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用自动化喷胶贴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9688发布日期:2018-11-24 11:10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制鞋用自动化喷胶贴胶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鞋用自动化喷胶贴胶机,属于制鞋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制作鞋子的过程中,有一道环节是将裁剪好的材料通过缝纫机拼接成鞋子,然后对鞋子的前衬后套进行定型,使鞋型挺拔圆润,不易变形,具有较好的舒适度和美观度。热熔胶片,俗称热熔胶港宝,因其具有多次使用粘性不变、加热软化不粘手、操作温度极低、开放时间适宜和高粘结强度的特性,且兼具橡胶的高弹性和热塑性材料的可塑性,被广泛用作鞋子前衬后套定型材料;在将热熔胶片粘贴于鞋后跟这一加工环节时,需要先对热熔胶片进行喷胶加温,再使其变形粘贴在鞋后跟内周壁上,形成鞋后跟的u型补强片。目前,上述在鞋后跟周壁粘贴热熔胶片的工作均为人工操作完成,不仅生产效率低下,也难以保证热熔胶片在鞋脚后跟周壁的紧密贴合度,容易出现褶皱,导致不良品的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械化程度高、粘贴质量好的制鞋用自动化喷胶贴胶机,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制鞋用自动化喷胶贴胶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工作台、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粘贴单元、热熔胶片容置箱、胶喷头和加热喷头;所述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通过第一架体垂直悬设在所述工作台的上方,所述热熔胶片容置箱、胶喷头、加热喷头以及粘贴单元均固定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所述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包括第一滑架、第二滑架、第一直线运动缸、第二直线运动缸、连杆和第一负压式橡胶吸附板,所述第一架体的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水平滑轨,所述第一滑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水平滑轨上,在所述第一滑架的下部侧壁之间设置第二水平滑轨,且所述第二水平滑轨与所述第一水平滑轨呈相互垂直状态;所述第二滑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滑轨上,使其垂直悬设在所述第一滑架的下方,所述第一直线运动缸垂直固设在所述第二滑架的下底板上,且所述第一直线运动缸的输出杆穿过所述下底板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缸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直线运动缸的下部且绕其输出杆四周设置导向架,所述导向架的上周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滑槽,下部外周缘呈半圆形结构,在所述导向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所述连杆,每一所述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缸的输出杆铰接,下端与所述第一负压式橡胶吸附板的顶面一侧铰接,使所述第一负压式橡胶吸附板水平对称设置在所述导向架的下方,且所述第一负压式橡胶吸附板的顶面与所述导向架下部外边缘相接触;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架沿所述第一水平滑轨滑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滑架沿所述第二水平滑轨滑动的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粘贴单元包括导杆、滑块、立柱、顶杆、第二负压式橡胶吸附板、齿条和齿轮,所述工作台上具有下凹的容置槽,所述立柱垂直固设在所述容置槽底面中心,所述立柱内部中空,所述顶杆竖直活动插置在所述立柱内,在所述顶杆与所述容置槽底面之间的所述立柱空腔内放置第一弹簧,所述顶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弹簧连接;两所述导杆水平分布在所述立柱的两侧,且所述导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容置槽的侧壁上;在两所述导杆上滑动套设两所述滑块,且两所述滑块对称分布在所述立柱的两侧,所述滑块呈倒t型结构,其包括滑动穿设在两所述导杆上的横向部以及自所述横向部的顶部中心向上延伸的竖向部,在位于所述滑块的横向部下方的所述立柱前侧壁中心位置上设置固定块,连接轴自所述固定块中心位置水平向外延伸,所述齿轮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轴的末端,两所述齿条相对设置于所述齿轮的上下部,每一所述齿条与对应侧的所述横向部固定连接,两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满足啮合关系;在所述立柱后侧的所述横向部底面上具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挡板,且两所述横向部上的所述挡板呈相互平行设置,两所述挡板之间通过第二弹簧连接;所述第二负压式橡胶吸附板设置于所述滑块的竖向部的上方,所述第二负压式橡胶吸附板的底面两侧设置第一连接座,每一所述第一连接座与对应侧的所述竖向部的顶部铰接,所述顶杆抵在所述第二负压式橡胶吸附板的底面中心处,使所述第二负压式橡胶吸附板变形呈下u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负压式橡胶吸附板和第二负压式橡胶吸附板结构相同,均包括中空的板状结构,板状结构的内部空腔通过管路连接吸气泵,在板状结构的表面设置多个与内部空腔连通的吸气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平滑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体顶部侧壁之间的两第一滑杆,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螺杆和第一头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螺杆平行设置在两所述第一滑杆之间,且所述第一驱动螺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架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一驱动螺杆上具有与其螺纹配合的第一螺套;所述第一滑架滑动穿设在两所述第一滑杆以及所述第一驱动螺杆上,所述第一驱动螺杆上的所述第一螺套与所述第一滑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头部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一滑架上,所述第一头部电机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驱动螺杆上的所述第一螺套通过带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水平滑轨包括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架下部侧壁之间的两所述第二滑杆,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螺杆和第二头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螺杆平行设置在两所述第二滑杆之间,且所述第二驱动螺杆与所述第一滑架的下部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螺杆上具有与其螺纹配合的第二螺套,所述第一驱动螺杆伸出所述第一滑架下部侧壁的一端为驱动端;所述第二滑架滑动穿设在两所述第二滑杆以及所述第二驱动螺杆上,且所述第二滑架与所述第二驱动螺杆上的所述第二螺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头部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一滑架的顶部一侧,所述第二头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驱动螺杆的驱动端通过带轮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直线运动缸的输出杆通过连接架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缸连接,所述连接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直线运动缸输出杆端部的连接块,自所述连接块的两侧分别向上延伸并活动穿设过所述第二滑架的所述下底板的导向杆,所述第二直线运动缸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块的下部。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直线运动缸的输出杆端部两侧对称设置第二连接座,且所述第二连接座水平延伸出所述导向架的所述滑槽,在所述第一负压式橡胶吸附板的顶面两侧对称设置竖直向上的第三连接座。

