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304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折叠伞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伞。



背景技术:

折叠式雨伞以其方便小巧的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折叠伞包括伞面、用于支撑伞面的伞骨以及用于固定各伞骨的中棒。但是,现有的折叠伞存在如下问题:伞面与伞骨结合处少,当在较为恶劣的大风天气中,伞面易出现翻折,从而降低折叠伞自身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伞,旨在解决现有的折叠伞在恶劣大风天气中自身稳定性差而导致的伞面易翻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折叠伞,其特征在于,包括伞面、中棒、蜂巢组件以及至少十二个伞骨组件,所述蜂巢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中棒顶端部的上巢以及沿所述中棒的轴向方向可相对所述上巢滑动的下巢,所述下巢套设于所述中棒上且位于所述上巢的下方,各所述伞骨组件以所述中棒的轴线为中心呈周向铰接于所述上巢和所述下巢,所述伞面盖设于各所述伞骨组件上。

进一步地,各所述伞骨组件包括长骨、短骨、中骨以及尾骨,所述长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上巢,所述长骨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中骨的端部,所述短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下巢,所述短骨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长骨的中部,所述中骨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尾骨的端部,所述长骨与所述尾骨之间还设有一长拉件,所述长拉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长骨,所述长拉件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尾骨,所述中骨与所述短骨之间还设有一短拉件,所述短拉件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短骨,所述短拉件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中骨。

具体地,所述长骨通过第一铰链件铰接于所述短骨,所述第一铰链件设于所述长骨的中部,所述第一铰链件上设有用于铰接于所述短骨一端部的第一铰接孔,所述短骨上设有用于铰接所述短拉件的第二铰接孔,所述第一铰接孔和所述第二铰接孔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具体地,所述中骨通过第二铰链件铰接于所述长骨和所述短拉件,所述第二铰链件上设有用于铰接所述长骨的第三铰接孔和与所述第三铰接孔相邻且用于铰接所述短拉件的第四铰接孔,所述第三铰接孔和所述第四铰接孔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具体地,所述尾骨通过第三铰链件连接于所述中骨和所述长拉件,所述第三铰链件上设有用于铰接于所述中骨端部的第五铰接孔和与所述第五铰接孔相邻且用于铰接所述长拉件的第六铰接孔,所述长骨上设有用于铰接所述长拉件的第七铰接孔,所述第五铰接孔、所述第六铰接孔以及所述第七铰接孔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三铰链件的第四铰链件,所述第四铰链件套设于所述中骨的端部且绕所述第五铰接孔转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伞面的伞珠,所述伞珠套设于所述尾骨的端部,所述伞珠上设有用于连接所述伞面的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三铰链件设有用于连接伞面的第二穿线孔,所述伞布抵靠于所述尾骨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长拉件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套设于所述中骨的中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伞,至少设有十二个用于支撑伞面的伞骨组件,各伞组件以中棒的轴线为中心呈周向铰接于上巢和下巢,这样,增加伞骨组件与伞面的接触点,同时,各伞骨组件之间的间距减小,增加了伞面的固定作用,即使在恶劣的大风天气中,伞骨组件也不易发生变形,从而提高伞面的稳定性,并且,至少十二个以上的伞骨组件也更加美观,给使用者更加美感的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伞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D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E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伞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C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考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伞,包括伞面(图中未示)、中棒1、蜂巢组件2以及至少十二个伞骨组件4,蜂巢组件2包括固定连接于中棒1顶端部的上巢21以及套设于中棒1上且位于上巢21下方的下巢32,下巢32可沿中棒1轴向方向相对上巢21上下滑动,各伞骨组件4以中棒1的轴线为中心呈周向铰接于上巢21和下巢22,伞面则盖设于各伞骨组件4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伞,至少设有十二个用于支撑伞面的伞骨组件4,各伞组件以中棒1的轴线为中心呈周向铰接于上巢21和下巢22,这样,增加伞骨组件4与伞面的接触点,同时,各伞骨组件4之间的间距减小,载加上伞面的固定作用,即使在恶劣的大风天气中,伞骨组件4也不易发生变形,从而提高伞面的稳定性,并且,至少十二个以上的伞骨组件4也更加美观,给使用者更加美感的视觉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各伞骨组件4包括长骨41、短骨42、中骨43以及尾骨44,长骨41的一端铰接于上巢21,长骨41的另一端铰接于中骨43的端部,短骨42的一端铰接于下巢22,短骨42的另一端铰接于长骨41的中部,中骨43的另一端铰接于尾骨44的端部,长骨41与尾骨44之间还设有一长拉件45,长拉件45平行于中骨43或与中骨43呈一定夹角,长拉件45的一端铰接于长骨41,长拉件45的另一端铰接于尾骨44,中骨43与短骨42之间还设有一短拉件46,短拉件46平行于长骨41或与长骨呈一定夹角,短拉件46的一端铰接于短骨42,短拉件46的另一端铰接于中骨43。伞骨组件4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伞具打开时,下巢22沿中棒1的轴向方向朝向上巢21滑动,短骨42推动长骨41朝远离中棒1的方向打开,使得长骨41与中棒1的夹角逐渐加大,并且整个打开过程短骨42与长骨41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并呈锐角,中骨43在短拉件46的推顶作用下绕长骨41的端部转动并朝远离长骨41方向打开,直至中骨43相对长骨41达到预设的角度,最后,在长拉件45的收拉作用下,尾骨44绕中骨43的端部转动并朝远离中骨43方向打开,直至呈水平伸直状态;当伞具收合时,下巢22沿中棒1的轴向方向背离上巢21滑动,即短骨42收拉长骨41朝靠近中棒1的方向靠拢,使得长骨41逐渐平行于中棒1,并且整个收合过程短骨42与长骨41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并呈钝角,并且,中骨43在短拉件46的收拉作用下绕长骨41的端部转动并朝靠近长骨41方向收拢,且二者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直至中骨43与长骨41相靠近接触,在长拉件45的推顶作用下,尾骨44绕中骨43的一端部朝向中骨43收纳靠拢,且二者之间的夹角也逐渐减小,最后,在伞骨组件4完全收纳状态下,长骨41、中骨43以及尾骨44三者相互靠拢,两两之间的夹角达到预设的角度,而短骨42与长骨41之间的夹角接近180°。这里,长拉件45和短拉件46均呈直杆结构,在二者的两端均设有用于铰接连接的挂卡勾。

