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利用经编机编成的作业用手套。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利用编织机编成的作业用手套(例如专利文献1)。该作业用手套具备五根指套和手掌套。手掌套由四指宽主体部和五指宽主体部构成。在四指宽主体部的上部配置有食指套、中指套、无名指套、小指套。四指宽主体部的一外侧端与食指套的外侧端向下方笔直下降而成的直线一致。四指宽主体部的另一外侧端与小指套的外侧端向下方笔直下降而成的直线一致。因此,食指套的外侧端与小指套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和四指宽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在五指宽主体部的上部配置有拇指套和四指宽主体部。五指宽主体部的一外侧端与拇指套的外侧端向下方笔直下降而成的直线一致。五指宽主体部的另一外侧端与小指套的外侧端向下方笔直下降而成的直线一致。因此,拇指套的外侧端与小指套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和五指宽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同。经编作业用手套利用具有提花控制机构的双拉舍尔编织机编成。相比纬编手套,经编作业用手套用10~100旦尼尔的细线编织,更薄、更柔软,作业性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544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就人手而言,四指宽主体部的拇指侧外侧端与食指的外侧端一致,四指宽主体部的小指侧外侧端和小指的外侧端一致。因此,食指的外侧端与小指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和四指宽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另外,五指宽主体部的拇指侧外侧端和拇指的外侧端一致,五指宽主体部的小指侧外侧端和小指的外侧端一致。因此,拇指的外侧端与小指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和五指宽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当上述的作业用手套佩戴于手上时,由于具有柔软性,因此容易作业,由于薄,因此能够感觉到表面的细微的凹凸。但是,作业用手套存在以下问题,即,手的四指宽主体部和作业用手套的四指宽主体部的尺寸一致,作业用手套的四指宽主体部不压接于手的四指宽主体部,容易与手分离。同样,作业用手套存在以下问题,即,手的五指宽主体部和作业用手套的五指宽主体部的尺寸一致,作业用手套的五指宽主体部不压接于手的五指宽主体部,容易与手分离。特别是,当将上述的作业用手套佩戴于手上进行作业时,随着手指的弯曲动作,向上方拉拽各指套,手掌套(四指宽主体部及五指宽主体部)向上方(脱落的方向)移动,手掌套的位置挪动,存在对作业引起阻碍的问题。另外,作业用手套基本上是一次性,在短时间使用后便废弃,因此期望能够仅通过编成后的切断来低价地制造。但是,作业用手套由于在切断手插入口后不进行后加工,因此成为锯齿形,切断面裸露,存在有损商品价格的问题。再另外,作业用手套通过利用经编机编成前编织面料、后编织面料以及连结编织而形成,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即,若连结编织部处于指甲的前端等位置,则存在容易破损的可能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用手套,其编成为四指宽主体部的外侧端间的长度比食指套与小指套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短,四指宽主体部压接于所佩戴的手掌而不容易脱落。另外,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用手套,其编成为五指宽主体部的外侧端间的长度比拇指套与小指套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短,四指宽主体部及五指宽主体部压接于所佩戴的手掌而不容易脱落。