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穿着的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9819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于穿着的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尤其涉及一种易于穿着的鞋。



背景技术:

利用鞋带来绑紧所穿的鞋子已经是一般人养成的习惯,虽然穿、绑鞋带的动作并不困难,但因为在穿过鞋子的鞋带环后,最终还要将鞋带两自由端部打上活结就属于一件多余的工作,尤其一直以来仍有少数人不识打结的技巧,在行走时或运动过程中,由于震动、惯性等原因,系紧了的鞋带会不适时地自动松开,造成不美、不雅和不便,有时甚至会造成危险。因此,有必要对此提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需穿、绑鞋带即可实现穿着容易且不易松开的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一种易于穿着的鞋,包括鞋底与鞋帮,所述鞋帮的下沿部沿鞋底边缘缝制于其上,所述鞋帮包括第一鞋帮和第二鞋帮,所述第一鞋帮的下沿部于鞋底前端的一侧绕另一侧缝制至鞋底后端,使得第一鞋帮于鞋底前端部位形成包覆前脚掌的前帮,所述第二鞋帮的一端与第一鞋帮形成的前帮部位叠合且弹性连接,且其下沿部于叠合处沿鞋底边缘缝制至鞋底后端并与第一鞋帮缝制连接。

这里所述的前脚掌为除脚踝以外的脚掌大部分。第一鞋帮形成的前帮对前脚掌形成包覆,前帮起主要的包覆紧固作用,配合第二鞋帮,在不需要系鞋带的情况下即可将鞋子固定于脚上,同时避免因震动导致的松动问题。第二鞋帮和第一鞋帮在叠合处形成弹性连接,因此,在穿着时,将第一鞋帮和第二鞋帮稍微拉开即可将鞋子套进脚上,在套进脚后,第一鞋帮和第二鞋帮在弹性连接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形成对脚的包覆。由于第一鞋帮和第二鞋帮形成叠合,人在提脚行走的瞬间,对整个叠合处产生力的作用,而不是单独对第一鞋帮或第二鞋帮产生力的作用,因此,在行走时第一鞋帮和第二鞋帮不会由于弹性连接而产生一时松一时紧的现象,保证行走过程的穿着牢固。

进一步的,若第二鞋帮与第一鞋帮形成的前帮部位完全叠合,则前帮部位厚度过厚,会降低舒适度、透气性,因此,所述第二鞋帮的一端与第一鞋帮形成的前帮部位对应的上沿部叠合且弹性连接。通过与前帮部位对应的上沿部叠合,解决了前帮部位过厚的缺点。此外,也降低了加工的难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鞋帮与第二鞋帮于叠合处通过弹性带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带的一端与第二鞋帮的端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鞋帮的内表面连接。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当稍微拉开第一鞋帮和第二鞋帮时,即实现对弹性带的拉扯,避免第一鞋帮和第二鞋帮的拉开幅度过大,避免鞋帮紧固性能的降低。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鞋帮对脚的包覆紧固性能,适应一些动作幅度较大的动作瞬间,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叠合处靠近鞋底的部位为缝制连接,剩余部位通过弹性带实现弹性连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易于穿着和包覆牢固的目的。

优选的,缝制连接的叠合处占叠合处总长度的4/5以下。

所述第一鞋帮和第二鞋帮与鞋底后端对应的端部连成一体。所述连成一体即第一鞋帮与第二鞋帮在鞋底后端对应的部位不存在缝制线,也即第一鞋帮和第二鞋帮为一整块鞋帮,以增加鞋帮的整体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鞋帮和第二鞋帮形成叠合处理,实现了既易于穿着也包覆牢固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俯视图;

图2为实施例1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2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鞋帮与鞋底连接的部位为下沿部,没有与鞋底进行连接的则为上沿部。如下述实施例述及的,第一鞋帮下沿部120,第一鞋帮上沿部110,第二鞋帮下沿部220,第二鞋帮上沿部210。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易于穿着的鞋,包括鞋底500和鞋帮,所述鞋帮的下沿部沿鞋底500的边缘缝制于其上,所述鞋帮包括第一鞋帮100和第二鞋帮200,所述第一鞋帮100的下沿部120于鞋底500前端的一侧绕另一侧缝制至鞋底500后端,使得第一鞋帮100于鞋底500前端部位形成包覆前脚掌的前帮130,所述第二鞋帮200的一端与第一鞋帮100形成的前帮130部位对应的上沿部110叠合形成叠合部300,所述第二鞋帮200的端部通过弹性带400与第一鞋帮100的内表面连接实现第一鞋帮100与第二鞋帮200的弹性连接,其下沿部220于叠合部300处沿鞋底500边缘缝制至鞋底500后端并与第一鞋帮100的端部缝制连接。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区别在于,叠合部靠近鞋底的部位为缝制连接,剩余部位通过弹性带400实现弹性连接。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