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5962发布日期:2020-01-18 03:23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智能服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服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服装。



背景技术:

冬季天气寒冷,室内室外温差较大,人体在两种温差大的环境中容易感冒生病。通常的应对办法是进屋减服装,出门加服装这样最简单的办法,这使得冬季出门在外,服装穿得很多,显得累赘且不够美观时尚。另外就是目前较多的保暖内衣,但是实质上只是防止人体自身热量散发过多过快而致的体温降低,达到一定的保暖效果,但是在温度较高的室内,特别是在公共室内场所,就很不方便穿脱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环境适应力强的可调节温度的智能内衣。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服装,包括服装本体、贴附于服装本体上的发热器、向发热器提供电力的电源、监测服装本体内侧人体温度的内感应器、监测服装本体外侧环境温度的外感应器、电性连接内、外感应器和电源的处理器、及与处理器电性连接并向处理器发出温度调节指令的控制器。

本发明的智能服装,通过内、外感应器监测温度差,当人体处于较冷的室外环境中时,由处理器控制电源向发热器传输电力,提高电流,使发热器启动甚至提供发热功率从而提升服装内侧的温度,当人体处于较暖的室内环境中时,处理器控制并降低电源输出的电流从而使发热器降低功率,发热量降低甚至关闭,保持人体在一个合适的温度,如此,就不必在不同环境中不断的增减服装,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智能服装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智能服装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发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发热导线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智能服装,包括服装本体1、贴附于服装本体1上的发热器2、向发热器2提供电力的电源3、监测服装本体1内侧人体温度的内感应器4、监测服装本体1外侧环境温度的外感应器5、电性连接内感应器4、外感应器5和电源3的处理器6、及与处理器6电性连接并向处理器6发出温度调节指令的控制器7。电源3、处理器6均设于控制器7的壳体内,用户可以通过控制器7向处理器6发出升温或降温的指令。当然,为提高电量,电池可以是软性电池,并铺设在衣服本体1侧面上,如此可以装备多块电池从而实现更持久的电力供应。内外感应器4、5有多个,其中,多个内感应器4布设于衣服本体1内朝向人体的一侧,用以监测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取得的不同温度值交由处理器6进行数据处理,譬如:可以取各温度的平均值,然后依照该平均值来调整发热器2散发的热量,维持智能服装内部朝向人体一侧与该平均温度值相匹配的温度。外感应器设于衣服本体1上背离人体的一侧,用以监测外部环境温度的变化,并反馈给处理器6,从而及时调节发热器2的发热量,进而实现对衣服本体1内朝向人体的一侧温度的调整与维持,也就是说,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发热器2提高发热量,以使智能服装升温,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发热器2降低发热量,以使智能服装降温,提高智能服装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保障人体一直处于舒适的温度环境下。

如图3和图4所示,发热器2为片材,贴附于服装本体1侧面,发热器2的面积与服装本体1所覆盖的人体的面积基本相等。发热器2包括发热体层20,覆盖发热体层20上的绝缘层22,以及处于最外层覆盖在绝缘层上的金属网层24。发热体层20由发热导线以螺旋形方式旋转而成,其中发热导线的横截面从里往外依次为第一导线200,内层绝缘层202,第二导线204,以及外层绝缘层206。第一导线200与第二导线204中所通过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制作时,只需将单股发热导线缠绕成螺旋体,排列成平面形成发热体层即可,制造方便简单,保证了第一导线200和第二导线204同轴,同螺距。发热体层20制造完毕后,在朝向人体的一侧依次覆盖上绝缘层22以及金属网层24。

使用时,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服装,通过内感应器4、外感应器5监测温度差,当人体处于较冷的室外环境中时,由处理器6控制电源3向发热器2传输电力,提高电流,使发热器2启动甚至提高发热功率从而提升服装本体1内侧的温度,当人体处于较暖的室内环境中时,处理器6控制并降低电源3输出的电流从而使发热器2降低功率,发热量降低甚至关闭,保持人体在一个合适的温度,如此,就不必在不同环境中不断的增减服装,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器2采用一股发热导线,发热导线包括两层导线层,保证了所制成的发热体绝对的同轴,同螺距,从而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金属网层24不仅进一步地隔离电磁辐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