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校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1901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校服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校服。



背景技术:

校服是学生符合学校标准的经常穿着,现在中国学校常穿的校服是运动服套装形式,但是现在市面上的校服仅仅是穿着,功能性太弱,不能够满足学生和学校多方面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功能校服,具有功能较多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校服,包括外套,所述外套的袖口内缝制有RFID标签,所述RFID标签内存储有学生编号ID、学生姓名和家庭联系方式,所述外套正面设有气囊口袋,所述气囊口袋内设有可自由拆卸的气囊,所述气囊上设有充气口;外套包括主体部和与主体部连接的衣袖部、衣领部;所述衣领部包括互相连接的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与主体部固定连接,外层与主体部拉链连接,使得衣领部内层与外层之间的用于装入雨衣的空间可以通过拉链打开;所述雨衣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衣帽和衣袍,所述衣袍与衣帽固定连接、且衣领部内部设有第一魔术贴,衣袍和衣帽固定连接处也设有与衣领部的第一魔术贴相互粘合的第一魔术贴;所述衣袍的两个前襟上设有相互粘合的第二魔术贴。

进一步地,外套上设置有反光条布。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口袋内设有可以捆绑气囊的捆带。

具体地,所述RFID标签为柔性、无源RFID标签。

更具体地, 所述RFID标签通过密封袋缝制在外套的袖口,所述RFID标签压制在密封袋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得校服外套具备多种功能,包括临时挡雨、矫正坐姿和便于学校记录学生考勤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外套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外套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雨衣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所示:1-外套,2-气囊口袋,3-气囊,4-RFID标签,5-捆带,6-衣领部,7-衣袍,8-衣帽,9-第一魔术贴,10-第二魔术贴,11-拉链,12-反光条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功能校服,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多功能校服,包括外套1和配套穿着的裤装。

所述外套正面上设有气囊口袋,所述气囊口袋2内设有可自由拆卸的气囊3,所述气囊上设有充气口,所述气囊口袋内设有可以捆绑气囊的捆带5。设计气囊的原因是为了帮助矫正学生的学习姿势。使用时,将气囊从气囊口袋中取出,通过充气口对气囊进行充气,再将充满气的气囊放回到气囊口袋中,利用捆带固定,这样读书写字的时候,可以有效的保证学生胸前与桌子的有效距离,规范学生的坐姿,用完后将气囊放气放回气囊口袋即可。

所述外套的袖口设有柔性RFID标签4,所述RFID标签为无源标签;所述RFID标签装在密封袋内被缝制在外套上,所述密封袋为有机硅胶密封袋;所述RFID内储存有学生的ID编号、姓名和家庭联系方式。使用时,将学生个人信息输入RFID系统的数据库中,然后将学生个人信息也通过阅读器写入RFID标签中,学校大门设计有阅读器,当学生通过学校大门后,阅读器会将读取到的RFID标签内储存的内容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数据库进行筛选出相同的ID编号后进行记录,这样每个月学校老师可以通过数据库导出每个学生的进出学校时间,方便学校管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外套包括主体部和与主体部连接的衣袖部、衣领部6;所述衣领包括互相连接的内外两层,靠近人体皮肤的为内层,所述内层与主体部固定连接,外层与主体部拉链连接,使得衣领部内层与外层之间的空间可以通过拉链11打开;所述衣领部的内部空间内设有雨衣,便于在下雨学生没有带挡雨用具的时候能够临时使用。

所述雨衣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衣帽8和衣袍7,所述衣袍与衣帽固定连接、且衣袍和衣帽固定连接处通过第一魔术贴连接在衣领部的内部空间内,即所述衣领部的内部和衣袍、衣帽连接出设有相互黏合的第一魔术贴9。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所述衣袍的两个前襟上设有相互粘合的第二魔术贴10,使得通过第二魔术贴的贴合将衣袍穿在身上。

下雨时,将拉链打开,拿出雨衣,将衣帽戴在头上,将衣袍裹在在身上;衣领部设置第一魔术贴的原因是因为一般雨衣穿在身上,由于风吹动,雨衣会被吹歪,用第一魔术贴将雨衣与校服固定,在吹风的时候,雨衣不会被吹偏。而且用第一魔术贴连接雨衣跟外套,使得方便拆卸,下雨用了雨衣后不需要将整个校服都清洗晒干,只需要将雨衣拆下来即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外套上设有反光条布12,便于夜晚给车提醒,提高学生的安全。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