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低碳环保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1574发布日期:2019-01-02 21:4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低碳环保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低碳环保包。



背景技术:

背包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以便于携带更多的个人物品,为了适应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背包的容纳空间和功能也不断增加,但是目前大多数的背包容纳空间的大小在使用时依然是不变的,无法适应不同的携带需要和不同的功能需求,另外现有背包的容纳腔大多是通过拉链进行开合,拉链在使用过程中不仅易损坏,而且过多拉链的设置也有悖于目前低碳环保生活的主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容纳空间能根据实际使用功能进行调整,且减少拉链使用的低碳环保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低碳环保包,包括背包本体和设在背包本体背面左右两侧的背带,背包本体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置物品的主容纳腔,背包本体的正面设有第一容纳袋,所述背包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袋以上的部位呈向上延伸的长筒状的平直部,所述平直部的上端端部呈敞开状,所述平直部内设有内筒体,所述内筒体为两端开口的环状结构,所述内筒体的第一端端部沿平直部的周向方向车缝连接在所述平直部的上端端部内侧,所述内筒体的第二端设有用于开合内筒体第二端开口的拉绳开合结构,所述背包本体的正面设有第一连接带,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面设有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与所述第二连接带通过能调节第二连接带长度的第一插扣扣合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带沿背包本体正面的左右方向对称设置有两条,所述第二连接带沿背包本体背面的左右方向对称设置有两条,所述第一插扣相应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插扣包括公扣和与公扣扣合的母扣,所述母扣上具有穿带孔,所述公扣上具有其内设有绕绳杆的穿带孔,所述第一连接带穿过母扣的穿带孔,且第一连接带的两端部处于同一侧并共同与所述第一容纳袋缝固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带的第一端端部和所述背带的上端端部共同与背包本体缝固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带的第二端端部伸入公扣的穿带孔内并绕过所述绕绳杆穿出穿带孔外。

所述拉绳开合结构包括绳管、第一拉绳和第一拉紧绳扣,所述内筒体的第二端端部向下延伸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下端由下至上向内翻折,且所述延伸部的下端端部处于内筒体的第二端端部处并与内筒体缝固在一起,所述延伸部的内部形成有闭环形空腔,此延伸部即为所述的绳管,所述第一拉绳穿入所述闭环形空腔内,且延伸部上开设有供第一拉绳的两端分别穿出的出绳孔,所述第一拉绳的两端端部共同穿过所述第一拉紧绳扣。

所述内筒体的中部内侧套设有闭环形布条,所述闭环形布条的上下两侧车缝固定在所述内筒体上,且所述闭环形布条与内筒体之间形成有腔室,所述腔室内穿设有第二拉绳,且所述闭环形布条上开设有供第二拉绳的两端分别穿出的小孔,所述第二拉绳的两端端部一同穿设有第二拉紧绳扣。

所述背包本体的正面下端设有拉链口和开闭此拉链口的拉链,所述拉链口呈沿背包本体左右两侧延伸的条形口,所述背包本体位于拉链口内缝固有其下端端部开口且上端端部封闭的第二容纳袋,所述第二容纳袋是由防水布料制成的,所述第二容纳袋的下端端部沿背包本体的周向缝固在背包本体的内侧壁上,并处于主容纳腔的下方,所述第二容纳袋的上端端部向主容纳腔内延伸。

所述背包本体的背面缝固有与背包本体背面一同围成方形封闭腔室的后袋体,所述后袋体上开设有与方形封闭腔室相通的袋口,且所述后袋体上缝固有打开或闭合此袋口的拉链,所述后袋体的背面外侧缝固有其周沿与后袋体的周沿缝固在一起的透气网眼布,所述透气网眼布与后袋体的背面围成有容置空腔,此容置空腔内填充有高弹海绵块,所述高弹海绵块与透气网眼布相贴紧配合。

所述高弹海绵块的中间凹设有沿高弹海绵块上下方向延伸且贯通的凹陷,透气网眼布对应于此凹陷处形成有与凹陷相贴合的通风凹槽,透气网眼布位于通风凹槽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将透气网眼布与高弹海绵块缝合在一起的弧形缝合线,且所述透气网眼布位于此弧形缝合线处形成有一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呈由透气网眼布侧边沿向透气网眼布的底边沿延伸且贯通的弧形条状结构。

