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单元、移动引导装置及移动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55767发布日期:2020-10-17 02:38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拉链单元、移动引导装置及移动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引导装置,该移动引导装置包括:轨道单元,其在移动方向上引导车辆的汽车座椅等能够移动的对象物;和拉链单元,其覆盖轨道单元的一面,本发明涉及该拉链单元、移动引导装置、移动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移动引导装置,公知有滑轨装置,该滑轨装置包括:作为基体的下轨道(lowerrail),其固定于车辆的车身侧;和作为移动体的上轨道(upperrail),其固定到座椅侧(参照专利文献1)。在下轨道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引导槽,上轨道能够沿着引导槽移动地配置。

另外,上述的滑轨装置除了具备下轨道、上轨道之外,还具备:一对槽遮蔽部件,其覆盖引导槽的开口部;和一对拉头,其能够使一对槽遮蔽部件开闭。另外,拉头分别安装于上轨道的移动方向上的两端。顺便说下,将下轨道和上轨道连结而使该下轨道和该上轨道一体化而成的单元在本说明书中被称为轨道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67437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可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没有与如下内容有关的记载:只要怎样组装下轨道单元、一对槽遮蔽部件以及一对拉头,就能够高效地制造移动引导装置。特别是在相对于下轨道载置一对拉链牙链带时,上轨道的上部(更详细而言,上轨道中的从下轨道的引导槽向上方突出的部分)成为妨碍,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与怎样消除这点即可有关的记载。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考虑是否能够通过如下手段高效地制造移动引导装置:并非将槽遮蔽部件明确地识别为拉链牙链带、并将一对拉链牙链带和一对拉头一体化而成的部件简单地识别为拉链,而是进一步使用于连结拉头和轨道单元的连结部与拉头一体化,将一体化有该连结部的拉头识别为拉头连结体,进而将一对拉链牙链带和一对拉头连结体一体化而成的单元识别为拉链单元。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高效地制造移动引导装置。

本发明中的拉链单元以相对于轨道单元连结的前阶段的拉链单元为前提,该轨道单元包括基体和移动体,该基体具备引导槽,该移动体具备:槽收容部,其收容于引导槽的内部;和安装部,其向引导槽的外部突出,并且用于安装对象物,移动体以能够相对于基体在引导槽的长度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方式被引导。

并且,本发明的拉链单元具备:一对拉链牙链带,其为了覆盖引导槽的开口部在宽度方向上相对并且能够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上开闭;和一对拉头连结体,其使一对拉链牙链带开闭,并且能够从长度方向的两侧相对于安装部拆装。

另外,拉头连结体具备使一对拉链牙链带开闭的拉头胴部和用于与安装部连结的安装部用连结部来作为部位。

并且,一对拉链牙链带通过一对拉头连结体而一体化,将该一对拉链牙链带的长度方向的全长中的一对拉头连结体之间的部分设为用于供安装部通过的开放口部。

不管拉头连结体是否由一个零部件构成都可以,但期望的是如下这样。

即,拉头连结体具备拉头主体和连结部件作为独立的零部件,该拉头主体包括拉头胴部,该连结部件包括安装部用连结部和用于与拉头主体连结的拉头用连结部,拉头连结体是使拉头主体和连结部件一体化而成的。

不管连结部件用于相对于拉头主体连结的结构如何都可以,但期望的是如下这样。

即,连结部件具备收容拉头主体的收容孔。

另外,本发明中的移动引导装置具备上述的拉链单元和能够相对于拉链单元拆装的轨道单元。

如前所述,轨道单元具备基体和移动体,该基体具备引导槽,该移动体具备:槽收容部,其收容于引导槽的内部;和安装部,其向引导槽的外部突出,并且用于安装对象物,移动体以能够相对于基体在引导槽的长度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方式被引导。

并且,轨道单元和拉链单元能够通过轨道单元的安装部和拉链单元的安装部用连结部而连结,并且,通过解除安装部与安装部用连结部之间的连结,能够分解成轨道单元和拉链单元。

另外,上述的移动引导装置不管拉头连结体是否由一个零部件构成都可以,但期望的是如下这样。

即,拉头连结体具备拉头主体和连结部件作为独立的零部件,该拉头主体包括拉头胴部,该连结部件包括安装部用连结部和用于与拉头主体连结的拉头用连结部。并且,拉头连结体是使拉头主体和连结部件一体化而成的。