具体地,请参考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长骨41通过第一铰链件51铰接于短骨42,第一铰链件51固定连接于长骨41的中部,第一铰链件51上设有用于铰接短骨42的第一铰接孔61,并且,在短骨42上设有用于铰接短拉件46的第二铰接孔62,第一铰接孔61和第二铰接孔6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这里,第一铰链件51的作用是避免在长骨41上直接开设用于铰接的通孔,从而降低长骨41的强度,第二铰接孔62靠近于第一铰接孔61。当伞具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铰接孔62以第一铰接孔61为转动中心逆时针转动,即拉动短拉件46使得中骨43受到沿短拉件46轴向方向的拉力,以满足其绕长骨41端部朝远离长骨41方向转动的需要;同理地,当伞具处于收合状时,第二铰接孔62以第一铰接孔61为转动中心顺时针转动,即推顶短拉件46使得中骨43受到沿短拉件46轴向方向的抵顶力,以满足其绕长骨41端部朝靠近长骨41方向转动的需要。

具体地,请参考图4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中骨43通过第二铰链件52铰接于长骨41和短拉件46,第二铰链件52上设有用于铰接于长骨41端部的第三铰接孔63和用于铰接短拉件46的第四铰接孔64,第三铰接孔63相邻于第四铰接孔64,并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这里,第二铰链件52作用是避免在中骨43上直接开设通孔,从而降低其力学性能。这样,当伞具打开时,第四铰接孔64以第三铰接孔63为转动中心于竖直平面内逆时针转动,即中骨43绕第三铰接孔63朝远离长骨41方向打开,并且,整个过程中骨43与长骨41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最终,在完全打开状态下,中骨43与长骨41达到预设的张开角度;同样地,当伞具收纳时,第四铰接孔64则以第三铰接孔63为转动中心于竖直平面内顺时针转动,即中骨43绕第三铰接孔63朝靠近长骨41方向收合,并且,整个过程中骨43与长骨41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直至最后,中骨43与长骨41达到预设的收拢角度。

具体地,请参考图4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尾骨44通过第三铰链件53连接于中骨43和长拉件45,第三铰链件53上设有用于铰接于中骨43端部的第五铰接孔65以及用于铰接长拉件45的第六铰接孔66,第五铰接孔65相邻于第六铰接孔66,长骨41上设有用于铰接长拉件45的第七铰接孔67,第五铰接孔65、第六铰接孔66以及第七铰接孔67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这里,第三铰链件53的作用是避免尾骨44上直接开设通孔,降低其力学性能。这样,当伞具打开时,第六铰接孔66以第五铰接孔65为转动中心于竖直平面内顺时针转动,即尾骨44绕第五铰接孔65朝远离中骨43方向打开,并且,尾骨44与中骨43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直至尾骨44完全打开;当伞具收纳时,第六铰接孔66以第五铰接孔65为转动中心于竖直平面内逆时针转动,即尾骨44绕第五铰接孔65朝靠近中骨43方向收合,直至尾骨44与中骨43达到预设的收拢角度。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铰接于第三铰链件53的第四铰链件54,第四铰链件54套设于中骨43的端部且绕第五铰接孔65转动。这里,在第四铰链件54上直接开设铰接孔,避免降低中骨43的强度。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连接伞面的伞珠31,伞珠31套设于尾骨44的端部,伞珠31上设有用于连接伞面的第一穿线孔311,第三铰接件上设有用于连接伞面的第二穿线孔531,伞面抵靠于尾骨上。具体地,通过该第一穿线孔311和通过第二穿线孔531与伞面固定连接,使得伞面紧贴于尾骨上,从而,确保在伞骨组件完全打开,将伞面完成撑开。优选地,请参考图,共有十六个伞骨组件4以中棒1的轴线为中心呈周向分布于中棒1上,各伞骨组件4上(即尾骨44上)均设有一伞珠31,这样,伞面的边缘共有十六处的连接位,分别与各伞骨组件4一一对应,从而增强伞面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固定长拉件的连接套32,连接套32设于中骨43的中部。具体地,连接套32包括套设于中骨43的固定部321以及设于固定部321上的卡钩部322,将长拉件45卡入卡钩部322内,限制长拉件45隆起,从而在伞面张开时,避免长拉件45直接抵顶于伞面,影响美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