优选地,在两所述横向部之间的所述导杆上设置堵块,在两所述滑块的相对面上分别开设呈竖向延伸的凹槽。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架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集成控制操作面板,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头部电机和第二头部电机的启闭、所述第一直线运动缸和第二直线运动缸的运动行程以及所述第一负压式橡胶吸附板、第二负压式橡胶吸附板与吸气泵的通断。

优选地,所述工作台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胶喷头和加热喷头的喷胶加热控制箱。

优选地,所述第一直线运动缸和第二直线运动缸为电缸、气缸或液压缸。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优点:1、本发明的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通过第一架体垂直悬设在工作台的上方,在工作台上设置胶喷头、加热喷头、热熔胶片容置箱以及粘贴单元,通过驱动机构和液压机构控制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完成拾取、转移等动作,在转移过程中,完成热熔胶片的喷胶及加热,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与粘贴单元配合完成鞋后跟与热熔胶片的对贴,全程无需人工操作,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粘贴质量。2、本发明的第一直线运动缸通过连接架与第二直线运动缸连接,既能保证第一、第二直线运动缸的连接稳定性,又能保证第一直线运动缸带动第二直线运动缸上下运动的稳定性,进而能够保证鞋后跟与热熔胶片对贴时的稳定性,提高粘贴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很发明另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粘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粘贴单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粘贴单元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鞋用自动化喷胶贴胶机,它包括工作台1、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2、粘贴单元3、热熔胶片容置箱4、胶喷头5和加热喷头6;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2通过第一架体7垂直悬设在工作台1的上方,热熔胶片容置箱4、胶喷头5、加热喷头6以及粘贴单元3均固定设置在工作台1上。