另外,本发明中的移动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准备拉链单元和轨道单元的工序;使安装部在一对拉链牙链带的开放口部的内侧穿过而将拉链单元载置于基体的工序;以及通过使一对拉头连结体移动而使其与安装部连结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对拉链牙链带通过一对拉头连结体而一体化,因此,仅通过使移动体的安装部在一对拉链牙链带的开放口部的内侧穿过,就能够将一对拉链牙链带载置于基体之上,而且,一对拉头连结体能够相对于移动体拆装,因此,仅通过使一对拉头连结体移动,就能够使其与安装部连结,能够高效地制造包括轨道单元和拉链单元的移动引导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有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的汽车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展开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2所示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2所示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移动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移动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移动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从下方观察拉头连结体的一个零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拉头连结体的一个零部件的侧视图。

图16是从上轨道那一方观察拉头连结体的一个零部件的附图。

图17是拉头连结体的一个零部件的仰视图。

图18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拉头连结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拉头连结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在图1~6中,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10是在前后方向上对作为移动的对象物的汽车座椅1(座椅)进行引导的滑轨装置。如图1所示,汽车座椅1由形成座部的坐垫2、形成靠背部的座椅靠背3、以及支撑搭乘者的头部的头枕4构成。在图中,x、y、z方向彼此正交,x方向沿着随后论述的下轨道20(lowerrail)的长度方向,y方向沿着下轨道20的宽度方向,z方向沿着下轨道20的高度方向。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也有时将x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y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z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来说明。另外,y方向内侧是在y方向上分开的两点间的距离接近的方向,y方向外侧是该两点间的距离远离的方向。

如图2、3所示,移动引导装置10具备:作为基体的下轨道20,其形成有引导槽21;作为移动体的上轨道30(upperrail),其配置成能够沿着引导槽21移动;第一侧罩40a和第二侧罩40b,其隔着引导槽21的开口部211配置;以及拉链60,其保持于第一侧罩40a和第二侧罩40b。

此外,将下轨道20和上轨道30连结而使下轨道20和上轨道30一体化而成的单元如前述那样称为轨道单元10r。

下轨道20用于埋设于汽车内的地板,如图4、5所示,该下轨道20具有:下片部22;一对侧片部23、24,其从下片部22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缘向上方延伸;一对上片部25、26,其弯折成从侧片部23、24的上缘向y方向内侧接近;以及一对轨道部27、28,其从上片部25、26的内侧缘向下方延伸。侧片部23、24的z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彼此相等,上片部25、26的y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彼此相等。通过下片部22、侧片部23、24以及上片部25、26形成引导槽21,引导槽21的开口部211形成于上片部25、26之间。

在下轨道2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安装有图2、3所示的端部件11。在端部件11形成有与第一侧罩40a和第二侧罩40b的随后论述的固定片部42卡合的卡合片部111(参照图3)。

如图4、5所示,上轨道30具有:作为安装部的外轨道部31,其向引导槽21的外部突出,并且,供汽车座椅1的坐垫2安装;和作为槽收容部的内轨道部32,其与安装部31的下表面连续,并且,收容于引导槽21。如图2所示,在安装部31的x方向上的两端安装有随后论述的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内轨道部32配置于下轨道20的引导槽21,以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下轨道20的轨道部27、28嵌合。

如图4~6所示,第一侧罩40a具有罩主体片部41和从罩主体片部41的下表面(与下轨道20相对那一侧的单面)向下方延伸的固定片部42,形成为截面大致t字状。

在罩主体片部41形成有从其下表面向下方突出来的作为支承突部的肋43。肋43沿着罩主体片部41的长度方向延伸,位于罩主体片部41的y方向上的内侧的侧缘部411与固定片部42之间。侧缘部411沿着开口部211配置。肋43的顶端部431位于比侧缘部411靠下方的位置,与上片部25抵接。在肋43与侧缘部411之间形成有凹槽45。罩主体片部41中,在y方向上位于比固定片部42靠外侧的外侧部分形成得比内侧部分厚。

固定片部42的下缘部421向y方向外侧鼓出。固定片部42通过插入至下轨道20的侧片部23与前述的端部件11的卡合片部111之间,从而如图4所示那样与卡合片部111卡合,由此,固定片部42固定于下轨道20。

