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外穿轻塑功能针织内衣的生产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02655发布日期:2019-02-19 18:09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外穿轻塑功能针织内衣的生产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外穿轻塑功能针织内衣的生产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当生活品质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对于内衣的功能性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要求内衣有基础的保护、保暖功能,而且要有美体功能。市面上的诸多“塑身衣”、“瘦身衣”及“紧身衣”,多数是通过高弹或高强力的面料将身体各部位多余的脂肪挤压收拢到正确或合适的部位。加之磁片按摩、抗菌消炎等作用又衍生出了繁多的品种,得到多种做样的功能性内衣。由于其特殊的功效,售价也比较昂贵,但是其舒适度有待考究。

近年来,欧洲和日本的行业专家不断提出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轻塑概念内衣,比如vitalize内衣等。另外轻薄性和功能性也是消费者追求的趋势,内衣外穿更是简单时尚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在内衣的设计与制造中不仅考虑人体美学、人体工程学原理,而且关注健康环保、舒适性及其功能性。本发明就是在利于现有的针织圆机基础上,通过原料及工艺的创新,本着物美价廉的原则,制造四季皆可穿的能遮盖身体皱纹和斑点,紧致皮肤,透气保温的内衣。其次,赋予内衣轻塑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内衣的使用价值。再次,通过选用新材料和使用粘合等新工艺,使得内衣直接可以外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组合圆筒针织设备生产轻薄且可外穿的轻塑功能针织内衣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纱线制作:

包覆纱:以10d-40d氨纶为芯,将5d-30d的锦纶、涤纶、丙纶中的一种缠绕在氨纶外形成包覆纱;

混纺纱:将有机棉或羊毛纺织成100s及以上的纱线备用,或将有机棉和羊毛中的一种与化学纤维混纺得到混纺纱备用;

复合纱:将再生纤维素纤维和化学纤维用倍捻设备制作成复合纱线;

(2)纱线染色:根据需要将部分纱线进行染色;

(3)编织:采用针织机将包覆纱、包覆纱搭配混纺纱或包覆纱搭配复合纱织造出圆筒坯;

(4)染色:将圆筒坯染色得到有色圆筒坯,然后采用微胶囊整理剂进行后整理;

(5)定型:采用专用定型设备对所述有色圆筒坯进行定型处理;

(6)剪裁缝制:将定形后的有色圆筒坯进行剪裁,然后缝合形成轻塑内衣;

(7)粘合:以低熔点氨纶胶膜为贴片,根据设计要求在轻塑内衣的部分位置使用压力热烫机加热粘合贴片或/和用缝线缝合贴片;

(8)熨烫整理:对缝制好的轻塑内衣进行熨烫使其保持平整。

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包覆纱采用低熔点高回弹氨纶、型号为fdy/dty的锦纶;所述包覆纱采用单包覆纱、双包覆纱和空气包覆纱中的一种,其中单包覆纱的捻度为1600-1800t/m,牵伸比为2.7-2.9,双包覆纱的捻度为2200-2500t/m,牵伸比为2.5-2.7,空包覆纱的牵伸比为2.7-2.9。

作为优选,步骤(1)中,复合纱采用20d-40d铜氨纤维和涤纶的倍捻复合纤维、20d-40d醋酸纤维和涤纶倍捻复合纤维中的一种。

作为优选,步骤(3)中,采用5-9mm针舌,采用14-19英寸、1248-1920针的圆筒针织机织造筒状衣身,用4-7英寸280-400针的圆筒针机编织筒状衣袖。

作为优选,步骤(3)中,将编织得到的圆筒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预缩处理,80-90℃下采用蒸汽加热20-30min。

作为优选,步骤(4)中,棉纤维优选活性染料。对锦纶和羊毛优选酸性染料,调整染色ph值为5-6,染色温度80-95℃。

作为优选,步骤(5)中,将有色圆筒坯在专用定型板上加热、烘干、整理,定型板衣身部分宽25-40cm,高120-140cm,袖子部分宽9-12cm,高60-100cm;采用蒸汽加热,105-135℃下处理25-35s。

