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6659发布日期:2018-10-16 17:15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服制作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减震性好,防滑的新型鞋底。



背景技术:

现有鞋子包括鞋底和鞋帮,鞋底的减震性是决定鞋子是否舒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鞋人一直在这方面不断地创新性着。此外,鞋底的包裹性、减震性和防滑性也是影响鞋底舒适性及其护脚能力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鞋底,其目的在于改善鞋底减震性能,防滑性、包裹性等,以提高鞋底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鞋底,包括鞋底主体,所述鞋底主体包括前掌部和后跟部,所述鞋底主体的上端面边缘设有用于包裹足部的环形围面,所述环形围面在后跟部的两侧从前至后逐渐增高;还包括U型减震块和后耐磨片,所述后跟部的下端面设有U型凹部,中间形成一凸台;所述U型减震块的上端面粘接于U型凹部,所述后耐磨片的上端面与凸台、U型减震块的下端面相粘接。

进一步,还包括前耐磨片,前耐磨片呈L型,所述前耐磨片粘贴于前掌部的底部前端并弯向鞋底的内侧。

进一步,所述前掌部的下端面设有复数个间隔排列的凸起和凹槽,所述前掌部的下端面中部设有复数条倾斜排水槽,前掌部的下端面两侧设有复数条与倾斜排水槽相通的横向排水槽,并且若干呈直线倾斜排列的所述凹槽通过一所述倾斜排水槽相通。

进一步,所述U型减震块的下端面设有复数个球状盲孔。

进一步,在前掌部,所述环形围面的高度为6.5mm至7.5mm;在后跟部,所述环形围面的最大高度为28mm至29mm。

进一步,在前掌部,所述环形围面的高度为7.1mm;在后跟部,所述环形围面的最大高度为28.5mm。

进一步,所述鞋底主体的下端面在前耐磨片的边界处设有第一排水槽,在后耐磨片的边界处设有第二排水槽。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其一、本实用新型中,环形围面在后跟部的两侧从前至后逐渐增高,环形围面对于足跟的包裹性很好,此外U型减震块的上端面粘接于U型凹部,后耐磨片的上端面与凸台、U型减震块的下端面相粘接。凸台可以保证鞋底的支撑性,U型减震块可以保证鞋底后跟的减震性,让鞋底使用起来更加舒适。

其二、本实用新型中,前耐磨片,前耐磨片呈L型,所述前耐磨片粘贴于前掌部的底部前端并弯向鞋底的内侧。前耐磨片弯向鞋底的内侧可以保护最鞋底头部最容易磨损的部位,可以延长鞋底的使用寿命。

其三、本实用新型中,前掌部的下端面设有复数个凸起、凹槽、倾斜排水槽和横向排水槽,构成很好的排水、抓地结构,可以提高鞋底的防滑效果。

其四、本实用新型中,U型减震块的下端面设有复数个球状盲孔,球状盲孔为U型减震块提供了更好的变形空间,可以增强U型减震块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倒置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切图。

图7为图1中B-B1部位的剖切图。

图8为图1中C-C1部位的剖切图。

图9为图1中D-D1部位的剖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描述到许多细节,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无需这些细节也可实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一种鞋底,包括鞋底主体1,鞋底主体1包括前掌部101和后跟部102。鞋底主体1的上端面边缘设有用于包裹足部的环形围面11。环形围面11在后跟部的两侧从前至后逐渐增高。该鞋底还包括U型减震块2和后耐磨片3。后跟部102的下端面设有U型凹部10,中间形成一凸台12。 U型减震块2的上端面粘接于U型凹部10,后耐磨片3的上端面与凸台12、U型减震块2的下端面相粘接。作为优选方案:U型减震块2为泡泡胶制品。其中,凸台12可以保证鞋底后跟的支撑性,U型减震块2可以保证鞋底后跟的减震性,让鞋底使用起来更加舒适。

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6和图7,该鞋底还包括前耐磨片4,前耐磨片4呈L型,前耐磨片4粘贴于前掌部101的底部前端并弯向鞋底的内侧。

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6、图7和图8,前掌部101的下端面设有复数个间隔排列的凸起13和凹槽14,前掌部101的下端面中部设有复数条倾斜排水槽15,前掌部的下端面两侧设有复数条与倾斜排水槽15相通的横向排水槽16,并且若干呈直线倾斜排列的凹槽14通过一倾斜排水槽15相通。作为优选方案:鞋底主体1的下端面在前耐磨片4的边界处设有第一排水槽17,在后耐磨片3的边界处设有第二排水槽18。

参照图9,作为优选方案:U型减震块2的下端面设有复数个球状盲孔21。球状盲孔21为U型减震块2提供了更好的变形空间,可以增强U型减震块2的减震效果。

参照图1、图2、图4、图6图7、图8和图9,在前掌部101,环形围面11的高度为6.5mm至7.5mm;在后跟部102,环形围面11的最大高度为28mm至29mm。环形围面11同一位置的高度随鞋底尺寸的大小稍有变化。作为优选方案:在前掌部101,环形围面11的高度为7.1mm;在后跟部102,环形围面11的最大高度为28.5mm。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