此外,第二侧罩40b与第一侧罩40a同样地构成,并且,左右反向地成对配置,因此,在图中适当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3所示,拉链60具备: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其保持于第一侧罩40a;第二拉链牙链带61b,其保持于第二侧罩40b;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其安装于上轨道30的x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以及第二拉头连结体70b,其安装于上轨道30的x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彼此同样地构成,在x方向上成对配置。另外,第一拉链牙链带61a与第二拉链牙链带61b在作为宽度方向的y方向上相对,并且,以作为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x方向为长度方向。并且,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通过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而一体化,能够在x方向上开闭。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拉链60具备第一拉链牙链带61a、第二拉链牙链带61b、第一拉头连结体70a、以及第二拉头连结体70b作为零部件,将一对拉链牙链带和一对拉头连结体一体化而成的单元称为拉链单元。并且,对于拉链单元,在随后论述的移动引导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说明。

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具备:拉链带62,其以覆盖引导槽21的开口部211的方式配置;和拉链链牙65,其安装于拉链带62,并且,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该拉链链牙65连结。

拉链带62具有沿着x方向的带部621和通过芯线等在带部621的y方向外侧的侧缘部形成的膨大部622。带部621以穿插于第一侧罩40a的侧缘部411与上片部25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膨大部622以在拉链带62的关闭移动中能够与侧缘部411抵接的方式配置于凹槽45。

该拉链带62能够在y方向上开闭移动,通过膨大部622与罩主体片部41的侧缘部411抵接,从而拉链带62以不会从第一侧罩40a脱落的方式与该第一侧罩40a卡合。

此外,第二拉链牙链带61b与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同样地构成,并且,左右反向地成对配置,因此,在图中适当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通过前述的第一侧罩40a、第二侧罩40b以及拉链60形成槽遮蔽单元15。

如图6所示,上片部25与侧缘部411之间的间隙的尺寸g比拉链带62的带部621的厚度尺寸大。肋43的突出尺寸l1(从罩主体片部41的下表面到肋43的顶端面为止的尺寸)与凹槽45的槽深度尺寸相等。因此,从罩主体片部41的下表面到侧缘部411的下表面为止的尺寸与肋43的突出尺寸l1之差是尺寸g。凹槽45的y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1设为将膨大部622的y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2、与该膨大部622在y方向上最大限度移动的宽度尺寸w3相加而得到的尺寸,宽度尺寸w3的两倍的尺寸与图5所示的拉链60的最大开口宽度的宽度尺寸w一致。

此外,拉链60只要是由拉头连结体70a、70b开闭的拉链即可,因此,并不限于随后论述的拉链链牙65的形态,能够使用可反复进行拉链链牙彼此的卡合或解除的各种形态。能够列举出例如拉链链牙彼此以能够解除的方式凹凸卡合的轨道拉链。

[第1实施方式的动作]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上轨道30随着汽车座椅1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而相对于下轨道20在x方向上移动。此时,上轨道30的移动方向上的前方侧的第一拉头连结体70a使如图4所示那样卡合着的拉链链牙65彼此的卡合解除而分离,左右的拉链带62向y方向外侧开放移动。由此,拉链60中的比第一拉头连结体70a靠后方侧的部分如图5所示那样成为打开的开放状态。另一方面,上轨道30的移动方向上的后方侧的第二拉头连结体70b使如图5所示那样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拉链链牙65彼此卡合,因此,拉链60中的比第二拉头连结体70b靠后方侧的部分成为关闭状态。

另外,在汽车座椅1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与前述的移动方向为相反方向的情况下,第二拉头连结体70b位于上轨道30的移动方向上的前方侧,第一拉头连结体70a位于后方侧,进行与前述的动作大致同样的动作。

如此,在上轨道30在x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拉链60仅将上轨道30中的位于引导槽21的开口部211的部分设为开放状态,在除了该部分以外的部分处设为关闭状态,因此,利用拉链60遮蔽开口部211的状态被保持。因而,能够防止小物件等进入引导槽21,或土等异物堆积于引导槽21而妨碍上轨道30的移动。另外,即使拉链带62开闭移动,也几乎不会挠曲,因此,拉链带62的材料能够采用比布制的材料硬质的树脂材料,能够设为即使拉链带62被从外部压迫、也难以落入引导槽21的结构。例如,拉链带62能够使用合成树脂制的单体或者合成树脂与布的复合体。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1)利用一片罩主体片部41构成供拉链带62卡合的部位(凹槽45、侧缘部411),由此,与形成整体形状为大致日文コ字型或c型的形状的胴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侧罩40a(第二侧罩40b)的胴部分的厚度尺寸而使其细长化。