作为优选,步骤(5)后还包括印花植绒步骤,具体为在有色圆筒坯的局部进行平板印花或3d数码印花、植绒、手工钉珠、镶嵌蕾丝等不同的装饰。

作为优选,步骤(6)中,采用dty50d-70d双股锦纶、涤纶纱线、低熔点纱及包芯丝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缝线,使用包缝机进行缝合。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生产方法的应用,用于生产内衣、打底裤或丝袜,其中内衣包括长半身内衣、短半身内衣、有袖内衣、无袖内衣、罩杯一体内衣、可拆卸罩杯内衣、连体内衣、背心款内衣多种样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生产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可外穿轻塑功能针织内衣样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一种可外穿轻塑功能针织内衣的生产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纱线制作

控制包覆纱车间温度为25℃±3,相对湿度65%±5%。以低熔点高回弹氨纶为内包丝,以高强力多孔抗静电或抗菌锦纶为外包丝,使用高速双包覆机进行包覆,制作成适合编织的包覆纱。制备出的包覆纱具有良好的手感、抗静电及弹性恢复持久耐用的特性。其中,氨纶丝选用型号为15d的低熔点特种氨纶(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型号),锦纶丝选用fdy5/4型(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型号)。包覆时牵伸比为2.6,以兼顾编织的良好纹路和优异强力性能;捻度为2350t/m,以兼顾定型过程中氨纶的融化和编织过程中的生产稳定。通过调整设备状态,如各部位的速度、吸风等,以解决包覆纱过程中的断头问题和编织过程的堆丝、断纱问题。

2、编织

调整编织车间温度25℃±3,相对湿度65%±5%,将所需包覆纱放入编织车间中平衡7天。包覆纱经过平衡,其纱线的物理结构更加稳定,能够有效减少退绕过程中所导致的断纱问题,更加有利于编织。

根据工艺设定四个尺码的尺寸,将包覆纱送入圆筒针织机织造衣身。其中以m码的基础尺寸为例:采用14英寸1248针圆筒针织机织,设定下机横拉尺寸为上拉宽125cm±3,下拉宽70cm±1,下罗口横拉98cm±2,制作成圆筒坯。用4英寸400针的圆筒针机编织衣袖,设定下机横拉尺寸为上拉宽42cm±1,下拉宽33cm±1,拉长285cm±3,制作成圆筒坯。通过调整设备状态,如各部位的速度、吸风等,减轻包覆纱断头情况。

在编织机的每一路丝道上,使用张力控制器和自动送纱器,通过张力控制器的程序设定作用于自动送纱器,使其转速稳定为300-500rpm,从而控制送纱速度,从而保证编织过程中纹路均衡。本实施例设定自动送纱器转速为450rpm,控制张力在1.5g,通过自动送纱器的缓冲和平衡作用,达到轻塑的压力效果。也可根据设计的需要在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张力数值来保证轻塑的舒适,也可根据设计需要形成组织机理或提花结构。

由于所选用纱线对环境较为敏感,本发明优选在25℃±3,相对湿度65%±5%条件下进行编织,此种环境条件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纱线各部分性能的稳定,减少由于捻度的特殊设定而引起的问题情况发生。

编织下机后,将编织出的圆筒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热处理,精确控制汽蒸温度85℃±1,处理30min。热处理使处于松弛状态下的纱线收缩,消除剩余表面应力,以防止薄型产品破损,有利于后续进行缝制;同时提高坯布的纹路清晰度,利于颜色均匀度。

3、染色

采用变频可调速的滚筒式染色设备,在室温的条件下,加入助剂、染料对预缩后的圆筒坯进行染色,以制作成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颜色。为了避免染色对纤维弹性造成伤害,本实施例采用活性或酸性染料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染色.为避免匀染不良的问题,特选用非离子型匀染剂,用量为织物重量的1.0%,以达到染色均匀的效果。染料ph值控制在5.5-6之间,温度控制在95℃。染色后采用织物重量5%的固色剂固色,以加强染料的摩擦牢度和耐水洗牢度。然后采用环保型胶原蛋白和抗静电微胶囊整理剂进行后整理,用量为织物重量的2%,使织物具有抗静电功能的同时,又具有犹如化妆品一样的美体功能。

4、定型

将染色后的有色圆筒坯在专用的设备上定型、烘干、整型。将衣身放在宽25cm/高120cm,衣袖放在在宽9cm/高70cm的定型板上加热定性。采用蒸汽加热,加热温度为120℃±1,处理时间20s。定型工序中可做特殊的微胶囊功能整理加工,一般是在定型进蒸汽的过程中将配置好的微胶囊溶液随着定型蒸汽均匀加入到定型容器内。定性后进行烘干、整型,以保证织物纹路平整透明。低熔点的氨纶部分融化相互粘连一起,达到轻塑性,同时织物结构紧固不易脱散,增加了内衣的使用寿命。

