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线领口与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3653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无明线领口与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服装技术领域,具体地来说,是一种无明线领口与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衣领是覆合于人体颈部的服装部件,起保护和装饰作用。按结构分类,衣领可以分为无领、立领、翻领等多种形式。其中,无领服装具有穿着轻便舒适的优点,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无领服装有助于保持用户的凉爽体验,日益受到大众的青睐。

目前的无领服装,其领口多采用两层领边缝合于衣身的领窝处,明线缝合方式极大地破坏了外观完整性。且领口容易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挤压变形,对用户的颈部造成摩擦刺激,破坏无领服装的穿着效果与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明线领口与加工工艺,无明线外露且不易变形。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无明线领口,包括领边与预设于衣身上的领窝:

所述领窝沿接近所述衣身的下摆的方向向所述衣身的内部翻折,并由热熔胶粘接于所述衣身的内表面上;

所述领边由面料首尾环接后沿所述面料的环形轴向对折后,沿所述面料的环形表面缝制而成,并通过所述热熔胶粘接于所述领窝远离所述衣身的一侧表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领窝的内外圈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领边的内外圈之间的距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领窝之外圈轮廓与所述领边之外圈轮廓平行布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领边具有沿对折线对折的第一对折部与第二对折部:

所述第一对折部与所述第二对折部经第一缝纫线缝接,所述第二对折部与所述领窝经第二缝纫线缝接后通过所述热熔胶和/或所述热熔线粘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缝纫线位于所述领边接近所述领窝的一端。

一种无明线领口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面料首尾环接后沿所述面料的环形轴向对折,随即沿所述面料的环形表面将所述面料缝制而成领边;

S20:将在衣身上预设的领窝沿接近所述衣身的下摆的方向向所述衣身的内部翻折而紧贴于所述衣身的内表面上;

S30:将所述领边缝制于所述领窝远离所述衣身的一侧表面上;

S40:将所述领边与所述领窝一体熨烫而塑造领形;

S50:将热熔胶均匀地分别置入所述领边与所述领窝之间、所述领窝与所述衣身之间;

S60:以热熔线将所述衣身、所述领窝与所述领边依次缝合,并以定位缝纫线将所述领边远离所述领窝的一侧对折部与所述热熔胶缝合;

S70:熨烫所述领边、所述领窝与所述衣身,使所述热熔胶与所述热熔线熔化而将所述领边、所述领窝与所述衣身粘合为一体;

S80:取下所述定位缝纫线,并清除溢出之热熔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在所述S10中,所述面料环接后沿对折线对折而成具有第一对折部与第二对折部的所述领边,所述第一对折部与所述第二对折部通过第一缝纫线缝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S30中,所述领边的所述第二对折部通过第二缝纫线缝制于所述领窝远离所述衣身的一侧表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缝纫线位于所述领窝远离所述衣身的下摆的一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缝纫线位于所述领边接近所述领窝的一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领边与预设于衣身上的领窝,领边由面料首尾环接后对折粘接而成,领窝经翻折后粘接于衣身的内表面上,进而将领边粘接于领窝远离衣身的一侧表面上,无需缝线暴露即可实现领口的制作,且结构强度大而不易发生变形,提供了一种无明线暴露、不易变形的无明线领口与加工工艺。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线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无明线领口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无明线领口的过程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无明线领口的成型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无明线领口加工工艺的步骤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无明线领口,0100-领边,0110-第一对折部,0120-第二对折部,0200-衣身,0210-下摆,0300-领窝,0400-第一缝纫线,0500-第二缝纫线,0600-热熔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无明线领口与加工工艺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无明线领口与加工工艺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无明线领口与加工工艺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无明线领口与加工工艺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无明线领口与加工工艺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请结合参阅图1、图2与图3,无明线领口1000包括领边0100与预设于衣身0200上的领窝0300:

领窝0300沿接近衣身0200的下摆0210的方向向衣身0200的内部翻折,并由热熔胶0600粘接于衣身0200的内表面上;

