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隔热围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2233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用品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组合式隔热围裙。



背景技术:

烹饪食物过程中,经常会因热油溅射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衣服被弄脏,且污渍一般很难清除,围裙作为一种能够有效阻挡油污等污染物的防护用品,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现有的围裙多为普通布料所制,功能单一,对于厨师或者其他需要连续在高温的锅炉旁工作数小时的人来说,主要问题是高温带来的热辐射问题,而现有的围裙隔热效果很差,且烹饪过程出现局部着火情况时,在厨房很难快速找到灭火工具。

中国专利文献CN02276452公开一种隔热围裙,由面料、隔热层和舒适层组成,在面料和舒适层之间是隔热层,在隔热围裙上有系带,它具有良好的隔热作用,能有效保护工作人员,它具有阻燃作用,在火情初期用隔热围裙罩于火焰上,能够降低火势的蔓延,它有利于避免热油对皮肤造成的灼伤,适用于厨师等高温条件下工作人员使用,但是由于厨师工作中围裙很容易沾染污渍,每天都需要换洗,而洗涤过程中,隔热层受到反复的弯曲和折叠,容易出现剥离和脱落,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隔热围裙,使用方便、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组合式隔热围裙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隔热围裙,包括耐污层和隔热层,所述耐污层为表层,所述隔热层为里层,所述耐污层和隔热层两侧均设有系带,所述耐污层和隔热层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可拆卸式连接组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纽扣和纽扣孔,所述纽扣间隔设于隔热层边缘,所述纽扣孔间隔设于耐污层边缘与纽扣对应的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第一粘贴扣,所述第一粘贴扣包括第一毛面和第一勾面,所述第一勾面间隔设于隔热层边缘,所述第一毛面间隔设于耐污层边缘与第一勾面对应的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耐污层和隔热层之间设有中间层,所述中间层为防辐射层,所述防辐射层上设有第二连接组件和系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耐污层、隔热层和防辐射层的系带上均设第二粘贴扣,所述第二粘贴扣包括第二毛面和第二勾面,所述第二毛面和第二勾面分别设于系带两侧末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耐污层展开面积分别大于防辐射层展开面积和隔热层展开面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耐污层表面设有口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耐污层表面涂设防水层。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组合式隔热围裙的有益效果是:耐污层和隔热层采用可拆卸的组合方式连接,在表层的耐污层粘有污渍后,可单独取下清洗,提高了整体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设有防辐射层,同样采用可拆卸式连接,使用过程中可任意组合使用,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隔热围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请参考图1,一种组合式隔热围裙,包括耐污层1、防辐射层2和隔热层3,所述耐污层1为表层,其表面设有口袋6,所述耐污层1表面涂设有防水胶,以提高其耐污能力,所述隔热层3为里层,其材料为玻璃钢织物与铝膜复合材料,所述防辐射层2为中间层,其材料主要为铝箔,所述耐污层1、防辐射层2和隔热层3两侧均设有系带4。本实施例中,所述系带4上均设第二粘贴扣,所述第二粘贴扣包括第二毛面7a和第二勾面7b,所述第二毛面7a和第二勾面7b分别设于两侧系带4末端,两侧系带4通过第二粘贴扣连接固定,实现对围裙的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两侧系带4直接通过打结方式连接固定。

所述耐污层1、防辐射层2和隔热层3任意两者之间均设有第一连接组件,以实现三层之间的任意组合,适应不同工作环境。如餐饮行业的厨房工作人员,可以采用耐污层1和隔热层3组合使用,对孕妇,可以采用耐污层1和防辐射层2组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防辐射层2。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可拆卸式连接组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纽扣5和纽扣孔,所述纽扣孔间隔设于上一层边缘,所述纽扣5间隔设于下一层边缘与纽扣孔对应的位置,所述纽扣和纽扣孔配合实现层与层直接的可拆卸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第一接组件为第一粘贴扣,所述第一粘贴扣包括第一毛面和第一勾面,所述第一勾面间隔设于下一层边缘,所述第一毛面间隔设于上一层边缘与第一勾面对应的位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耐污层1展开面积分别大于防辐射层2展开面积和隔热层3展开面积,由于防辐射层2和隔热层3材料限制,很难在其表面增添花纹图案,颜色较为单一,而耐污层1不受此限制,可以设计成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使用中增大耐污层1的实用面积,可以防止因内层的防辐射层2或隔热层3漏出而影响最终视觉效果,同时更大面积的耐污层1,进一步降低了防辐射层2和隔热层3沾染污迹的风险。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