5、印花、植绒

根据设计需要在衣身或衣袖上局部进行平板印花或3d数码印花,也可植绒、手工钉珠、镶嵌蕾丝等,使产品更适合外穿。进行数码印花时,以一个圆筒为印版进行连续性印花,解决了平板印花印制连续花型时织物两侧出现色痕的问题。

6、剪裁缝制

定型完成后的有色圆筒坯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热切裁刀进行裁剪,剪出领口和袖口二个要缝合的区域。

使用改良的飞马常规包缝机,采用dty70/24双股弹力丝三针四线缝制方式,刀具采用0.4cm,针距控制在25针/英寸。先缝合袖子,再进行领口镶嵌橡筋带的加工。特别是在线迹重合处增加套结固定,保证线迹的稳定性。经过消费者验证,线迹和织物的弹性较好的融为一体,洗涤后不易变形,弹性能较好地保持,给身体轻塑舒适感。也可根据设计款式的需求,在领口、袖口上镶嵌橡筋带、花边等装饰材料,使得内衣更具有外穿性。

7、粘合加工

采用单面复合针织布料单面胶膜对腋下容易破损的位置进行粘合工艺处理。将裁剪成半弧形类似唇型的胶膜在腋下衣身部进行粘合,并采用有压力的热烫机在175℃下加热20s进行加固处理,确保了轻塑内衣的耐用性。

8、熨烫整理

缝制好的轻塑内衣需进行局部熨烫整理,缝合的领口和袖口进用蒸汽加热熨烫处理,加热温度为95-100℃,每个部位加热10-15s。衣身是特殊定型后相对稳定材料无需进行二次熨烫整理。

将织物平放在烫台上,将蒸汽电烫斗进行部分和整体压烫,保证织物表面平整,也可根据需要增加部分香型气味,使内衣获得香气。

本实施例所述的生产方法可用于多种内衣的生产,包括如图2所示的长半身内衣、短半身内衣、有袖内衣、无袖内衣、罩杯一体内衣、可拆卸罩杯内衣、连体内衣、背心款内衣等多种样式。所生产出的内衣柔软舒适,透气保暖。其弹性适中,具有轻塑功能,可紧致皮肤。美观大方,同样适合外穿。

实施例二:

一种可外穿轻塑功能针织内衣的生产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纱线制作

包覆纱制作:

控制包覆纱车间温度为25℃±3,相对湿度65%±5%。以耐碱低熔点氨纶为内包丝,锦纶为外包丝,使用高速双包覆机上进行包覆,制作成适合编织的包覆纱。使用锦纶丝和氨纶丝在空气包覆纱机上进行包覆纱,制作成适合编织的包覆纱。其中,氨纶丝选用型号为20d的耐碱低熔点氨纶(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型号),锦纶丝选用dty20/20型(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型号),包覆时牵伸比为2.7。制作两种空气包覆纱,分别为黑色纱线和可染色的白色纱线。

棉纱制作:

以80s及以上的高支棉或高支棉与化学纤维的混纺纱,经过烧毛或丝光、蚀毛等工艺处理,使纱线条干均匀,毛羽少等特点,利用编织及保证织物平整细腻。本实施例采用选用有机棉120s/1(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型号)制作成适合针织使用的s捻向棉纱和z捻向棉纱备用。

2、纱线染色

将棉纱在筒子纱染色机内采用活性染料进行染色(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类型染料),之后进行上蜡处理。生产黑色或深色系的内衣时采用此步骤对有机棉进行染色,生产浅色内衣时采用白色针织棉编织即可。