左右两所述背带的背面均车缝连接有加强带,所述加强带沿所述背带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加强带的上端端部和所述背带的上端端部均车缝连接在背包本体的背面,所述背包本体背面下端的左右两侧均车缝连接有固定带,处于同一侧的所述加强带和所述固定带通过能调节固定带长度的第一日字扣连接,所述加强带的上端与背带缝固贴紧配合,加强带的下端设有两个上下间隔排列的非缝合段,且加强带位于两所述非缝合段之间的区域上通过车缝线与背带缝固在一起,两所述加强带处于下方的所述非缝合段上均安装有沿加强带上下方向滑动的腹带,两所述腹带通过能调节其一腹带长度的第二插扣扣合在一起。

两腹带的第一端均固定有第二日字扣,所述加强带处于下方的非缝合段的部位穿过安装在所述第二日字扣上。

所述加强带位于上方的非缝合段处套设有橡胶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平直部和内筒体的设置,便于容纳空间的调整,将平直部折叠适应容纳物品较少时的情况,平直部竖起适应容纳物品较多时的情况,将内筒体拉出再进一步扩容,这样使背包的容纳空间的调整区间增大,使背包不论是商务、休闲或办公均能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配合平直部的折叠和内筒体的拉合,使平直部得到双重封闭,避免物品掉出或被盗,同时,内筒体的拉绳开合结构减少了拉链的使用,提高背包的使用寿命且低碳环保,另外通过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的连接,进一步封闭背包本体的袋口,且第二连接带能根据实际的容纳高度进行长度调整,使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连接的长度适宜容纳高度,将平直部和内筒体内的物品缚紧,避免由于容纳的物品过高导致弯折或不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内筒体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内筒体拉出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平直部向前折叠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平直部向前折叠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平直部向前折叠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背包本体;2-背带;3-第一容纳袋;4-平直部;5-内筒体;61-绳管;62-第一拉绳;63-第一拉紧绳扣;71-闭环形布条;72-第二拉绳;73-第二拉紧绳扣;81-第一连接带;82-第二连接带;9-第一插扣;91-公扣;92-母扣;10-后袋体;11-透气网眼布;12-通风凹槽;13-弧形凹槽;14-加强带;141-非缝合段;15-固定带;16-第一日字扣;17-腹带;18-第二日字扣;19-第二插扣;20-拉链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低碳环保包,如图1所示,包括背包本体1和设在背包本体1背面左右两侧的背带2,背包本体1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置物品的主容纳腔,背包本体1的正面设有第一容纳袋3,背包本体1位于第一容纳袋3以上的部位呈向上延伸的长筒状的平直部4,即平直部4与背包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平直部4的上端端部呈敞开状,平直部4使主容纳腔向上延伸进行扩容,通过平直部4的敞开口进行物品在主容纳腔内的取放,如图3、图4所示,平直部4在使用时能根据主容纳腔内容置物品的高度选择竖起或向前进行翻折,以调整主容纳腔的容纳空间。

