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老年人用护髋防摔保护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2463阅读:19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老年人用护髋防摔保护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服,具体涉及一种老年人用的护髋防摔保护服。



背景技术:

老年人由于肢体功能退化,在行走时如遇到路面障碍,或者身体突发不适,都有可能造成身体失衡而摔倒;而由于上肢不能进行及时的支撑,因此身体躯干中下部处于较为突出位置的髋骨容易触地、碰触硬物或收到震动而发生骨折。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严重损伤,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的第三大老年人健康“杀手”,这是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骨骼脆性增加,仅轻微外伤就会造成骨折,尤其是以髋部骨折最为常见。髋部发生骨折的老年患者,由于疼痛、肢体功能障碍,往往不能下地行走,只能卧床静养,这不仅给家人带来护理负担,而且卧床时间久了,还容易产生并发症,如褥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因此,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预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挑战。

当前对于老年人的髋部骨折预防,大多数还停留在口头叮嘱阶段,即嘱咐老年人行走时多注意,外出时要有家人陪伴等。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现有技术中也提出了一些髋部护具,但大多数作为医疗护理恢复期内使用,普遍结构较大或复杂,影响老年人正常的活动,且美观性差,不适宜长期佩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老年人用护髋防摔保护服,该保护服具有髋部保护功能,可有效减小碰撞、震动等对髋部造成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老年人用护髋防摔保护服,包括下装,在下装内设置有防护装置;所述的防护装置包括一对保护架,保护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弯杆和第二弯杆,第一弯杆和第二弯杆均为弧形结构,且两个弯杆的一端通过U形的承接杆连接,两个弯杆的另外一端均设置有插筒;所述的两对保护架通过支撑架连接,支撑架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的插筒配合的插柱;所述的承接杆上设置有绑带。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架为弧形结构,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之间通过限位合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插柱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环槽,环槽中缠绕有摩擦带。

进一步地,所述的保护架上通过连接带连接有U形卡。

进一步地,所述的保护架上的第一弯杆和第二弯杆之间分布有弹性的支撑片。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片呈弧形结构,且支撑片凸起的方向与第一弯杆凸起的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弯杆和第二弯杆之间设置有防护层,防护层的内侧面上分布有塑料空泡以及透气孔,所述的支撑片与防护层的外侧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保护架上固定有报警盒,报警盒中设置报警系统,报警系统包括单片机,以及与单片机连接的震动传感器、无线发送模块以及报警器;报警系统由报警盒内的电池供电,在报警盒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向电池充电的充电插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髋部保护架结构,在不影响老人正常活动的前提下,能对髋部形成包围式防护,能有效地减轻撞击、震动等对老人髋部骨骼的影响;

2.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具有抗冲击效果的防护层,防护层上设置了减震的塑料空泡,可进一步地减小外部冲击;

3.本实用新型的下装可以为多种形式,例如大短裤、围裙、甚至也可以是风衣等,只要是能覆盖髋部的衣物均可,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4.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报警系统,在老人跌倒时,能向周围群众呼救,并且可将该信息通过无线的方式发送给老人的家人,使家人能及时得知情况以便采取措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围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保护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防护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支撑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报警设备部分的器件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保护架,101—第一弯杆,102—第二弯杆,103—承接杆,2—支撑架,201—第一支板,202—第二支板,203—限位合页,204—插柱,205—环槽,3—插筒,4—连接带,5—U形卡,6—绑带,7—报警盒,8—支撑片,9—防护层,10—充电插口,11—塑料空泡,12—透气孔,13—单片机,14—震动传感器,15—电池,16—无线发送模块,17—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对老年人跌倒过程的姿态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自行跌倒或者受到路面障碍物磕绊而跌倒时,最容易撞击到髋部的是侧向摔倒,因为这种姿态下老人上肢来不及或者没有力气支撑地面。而从人体生理构造来看,髋骨在人体中下部骨骼中相对体积较大,髋部两侧肌肉和脂肪组织较少,跌倒时容易碰撞到,且不能很好地缓冲,致使力度大部分冲击到髋骨上,造成骨折。因此,本方案主要从避免髋部被直接撞击到的角度来提供的保护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老年人用护髋防摔保护服,包括下装,在下装内设置有防护装置;这里的下装是指能包覆住老人髋部的服装,例如图1中所示的短裤,图2中所示的围裙,还可以是较为宽松的长裤、风衣等。本实用新型中起到保护作用的主要为防护装置,该装置能很方便地与各类下装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防护装置包括一对保护架1,保护架1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弯杆101和第二弯杆102,第一弯杆101和第二弯杆102均为弧形结构,且两个弯杆(第一弯杆101、第二弯杆102)的一端通过U形的承接杆103连接,两个弯杆的另外一端均设置有插筒3;所述的两对保护架1通过支撑架2连接,支撑架2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的插筒3配合的插柱204;所述的承接杆103上设置有绑带6。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两个保护架1分别位于老人髋骨的两侧,且老人髋骨位置的腰部两侧不与第一弯杆101、第二弯杆102的弧顶位置接触。这样,在老人的腰部与保护架1弧形结构的弧顶之间就留有一定距离,撞击时第一弯杆101和第二弯杆102的外形发生变化,将抵消一部分撞击力度。第一弯杆101、第二弯杆102为可弯折的弹性杆,例如弯杆可采用弹性的不锈钢材质;外部包覆有橡胶层或者海绵层。