如图3、图5、图6所示,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2包括第一滑架20、第二滑架21、第一直线运动缸22、第二直线运动缸23、连杆24和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第一架体7的两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水平滑轨71,第一滑架20滑动连接在第一水平滑轨71上,为使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2相对于工作台1具有两个方向的自由度,在第一滑架20的下部侧壁之间设置第二水平滑轨72,且第二水平滑轨72与第一水平滑轨71呈相互垂直状态,第二滑架21滑动连接在第二水平滑轨72上,使其垂直悬设在第一滑架20的下方;第一直线运动缸22垂直固设在第二滑架21的下底板211上,且第一直线运动缸22的输出杆穿过下底板211与第二直线运动缸23固定连接,在第二直线运动缸23的下部且绕其输出杆四周设置导向架26,导向架26的上周壁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滑槽261,导向架26的下部外周缘呈半圆形结构,在导向架26的两侧分别设置一连杆24,每一连杆24的上端与第二直线运动缸23的输出杆铰接,下端与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的顶面一侧铰接,使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水平对称设置在导向架26的下方,且吸附板25的顶面与导向架26下部外边缘相接触;第二直线运动缸23的输出杆在导向架26内向上收缩时,导向架26的下部外周缘抵在吸附板25的顶面中心,两连杆24带动吸附板25的两端向导向架26靠拢,使吸附板25变形呈上u型结构;为方便控制并驱动第一滑架20和第二滑架21对应在第一水平滑轨71、第二水平滑轨72上滑动,本发明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滑架20沿第一水平滑轨71滑动,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滑架21沿第二水平滑轨72滑动。