而且,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用手套,其能够利用原材料的特性将手插入口的切断部收卷,隐藏切断面,提高商品价值。再另外,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用手套,其使连结编织部的位置偏置,作成难以破损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申请的第一方案的作业用手套利用经编机编成前编织面料、后编织面料以及连结编织,形成五根指套和手掌套,手掌套包括:使食指套的外侧端和小指套的外侧端连续的四指宽主体部;以及使拇指套的外侧端和四指宽主体部的小指套侧外侧端连续的五指宽主体部,在五指宽主体部具备手插入口,上述作业用手套的特征在于,编成为:四指宽主体部的食指套侧外侧端与小指套侧外侧端之间的长度比食指套的外侧端与小指套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短。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申请的第二方案的作业用手套的特征在于,编成为:五指宽主体部的拇指套侧外侧端与小指套侧外侧端之间的长度比拇指套的外侧端与小指套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短。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本申请的第三方案的作业用手套的特征在于,连结编织包括:第一连结编织,其连结前编织面料和后编织面料,并且连结左右而不形成间断;以及第二连结编织,其仅连结前编织面料和后编织面料而形成间断,就形成五指宽主体部的拇指套侧外侧端的连结编织而言,手插入口附近以第二连结编织形成,除此之外以第一连结编织形成。
为了实现上述第四目的,本申请的第四方案的作业用手套的特征在于,通过改变前编织面料和后编织面料的任一方的线的粗细或密度,从而连结编织的位置偏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利用经编机编成前编织面料、后编织面料以及连结编织,形成五根指套和手掌套。手掌套包括:使食指套的外侧端和小指套的外侧端连续的四指宽主体部;以及使拇指套的外侧端和四指宽主体部的小指套侧外侧端连续的五指宽主体部,在五指宽主体部具备手插入口。四指宽主体部的食指套侧外侧端与小指套侧外侧端之间的长度编成为比食指套的外侧端与小指套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短。因此,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具有以下效果:四指宽主体部变窄,在佩戴时四指宽主体部贴紧于手掌,不容易脱落。
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的五指宽主体部的拇指套侧外侧端与小指套侧外侧端之间的长度编成为比拇指套的外侧端与小指套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短。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具有以下效果:四指宽主体部及五指宽主体部变窄,佩戴时,四指宽主体部和五指宽主体部贴紧于手掌,不容易脱落。
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的连结编织包括:连结前编织面料和后编织面料,并且连结左右而不形成间断的第一连结编织;以及仅连结前编织面料和后编织面料而形成间断的第二连结编织。形成五指宽主体部的拇指套侧外侧端的连结编织在手插入口附近用第二连结编织形成,除此之外用第一连结编织形成。第一连结编织不存在间断,因此必须切断,裁断部分残留于作业用手套。第二连结编织形成间断,因此无需切断,不残留裁断部分。手插入口附近用第二连结编织形成,因此不存在裁断部分。若存在裁断部分,则受裁断部分影响,手插入口的开口端(切断面)难以收卷,由于不存在裁断部分,因此具有以下效果:手插入口的开口端利用原材料的特性而收卷,能够隐藏切断面,能够使外观良好。
