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82741发布日期:2020-03-13 05:5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袜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袜子,尤其涉及一种免脱隐形袜子。



背景技术:

袜子作为一种常见的衣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传统的袜子穿套在脚上,使足部与鞋相隔离,防止鞋磨损足跟、脚趾等足部的皮肤,同时能够起到吸汗的作用,提高足部的舒适度。

随着鞋子种类的不断增多,陆续出现了半凉鞋、鞋拖等款式新颖的鞋子。半凉鞋的前半部为常见的全包式结构,而后半部为镂空结构,仅由绑带构成,足跟裸露在外;鞋拖则类似于居家穿着的拖鞋形式,鞋的前半部可包裹住脚趾和前脚掌,后半部没有固定结构。当穿着此类足跟裸露在外的鞋子时,传统的袜子会有很大一部分裸露在外,影响美感。如果不穿袜子,脚尖又常常被鞋磨损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袜子,具有免脱、隐形的特点,既提高了穿着半凉鞋或鞋拖的舒适度,又不影响穿着的美观性。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袜子,包括袜底和袜面,袜面固定设置在袜底的前端,袜面与袜底之间形成有开口,脚部可自开口放入袜子内,以使袜面包裹脚的前部;连接组件设置在袜底上,可将袜底固定在鞋体内部;支撑组件设置在袜面上,可使袜面与袜底之间的开口在鞋内保持敞开形状,以便于穿脱。

进一步,袜面的前边缘与袜底的前部固定连接,袜面的后边缘与袜底之间形成开口,开口位于袜底的前部,袜面与袜底之间形成有容纳空腔,脚的前部放置在容纳空腔内。

进一步,支撑组件由硬质材料制成,设置在袜面开口的边缘处,以使袜面开口处的整体硬度大于袜面其他区域的硬度。

进一步,支撑组件为硬质条带,硬质条带设置在袜面开口处的外表面上;或者,硬质条带设置在袜面开口处的内表面上。

进一步,连接组件包括紧固元件,紧固元件设置在袜底的底面上,紧固元件与袜底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室,鞋垫可放置在容置腔室内,以将袜底与鞋垫相连。

进一步,紧固元件包括位于袜底前端的第一固定带、位于袜底后端的第二固定带、以及连接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的紧固带,鞋垫可放置在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紧固带与袜底之间,以使袜底和鞋垫固定设置。

进一步,紧固带包括至少两条。

进一步,至少为两条的紧固带相互平行设置或交叉设置。

进一步,袜底为双层,包括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紧固元件包括袜底的下层结构,袜底的侧边设置有开口,鞋垫可自开口放入袜底的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之间,以使袜底与鞋垫固定,开口可设置在袜底的单侧或双侧。

进一步,紧固元件上设置有孔状结构。

本发明的袜子具有以下优点:

(1)穿着时呈隐形状态,袜子不会露出鞋子外部,除适用于一般款式的鞋子外,尤其适用于没有后跟或后跟部为镂空结构的凉鞋或鞋拖,既美观又舒适,能够防止鞋子磨损脚趾,同时也起到吸汗防滑的效果;

(2)袜子直接与鞋垫固定设置,预设在鞋子内部,穿鞋或脱鞋时无需穿脱袜子,既方便又舒适;

(3)与传统的袜子相比,本发明的袜子宽松不勒脚,且穿着时袜子稳定不易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袜子的实施例一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袜子的实施例一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袜子的实施例一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袜子的实施例二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袜子的实施例三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袜子的实施例四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袜子的实施例四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袜子的实施例四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袜子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的袜子预先设置在鞋体内部,包括袜体、将袜体固定在鞋体内部的连接组件、以及使袜体在鞋体内部保持袜口形状的支撑组件。其中,袜体的材料可以采用现有常规袜体的形式,如棉纱袜、毛袜、丝袜和各类化纤袜等。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袜体包括袜面和袜底,其中,袜面为袜体上与脚面相接触的部位,位于袜体前侧,袜底为袜体上与脚底相接触的部位,袜面与袜底之间形成有开口,脚趾及前脚掌可自开口放入袜面与袜底之间。袜面和袜底可以是独立的结构,如经过后期缝合而形成袜体;或者,袜面和袜底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如直接针织而形成袜体。

连接组件是用于将上述袜体固定在鞋体内部的结构,其在袜体上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具体结构灵活设置,只要是能够使袜体在鞋体内部的位置相对固定即可。如连接组件可设置在袜底上,以将袜底与鞋体的底面或鞋垫相连;或者,可设置在袜面上,以将袜面与鞋体的顶面相连;亦或,可设置在袜口处,以将袜口与鞋体的口部相连。当然,也可以将连接组件同时设置在袜体的多个部位上,如袜底和袜面上,以保证袜体牢靠的设置在鞋体内部。应注意的是,考虑到穿着的舒适度和连接的方便性,优选的是,将连接组件设置在袜底上,使袜底与鞋体的底面或鞋垫相连。

