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式保暖护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01008发布日期:2019-12-24 20:14阅读:5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调节式保暖护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节式保暖护肩。



背景技术:

肩胛颈是人体的一个重要运动器官,我们每天的作息,几乎都离不开它,作为人体重要关节之一,肩部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活动当中,它的健康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使用一副好的护肩,对于维护和加快恢复肩部健康是有益的。护肩使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运动员使用护肩,而各类肩关节患者,特别是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四十肩患者也需要护肩来维护关节。

但是,现在的护肩一般都是固定尺寸的,不能有效的适用于不同体型的使用者,舒服度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贴合度高、保暖性能佳的调节式保暖护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调节式保暖护肩,其特征在于:包括护肩本体、对称连接在护肩本体两端的护臂,所述护肩本体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护臂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粘扣,所述护臂内端面设置有保暖层,所述保暖层下端部固定安装有一主控制器,所述护肩本体的上表面下端部还设置有一充电口。

可行的,所述保暖层由防水布料层、碳纤维电热丝层、棉絮层和弹性布料层,所述碳纤维电热丝层上端面与防水布料层固定连接,所述碳纤维电热丝层下端面与棉絮层固定连接,所述棉絮层的下端面与弹性布料层固定连接。

可行的,所述防水布料层的厚度为10-20mm,所述碳纤维电热丝层的厚度为12-20mm,所述棉絮层的厚度为16-20mm,所述弹性布料层的厚度为8-12mm。

可行的,所述碳纤维电热丝层由碳纤维电热丝和电热丝安装层组成,所述碳纤维电热丝固定安装在电热丝安装层内端部。

可行的,所述粘扣对称安装在护臂两侧的边缘,所述粘扣设置在护臂的同一侧表面上。

可行的,所述粘扣包括粘扣刺毛面和粘扣磨毛面,所述粘扣磨毛面安装在靠近护肩本体一侧,所述粘扣刺毛面安装在远离护肩本体一侧。

可行的,所述主控制器、充电口与碳纤维电热丝进行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护臂上设置粘扣,通过粘扣刺毛面和粘扣磨毛面的配合使用,从而调节护臂的长度,适用于不同体型的使用者,使得使用时更为服帖,提高舒适度;并且,通过在护臂内端面设置有保暖层,能够有效提高保暖性能,操作便捷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状态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状态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保暖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一种调节式保暖护肩,包括护肩本体1、对称连接在护肩本体1两端的护臂2,护肩本体1上开设有通孔12,护臂2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粘扣,护臂2内端面设置有保暖层3,保暖层3下端部固定安装有一主控制器4,护肩本体1的上表面下端部还设置有一充电口5。

保暖层3由防水布料层31、碳纤维电热丝层32、棉絮层33和弹性布料层34,碳纤维电热丝层32上端面与防水布料层31固定连接,碳纤维电热丝层32下端面与棉絮层33固定连接,棉絮层33的下端面与弹性布料层34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护臂2内端面设置有保暖层3,能够有效提高保暖性能,操作便捷度高。

防水布料层31的厚度为10-20mm,碳纤维电热丝层32的厚度为12-20mm,棉絮层33的厚度为16-20mm,弹性布料层34的厚度为8-12mm。

碳纤维电热丝层32由碳纤维电热丝和电热丝安装层组成,碳纤维电热丝固定安装在电热丝安装层内端部。主控制器4、充电口5与碳纤维电热丝进行电连接。使用前,通过充电口5进行整体的充电处理,通过主控制器4实现对碳纤维电热丝的加热处理,同时,通过在碳纤维电热丝的外表面安装电热丝安装层,实现碳纤维电热丝层32的设置,提高碳纤维电热丝的使用安全性能。

粘扣对称安装在护臂2两侧的边缘,粘扣设置在护臂2的同一侧表面上,粘扣包括粘扣刺毛面21和粘扣磨毛面22,粘扣磨毛面22安装在靠近护肩本体1一侧,粘扣刺毛面21安装在远离护肩本体1一侧。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护臂2上设置粘扣,通过粘扣刺毛面21和粘扣磨毛面22的配合使用,从而调节护臂2的长度,适用于不同体型的使用者,使得使用时更为服帖,提高舒适度。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