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脚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5036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脚鞋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护脚鞋底。



背景技术:

鞋子是人们每天都需要穿的物品,现有的鞋子一般包括鞋底和与鞋底固定连接的鞋面。现有的鞋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透气的天然皮革材料制成的普通鞋底,另一种是由不透气的橡胶材料制成的鞋底。现有技术中的鞋底在穿着过程中,对脚的保护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常剧烈运动的人来说,容易扭伤脚踝,为此,我提出一种护脚鞋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脚鞋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鞋底对脚的保护能力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护脚鞋底,包括减震外底,所述减震外底的顶部设有中底,所述中底的表面左侧和右侧均设有耐磨防护条,所述中底的顶部右侧设有鞋跟护翼,所述鞋跟护翼和中底的顶部左侧均一体连接有鞋翼,所述鞋跟护翼的表面左右两侧均设有菱形凸块,所述鞋跟护翼的表面中央设有装饰凸块,所述减震外底的底部表面设有防滑纹路,所述中底上表面的顶部水平设有一对间隔的小盲孔,所述中底上表面的顶部靠近一对间隔的小盲孔的下方间隔水平设有四对大盲孔。

优选的,所述鞋跟护翼的内腔设有拉条,且拉条与中底的左右两侧一体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滑纹路的表面设有沥青基碳纤维涂层。

优选的,所述大盲孔的内腔设有微小药物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利用鞋跟护翼的内腔设有拉条,且拉条与中底的左右两侧一体连接,通过拉条可以提高鞋跟护翼的弯曲能力,同时可以防止鞋跟护翼断裂,防滑纹路的表面设有沥青基碳纤维涂层,沥青基碳纤维具有耐磨性,可以防止防滑纹路被磨损,延长防滑纹路的使用寿命,大盲孔的内腔设有微小药物包,通过向微小药物包中添加一些防臭杀菌药物,可以防止鞋内细菌滋生,减少臭味的生成,利于健康;利用鞋翼使鞋底定型效果好,让鞋子帮面更立体,鞋子更加美观,鞋翼和鞋跟护翼为双足提供充足的支撑力,穿着舒适自如,有利于保护双足,鞋翼和鞋跟护翼还可与不同的鞋子帮面配合,能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充满时尚创意,通过菱形凸块和装饰凸块的独特设计为鞋子提高了辨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中底剖视图。

图中:1减震外底、2鞋翼、3耐磨防护条、4鞋跟护翼、5菱形凸块、6装饰凸块、7防滑纹路、8中底、9小盲孔、10大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护脚鞋底,包括减震外底1,所述减震外底1的顶部设有中底8,所述中底8的表面左侧和右侧均设有耐磨防护条3,所述中底8的顶部右侧设有鞋跟护翼4,所述鞋跟护翼4和中底8的顶部左侧均一体连接有鞋翼2,所述鞋跟护翼4的表面左右两侧均设有菱形凸块5,所述鞋跟护翼4的表面中央设有装饰凸块6,所述减震外底1的底部表面设有防滑纹路7,所述中底8上表面的顶部水平设有一对间隔的小盲孔9,所述中底8上表面的顶部靠近一对间隔的小盲孔9的下方间隔水平设有四对大盲孔10。

其中,所述鞋跟护翼4的内腔设有拉条,且拉条与中底8的左右两侧一体连接,通过拉条可以提高鞋跟护翼4的弯曲能力,同时可以防止鞋跟护翼4断裂,所述防滑纹路7的表面设有沥青基碳纤维涂层,沥青基碳纤维具有耐磨性,可以防止防滑纹路7被磨损,延长防滑纹路7的使用寿命,所述大盲孔10的内腔设有微小药物包,通过向微小药物包中添加一些防臭杀菌药物,可以防止鞋内细菌滋生,减少臭味的生成,利于健康。

工作原理:通过鞋跟护翼4和鞋翼2连接缝合鞋子帮面,中底8的上表面缝合鞋子内垫,利用鞋跟护翼4的内腔设有拉条,且拉条与中底8的左右两侧一体连接,通过拉条可以提高鞋跟护翼4的弯曲能力,同时可以防止鞋跟护翼4断裂,防滑纹路7的表面设有沥青基碳纤维涂层,沥青基碳纤维具有耐磨性,可以防止防滑纹路7被磨损,延长防滑纹路7的使用寿命,大盲孔10的内腔设有微小药物包,通过向微小药物包中添加一些防臭杀菌药物,可以防止鞋内细菌滋生,通过耐磨防护条3可以避免中底8前后两端被磨损,利用鞋翼2使鞋底定型效果好,让鞋子帮面更立体,鞋子更加美观,鞋翼2和鞋跟护翼4为双足提供充足的支撑力,穿着舒适自如,有利于保护双足,鞋翼2和鞋跟护翼4还可与不同的鞋子帮面配合,能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充满时尚创意,通过菱形凸块5和装饰凸块6的独特设计为鞋子提高了辨识度。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