另外,在第一侧罩40a(第二侧罩40b)的固定片部42固定于下轨道20的基础上,从罩主体片部41的下表面突出的肋43与下轨道20抵接而支承该罩主体片部41,因此,能够抑制罩主体片部41被踩踏等而被施加外力之际的挠曲。因此,能够抑制由罩主体片部41被按压于拉链带62导致的与该拉链带62的开闭移动相抗的阻力的增大,能够使移动引导装置10顺利地工作。

(2)在随着上轨道30的移动而拉链带62开闭移动的情况下,膨大部622在凹槽45中在侧缘部411与肋43之间摆动。因此,能够消除因拉链带62开放移动而被按压于第一侧罩40a(第二侧罩40b)所导致的挠曲变形。

另外,在膨大部622与罩主体片部41的侧缘部411抵接的情况下,成为拉链带62与第一侧罩40a(第二侧罩40b)卡合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该拉链带62的脱落。

(3)肋43在罩主体片部41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因此,能够使肋43在罩主体片部41的整个长度方向上与下轨道20抵接,与例如在罩主体片部41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与下轨道20抵接的支承突部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支承罩主体片部41。

[第2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10a。

如图7所示,移动引导装置10a与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10a大致同样地构成,但在具备第一拉链牙链带66a、第二拉链牙链带66b、第一侧罩46a以及第二侧罩46b来替代第一拉链牙链带61a、第二拉链牙链带61b、第一侧罩40a以及第二侧罩40b这点不同。

第一拉链牙链带66a具有前述的拉链链牙65和拉链带62,但带部621的y方向外侧的侧缘部向上方弯折,并且,在其顶端部配置有膨大部622。

第一侧罩46a具有罩主体片部41和固定片部42,但肋43的顶端部431a以朝向侧缘部411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在第一侧罩46a上,除了肋43之外,还在肋43与固定片部42之间形成有与上片部25抵接的追加的肋43a。在此,肋43的顶端部431a与侧缘部411之间的开口尺寸(此处是y方向上的开口尺寸)比膨大部622的直径尺寸小。肋43的顶端部431a位于第一拉链牙链带66a的拉链带62的下方。

此外,第二拉链牙链带66b和第二侧罩46b与第一拉链牙链带66a和第一侧罩46a同样地构成,并且,左右反向地配置。

在该移动引导装置10a中,随着拉链带62的开闭移动,膨大部622滑入凹槽45而在y方向上摆动。根据该移动引导装置10a,肋43的顶端部431a与罩主体片部41的侧缘部411之间的开口形成得较窄,因此,成为拉链带62的膨大部622不会从第一侧罩46a(第二侧罩46b)的凹槽45脱落的结构。因此,能够以组合状态处理拉链60、第一侧罩46a以及第二侧罩46b,能够容易地进行拉链60的设置、以及第一侧罩46a和第二侧罩46b向下轨道20的安装作业。

[第3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

第3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10大致同样地构成,但如图8所示,在如下这点不同:肋43的顶端部431a以朝向罩主体片部41的侧缘部411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在侧缘部411形成有倾斜面411a,并且,拉链带62的膨大部622相对于带部621向下方侧(顶端部431a侧)偏心。倾斜面411a由侧缘部411中的形成凹槽45的内表面形成,随着朝向肋43侧而从该肋43的顶端部431a侧向基端部432侧倾斜。

根据该移动引导装置,肋43的顶端部431a朝向侧缘部411延伸,即使是在为了将膨大部622配置于凹槽45而拉链带62挠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前述的倾斜面411a向使拉链带62开闭移动的方向引导该拉链带62,能够顺利地进行拉链60的开闭。在此,肋43的顶端部431a与侧缘部411之间的开口尺寸(此处是z方向上的开口尺寸)比膨大部622的直径尺寸小。

[第4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

第4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10大致同样地构成,如图9、10所示,罩主体片部41具有从侧缘部411的下表面突出的多个支承突部43b来替代肋43,拉链带62具有在带部621形成的多个长孔623来替代膨大部622。多个支承突部43b沿着罩主体片部41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并配置于多个长孔623。多个长孔623沿着作为拉链带62的开闭移动方向的y方向。

根据该移动引导装置,拉链带62能够在支承突部43b未与长孔623的长度方向端部抵接的范围内开闭移动,因此,能消除因拉链带62开放移动而被按压于第一侧罩40a(第二侧罩40b)所导致的挠曲变形。