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通过改变前编织面料和后编织面料的任一方的线的粗细或密度,从而连结编织的位置偏置,因此具有能够形成难以破损的结构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的一实施方式的整体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作业用手套的制造过程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作业用手套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整体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作业用手套的制造过程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整体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的一部分裁断后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整体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整体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作业用手套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整体立体图。
图中:
a—第一连结编织,b—第二连结编织,c—锁边,l1—长度,l2—长度,l3—长度,l4—长度,l5—长度,1—作业用手套,1a—手插入口,1b—开口端,2—拇指套,2a—外侧端,3—食指套,3a—外侧端,4—中指套,5—无名指套,6—小指套,6a—外侧端,7—手掌套,8—四指宽主体部,8a—外侧端,8b—外侧端,8c—内凹缘,8d—外凹缘,9—五指宽主体部,9a—外侧端,9b—外侧端,10—连续体,11—前编织面料,12—后编织面料,13—连结编织,15—切断线显示部,15a—裁断部分,17—手腕内侧线,19—管部,20—管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就作业用手套1而言,利用经编机编成前编织面料11、后编织面料12以及连接编织a、b,形成五根指套2~6和手掌套7。手掌套7包括:使食指套3的外侧端3a和小指套6的外侧端6a连续的四指宽主体部8;以及使拇指套2的外侧端2a和四指宽主体部8的小指套6侧外侧端8b连续的五指宽主体部9。在五指宽主体部9具备手插入口1a。四指宽主体部8的食指套3侧外侧端8a与小指套6侧外侧端8b之间的长度l2编成比食指套3的外侧端3a与小指套6的外侧端6a之间的长度l1短。作业用手套1的四指宽主体部8的内部变窄,佩戴时四指宽主体部8贴紧手掌而不容易脱落。当作业用手套1佩戴于手上进行作业时,随着手指的弯曲动作,向上方拉拽各指套2~6,产生使手掌套7向上方(脱离的方向)移动的力,但是,四指宽主体部8压接于手掌,因此手掌套7的位置不会挪动,对作业产生障碍的问题很少。
作业用手套1中,五指宽主体部9的拇指套2侧外侧端9a与小指套6侧外侧端9b之间的长度l3编成比拇指套2的外侧端2a与小指套6的外侧端6a之间的长度l4短。作业用手套1的夹着拇指套2的两侧的四指宽主体部8及五指宽主体部9的内部变窄,佩戴时四指宽主体部8和五指宽主体部9贴紧手掌,变得更加不容易脱落。作业用手套1如上所述地随着手指的弯曲动作,产生使手掌套7向上方(脱离的方向)移动的力,但是,四指宽主体部8及五指宽主体部9夹着拇指,并压接于手掌的两侧,因此手掌套7的位置更加不会挪动。
作业用手套1的连结编织包括:连结前编织面料11和后编织面料12,并且连结左右且不形成间断的第一连结编织a;以及仅连结前编织面料11和后编织面料12而形成间断的第二连结编织b。如图4所示,形成五指宽主体部9的拇指套2侧外侧端9a的连结编织在手插入口1a附近用第二连结编织b形成,除此之外用第一连结编织a形成。第一连结编织a不间断,因此必须通过剪刀等切断工具切断,裁断部分15a残留于作业用手套1。第二连结编织b形成间断,因此无需切断,不残留裁断部分。手插入口1a附近用第二连结编织b形成,不存在裁断部分。若存在裁断部分15a,则受裁断部分15a影响,手插入口1a的开口端1b(切断面)难以收卷,由于没有裁断部分15a,因此手插入口1a的开口端1b由于原材料的特性而卷曲,能够隐藏切断面。因此,作业用手套1无需对手插入口1a的开口端1b进行加工,便能够使外观良好。