3、编织

调整编织车间温度25℃±3,相对湿度65%±5%,将平衡7天后的包覆纱和棉纱放入编织车间进行编织。根据工艺设定四个尺码的尺寸,将包覆纱送入圆筒针织机织造衣身。以m码的基础尺寸为例:将衣身送入16英寸1440针的圆筒针织机,设定下机横拉尺寸为上拉宽120cm±3,下拉宽100cm±1,下罗口横拉105cm±2,制作成圆筒坯。用5英寸360针的圆筒针机编织衣袖,设定下机横拉尺寸为上拉宽44cm±1,下拉宽25cm±1,拉长165cm±3,制作成圆筒坯。将棉纱120s/1和包覆纱2020/20在每路丝道上并纱进入设备,黑色的棉纱和黑色的包覆纱搭配,白色的棉纱和白色的包覆纱搭配,也可以白色的棉纱搭配黑色的包覆纱。通过调整设备状态,如各部位的速度、吸风等,有效解决翻纱的现象。在编织机的每一路丝道上,使用张力控制器和自动送纱器,设定自动送纱器转速为400rpm,控制张力为1.0g,通过自动送纱器的缓冲和平衡作用,达到轻塑的压力效果。

编织下机后,将筒坯布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热处理,精确控制蒸汽温度至80℃±1,处理25min。热处理使处于松弛状的包覆纱准确收缩,消除表面应力,提高回弹性,使织物的组织纹路清晰,提高后工序染色的均匀度。

4、染色

采用变频可调速的溢流抽屉式染色设备,在室温的条件下,加入助剂、染料对预缩后的筒坯进行染色,以获得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颜色。,采用弱酸性染料和直接交链染料同浴在90℃的温度下染色,染色ph值控制在6-6.5之间。为避免匀染不良的问题,特选用非离子型匀染剂,用量为对织物重量的1.0%,以达到染色均匀的效果。并在染色后采用织物重量为4%的固色剂固色,以加强摩擦牢度和耐水洗牢度。随后采用用量为织物重量2%的环保型芦荟保湿和抗静电微胶囊整理剂进行后整理使织物达到抗静电功能的同时又具有如化妆品作用的美体功能。使用黑色色坯部分无需染色,仅做后整理加工。

5、定型

将染色后的有色圆筒坯在专用的设备上定型、烘干、整型。衣身的宽度在35cm,高度130cm,衣袖在11cm,高度80cm的定型板上加热,采用气蒸温度为115℃±1,处理时间20s为定型,再进行烘干、整型,以保证织物纹路平整透明,且低熔点的氨纶部分融化相互粘连一起,达到轻塑并结构紧固不易脱散,提升了消费者在使用的寿命。

6、剪裁缝制

定型完成后的有色圆筒坯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热切裁刀进行裁剪,剪出领口和袖口二个要缝合的区域。使用改良的飞马常规包缝机,采用dty50/24双股弹力丝三针四线缝制方式,刀具采用0.5cm,针距控制在28针/英寸。先进行缝合袖子,再进行领口镶嵌橡筋带加工。特别是在线迹重合处增加套结固定,保证线迹的稳定性。

7、粘合加工

在衣身的前面的内侧采用双面氨纶点状胶膜粘合有文胸罩杯形状的内衬,在内衬的材料选择上选用衣身同面料(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型号面料),采用有压力的热烫机在135℃下加热25s进行加固二次处理,确保了轻塑内衣的耐用性。粘合后的内衬可安装可拆卸的海绵罩杯,也可根据需要选择粘合加工流程处理。粘合后的部分更平整,替代传统缝线的工艺技术。该发明是采用特殊的点状胶膜和低熔点氨纶胶膜,将内衣的里面粘合夹层,夹层部分可安装可拆卸海绵罩杯,也可以直接将罩杯粘合在内衣上,这样就使得传统内衣进行了优化,与文胸合二为一。低熔点氨纶胶膜受热后融化,与编织所用的包覆纱融合为一体,粘合好的部分十分耐用性,部分使用应力集中的部位可采用缝线进行二次加固处理。

8、熨烫整理

对缝制好的轻塑内衣进行局部熨烫整理,仅对缝合的领口和袖口进行蒸汽加热熨烫整理,温度在90℃每部位10s。衣身是特殊定型后相对稳定材料无需进行二次熨烫整理。

实施例三:

1、纱线制作

包覆纱制作:

控制包覆纱车间温度为25℃±3,相对湿度65%±5%,使用锦纶丝和氨纶丝在空气包覆纱机上进行包覆纱,制作成适合编织的包覆纱。其中,氨纶丝选用型号为30d的耐碱低熔点氨纶(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型号),锦纶丝选用dty15/7型号(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型号),牵伸比为2.6。

混纺纱制作:

