在较大的风雨中使用。中棒采用玻纤材料,其较有韧性,不易折断,且不易生锈。另外伞骨的尾部采用玻纤材料制成,提高了伞骨的韧性,使其塑形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开伞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收伞的结构图。

图4是伞把的俯视结构图。

图5是伞把的部分剖面图。

图6是图1的开伞按钮组件的结构图。

图7是图1的内管、加强杆、凸柱的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第二节伞骨的部分结构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中棒、2—上巢、3—中巢、4—下巢、5—伞把、6—开伞按钮组件、7—伞骨、8—支骨、9—第一支杆、10—第二支杆、11—缓冲套、12—缓冲弹簧、13—支撑套、14—连接套、15—定位套、16—开伞弹簧、17—子弹头结构、18—支撑部、19—通孔、20—环形槽、21—凸环、22—回位弹簧、23—按压部、24—内管、25—外管、26—环形套、27—加强杆、28—凸柱、29—限位套、30—支撑弹簧、31—第一节伞骨、32—第二节伞骨、33—伞骨尾段、34—伞骨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抗风雨的折叠伞,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伞布、中棒1、自上而下套设在中棒1上的上巢2、中巢3、下巢4、固定套设在中棒1下部的伞把5、设置在伞把5内的开伞按钮组件6、复数根伞骨7、均与伞骨7同数量的支骨8、第一支杆9、第二支杆10,上巢2固定套设在中棒1上部,中巢3、下巢4均可滑动的套设在中棒1上。中棒1采用玻纤材料制成,提高了中棒1的韧性,减少中棒1断裂的可能性,且不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就算是中棒1内部进水,也不会造成中棒1生锈,不会出现中棒1移动不了的情况,提高了中棒1的使用寿命。

伞骨7为两节,分别命名为第一节伞骨31、第二节伞骨32,第一节伞骨31一端与中巢3铰接,第一节伞骨31另一端与第二节伞骨32上部铰接,第二节伞骨32下端与伞布连接、撑开伞布。支骨8一端与上巢2铰接,支骨8另一端与第一节伞骨31中部铰接。第一支杆9一端与支骨8下部铰接,第一支杆9另一端与第二节伞骨32上端铰接,从而可牵拉第二节伞骨32。第二支杆10一端与下巢4铰接,第二支杆10另一端与第一节伞骨31上部铰接,用于支撑伞骨7,使伞骨7有较大的抗风雨的强度。

伞骨7和支骨8、第一支杆9、第二支杆10均为长条形的实心圆柱体,一方面伞骨7和支骨8、第一支杆9、第二支杆10的强度较高,可承受较大的风力;另一方面可减少伞骨7或支骨8或第一支杆9或第二支杆10割伤或划伤到使用者,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上巢2下端向下延伸有一套在中棒1上的缓冲套11,缓冲套11下方固定连接有套在中棒1上的缓冲弹簧12,中巢3向上延伸有一套在中棒1上的支撑套13,缓冲弹簧12下端可顶着支撑套13上端面,下巢4向下延伸有一套在中棒1上的连接套14,连接套14向下延伸有一套在中棒1上的定位套15,中巢3和下巢4之间连接有开伞弹簧16,开伞弹簧16套在中棒1上,开伞弹簧16上部套入支撑套13内且上端顶着支撑套13上端,开伞弹簧16下部套入连接套14内且下端顶着连接套14下端。定位套15下部为子弹头结构17。缓冲套11、支撑套13、连接套14、定位套15均为内部为空心的圆柱体。连接套14下部向外延伸出一个弧形结构的支撑部18,收伞时,使用者的手可拉着该凸出的支撑部18向下收伞,方便使用者收伞。

伞把5上部为空心,伞把5的侧壁上径向开设有通向内部的通孔19,伞把5的侧壁内端设有沿径向设置的环形槽20。开伞按钮组件6包括一个与环形槽20契合的凸环21、用于复位的回位弹簧22,凸环21前部为与通孔19契合的按压部23,凸环21后部侧面外端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槽,回位弹簧22一端嵌入安装槽内且卡在安装槽内,回位弹簧22另一端顶着环形槽20内壁。凸环21后部在回位弹簧22的作用下脱出环形槽20,按下按压部23,凸环21即嵌入环形槽20内,因此收伞后,子弹头结构17缩入伞把5上部且脱出环形槽20的凸环21后部卡着子弹头,按下按压部23,凸环21后部缩入环形槽20内、子弹头结构17脱出凸环21并在开伞弹簧16的作用下上移进行开伞。

中棒1包括内管24和滑动套设在内管24外的外管25,内管24下端固定在伞把5内,内管24下部设有用于限制外管25下移位置的环形套26,内管24内套有加强杆27,加强杆27与内管24固定连接,加强杆27上部固定连接有可嵌入外管25内的凸柱28,凸柱28的横切面为六边形,凸柱28穿出内管24。外管25下端固定套有限位套29,限位套29的外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形成一个过渡结构,使得外管25和内管24的连接处较为柔和。外管25内还设有一支撑弹簧30,支撑弹簧30上端顶着外管25上端,支撑弹簧30另一端顶着凸柱28上端,收伞后,外管25与内管24重叠,支撑弹簧30被压缩,开伞时,子弹头结构17脱出凸环21的定位,外管25在支撑弹簧30的作用下上移,并将伞骨7撑开。内管24和外管25之间通过凸柱28卡在外管25下部而连接,防止内管24和外管25在开伞后脱出。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节伞骨32包括采用玻纤材料制成伞骨尾段33和剩余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伞骨段34。伞骨尾段33和伞骨段34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伞骨段34尾部为内部空心的圆柱体,伞骨尾段33为细长条形圆柱体,伞骨尾段33部分嵌入伞骨段34尾部后经过粘胶剂固定连接在一起。若在加工时伞骨尾段33不慎损坏,还可剪掉伞骨段34部分或拆出伞骨尾段33重新安装伞骨尾段33。在本实施例中,伞骨尾段33长度占伞骨7长度的18-30%。

玻纤材料制成的伞骨尾段33,其韧性足,易塑形,加工方便,且弯折形变后可形成一个较为完美的弧形,不会出现棱角或者折断。且玻纤材料相比大多的金属材料质量更轻,因此可减轻宝塔伞的质量,另外玻纤材料价格较贵,本申请第二节伞骨32只有少部分是玻纤材料,而不是整根第二节伞骨32均为玻纤材料制成,因此可降低整体结构的成本。可适用广大的消费者。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