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丢U盘的便携U盘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6223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丢U盘的便携U盘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丢U盘的便携U盘套。



背景技术:

U盘具有小巧的体积,在便携的同时也存在容易丢失或在包中较难寻找的问题。目前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于U盘的尾部设置一挂孔,再通过绳链挂于钥匙扣上,这样就相当于为U盘找了一个固定连接物,不容易丢失,即便放于包中亦较易找出。

然而,这里又会引出一个新问题:U盘是拆下来使用呢,还是直接连接一串钥匙使呢,如选择拆下,则不可避免经一翻动作,使用完毕又要重新装上,甚为麻烦;如选择连同钥匙一并使用,那么钥匙串的重量就会使U盘在插接于电脑USB口时处于朝下受力状态,容易损坏U盘的USB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于设计一种防丢U盘的便携U盘套,充分考虑了U盘使用时快捷找到、携带使用方便的要求,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丢U盘的便携U盘套,包括套体,套体上设有一挂孔;所述套体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连通于套体内腔的开口,所述套体内腔的底部固定有一磁铁,当U盘从所述开口伸入至套体内腔时,由所述磁铁吸咐固定。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所述套体内腔靠近底部处设有限位环带或若干限位凸块,所述限位环带或限位凸块将所述套体内腔分成用于容置所述磁铁的第一腔体,与用于容置U盘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连通。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所述套体内腔包括具有第一内径的第一腔体,和具有第二内径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内径大于第二内径;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置所述磁铁,所述第二腔体用于容置U盘。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所述套体的开口处配设有一盖体。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中,所述盖体与所述套体的开口一边边缘相连并以该边为轴翻转,以打开或盖合所述套体内腔;所述盖体、套体上相对于该连接的一边的另一边上设置有相匹配的咬合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越性体现在:利用磁铁对铁质的USB头进行吸咐,从而实现U盘在套内的固定,使用时只需施力将U盘与套分离,十分方便、快捷;同时,U盘套上设有挂孔,便于挂于钥匙扣或包扣上,容易被找到,不易丢失。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无论从经济性还是实用性上看,均是具有卓越性能之产品,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U盘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U盘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U盘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U盘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

一种防丢U盘的便携U盘套,包括套体1,套体1上设有一挂孔10;所述套体1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连通于套体内腔11的开口110,所述套体内腔11的底部固定有一磁铁2,当U盘从所述开口110伸入至套体内腔11时,由所述磁铁2吸咐固定。

所述套体内腔11靠近底部处设有限位环带12,所述限位环带12将所述套体内腔11分成用于容置所述磁铁2的第一腔体101,与用于容置U盘的第二腔体102,所述第一腔体101与第二腔体102连通。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

其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套体内腔11包括具有第一内径的第一腔体101,和具有第二内径的第二腔体102,所述第一内径大于第二内径;所述第一腔体101用于容置所述磁铁2,所述第二腔体102用于容置U盘。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

其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增加有如下结构:

所述套体1的开口110处配设有一盖体3。

所述盖体3与所述套体1的开口110一边边缘相连并以该边为轴翻转,以打开或盖合所述套体内腔11;所述盖体3、套体1上相对于该连接的一边的另一边上设置有相匹配的咬合结构,包括设于盖体3上的齿部31和设于套体1上的凸块13。

上述优选实施方式应视为本申请方案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凡与本申请方案雷同、近似或以此为基础作出的技术推演、替换、改进等,均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