如图1、图7、图9所示,粘贴单元3包括导杆30、滑块31、立柱32、顶杆33、负压式橡胶吸附板34、齿条35和齿轮36,为方便安装粘贴单元3,减小整个喷胶贴胶机的的空间高度,在工作台1设置下凹的容置槽13,立柱32垂直固设在容置槽13底面中心,立柱32内部中空,顶杆33竖直活动插置在立柱32内,为使顶杆33受压后自动回弹,在顶杆33与容置槽13底面之间的立柱32空腔内放置第一弹簧37,顶杆33的下端与第一弹簧37连接;两导杆30水平分布在立柱32的两侧,且导杆30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容置槽13的侧壁上;在两导杆30上滑动套设两滑块31,且两滑块31对称分布在立柱32的两侧,滑块31呈倒t型结构,其包括滑动穿设在两导杆30上的横向部311以及自横向部311的顶部中心向上延伸的竖向部312,在位于滑块31的横向部311下方的立柱30前侧壁中心位置上设置固定块301,连接轴302自固定块301中心位置水平向外延伸,齿轮36转动连接在连接轴302的末端,两齿条35相对设置于齿轮36的上下部,每一齿条35与对应侧的横向部311固定连接,两齿条35与齿轮36满足啮合关系,使用时,两滑块31沿导杆30相向或背向运动,带着两齿条35相向或背向运动,此时齿轮36绕连接轴302逆时针或顺时针自转;在立柱30后侧的横向部311底面上具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挡板3111,且两横向部311上的挡板3111呈相互平行设置,两挡板3111之间通过第二弹簧38连接;负压式橡胶吸附板34设置于滑块31的竖向部312的上方,负压式橡胶吸附板34的底面两侧设置连接座39,每一连接座39与对应侧的竖向部312的顶部铰接,顶杆33抵在吸附板34的底面中心处,使吸附板34变形呈下u型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图3~5所示,给出了本发明第一水平滑轨71、第二水平滑轨72、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的具体设置形式,其中,第一水平滑轨71包括平行间隔设置在第一架体7顶部侧壁之间的两第一滑杆711,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螺杆712和第一头部电机713,第一驱动螺杆712平行设置在两第一滑杆711之间,且第一驱动螺杆71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架体7的侧壁上,第一驱动螺杆712上具有与其螺纹配合的第一螺套(图中未示出);第一滑架20滑动穿设在两第一滑杆711以及第一驱动螺杆712上,第一驱动螺杆712上的第一螺套与第一滑架20转动连接,第一头部电机713固定在第一滑架20上,第一头部电机713的输出端和第一驱动螺杆712上的第一螺套通过带轮传动连接;使用时,第一头部电机713的输出端转动,带动第一螺纹套沿第一驱动螺杆712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滑架20沿两第一滑杆711以及第一驱动螺杆712滑动。第二水平滑轨72包括平行间隔设置在第一滑架20下部侧壁之间的两第二滑杆721,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螺杆722和第二头部电机723,第二驱动螺杆722平行设置在两第二滑杆721之间,且第二驱动螺杆722与第一滑架20的下部侧壁转动连接,第二驱动螺杆722上具有与其螺纹配合的第二螺套(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螺杆722伸出第一滑架20下部侧壁的一端为驱动端;第二滑架21滑动穿设在两第二滑杆721以及第二驱动螺杆722上,且第二滑架21与第二驱动螺杆722上的第二螺套固定连接;第二头部电机723固定在第一滑架20的顶部一侧,第二头部电机723的输出端与第二驱动螺杆722的驱动端通过带轮传动连接;使用时,第二头部电机723的输出端转动,带动第二驱动螺杆722转动并在第一滑架20的前后侧具有一定行程,第二螺套则沿着第二驱动螺杆722前后滑动,带着第二滑架21沿两第二滑杆721以及第二驱动螺杆722滑动。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直线运动缸22的输出杆通过连接架29与第二直线运动缸23连接,连接架29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直线运动缸22输出杆端部的连接块291,自连接块291的两侧分别向上延伸并活动穿设过第二滑架21的下底板211的导向杆292,第二直线运动缸23固定连接在连接块291的下部。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为方便连杆24与第二直线运动缸23以及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连接,在第二直线运动缸23的输出杆端部两侧对称设置连接座231,且连接座231水平延伸出导向架26的滑槽261,在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的顶面两侧对称设置竖直向上的连接座251。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为避免两滑块31沿导杆30相向运动与立柱32发生干涉,在两横向部311之间的导杆30上设置堵块40,在两滑块31的相对面上分别开设呈竖向延伸的凹槽313。

进一步地,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34的结构相同,下面以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为例进行说明,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包括中空的板状结构,板状结构的内部空腔通过管路连接吸气泵,在板状结构的表面设置多个与内部空腔连通的吸气孔,用于对热熔胶片以及鞋后跟进行吸附。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工作台1的底部设置有喷胶加热控制箱8,能够方便控制和检修胶喷头5和加热喷头6。

进一步地,第一直线运动缸22和第二直线运动缸23可为电缸、气缸或液压缸。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第一架体7的侧壁上设置有集成控制操作面板9,能够方便控制第一头部电机713和第二头部电机723的启闭、第一直线运动缸22和第二直线运动缸23的运动行程以及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34与吸气泵的通断,简化操作人员工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使用过程如下:

①在开始工作前,将叠放起来的多片热熔胶片放置在热熔胶片容置箱4内,将鞋后跟套置在下u型结构的外表面上,由于吸附板34的负压吸附作用,鞋后跟被牢牢固定在下u型结构上。

②工作开始后,利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滑架20沿第一水平滑轨71滑动至热熔胶片容置箱4附近,再利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滑架21沿第二水平滑轨72滑动,使热熔胶片拾取和转移单元2位于热熔胶片容置箱4正上方;然后,控制第一直线运动缸22的输出杆向下运动一定行程,带动第二直线运动缸23以及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一同下降,当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伸入热熔胶片容置箱4内并接触到其内的热熔胶片时,控制负压式橡胶吸附板25吸住热熔胶片,之后,控制第一直线运动缸22的输出杆收缩,带着吸有热熔胶片的吸附板25向上运动远离容置箱4,完成热熔胶片的拾取。