本方案中,保护架1设置一对,对称设置,两个保护架1之间通过支撑架2连接。支撑架2为弧形结构,且弧形的凸起方向为指向两个保护架1中间的方向。支撑架2也为弹性结构,可采用弹性的钢片制成。当保护架1受到撞击变形时,支撑架2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可抵消一部分冲击力。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以图1为例,让老人穿上短裤后,先不系腰带,将防护装置放入短裤内,使两个保护架1分别贴在髋部位置的外侧,然后在前面用绑带6系紧,之后再穿好短裤,系上腰带。

如图1和图5所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支撑架2为弧形结构,支撑架2包括第一支板201和第二支板202,第一支板201和第二支板202之间通过限位合页203连接。支撑架2为弧形结构,可贴在腰部的后侧,从而也对老人腰部起到一定的支撑和保护作用;采用限位合页203连接方式,使得绑带6解开后,两个保护架1能相对转动而打开,这样穿戴过程将非常方便。限位合页203使得两个支板旋转至拼合成弧形结构以后,不能继续转动。

为进一步减轻撞击的影响,本方案中,插柱204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环槽205,环槽205中缠绕有摩擦带。如图1和图5,支撑架2和保护架1通过插筒3、插柱204以插拔的方式可拆卸地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有一个好处,即当收到外界冲击过大时,防护装置将散开,即插柱204会从插筒3中脱出,这个过程中,插柱204与插筒3之间的摩擦力也能抵消一部分冲击力,减小了冲击力对老人身体的影响。本方案中在插柱204上开设了环槽205,目的是更好地固定摩擦带。摩擦带可以采用橡胶带,缠绕时可使缠绕后的直径略大于插筒3内径,以增大摩擦。

如图1所示,保护架1上通过连接带4连接有U形卡5,U形卡5自上而下插在裤腰上,这样既能起到对防护装置的固定作用,又能在裤腰带的作用下防止防护装置的下坠。如服装为风衣,则可以在风衣内侧腰部位置环绕缝制一圈固定带,以用来插上U形卡5。

如图3所示,为了使老人的腰部与保护架1接触更加舒适,同时也为对髋部进行更好的保护,本方案中,保护架1上的第一弯杆101和第二弯杆102之间分布有弹性的支撑片8。支撑片8呈弧形结构,且支撑片8凸起的方向与第一弯杆101凸起的方向相反。支撑片8支撑在腰部外侧,支撑片8凸起的部分和腰部接触。这样增大了接触面积,受到撞击时,能减轻老人的疼痛感。而撞击时支撑片8也可以变形,起到防护和减缓冲击的作用。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弯杆101和第二弯杆102之间设置有防护层9,防护层9的内侧面上分布有塑料空泡11以及透气孔12,所述的支撑片8与防护层9的外侧面连接。撞击时,部分塑料空泡11破碎,可以抵御部分冲击。

通过上述各部件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多重的抗冲击结构,能有效地对老人髋部起到保护作用。

为了使本方案效果更好,如图3,图6所示,保护架1上固定有报警盒7,报警盒7中设置报警系统,报警系统包括单片机13,以及与单片机13连接的震动传感器14、无线发送模块16以及报警器17;报警系统由报警盒7内的电池15供电,在报警盒7外壳上设置有用于向电池15充电的充电插口10。报警系统中的各个元器件可均采用市售产品,在现有技术中,传感器和无线模块等的应用属于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该报警系统的工作方式是,老人跌倒后,震动传感器14探测到较大的震动信号变化并传递给单片机13,单片机13经过判断,如大于设定的阈值,则判定老人摔倒,此时一方面利用报警器17进行报警,以提醒周围路人的注意,以期得到周围路人的帮助;另一方面单片机13通过无线发送模块16将老人摔倒的信息以短信或其他方式发送到老人家人的手机上,使家人能及时得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