另外,通过支承突部43b与长孔623的长度方向端部抵接,从而拉链带62与第一侧罩40a(第二侧罩40b)卡合,由此,能够防止该拉链带62的脱落。

而且,无需在罩主体片部41的侧缘部411与支承突部43b之间形成凹槽45,因此,能够减小罩主体片部41的y方向上的宽度尺寸。

以下,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10来说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的一个例子。在说明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之前,如图11~13所示,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10,说明第一拉头连结体70a与上轨道30之间的安装构造。另外,如前述那样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是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第二拉头连结体70b与上轨道30之间的安装构造,省略详细的说明。以后,以将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安装于上轨道30后的状态为基准来说明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上轨道30。

如图13或图18、19所示,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具备能够相对于上轨道30拆装的上轨道用连结部81以及能够使作为一对拉链牙链带的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开闭的拉头胴部91来作为部位。此外,上轨道用连结部81用于与上轨道30中的作为安装部的外轨道部31连结,也被称为安装部用连结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拉头连结体70a由两个零部件构成,具备拉头主体90和连结部件80作为独立的零部件,该拉头主体90包括拉头胴部91,该连结部件80包括上轨道用连结部81,并且与拉头主体90连结。并且,第一拉头连结体70a是使拉头主体90和连结部件80一体化而成的。

拉头主体90具备:拉头胴部91,其能够使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开闭;和操作部92,其从拉头胴部91突出,并且,用于操作拉头胴部91。

拉头胴部91具备:上翼板93和下翼板94,其在z方向上相对;柱95,其在z方向上延伸,并且,架设在上翼板93与下翼板94之间;以及凸缘96,其从上翼板93和下翼板94中的至少一者以使上翼板93和下翼板94彼此的间隔变窄的方式突出。并且,拉头胴部91在上翼板93与下翼板94之间设置有供拉链链牙通过的链牙路径97。链牙路径97具备:直线路径,其相对于柱95向x方向的一侧延伸;和两个分支路径,其一边从直线路径利用柱95在y方向上分支成两股一边向x方向的另一侧延伸。

操作部92从上翼板93以远离下翼板94的方式在z方向上突出。若从z方向观察,则操作部92位于上翼板93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中间部。另外,操作部92单独地或与上翼板93协作而形成在y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98。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92与上翼板93协作而形成在y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98。更具体而言,操作部92是棒状,从上翼板93以远离下翼板94的方式向z方向的一方向突出,并且,从在该z方向上延伸的顶端部以与上翼板93相对的状态向x方向的一方向延伸,并从在该x方向上延伸的顶端部以接近上翼板93的方式向z方向的另一方向延伸。另外,操作部92俗称为拉片安装部。

如图14~19所示,连结部件80具备与拉头主体90连结的拉头用连结部85和与上轨道30连结的上轨道用连结部81。并且,连结部件80是使拉头用连结部85和上轨道用连结部81一体化而成的一体成形品。

拉头用连结部85以z方向为厚度方向。拉头用连结部85在其下表面设置有收容拉头主体90的收容孔86。

收容孔86具备收容操作部92的第1收容孔87和收容上翼板93的第2收容孔88。第1收容孔87和第2收容孔88在z方向上连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孔86在z方向上贯穿。

第2收容孔88用于使上翼板93嵌合。因而,从z方向观察时,第2收容孔88的内表面形状与上翼板93的外表面形状大致相同。另外,第2收容孔88的深度与上翼板93的厚度大致相同。

第1收容孔87用于使操作部92嵌合。并且,因而,从z方向观察时,第1收容孔87的内表面形状与操作部92的外表面形状大致相同。

使拉头主体90和具备上述的收容孔86的连结部件80一体化而成的部件是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并且,连结部件80和拉头主体90分别具备利用弹性而嵌合的一体化用凸部和一体化用凹部。

一体化用凸部是从第1收容孔87的内表面中的在y方向上相对的部位分别突出的突起部89。

一体化用凹部是在操作部92与上翼板92之间形成的贯穿孔98。

并且,在拉头主体90收容到收容孔86的情况下,一对突起部89以在操作部92的下侧从y方向的两侧支承该操作部92的方式收容于贯穿孔98。此外,一对突起部89的间隔中的y方向的最短间隔设定得比与一对突起部89相对应的部分处的操作部92的y方向的尺寸稍窄。另外,连结部件80是树脂制的,通过利用树脂的弹性变形使一对突起部89的间隔暂时扩大,从而使操作部92通过。第一拉头连结体70a以这样的结构将连结部件80和拉头主体90连结而一体化。