连接组件的形式可以采用能够使袜体与鞋体内部相连的任意方式,如采用粘性元件,可将粘性元件设置在袜底上,使袜底与鞋体的底部或鞋垫相互黏贴,以将袜体固定在鞋体内部;或者,采用紧固元件,可将紧固元件设置在袜底上,通过紧固元件将袜底与鞋垫相连,以将袜体固定在鞋体内部。应注意的是,考虑到穿着的舒适度和连接的顺畅性,优选的是,利用紧固元件与鞋垫相连的方式将袜体固定在鞋体内部,因为紧固元件的厚度带来的不舒适感几乎可以通过鞋垫的缓冲来抵消。

紧固元件的形式可以采用能够使袜底与鞋垫相连的任意方式,如采用双层袜底,在两层袜底之间设有开口,鞋垫可通过该开口插入两层袜底之间,以将袜底与鞋垫固定;或者,袜底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容置腔,将鞋垫插入到两端的容置腔中,以将袜底和鞋垫固定;亦或,袜底的前端和后端之间设置连接带,鞋垫放入到连接带与袜底之间,以将袜底和鞋垫固定。当然,上述方式也可以结合使用,如容置腔和连接带组合,只要能保证鞋垫与袜底固定连接即可,但应注意的是,考虑到行走时的受力,优选的是,鞋垫与袜底在长度方向上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以避免在行走的过程中鞋垫与袜底相互脱离。

支撑组件是用于使袜面在鞋体内部保持立体开口状的结构,以保证穿脱的方便性,因为本发明的袜子是预先设置在鞋体内部。支撑组件设置在袜面的开口边缘,可采用任意能够使袜面的开口边缘的形状保持固定的结构,如采用硬质条带,将硬质条带设置在袜面开口处,可以保证袜面开口在鞋体内部呈现基本敞开的状态;或者,采用粘性元件,以通过粘性元件将袜面开口处与鞋体内部相互黏贴,使袜面开口在鞋体内部呈现基本敞开的状态。应注意的是,考虑到连接的方便性和制作的工艺难度,优选的是,在袜面开口的边缘设置硬质条带或直接将袜面开口边缘的材质选用硬质材料,也即袜面开口边缘的整体硬度大于袜面其他部位的整体硬度。

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袜子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袜子100包括袜底101和袜面102,袜底101和袜面102相连形成袜体,袜底101上设置有连接组件。

进一步,袜面102呈半圆形,设置在袜底101的前脚掌及足尖处,袜面102的前边缘与袜底101的边缘固定连接,或者也可采用袜面102与袜底101一体化剪裁设置的方式;袜面102的后边缘与袜底101之间形成有开口,人体足部可通过开口伸入袜面102与袜底102之间,以穿着袜子100。

袜面102可根据不同款式的鞋子设置为多种不同的长度。例如,袜面102的长度可设置为仅能覆盖住脚趾的长度,以配合脚背较短的半凉鞋一同穿着,使袜面102不会露出鞋外;袜面102的长度也可设置为能够覆盖住前半个脚背的长度,以搭配脚背较长的鞋拖一同穿着,既能够防止袜面102外露,又能够增加袜子与脚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穿着的稳定性,防止鞋子磨脚。使用者可根据鞋子脚背的长度选择相应长度的袜面进行穿着,以提高穿着的舒适性与美观性。

进一步,袜面102上设置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为硬质弹性带103,位于在袜面102的开口边缘处。硬质弹性带103的硬度大于袜面102的硬度,通过设置硬质弹性带103可使袜面102的开口边缘处的硬度增大,以尽量使袜面102在鞋体内部保持敞开状态。

进一步,可选择的是,硬质弹性带103也可以设置在袜面102的内表面边缘上,以保证袜子整体的美观效果。当然,也可以直接将袜面102的边缘由硬质材料制成,进而使袜面102的边缘本身就具有了足够的硬度,兼具有支撑组件的作用。