所述平直部4内设有内筒体5,内筒体5为两端开口的环状结构,内筒体5的第一端端部沿平直部4的周向方向车缝连接在平直部4的上端端部内侧,使内筒体5第一端的开口与平直部4的敞开口相重合,即内筒体5的第一端开口与主容纳腔相连通,内筒体5的第二端设有用于开合内筒体5第二端开口的拉绳开合结构,由于内筒体5的第一端端部与平直部4的上端端部相连接,利用拉绳开合结构将内筒体5的第二端拉合时,也即是封闭了平直部4的敞开口,优选的是: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拉绳开合结构包括绳管61、第一拉绳62和第一拉紧绳扣63,内筒体5的第二端端部向下延伸有延伸部,即向远离内筒体5第一端的方向延伸有延伸部,延伸部的下端由下至上向内翻折,且延伸部的下端端部处于内筒体5的第二端端部处并与内筒体5缝固在一起,通过这样的翻折和缝固使延伸部的内部形成有闭环形空腔,此延伸部即为所述的绳管61,第一拉绳62穿入闭环形空腔内,且延伸部上开设有供第一拉绳62的两端分别穿出的出绳孔(图中未示出),通过第一拉绳62两端的拉合,使绳管61与内筒体5一同收紧闭合,闭合后第一拉绳62的两端端部共同穿过第一拉紧绳扣63,使第一拉绳62保持拉紧状态,进一步的,内筒体5的中部内侧套设有闭环形布条71,且此闭环形布条71的上下两侧车缝固定在内筒体5上,使闭环形布条71的周沿与内筒体5相贴紧固定,这样闭环形布条71与内筒体5之间形成有封闭的腔室,腔室内穿设有第二拉绳72,且闭环形布条71上开设有供第二拉绳72的两端分别穿出的小孔(图中未示出),第二拉绳72的两端端部一同穿设有第二拉紧绳扣73,此第二拉绳72的拉合方式与第一拉绳62的拉合方式相同,在此不作复述,这样使内筒体5的内侧上具有两个能拉合的拉绳开合结构,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平直部4敞开端的打开或封闭,当主容纳腔内的物品较满且平直部4敞开较大时,可通过拉紧第一拉绳62,使内筒体5第二端端部封闭,这样内筒体5的长度较长,足以封闭平直部4张开的敞开端,以便容纳物品,当主容纳腔内的物品较少且平直部4敞开角度较小时,可通过拉紧内筒体5中部的第二拉绳72,这样便于将平直部4的敞开端拉合得更紧密,防止物品在容纳腔内晃动,当需要容纳的物品超出平直部4的高度时,如图3所示,将内筒体5向上拉出,使内筒体5外翻,这样拉绳开合结构也外翻,使容纳空间得到增加,也便于拉绳开合结构的拉合。

所述背包本体1的正面设有第一连接带81,背包本体1的背面设有第二连接带82,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带82沿着平直部4的上方向前折叠使其自由端端部处于第一连接带81的上方,并与第一连接带81通过能调节第二连接带82长度的第一插扣9扣合连接,且第一连接带81沿背包本体1正面的左右方向对称设置有两条,第二连接带82沿背包本体1背面的左右方向对称设置有两条,同样,第一插扣9也相应设置有两个,这样第二连接带82与第一连接带81构成用于缚紧平直部4的束缚结构,进一步的,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插扣9包括公扣91和与公扣91扣合的母扣92,母扣92上具有穿带孔(图中未示出),公扣91上具有其内设有绕绳杆(图中未示出)的穿带孔,第一连接带81穿过母扣92的穿带孔,且第一连接带81的两端部处于同一侧并共同与第一容纳袋3缝固在一起,也即是第一连接带81与第一容纳袋3一同缝固在背包本体1的正面,第二连接带82的第一端端部和背带2的上端端部共同与背包本体1缝固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带82的第二端端部伸入公扣91的穿带孔内并绕过绕绳杆穿出穿带孔外,使第二连接带82能通过公扣91进行长度调节,以便于缚紧不同容纳高度情况下的平直部4。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低碳环保包,使用时,通过平直部4上的敞开口进行物品在主容纳腔内的取放,当主容纳腔内的物品较少时,将平直部4内的内筒体5通过拉合结构拉合以封闭平直部4上端的敞开口,再将平直部4向前折叠,使平直部4的高度适应容纳物品的高度,当需要存放的物品较多或较长时,将平直部4竖起使容纳腔的容纳空间得到扩充,并通过内筒体5的拉合结构封闭平直部4上端的敞开口,若平直部4竖起后的容纳空间仍不足以达到使用需要,可将内筒体5向上拉出,使背包的容纳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增加,由此背包的容纳空间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调整,且调整的区间较大,这样使背包不论是商务、休闲或办公均能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需求,容纳空间调整后,通过第一连接带81与第二连接带82的连接,使背包本体的容纳空间进一步得到封闭,配合内筒体5的拉紧,更加能够防止物品掉出或被盗,同时通过这样的封闭方式,减少了拉链的使用,使背包更耐用且低碳环保,而且第二带体能根据实际的容纳高度进行长度调整,使第一连接带81和第二连接带82连接的长度适宜容纳高度,将平直部4和内筒体5内的物品缚紧,避免由于容纳的物品过高导致弯折或不稳定。

