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适应不同跟高的鞋中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3745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适应不同跟高的鞋中底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鞋子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适应不同跟高的鞋中底。



背景技术:

中底是在鞋子的装配化生产中因设备的需要和产品材料的更新而产生的组合部件,中底结构安排的合理性在于鞋的外观线条清晰造型美观,其形状不易变形且穿着舒适,尤其在制底生产中紧凑服楦,用于支撑,减震,稳定,提高鞋子的抗压缩能力的作用。故传统中底经过定型加工后,其前跷是无法改变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同一中底适应不同鞋跟高度下的前跷变化,并保证穿着舒适,提供一种可适应不同跟高的鞋中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适应不同跟高的鞋中底,包括可调节伸缩的中底以及中轴机构。可调节伸缩的中底包括中底以及调节伸缩槽。中轴机构包括“S”形活动中轴、定位槽、中轴托片、托片固定螺钉、中轴活动腔、轴端挡片和固定螺钉;“S”形活动中轴、中轴托片以及轴端挡片是通过托片固定螺钉以及固定螺钉固定于中底上。通过“S”形活动中轴受力转动,从而改变中轴弯曲方向,从而可以支撑不同跟高下的后身弧度变化。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一个鞋中底可以变更保持不同底弧,适应不同跟高后身弧度的技术。

所述的调节伸缩槽位于中底前掌弯折处,通过调节伸缩槽的调节伸缩变化,容纳跟高 改变引起的前翘变化量,实现在不同后跟高度情况下,前翘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所述的“S”形活动中轴的形状为“S”形,其中段通过中轴托片固定于中底的定位槽内,“S”形活动中轴任意一端受力,便会在定位槽内转动。

所述的“S”形活动中轴受力转动时,两端同时转动并发生位移。当中底处于高跟的状态时,“S”形活动中轴位于中底底部的一端进入后端定位槽中,从而支撑中底后跟的形状。

所述的定位槽是从所述中底底部通过中轴托片延伸至中轴活动腔顶部中间位置。

所述的轴端挡片通过固定螺钉将其固定于中底的中轴活动腔内,起到控制“S”形活动中轴轴端活动范围的作用。

所述的中轴托片的两端通过托片固定螺钉固定于中底下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鞋中底处于低跟状态时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鞋中底处于高跟状态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S”形活动中轴旋转方式。

图中:1-中底,2-“S”形活动中轴,3-定位槽,4-中轴托片,5-托片固定螺钉,6-调节伸缩槽,7-中轴活动腔,8-轴端挡片,9-固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请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适应不同跟高的鞋中底,包括可调节伸缩的中底以及中轴机构。可调节伸缩的中底包括中底1以及调节伸缩槽6。中轴机构包括“S”形活动中轴2、定位槽3、中轴托片4、托片固定螺钉5、中轴活动腔7、轴端挡片8和固定螺钉9;“S”形活动中轴2、中轴托片4以及轴端挡片8是通过托片固定螺钉5以及固定螺钉9固定于中底1上。通过“S”形活动中轴2受力转动,从而改变中轴弯曲方向,从而可以支撑不同跟高下的后身弧度变化。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一个鞋中底可以变更保持不同底弧,适应不同跟高后身弧度的技术。

结合图1所示,处于低跟状态时的鞋中底,首先当中底1鞋头部位受到向上的扳力时,位于中底1前掌弯曲部位的调节伸缩槽6发生伸缩变形,位于中底1的“S”形活动中轴2发生转动,其位于中轴活动腔7内的顶端部位随着中底1前段向上翘起,再给中底1鞋跟部位施加向下的压力,“S”形活动中轴2后端进入中底1底部的定位槽3内,鞋中底的底弧更改完成,此时鞋中底处于高跟时的底弧状态,结合图2所示。将中底的高跟底弧更改为低跟底弧,使中底1鞋头部位受到向下的扳力,调节伸缩槽3恢复原形,“S”形活动中轴2转动,“S”形活动中轴2后端从定位槽3中转出,“S”形活动中轴2前端与后端恢复水平状态,鞋中底恢复低跟底弧状态。

结合图1和图2,固定于中轴活动腔7内的轴端挡片,在“S”形活动中轴2受力发生转动时,起到控制“S”形活动中轴2的旋转活动范围的作用,防止“S”形活动中轴在活动的过程中从中底上的定位槽中弹出。

结合图3所示的“S”形活动中轴在定位槽中的活动方式,A-A’为低跟状态下俯视的“S”形活动中轴,当中底鞋头和跟部受力后,“S”形活动中轴旋转,其两端在旋转后进入B-B’位置,B-B’为高跟状态下俯视的“S”形活动中轴。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