进一步,连接组件设置在袜底101的外底面上,包括位于袜底101前端的第一固定带104、位于袜底101后端的第二固定带105、以及连接第一固定带104和第二固定带105的紧固带106。其中,第一固定带104、第二固定带105和紧固带106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经过缝合、粘合或压合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第一固定带104沿袜底10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与袜底101前端的边缘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带104与袜底10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固定带105也沿袜底10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与袜底101后端的边缘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带105与袜底10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腔。由此,鞋垫的前端可插接到第一容置腔中,鞋垫的后端可插接到第二容置腔中,从而使鞋垫与袜底101的外底面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优选的是,为保证鞋垫和袜底101在长度方向上位置的相对固定,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都仅具有一个开口,且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的开口相对,鞋垫两端分别插接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中,由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来限制鞋垫相对于袜底101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同时,由于第一固定带104与袜底101前端的边缘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带105与袜底101后端的边缘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呈现类似口袋的形状,鞋垫两端分别插接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中后,可以同时实现限制鞋垫相对于袜底101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进一步,紧固带106沿袜底10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紧固带106的一端与第一固定带104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带105相连,紧固带106与袜底10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容置间隙,该容置间隙与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相连通,以形成完整的鞋垫容置空间,由此,鞋垫即可放置在该鞋垫容置空间中。应注意的是,紧固带106与袜底101的外表面之间的容置间隙优选为贯通式结构,以方便鞋垫插入到上述鞋垫容置空间中,但根据不同的需求情况,紧固带106与袜底101的外表面之间的容置间隙也可设置为非贯通式结构,如仅一侧开口,另一侧封闭等。

进一步,优选的是,紧固带106具有弹性,当鞋垫放置在上述鞋垫容置空间中后,紧固带106呈拉伸状态,以将第一固定带104和第二固定带105相互拉近,防止在穿脱过程中鞋垫的两端从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中脱离。此外,紧固带106的宽度应小于袜底101的宽度,且优选的是,紧固带106设置在袜底101的中间位置处,以方便将鞋垫放置在上述鞋垫容置空间中,同时也可以节省成本和降低穿着的不适感。

进一步,第一固定带104、第二固定带105和紧固带106优选由软质材料制成,以尽量避免穿着时的异物感,但软质材料通常存在边缘容易卷曲的问题,尤其是当第一固定带104、第二固定带105和紧固带106的宽度较窄时,本发明中的第一固定带104、第二固定带105和紧固带106的边缘部位的硬度优选大于其余部位的硬度,例如第一固定带104上对应于第一容置腔的开口的位置处、第二固定带105上对应于第二容置腔的开口的位置处的硬度大于其余部分的硬度。此外,由于紧固带106的宽度较窄,可以直接将紧固带106整体的硬度提升,以缓解容易卷曲的问题。

进一步,优选的是,紧固带106与第一固定带104、第二固定带105的连接处采用平滑的弧形过渡结构进行连接。弧形过渡结构不仅更加美观,且增大了紧固带106与第一固定带104、第二固定带105连接处的连接宽度和过渡面积,提高了连接强度以及布料的抗拉伸度,使连接组件整体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如图3所示,可在第一固定带104和第二固定带105上开设多个小孔107,多个小孔107均匀排布。鞋垫放置在袜底101与连接组件之间,小孔107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鞋垫的透气性,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大鞋垫与鞋底的摩擦力,提高鞋垫的稳定性。当然,小孔107并不局限于圆形的孔状结构,也可为其他形状的孔状结构或镂空花纹,本申请中对此不做限定。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设置在袜子200底部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带204和第二固定带205,连接在第一固定带204与第二固定带205之间的紧固带206为两条,两条紧固带206均沿袜底20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相互平行。紧固带206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如三条或更多条等。两条或多条紧固带206可以增加鞋垫固定的稳定性,同时提高袜底201的透气性。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三中,设置在袜子300底部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带304和第二固定带305,连接在第一固定带304与第二固定带305之间的紧固带306为两条,两条紧固带306均沿袜底30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相互交叉设置,形成“x”形。紧固带306的形状可以增加鞋垫固定的稳定性,同时提高袜底301的透气性。

实施例四

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四中,袜底401为双层结构,在袜底401的内侧或外侧侧边处设有开口402,鞋垫可沿开口402插入至袜底401的双层结构之间,使鞋垫与袜底401固定设置。由于袜底401的侧边位置对人体足部的穿着感影响较小,因此开口402可以开设在双层袜底的上层上,也可以开设在下层上。

当然,如图6所示,双层袜底401的内侧和外侧侧边处也可以同时设置两个开口402,鞋垫可沿两侧开口放入至双层袜底401中,使鞋垫与袜底固定设置。

进一步,如图8所示,双层袜底401的下层结构上可设置多个小孔407,以增加袜底401的透气性。

本发明的袜子具有以下优点:

(1)穿着时呈隐形状态,袜子不会露出鞋子外部,除适用于一般款式的鞋子外,尤其适用于没有后跟或后跟部为镂空结构的凉鞋或鞋拖,既美观又舒适,能够防止鞋子磨损脚趾,同时也起到吸汗防滑的效果;

(2)袜子直接与鞋垫固定设置,预设在鞋子内部,穿鞋或脱鞋时无需穿脱袜子,既方便又舒适;

(3)与传统的袜子相比,本发明的袜子宽松不勒脚,且穿着时袜子稳定不易脱落。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