领边0100由面料首尾环接后沿面料的环形轴向对折后,沿面料的环形表面缝制而成,并通过热熔胶0600粘接于领窝0300远离衣身0200的一侧表面上。

具体地,领窝0300是指衣身0200的前后衣片在肩部缝合后,用以连接领边0100而形成领口的部分。领窝0300于衣身0200上预先缝制,向外翻折并粘接于衣身0200的内表面,使领窝0300局部强度增强,不易发生变形与弯曲,保持领口的形状不变。

领边0100由面料首尾环接后即具有环形外形,对折后进一步成为具有双层面料的环形结构,并由热熔胶0600粘接为一体。一体粘接的领边0100可避免双层面料的锯齿凸起变形,保证领边0100的形状始终不变。

进而,领边0100通过热熔胶0600粘接于领窝0300表面,最终形成无明线领口1000。该无明线领口1000除具有较大的强度而不易发生变形外,亦无需采用明线缝合,使衣身0200与领边0100的连接部简洁美观,避免缝线暴露而破坏整体协调。

其中,热熔胶0600是一种可塑性的粘合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物理状态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而化学特性不变,使粘接过程易于进行。其黏合强度大,可有效保证粘接部的连接强度。热熔胶0600于常温下为固体,加热熔融到一定温度变为能流动,且有一定粘性的液体,发挥粘合作用并于降温至常温后再次凝固。

其中,面料又叫服装面料,即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是服装三要素之一,直接决定服装的结构性与外观性。

优选地,领窝0300的内外圈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领边0100的内外圈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领窝0300的外圈是指,领窝0300翻折后领窝0300上接近于下摆0210的一侧边缘;领窝0300的内圈是指,领窝0300与衣身0200的初始连接部,或言领窝0300与衣身0200的缝合部。

领边0100的内圈是指,领边0100上处于对折线附近的轮廓线;领边0100的外圈是指,领边0100上远离对折线的一侧边缘。

在此结构下,领边0100可覆盖于领窝0300表面,避免领窝0300直接暴露,对领窝0300形成保护。同时,领窝0300不会直接接触用户的颈部,避免对用户造成压迫刺激。

优选地,领窝0300之外圈轮廓与领边0100之外圈轮廓平行布置。

具体地,在平行布置下,领窝0300与领边0100之位置关系更为规则,避免出现不协调而破坏无明线领口1000的整体性。

进一步优选,领窝0300之外圈轮廓与领边0100之外圈平齐,使无明线领口1000的领边0100更为整齐一致。

优选地,领边0100具有沿对折线对折的第一对折部0110与第二对折部0120,第一对折部0110与第二对折部0120经第一缝纫线0400缝接后通过热熔胶0600粘接,第二对折部0120与领窝0300经第二缝纫线0500缝接后通过热熔胶0600粘接。

其中,第一缝纫线0400与第二缝纫线0500均属于缝纫线。缝纫线为针织衣物制品所需的线,缝纫线按原料可分为天然纤维、合成纤维缝纫线及混合缝纫线三大类。随着涤纶工业的发展,缝纫线用纯涤纶纤维作为其原料的越来越多。

进一步优选,第一缝纫线0400与第二缝纫线0500均为PP线。PP线又叫纯涤纶线,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低温、耐光性和耐水性,避免在熨烫过程中发生变质断裂。

进一步优选,第一对折部0110、第二对折部0120与领窝0300经第二缝纫线0500缝接,保证领边0100与领窝0300的连接牢固。

优选地,第一缝纫线0400位于领边0100接近领窝0300的一端。

具体地,领边0100内圈凸出于领窝0300表面,而远离衣身0200的下摆0210。当正常穿着时,领边0100内圈暴露于衣身0200之外。

在此,第一缝纫线0400随领窝0300而隐藏于衣身0200内部,避免明线暴露于外。更确切而言,第一缝纫线0400位于领边0100接近衣身0200的下摆的一端。

类似地,第二缝纫线0500在领边0100与衣身0200的遮蔽下,亦隐藏于衣身0200与人体之间,避免明线暴露。

优选地,第一对折部0110与第二对折部0120缝接后还可通过热熔胶0600粘接,进一步加强连接稳定。

请结合参阅图4,无明线领口加工工艺可用于加工上述无明线领口1000,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面料首尾环接后沿面料的环形轴向对折,随即将面料缝制而成领边010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面料大致呈长条形布置,首尾环接为环形后沿环形的轴向方向对折,随即沿环形的圆周轮廓缝制为领边0100,此时领边0100为具有双层结构的环形。