③紧接着,利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滑架20沿第一水平滑轨71滑动,利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滑架21沿第二水平滑轨72滑动,使下底面吸有热熔胶片的吸附板25滑过胶喷头5和加热喷头6的上方,完成热熔胶片的喷胶和加热,以方便热熔胶片在后续工序的变形和粘贴。

④接下来,利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滑架20沿第一水平滑轨71滑动,使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2移动至粘贴单元3附近,再利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滑架21沿第二水平滑轨72滑动,使整个热熔胶片拾取及转移单元2位于粘贴单元3的正上方;之后控制第一直线运动缸22的输出杆向下伸出,带着吸有热熔胶片的吸附板25向下运动,直至热熔胶片与吸附板34外表面的鞋后跟相接触,紧接着,控制第二直线运动缸23的输出杆收缩,此时,导向架26的下部外周缘抵在吸附板25顶面中心位置,两连杆24拉动吸附板25的两端向导向架26靠拢,使热熔胶片随吸附板25一起变形呈上u型结构。

⑤然后,控制第一直线运动缸22的输出杆继续向下伸出,呈上u型结构的吸附板25则抵着呈下u型结构的吸附板34向下运动,在下行过程中,吸附板34发生由“下u型结构-平直结构-上u型结构”的结构变化,使吸附板25上的热熔胶片最终紧密贴合在吸附板34上的鞋后跟上。具体地,在“下u型结构-平直结构”过程中,吸附板25抵在吸附板34的顶部中心向下运动,顶杆33受到向下的力沿立柱32内腔向下滑动,呈下u型结构的吸附板34的上拱部分发生回弹,两侧壁向外扩张,带动两滑块31沿导杆30背向运动,使呈下u型结构吸附板34的开口逐渐增大,吸附板34逐渐趋于平直,当两滑块31背向运动至极限位置时,吸附板34回复平直状态,此时,第二弹簧38处于拉伸状态,储具有回弹势能,两齿条35亦背向运动至极限位置,但两齿条35与齿轮36仍满足啮合关系;

在“平直结构-上u型结构”过程中,呈上u型结构的吸附板25继续抵在吸附板34的顶面中心向下运动,吸附板34逐渐发生下凹,吸附板34的两端逐渐向吸附板25的两侧靠拢,带动两滑块31沿导杆30相向运动,同时,两滑块31下方的第二弹簧38发生回弹,两齿条36相向运动,齿轮36绕连接轴302顺时针转动,亦带动两滑块31沿导杆30相向运动,为两滑块31沿导杆30的相向运动提供额外动力,使吸附板34持续发生下凹变形,吸附板34上表面的鞋后跟则自呈上u型结构的吸附板25的最底部至两侧逐渐与其上的热熔胶片贴合,有效避免鞋后跟与热熔胶片因粘贴不均导致的褶皱;当两滑块31相向运动至极限位置时,吸附板34变形呈上u型结构,且其完全套置在呈上u型结构的吸附板25的外表面,从而实现热熔胶片与鞋后跟的完全贴合。然后,控制吸附板34释放鞋后跟,再控制第一直线运动缸22的输出杆向上收缩,带动吸附板25向上运动,在吸附板25向上运动逐渐远离吸附板34的过程中,立柱32内的第一弹簧37回弹,推动顶杆33向上运动,顶杆33则顶着吸附板34的底部中心向上运动,使吸附板34回复原有的下u型结构,紧接着,控制吸附板25释放热熔胶片,人工转移贴有热熔胶片的鞋后跟,再控制第二直线运动缸23的输出杆向下伸出,使吸附板25回复原有的平直状态,为拾取下一个热熔胶片作准备。

本发明仅以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发明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或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