如图12所示,作业用手套1通过改变前编织面料11和后编织面料12的任意一方的线的粗细或密度,从而连结编织13的位置偏置,因此能够形成难以破损的结构。
对作业用手套1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1至3所示,作业用手套1利用未图示的经编机而编成,具备五根指套2~6和手掌套7。五根指套包括拇指套2、食指套3、中指套4、无名指套5、小指套6。手掌套7包括四指宽主体部8和五指宽主体部9。食指套3、中指套4、无名指套5、小指套6配置于四指宽主体部8的上端,食指套3的外侧端3a和小指套6的外侧端6a与四指宽主体部8的两侧外侧端8a、8b连续。拇指套2和四指宽主体部8配置于五指宽主体部9的上部,拇指套2的外侧端2a和四指宽主体部8的小指套6侧的外侧端8b与五指宽主体部9的两侧外侧端9a、9b连续。在五指宽主体部9形成有手插入口1a。通常,四指宽主体部8的食指套3侧外侧端8a与小指套6侧外侧端8b之间的长度l1编成和食指套3的外侧端3a与小指套6的外侧端6a之间的长度相同。另外,五指宽主体部9的拇指套2侧外侧端9a与小指套6侧外侧端9b之间的长度l3编成和拇指套2的外侧端2a与小指套6的外侧端6a之间的长度相同。
如图4所示,作业用手套1为了提高对手的贴紧性,将四指宽主体部8的食指套3侧外侧端8a与小指套6侧外侧端8b之间的长度l2编成比食指套3的外侧端3a与小指套6的外侧端6a之间的长度l1短。人手的四指宽主体部的外侧端间的长度和食指的外侧端与小指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大致相同。当作业用手套1将四指宽主体部8的外侧端8a与外侧端8b之间的长度l2编成比食指套3的外侧端3a与小指套6的外侧端6a之间的长度l1短时,作业用手套1的四指宽主体部8贴紧人手的四指宽主体部。
同样,作业用手套1为了提高对手的贴紧性,将五指宽主体部9的拇指套2侧外侧端9a与小指套6侧外侧端9b之间的长度l3编成比拇指套2的外侧端2a与小指套6的外侧端6a之间的长度l4短。人手的五指宽主体部的外侧端间的长度和拇指的外侧端与小指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大致相同。当作业用手套1将五指宽主体部9的外侧端9a与外侧端9b之间的长度l3编成比拇指套2的外侧端2a与小指套6的外侧端6a之间的长度l4短时,作业用手套1的五指宽主体部9贴紧于人手的五指宽主体部。
对该作业用手套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业用手套1利用经编机而编成。经编机例如能够利用具有提花控制机构的双拉舍尔编织机。双拉舍尔编织机是两列针床型经编机,在一针床侧编成前编织面料11(前底布)或后编织面料12(后底布),在另一针床侧编成后编织面料12(后底布)或前编织面料11(前底布),同时在将前编织面料11和后编织面料12重合的状态下,沿着手形进行连结编织13。此外,在手腕部,为了形成手插入口1a而不进行连结编织。用剪刀等切断工具将沿着手形的连结编织13的外侧切除,从而完成作业用手套1。
此外,连结编织13容易隐藏于编织面料11、12,但必须切断连结编织13的周围,因此存在也会将连结编织13本身切断的问题。因此,可以在连结编织13的周围通过锁边c编成切断线显示部15。若在切断线显示部15进行切断,则不会切断连结编织13,因此不会产生不良量。另外,也可以在构成作业用手套1的前编织面料11或后编织面料12形成尺寸(例如l、m、s)的编织图案。
进一步地,基于图2,对作业用手套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具有提花控制机构的双拉舍尔编织机在一针床侧编成前编织面料11,在另一针床侧编成后编织面料12,通过连结编织13连结前编织面料11和后编织面料12的两端,连续地编成无缝筒状的连续体10。前编织面料11及后编织面料12通过一般的单梳栉经平组织(denbigh)编织,不特别地限定于该经编组织。在编成的筒状的连续体10,以使手插入口1a侧为内侧的方式呈串联状连续地配置一对作业用手套1。
如图1所示,作业用手套1通过上述连续体10的连结编织13连结上述的五指宽主体部9的小指套6侧外侧端9b、四指宽主体部8的小指套6侧外侧端8b、小指套6的外侧端6a,通过上述连续体10的连结编织13连结上述的五指宽主体部9的拇指套2侧外侧端9a、拇指套2的外侧端2a。