以100s及以上精纺羊毛或羊毛混纺纱线,羊毛纱线经过去鳞片加工,使其保证贴身、穿着舒服度。也可采用40d及以下再生纤维素纤维,与相同或不同规格细度的锦纶、涤纶或丙纶在倍捻机器或包覆纱机上制作成复合纱线使用。再生纤维素纤维强力较低,复合上化学纤维后能有效发挥两种纱线各自的特性。

本实施例选用精纺防缩美丽诺羊毛锦纶7525混纺纱110s/1(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型号),制作成适合针织使用的s捻向和z捻向备用。

2、编织

调整编织车间温度25℃±3,相对湿度65%±5%,将所需包覆纱和棉纱放入编织车间中平衡7天后,根据工艺设定四个尺码的尺寸,将包覆纱送入圆筒针织机织造衣身。以m码的基础尺寸为例,包覆纱送入织造衣身,:采用15英寸1344针的圆筒针织机,设定下机横拉尺寸为上拉宽110cm±3,下拉宽93cm±1,下罗口横拉97cm±2,制作成圆筒坯。用5英寸360针的圆筒针机编织衣袖,设定下机横拉尺寸为上拉宽42cm±1,下拉宽23cm±1,拉长155cm±3,制作成圆筒坯。将羊毛混纺纱110s/1和包覆纱3015/7在每路丝道上并纱进入设备.通过调整设备状态,如各部位的速度、吸风等,有效解决翻纱的现象。在编织机的每一路丝道上,使用张力控制器和自动送纱器,设定自动送纱器转速为400rpm,控制张力为1.0g,通过自动送纱器的缓冲和平衡作用,达到轻塑的压力效果。

编织下机后,将筒坯布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热处理,汽蒸温度80℃±1,处理25min,使处于松弛状的包覆纱准确收缩,消除表面应力,提高回弹性;使织物的组织纹路清晰,提高后工序染色的均匀度。

3、染色

采用变频可调速的顶桨式染色设备,在室温下,加入助剂、染料对预缩后的圆筒坯进行染色,以制作成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颜色。染料ph值控制在5.5-6之间,采用酸性染料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染色,染料ph值控制在5.5-6之间,温度为95℃。为避免匀染不良的问题,特选用非离子型匀染剂,用量为织物重量的1.0%,以达到染色均匀的效果。并在染色后用织物重量为5%的固色剂固色,以加强摩擦牢度和耐水洗牢度。同时此后进行后整理,后整理采用环保型抗菌发热和抗静电微胶囊整理剂,用量为织物重量的2%,使织物达到抗静电效果,又具有如化妆品一样的美体功能。

4、定型

将染色后的有色圆筒坯在专用的设备上定型、烘干、整型。将衣身放在宽30cm,高130cm,衣袖放在宽11cm,高75cm的定型板上加热定性。采用蒸汽加热,加热温度为118℃±1,处理时间20s,再进行烘干、整型。低熔点的氨纶部分融化相互粘连一起,达到轻塑性,同时织物结构紧固不易脱散,增加了内衣的使用寿命。

5、印花、植绒

根据设计需要在衣身或衣袖上局部进行平板印花或3d数码印花,也可植绒、手工钉珠、镶嵌蕾丝等,使产品更适合外穿。进行数码印花时,以一个圆筒为印版进行连续性印花,解决了平板印花印制连续花型时织物两侧出现色痕的问题。

6、剪裁缝制

定型完成后的有色圆筒坯按照设计的形状进行裁剪,采用热切裁刀进行裁剪,裁剪出领口和袖口两个需要缝合的区域。

使用改良的飞马常规包缝机,采用dty50/24双股弹力丝三针四线缝制方式,采用0.5cm刀具,针距控制在28针/英寸。先缝合袖子,再进行领口镶嵌橡筋带的加工。线迹重合处需增加套结固定,保证线迹的稳定性。经过消费者验证,线迹和织物较好的融为一体,内衣洗涤后不易变形、较好地保持弹性,给身体轻塑舒适感。

7、熨烫整理

对缝制好的轻塑内衣进行局部熨烫整理,仅对缝合的领口和袖口进行蒸汽加热熨烫整理,加热温度为90℃,每个部位加热10s。衣身是特殊定型后相对稳定材料无需进行二次熨烫整理。

采用上述方法生产的内衣柔软舒适,添加了澳大利亚长羊毛,更加保暖。其弹性适中,具有轻塑功能,可紧致皮肤。美观大方,适合外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