另外,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上轨道30在上轨道用连结部81和外轨道部31处能够拆装地连结。并且,上轨道用连结部81和外轨道部31分别具备利用弹性而嵌合的连结用凸部和连结用凹部。

外轨道部31是筒状,在x方向上贯穿。因而,在外轨道部31的x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收容上轨道用连结部81的收容空间部。另外,外轨道部31在x方向的两侧且在y方向上相对的两内侧面设置有作为连结用凹部的连结孔部311。连结孔部311设为在y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

另外,上轨道用连结部81具备插入至外轨道部31的插入部82以及将插入部82和拉头用连结部85接合的接合部83。

插入部82具备:一对侧板部821,其在y方向上相对;和作为连结用凸部的连结突起部822,其从一对侧板部821向y方向外侧突出,并且,与连结孔部311嵌合。另外,插入部82具备架设于一对侧板部821中的z方向上的一端部之间的架设板部823。

侧板部821具备能够在y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板部824。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板部824在x方向上延伸,与其相对应地,侧板部821具备在x方向上的一方开口的u字状的狭缝825。另外,狭缝825在y方向上贯穿。并且,由狭缝825包围起来的部分成为弹性板部824。弹性板部824以狭缝825的开口侧(x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为支点弹性变形。另外,连结突起部822从弹性板部824中的x方向的另一侧向y方向外侧突出。

接合部83具备与插入部82碰触的碰触部83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碰触部831相对于插入部82的一对侧板部821向y方向外侧伸出。

在连结上述的上轨道用连结部81和外轨道部31时,如以下这样。只要使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在x方向上移动而与上轨道30的外轨道部31碰触,则第一拉头连结体70a的连结部件80的插入部82就插入至外轨道部31。在该插入的期间,连结突起部822被向外轨道部31的侧板部821的内侧面按压而弹性板部824弹性变形,连结突起部822在与侧板部821的内侧面接触的状态下在x方向上移动。并且,在连结突起部822到达了连结孔部311时,弹性板部824利用复原力复原,以便恢复成本来的形状,连结突起部822与连结孔部311嵌合。

另外,在分解上轨道用连结部81和外轨道部31时,将连结突起部822朝向外轨道部31的内侧压入,解除连结突起部822与连结孔部311之间的嵌合,在该状态下使第一拉头连结体70a以与外轨道部31分开的方式在x方向上移动。

像这样,上轨道用连结部81和外轨道部31被连结和分解。并且,其结果,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分别能够相对于上轨道30拆装,进而移动引导装置10能够拆装(能够连结和分解)轨道单元10r和拉链单元60y。

更详细而言,轨道单元10r和拉链单元60y能够利用轨道单元10r的外轨道部31(安装部)和拉链单元60y的上轨道用连结部81(安装部用连结部)而连结,并且,通过解除外轨道部31与上轨道用连结部81之间的连结,能够分解成轨道单元10r和拉链单元60y。

并且,移动引导装置10由于能够以这样的单元单位进行连结和分解,所以具有组装工时简化、并且能容易地进行零部件破损时的更换的维护、重组等有利的效果。

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引导装置10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具备以下的1)~4)的工序。

1)首先,如图11所示那样进行准备轨道单元10r和拉链单元60r的工序。

拉链单元60r是与轨道单元10r连结的前阶段的拉链单元,如前述那样是指使一对拉链牙链带和一对拉头连结体一体化而成的,并不意味着仅使一对拉链牙链带和一对拉头连结体简单地备齐而未一体化。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通过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而一体化。并且,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将其长度方向的全长中的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隔离的方向上的部分设为关闭状态(关闭口部60s),并且,将其长度方向的全长中的剩余部分(一对拉头连结体70a、70b之间的部分)设为开放状态(开放口部60t)。

关闭口部60s是第一拉链牙链带61a与第二拉链牙链带61b的相对的侧缘部中的拉链链牙处于卡合的部分。

开放口部60t是第一拉链牙链带61a与第二拉链牙链带61b的相对的侧缘部中的拉链链牙处于分离的部分。

然后,以使外轨道部31在开放口部60t的内侧穿过的方式设定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的位置。在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处于在其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状态的情况下,从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的厚度方向观察时,在开放口部60t的内侧形成的贯穿孔60u成为在该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线状。不过,以在开放口部60t的位置处使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分开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拉拽了时,从该厚度方向观察时,在开放口部60t的内侧形成的贯穿孔60u成为面状。以使外轨道部31在贯穿孔60u成为面状时的开放口部60t穿过的方式,设定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的位置。

