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手持设备放置台的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2240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手持设备放置台的背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包,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手持设备放置台的背包。



背景技术:

现代人外出时大多会背着背包来装在物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也经常会使用智能型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手持设备,并在外出通勤或休息时拿出手持设备来观看影片,然而如果长时间拿着手持设备会造成手部以及肩颈的酸痛,而常见的背包大多没有设置手持设备的放置台,有较大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手持设备放置台的背包,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常见背包没有设置手持设备放置台的缺陷。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手持设备放置台的背包,其包括一背包、一外壳以及一放置台, 所述背包包括一包体以及两肩带,所述外壳包括一壳体、一内槽、一撑顶边、一固定纽以及一弹性组件,所述壳体的一侧固定在所述包体的前侧,所述壳体的另一侧凹设有一内槽,所述内槽的底部凸出形成所述撑顶边,所述固定纽枢设在壳体上,所述弹性组件设在壳体与固定纽之间,所述放置台包括一承托板以及一卡固槽,所述承托板的底侧枢纽连接在内槽的内壁,一侧凹设有所述卡固槽。

优选地,所述包体的后侧设置所述肩带。

优选地,所述固定纽的一端外露于壳体,固定纽的另一端则位于内槽内。

优选地,所述弹性组件为一拉伸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与固定纽上。

优选地,所述承托板的底侧枢纽连接在内槽的内壁,相对内槽偏摆,所述承托板的另一侧则对应所述固定纽。

优选地,所述承托板与固定纽对应的一侧凹设有所述卡固槽,所述固定纽通过位于内槽内的一端将所述卡固槽卡定。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通过在包体上设置一外壳,并在外壳内设置一放置台,当要使用手持设备时,可拉起固定纽,将放置台的承托板偏摆出内槽并倚靠在撑顶边上,便可置放手持设备,避免使用者因长时间拿持手持设备而造成手部或肩颈的酸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放置台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具有手持设备放置台的背包,其结构包括:一背包2、一外壳3以及一放置台4。

所述背包2包括一包体21以及两肩带22,所述包体21的后侧设置所述肩带22。

所述外壳3包括一壳体31、一内槽32、一撑顶边33、一固定纽34以及一弹性组件35,所述壳体31的一侧固定在所述包体21的前侧,所述壳体31的另一侧凹设有一内槽32,所述内槽32的底部凸出形成所述撑顶边33,所述固定纽34枢设在壳体31上,所述固定纽34的一端外露于壳体31,固定纽34的另一端则位于内槽32内,所述弹性组件35设在壳体31与固定纽34之间,弹性组件35的两端并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31与固定纽34上,所述弹性组件35为一拉伸弹簧。

所述放置台4包括一承托板41以及一卡固槽42,所述承托板41的底侧枢纽连接在内槽32的内壁,并能相对内槽32偏摆,所述承托板41的另一侧则对应所述固定纽34,所述承托板41与固定纽34对应的一侧凹设有所述卡固槽42,所述固定纽34可通过位于内槽32内的一端将所述卡固槽42卡定。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当拿出手持设备来观看影片时,使用者首先拉起固定纽34,使固定纽34位于内槽32内的一端脱离卡固槽42,所述承托板41因为不再受到固定纽34的卡定,能够朝内槽32外方向偏摆,直到所述承托板41与撑顶边33相接触,并使承托板41倚靠在撑顶边33上,然后可将智能型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手持设备5置放在承托板41上,使用者无需用手持拿,便可观看手持设备5。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其优点在于,通过在包体上设置一外壳,并在外壳内设置一放置台,当要使用手持设备时,可拉起固定纽,将放置台的承托板偏摆出内槽并倚靠在撑顶边上,便可置放手持设备,避免使用者因长时间拿持手持设备而造成手部或肩颈的酸痛。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手持设备放置台的背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