优选地,面料环接后沿对折线对折而成具有第一对折部0110与第二对折部0120的领边0100,第一对折部0110与第二对折部0120通过第一缝纫线0400缝接。

S20:将在衣身0200上预设的领窝0300沿接近衣身0200的下摆0210的方向向衣身0200的内部翻折而紧贴于衣身0200的内表面上。

具体地,领窝0300内圈与衣身0200一体缝制,领窝0300外圈则翻折于衣身0200的内表面上,使领窝0300呈一环形结构。

S30:将领边0100缝制于领窝0300远离衣身0200的一侧表面上。

具体地,沿领边0100的环形表面,将领边0100与领窝0300缝合为一体。

优选地,领边0100的第二对折部0120通过第二缝纫线0500缝制于领窝0300远离衣身0200的一侧表面上。

具体地,仅以第二对折部0120缝制于领窝0300上,第二缝纫线0500处于第一缝纫线0400的覆盖下,避免外露而破坏整体效果。

进一步优选,第一对折部0110、第二对折部0120与领窝0300经第二缝纫线0500缝接,保证领边0100与领窝0300的连接牢固。

优选地,第二缝纫线0500位于领窝0300远离衣身0200的下摆0210的一端。

具体地,在此结构下,在S30中可将足够的热熔胶0600置入第一对折部0110与第二对折部0120之间,保证第一对折部0110与第二对折部0120之间足够的粘接面积,使粘接效果更佳。

优选地,在S30中,领边0100与领窝0300以平车工艺缝制。

具体地,平车工艺是指利用平缝缝纫机进行缝制,仅利用一根缝纫线,加工成本低而工艺简单,并利于自领边0100上取下缝纫线。

S40:将领边0100与领窝0300一体熨烫而塑造领形。

具体地,领边0100与领窝0300经过熨烫后,得到设计预期需要达到的领口形状。

S50:将热熔胶0600均匀地分别置入领边0100与领窝0300之间、领窝0300与衣身0200之间。

具体地,热熔胶0600可具有条状结构,便于对位固定,熔融时流动性更佳而保证粘合效果。

S60:以热熔线将衣身0200、领窝0300与领边0100依次缝合,并以定位缝纫线将领边0100远离领窝0300的一侧对折部与热熔胶0600缝合。

具体地,以热熔线将衣身0200、领窝0300与第二对折部0120一一缝合,并以定位缝纫线将第一对折部0110与热熔胶0600和/或热熔线缝合,使衣身0200、领窝0300、第二对折部0120与第一对折部0110依次固定。

其中,热熔线是由热熔胶0600制成的缝线。热熔线在加热熔融时将熔化为具有粘性的液体,起到粘合作用。再次冷却后,已经熔化的热熔线保留熔融时的形状,不会回复到缝线形状,使衣身0200、领窝0300与领边0100上的热熔线消失而消除明线。

定位缝纫线属于缝纫线,用于使领边0100与热熔胶0600或热熔线初步定位。优选地,定位缝纫线为PP线。

S70:熨烫领边0100、领窝0300与衣身0200,使热熔胶0600与热熔线熔化而将领边0100、领窝0300与衣身0200粘合为一体。

具体地,熨烫加热至热熔胶0600与热熔线的熔融温度,使热熔胶0600与热熔线发挥粘合剂之作用。

S80:取下定位缝纫线,并清除溢出之热熔胶0600。

由于缝纫线缝制于热熔胶0600或热熔线上,当热熔胶0600或热熔线熔融后,缝纫线将失去咬合束缚,可轻易地自缝合处抽出,最终消除领口上的明线,得到无明线领口1000。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