本实用新型再一优选的是: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背包本体1的正面下端设有拉链口20和开闭此拉链口20的拉链,拉链口20呈沿背包本体1左右两侧延伸的条形口,即拉链口20沿背包本体1的左右两侧面及正面延伸,背包本体1位于拉链口20内缝固有其下端端部开口且上端端部封闭的第二容纳袋(图中未画出),第二容纳袋是由防水布料制成的,第二容纳袋的下端端部沿背包本体1的周向缝固在背包本体1的内侧壁上,并处于主容纳腔的下方,使拉链口20与第二容纳袋的下端端部相连通,第二容纳袋的上端端部向主容纳腔内延伸,这样第二容纳袋也起到封闭主容纳腔下端的作用,避免拉链口20和主容纳腔相连通,通过第二容纳袋的设置,便于将脏衣物、鞋类等物品与主容纳腔内的物品分开放置,避免污染主容纳腔内的物品。

本实用新型再二优选的是:如图6所示,背包本体1的背面缝固有与背包本体1背面一同围成方形封闭腔室的后袋体10,后袋体10上开设有与方形封闭腔室相通的袋口,且后袋体10上缝固有打开或闭合此袋口的拉链(图中未示出),这样的后袋体10便于放置笔记本电脑、书籍等物品,笔记本电脑和书籍等物品能为背包本体1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且主容纳腔处于后袋体10的前方,主容置腔内的物品也可防止后袋体10内的物品受到碰撞,后袋体10的背面外侧缝固有其周沿与后袋体10的周沿缝固在一起的透气网眼布11,透气网眼布11与后袋体10的背面围成有容置空腔,此容置空腔内填充有高弹海绵块(图中未示出),高弹海绵块与透气网眼布11相贴紧配合,通过透气网眼布11和高弹海绵块以增加背包与人体背部之间的通风性和舒适性,高弹海绵块的中间凹设有沿高弹海绵块上下方向延伸且贯通的凹陷,透气网眼布11对应于此凹陷处形成有与凹陷相贴合的通风凹槽12,通风凹槽12使背包本体1与人体背部之间增加了能使空气流通的通道,进一步提高了通风性能,透气网眼布11位于通风凹槽1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将透气网眼布11与高弹海绵块缝合在一起的弧形缝合线,通过弧形缝合线将透气网眼布11和高弹海绵块拉紧,使透气网眼布11位于此弧形缝合线处形成有一弧形凹槽13,弧形凹槽13呈由透气网眼布11侧边沿向透气网眼布11的底边沿延伸且贯通的弧形条状结构,弧形凹槽13的设置,进一步增加空气流通的通道,又使背包的背面能沿着弧形凹槽13进行弯曲,以适应人体腰部的曲线,提高背包的贴合效果和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再三优选的是:如图6所示,左右两背带2的背面均车缝连接有加强带14,加强带14沿背带2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加强带14的上端端部和背带2的上端端部均车缝连接在背包本体1的背面,加强带14的设置,使背带2的抗拉强度得到提升,且加强带14与背带2一同车缝连接在背包本体1上,也增加了背带2与背包本体1的连接强度,避免背负重物时导致背带2连接处断裂,背包本体1背面下端的左右两侧均车缝连接有固定带15,处于同一侧的加强带14和固定带15通过能调节固定带15长度的第一日字扣16连接,加强带14的上端与背带2缝固贴紧配合,加强带14的下端设有两个上下间隔排列的非缝合段141,且加强带14位于两非缝合段141之间的区域上通过车缝线与背带2缝固在一起,且加强带14的下端端部也与背带2缝固在一起,即加强带14的下端有两段区域与背带2之间分离且存在间距,两加强带14处于下方的非缝合段141上均安装有沿加强带14上下方向滑动的腹带17,此滑动连接方式优选为:两腹带17的第一端均固定有第二日字扣18,加强带14处于下方的非缝合段141的部位穿过安装在第二日字扣18上,通过第二日字扣18在加强带14上的滑动,以带动腹带17的上下滑动,两腹带17通过能调节其一腹带长度的第二插扣19扣合在一起,第二插扣19的扣合及调节长度方式与第一插扣9的扣合及调节长度方式相同,在此不作复述,扣合后的腹带17以防止背带2滑动,通过第二日字扣18的滑动以及腹带17的长度调节,便于调整腹带17的长度和位置,以适应不同人的体型,进一步提高背包的贴身性和舒适性,加强带14位于上方的非缝合段141处套设有橡胶套(图中未画出),利用非缝合段141与背带2之间的间距,便于使用过程中手掌穿过并握紧加强带14,以拉动背包调整背姿,也便于背包的拎动,橡胶套的设置减小了握紧、拎动时对手掌的勒感。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