轨道单元10r是以下的状态的轨道单元。轨道单元10r处于下轨道20和上轨道30连结的状态。并且,期望的是,在下轨道20的引导槽21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的中间部配置有上轨道30。

2)接着,如图12所示那样进行使外轨道部31在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的开放口部60t的内侧(贯穿孔60u)穿过而将拉链单元60r载置于上轨道30的工序。

3)接着,如图12、13所示那样进行通过使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移动而与外轨道部31连结的工序。在将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与外轨道部31连结起来的状态下,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这两者的长度方向与引导槽21的长度方向(x方向)一致。并且,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以配置于引导槽2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状态覆盖引导槽21的开口部211。

4)接着,虽未图示,但进行将一对侧罩(第一侧罩40a和第二侧罩40b)载置于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之上的工序。此外,将一对端部件11安装于下轨道20的工序在哪个工序中进行都可以。

另外,将作为对象物的汽车用座椅固定于移动引导装置10的安装部的工序只要是在2)的工序之后,就也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

在上述的拉链单元60y、移动引导装置10、以及移动引导装置10的制造方法中,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通过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而一体化,因此,仅通过使上轨道30的外轨道部31在开放口部60t的内侧穿过,就能够将第一拉链牙链带61a和第二拉链牙链带61b载置于下轨道20之上,而且,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能够相对于上轨道30拆装,因此,仅通过使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和第二拉头连结体70b移动,就能够与上轨道30连结,能够高效地制造包括轨道单元10r和拉链单元60r的移动引导装置10。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改变。

第一拉头连结体70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利用弹性使两个零部件(拉头主体90和连结部件80)嵌合而一体化,但在本发明中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粘接使两个零部件一体化,还可以是拉头主体和连结部件成为一体的一体成形品、即一个零部件。在该情况下,第一拉头连结体70a是拉头胴部和安装部用连结部(外轨道用连结部)成为一体的一体成形品。并且,该情况下的外轨道用连结部具备插入至外轨道部的插入部、以及将插入部和拉头胴部接合的接合部。第二拉头连结体70b也是同样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构成为能够引导汽车座椅1的移动引导装置10、10a进行了说明,但除此之外,移动引导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引导扶手箱,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引导头枕、换档杆等,而且,也可以用作构成在工厂等中使用的物品输送装置的引导部、工作机械的移动引导部、其他各种引导部的移动引导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汽车座椅,10、10a:移动引导装置,10r:轨道单元,11:端部件,111:卡合片部,15:槽遮蔽单元,2:坐垫,20:下轨道(基体),21:引导槽,211:开口部,22:下片部,23、24:侧片部,25、26:上片部,27、28:轨道部,3:座椅靠背,30:上轨道(移动体),31:外轨道部(安装部),311:连结孔部,32:内轨道部(槽收容部),4:头枕,40a、46a:第一侧罩,40b、46b:第二侧罩,41:罩主体片部,411:侧缘部,411a:倾斜面,42:固定片部,421:下缘部,43、43a:肋(支承突部),431、431a:顶端部,432:基端部,43b:支承突部,45:凹槽,60:拉链,60s:关闭口部,60t:开放口部,60u:贯穿孔,60y:拉链单元,61a:第一拉链牙链带,61b:第二拉链牙链带,62:拉链带,621:带部,622:膨大部,623:长孔,65:拉链链牙,66a:第一拉链牙链带,66b:第二拉链牙链带,70a:第一拉头连结体,70b:第二拉头连结体,80:连结部件,81:上轨道用连结部(安装部用连结部),82:插入部,821:侧板部,822:连结突起部,823:架设板部,824:弹性板部,825:狭缝,83:接合部,831:碰触部,85:拉头用连结部,86:收容孔,87:第1收容孔,88:第2收容孔,89:突起部,90:拉头主体,91:拉头胴部,92:操作部,93:上翼板,94:下翼板,95:柱,96:凸缘,97:链牙路径,98:贯穿孔,g:间隙的尺寸,l1:突出尺寸,w、w1~w3:宽度尺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