作业用手套1采用的连结编织13有两种。第一连结编织a是同时连结前编织面料11侧、后编织面料12侧以及左右侧的编织组织,第二连结编织b是连结前编织面料11侧和后编织面料12侧的编织组织。在第一连结编织a的情况下,由于也连结左右侧,因此在前编织面料11及后编织面料12的连结编织部不产生间断。在第二连结编织b的情况下,由于不连结左右侧,因此在前编织面料11及后编织面料12的连结编织部产生间断。
如图1所示,作业用手套1的指套2~6的弯曲的前端部用第一连结编织a连结,指套2~6的除了弯曲的前端部以外的部位用第二连结编织b连结。第二连结编织b不连结左右,因此在指套2~6间形成间断,指套2~6彼此未互相连结。第一连结编织a连结左右,因此指套2~6的前端部与连续体10成为一体。第一连结编织a的编织组织的宽度形成为3~5mm的程度,但不限于此。如图2所示,作业用手套1如上述地在连续体10对置且连续地配置,对置的作业用手套1地各指套3~5的两端用第二连结编织b连结,形成有间断。例如,一作业用手套1的食指套3和另一作业用手套1的食指套3互相相对,一作业用手套1的食指套3的外侧端和另一作业用手套1的食指套3的外侧端用第二连结编织b连结,形成间断,一作业用手套1的食指套3的内侧端和另一作业用手套1的食指套3的内侧端也用第二连结编织b连结,形成间断。
另外,如图1所示,双拉舍尔编织机通过锁边c在作业用手套1的各指套2~6的前端部的外周和作业用手套1的手插入口1a形成切断线显示部15。锁边c能够通过不左右连结的编织组织形成裂缝,在纵向上形成5mm左右的宽度。不言而喻,锁边c的宽度不限于5mm左右。当用剪刀等切断工具沿着该切断线显示部15进行切断时,能够从连续体10将作业用手套1容易地切开,残留裁断部分15a。
如图4所示,作业用手套1将四指宽主体部8的宽度l2形成为比从食指套3到小指套6的长度l1短。即,将四指宽主体部8的拇指套2侧外侧端8a用第二连结编织b连结,形成间断,再将四指宽主体部8的拇指套2侧外侧端8a用第一连结编织a编织预定的宽度(2~3mm程度),从而四指宽主体部8的内部变窄第一连结编织a的宽度(长度l1-长度l2)的量。此外,也可以用切断工具切除该第一连结编织a的宽度。另外,作业用手套1形成为五指宽主体部9的宽度l3比从拇指套2到小指套6的长度l4短。即,以使五指宽主体部9的拇指套2侧外侧端9a向小指套6侧外侧端6a侧弯曲的方式,用第一连结编织a连结前编织面料11和后编织面料12,形成手腕内侧线17。由于该手腕内侧线17,五指宽主体部9的内部变窄。
另外,用第一连结编织a形成五指宽主体部9的拇指套2侧的手腕内侧线17,如上所述,第一连结编织a难以用肉眼判别,因此沿着手腕内侧线17的外侧编成切断线显示部15。进一步地,手腕内侧线17也可以在即将到达手插入口1a之前从第一连结编织a变成第二连结编织b。该第二连结编织b的长度l5优选为3~10mm程度。通过该第二连结编织b,能够产生间断,该间断延伸至手插入口1a。
作业用手套1能够通过将切断线显示部15(锁边c)切断而从连续体10中取出。作业用手套1的切断线显示部15的裁断部分15a露在外侧,因此,如图7所示地从内侧将其翻过来,使切断线显示部15的裁断部分15a置于内侧。如上所述,裁断部分15a基于第一连结编织a而存在于直至即将到达手插入口1a之前,但基于第二连结编织b,在相距手插入口1a长度l5的范围内不存在。作业用手套1利用前编织面料11及后编织面料12的原材料的特性,如图8、9所示地,在不存在裁断部分15a的长度l5的范围中,手插入口1a的端缘1b从外侧卷入内侧,切断端(端缘1b)收卷至内侧,隐藏切断端(端缘1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四指宽主体部8的宽度l2比从食指套3到小指套6的长度l1短的方式,用第一连结编织a编织预定宽度(2~3mm程度)的四指宽主体部8的拇指套2侧外侧端8a,从而使四指宽主体部8的内部变窄第一连结编织a的宽度(长度l1-长度l2)的量。但是,如图10所示,也可以通过构成切除的结构,使四指宽主体部8的内部变窄。即,沿着四指宽主体部8的拇指套2侧外侧端8a通过第二连结编织b进行连结,再在相距该外侧端8a预定的宽度(2~3mm程度)的进深位置通过第二连结编织b连结内凹缘8c,将外侧端8a的上端和内凹缘8c的上端用第一连结编织a连结,将外侧端8a的下端和内凹缘8c的下端用第一连结编织a连结,形成表示该第一连结编织a的切断位置的切断线显示部15。被该外侧端8a、内凹缘8c以及上下切断线显示部15、15包围的部分成为切除的管部19。管部19通过第一连结编织a、a而与作业用手套1连结,将切断线显示部15、15切断,从而能够从作业用手套1取下。四指宽主体部8的内部变窄内凹缘8c的量,因此贴紧于手。此外,该内凹缘8c成为四指宽主体部8的食指套3侧外侧端。
