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89082发布日期:2019-12-03 16:5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鞋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鞋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鞋。



背景技术:

鞋的目的在于保护穿着者的足部,目前市面上的鞋子都是在鞋底设计气垫区、缓冲区,其所起的效果非常有限,因为足底受力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气垫的目的只是缓和这部分力的冲击,将冲击力柔性化。另外每个人的足部形状不一、走路形态各异,这就导致鞋底受力不一样,目前市面上的鞋绝大部分为统一制作,导致鞋子不能满足个人的舒适需求;即使存在少数的定制鞋,一是价格昂贵,二是不能更换、样式单一,三是长时间受到踩踏压力后易发生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解决上述缺陷的鞋。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鞋,其包括鞋底、鞋面、弹性件和内脚套;鞋底周边连接有立置的金属支撑环,金属支撑环的上部向内翻折形成吊环;将金属支撑环以及吊环包覆在内的鞋面与鞋底相连;内脚套包括匹配每个人脚型定制的脚垫和脚垫周边向上卷起形成卷边;内脚套套装在鞋底与鞋面围成的空间内,吊环与卷边间连接有多个弹性件;内脚套通过弹性件悬挂在鞋底与鞋面围成的空间内并且脚垫底面与鞋底上端面存有间隙。

进一步的,吊环与卷边间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均连接有至少一个弹性件,弹性件的弹力依据每个人脚踩地受力分布而设定。

进一步的,弹性件的上部穿过鞋面下端面后与吊环的下端面可拆卸的安装在一起,弹性件的下部固定安装在卷边上端面上。

进一步的,内脚套为硬编织物制成,脚垫为硬编织物通过压制而成。

进一步的,吊环上设有数量、位置均与弹性件相对应的槽,槽的开口斜向上设置;弹性件的上部连接有对应卡入槽的插入片,弹性件的上部与吊环通过卡入槽、插入片的配合而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鞋底内设有金属支撑板,金属支撑环的下部穿过鞋底内表面并固定安装在金属支撑板上。

进一步的,金属支撑板与金属支撑环一体成型。

由于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通过设计按每个人脚型定制的脚垫,当脚穿入内脚套时提高人脚的舒适度;通过弹性件将内脚套悬挂在鞋底与鞋面围成的空间内,当人脚穿入内脚套后,弹性件拉伸,一部分的人体重量即可通过弹性件分担至金属支撑环上,并且弹性件的数量和连接位置都依据个人脚型和受力调整,令内脚套的受力完全匹配个人,配合定制的脚垫,能令足部更加舒适;另外鞋底和鞋面都可更换,保持鞋外观的多样性。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本申请最佳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脚垫中对应脚后跟部分做出修改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1.鞋底,2.鞋面,3.弹性件,4.金属支撑环,5.吊环,6.脚垫,7.卷边,8.槽,9.插入片,10.金属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鞋包括鞋底1、鞋面2、弹性件3和内脚套;鞋底1周边连接有立置的金属支撑环4,金属支撑环4的上部向内翻折形成吊环5;将金属支撑环4以及吊环5包覆在内的鞋面2与鞋底1相连;内脚套包括匹配每个人脚型定制的脚垫6和脚垫6周边向上卷起形成卷边7;内脚套套装在鞋底1与鞋面2围成的空间内,吊环5与卷边7间连接有多个弹性件3;内脚套通过弹性件3悬挂在鞋底1与鞋面2围成的空间内并且脚垫6底面与鞋底1上端面存有间隙。

脚垫6根据每个人的脚型以及人走路、跑步时脚的受力分布而定制脚垫6,贴合人脚,最适合的分散足底压力,支撑足弓,平衡翻转,减少旋转,脚穿在内脚套里感觉舒适。其制作方法与工艺可参考现有技术中定制鞋垫技术,但定制鞋垫成本高,只能保护足底,更重要的是由于天天踩踏,磨损消耗大,需要经常更换,让普通百姓消费不起;本申请中定制的内脚套不仅贴合脚底还贴合脚面,虽然其制作成本高,但由于金属支撑环4分担人体重量,可减少内脚套的磨损消耗;加上与内脚套配合的鞋底1、鞋面2、弹性件3均可以更换,故一双定制的内脚套可长期使用,令普通百姓就能消费负担。

内脚套被弹性件3悬挂在鞋底1与鞋面2围成的空间内,当人脚穿入内脚套后,弹性件3拉伸,一部分的人体重量即可通过弹性件3分担至吊环5进而分担至金属支撑环4上,并且弹性件3的数量、连接位置以及每个弹性件3的弹力都依据个人脚型和受力调整,令内脚套的受力完全匹配个人,令足部更加舒适;另外鞋底1和鞋面2都可更换,在不更换内脚套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成本、保持鞋外观的多样性。

当脚或者其他部位受伤后,在康复阶段需要步行锻炼,否则会造成恢复迟缓甚至肌肉萎缩;但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鞋和鞋垫来说,即使改变其构造形状,由于人体重力因素,当行走时,脚的受伤部位仍然会受到很大压力,不利于康复。如图4所示,脚后跟疼痛,制作脚垫6时将对应脚后跟部位做成凹陷状,当人脚穿入内脚套后,脚垫6受到压力是一个缓冲过程,配合改变弹性件3的数量、连接位置以及每个弹性件3的弹力,能够有效改善、减小受伤部位的受力,从而实现快速康复锻炼。

如图1至3所示,吊环5与卷边7间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均连接有至少一个弹性件3,弹性件3的弹力依据每个人脚踩地受力分布而设定。优选的:弹性件3沿着吊环5一圈均匀、间隔分布,一方面便于据个人脚踩地受力分布而调节每段弹性件3的弹力;另一方面便于弹性件3与吊环5的安装、拆卸,便于维护、更换。

如图1至3所示,弹性件3的上部穿过鞋面2下端面后与吊环5的下端面可拆卸的安装在一起,弹性件3的下部固定安装在卷边7上端面上。

如图1至3所示,内脚套为硬编织物制成,脚垫6为硬编织物通过压制而成。

如图1至3所示,吊环5上设有数量、位置均与弹性件3相对应的槽8,槽8的开口斜向上设置;弹性件3的上部连接有对应卡入槽8的插入片9,弹性件3的上部与吊环5通过卡入槽8、插入片9的配合而固定相连。这样弹性件3与吊环5能够快速相连、相拆,便于维护、更换。

如图1至3所示,鞋底1内设有金属支撑板10,金属支撑环4的下部穿过鞋底1内表面并固定安装在金属支撑板10上。当人脚穿入内脚套、弹性件3拉伸后,人体部分重量通过弹性件3传递给吊环5进而传递给金属支撑环4;安装在金属支撑板10上的金属支撑环4的承力、抗变形力都更强,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并且能令弹性件3提供稳定拉力,让人穿着更舒适。

如图1至3所示,金属支撑板10与金属支撑环4一体成型。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申请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