如图11所示,四指宽主体部8在相距小指套6侧外侧端8b预定的宽度(2~3mm程度)的进深位置通过第二连结编织b连结外凹缘8d,将外侧端8b的下端和外凹缘8d的上端用第一连结编织a连结,形成表示该第一连结编织a的切断位置的切断线显示部15。被该外凹缘8d以及上、下的切断线显示部15、15包围的部分成为切除的管部20,管部20通过将切断线显示部15、15切断而能够从作业用手套1取下。四指宽主体部8的内部变窄外凹缘8d的量,因此贴紧于手。此外,该外凹缘8d成为四指宽主体部8的小指套6侧外侧端。此外,作业用手套1若在四指宽主体部8的两侧形成管部19、20,则内凹缘8c与外凹缘8d之间的长度l2成为四指宽主体部8的宽度。
利用双拉舍尔编织机,在一针床侧编成前编织面料11,在另一针床侧编成后编织面料12,将前编织面料11和后编织面料12的两端用连结编织13连结,从而制造作业用手套1。编成前编织面料11及后编织面料12的线的粗细及密度(针眼的密度)相同,因此前编织面料11与后编织面料12的连结部(连结编织13部分)处于大致中心的位置。若该连结部(连结编织13部分)的位置成为指甲尖,则容易开口,因此需要挪动连结部(连结编织13部分)的位置。另外,如上所述,作业用手套1从连续体10通过裁断切断线显示部15而取出,因此在连结部(连结编织13部分)存在切断线显示部15的裁断部分15a。作业用手套1的露出裁断部分15a的面为内面,因此以将裁断部分15a移至内侧的方式进行翻转后使用(参照图7)。因此,裁断部分15a与手的表面接触。若各指套2~6的裁断部分15a位于指腹侧,则对指尖的作业产生障碍。特别是,在通过指腹部感觉材料的表面的细微的凹凸的作业的情况下,若在指腹部存在裁断部分15a,则难以感觉细微的凹凸。另外,裁断部分15a处于指套2~6的连结部(连结编织13部分)的位置,因此当裁断部分15a处于指甲尖的位置时,连结部(连结编织13部分)的位置成为指甲尖,容易开口。因此,期望裁断部分15a移至指甲的上面侧(指腹部的相反侧)的位置。如上所述,若前编织面料11和后编织面料12的线的粗细或密度相同,则连结部(连结编织13部分)成为大致中心的位置,但是若改变前编织面料11和后编织面料12的任一方的线的粗细或密度,则如图12所示,连结部(连结编织13部分)即裁断部分15的位置从中心挪开。当使前编织面料11的密度比后编织面料12密,或者使后编织面料12的线的粗细比前编织面料11粗时,连结部(连结编织13部分)即裁断部分15的位置从中心挪开,成为指甲的上面侧。因此,作业用手套1通过对编成前编织面料11的线和编成后编织面料12的线的粗细或密度进行改变,从而使连结部(连结编织13部分)的位置从中心挪开,能够提高耐久性,提高作业性。
作业用手套1由双拉舍尔编织机编成,因此能够自由地改变线的粗细。作业用手套1在例如线粗细为20旦尼尔等的细线的情况下,伸缩性高,贴紧性也强,在例如线粗细为70旦尼尔等的粗线的情况下,伸缩性小,贴紧性也弱。作业用手套1根据作业内容,在进行机械等力量作业的情况下,优选粗线。如上所述,一般的作业用手套的食指套的外侧端与小指套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和四指宽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与之相对,人手在指根存在mp关节部分,手掌比指的外侧端与小指的外侧端之间的长度稍窄。因此,当在手上佩戴一般的作业用手套时,作业用手套的四指宽主体部比手掌宽,存在四指宽主体部不贴紧于手掌而肥大的情况。特别是在线粗细为70旦尼尔等粗线的情况下,作业用手套贴紧性差,因此四指宽主体部在手掌部变得肥大,肥大的部分使作业性变差。作业用手套1编成为,四指宽主体部8的食指套3侧外侧端8a与小指套6侧外侧端8b之间的长度l2比食指套3的外侧端3a与小指套6的外侧端6a之间的长度l1短,因此,即使在线粗的情况下,四指宽主体部8也贴紧于手掌部,不会有损作业性。
生产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作为薄、贴紧于手而作业性高、且不容易脱落的作业用手套而广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