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编针织包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35869发布日期:2019-07-24 08:42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横编针织包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物及制作方法,特别是一种横编针织包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包包一直沿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即把包材裁片通过缝合或粘合来制作成品包,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是:1、裁片不可避免地造成原材料的浪费。2、制作工序繁琐。3、多采用皮质或仿皮面料,不易保养护理,且展现的图案效果受限,有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横编针织包及其制作方法,通过不同的编织结构和织片密度,在不使用其他材料的条件下,提供一定的造型控制和支撑功能,不浪费材料、制作工序简单;同时内置皮革层以增强造型控制与支撑效果;通过灵活多变的花型图案、组织结构与纱线组合,织造的横编织物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纹案肌理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制作的一种横编针织包,它包括包身主体,所述包身主体由互相紧密贴合的主体外层和主体内层构成,所述的主体外层为一片式或几片式的二维成型针织物。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省去了裁片工序,使得包可以快速制作生产,省时、省材、省工,降低了开发及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主体外层包括包前、包底、包后、盖头,且所述的包前、包底、包后、盖头是一体式横编针织结构,是在主体外层的外部或内部进行加针或减针以及局部引返编织得到的,且所述的主体外层的边缘设有与主体外层一体编织成型的包边,所述的主体内层为皮革层。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横编针织包还包括手挽、五金部件。

一种横编针织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具体步骤为:

(a)、确定横编纱线,确定横编针织包的款式构成、版型尺寸、各部位采用的组织结构和工艺参数;

(b)、借助电脑横机进行主体外层的程序编制,对包身主体边缘区按设计和工艺需要调整编织结构和织片密度,以编织出厚薄适宜的边缘区构成包边;从而在后续粘合或缝线工序时达到更好的衔接效果。作为数字工程化编织过程的一个核心步骤,由编程借助电脑横机完成的操作,体现着精湛的处理工艺,代表着包包品质的基础;

(c)、进行起底编织,依次完成包前、包底、包后、盖头各部位的编织,同时进行主体外层的外部或内部加针、外部或内部减针以及局部引返编织;

(d)、完成盖头顶部的平收处理;

(e)、主体外层下机后进行洗水、整烫定型处理;

(f)、将主体外层与相应的主体内层进行粘贴及缝制,完成包身主体部分;

(g)、制作手挽;

(h)、包身主体与手挽缝制连接;

(i)、安装五金部件;

(j)、完成定型。

本发明得到横编针织包及其制作方法,通过数字工程化的编织过程,显著减少了制作包包使用的材料和接缝,可打造出轻便、有型、少缝甚至几乎无缝的针织包。不仅突破了传统制作方法的上述局限性,为包包产品的开发生产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丰富了横编针织品的制作手段,扩展了横编针织技术的适用范围,对更好地诠释制作理念和提高产品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为针织产品开发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推动我国针织行业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在工业实用性方面,本发明的针织层部分编织后直接成型,无需裁剪,降低了开发及生产成本,且原材料采用毛纱代替动物毛皮,符合当前国际社会倡导的保护动物资源,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可谓是一项绿色环保、生态友好的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包身主体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横编针织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2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一种横编针织包,它包括包身主体,所述包身主体由互相紧密贴合的主体外层1和主体内层构成,所述的主体外层1为一片式或几片式的二维成型针织物。

所述主体外层1包括包前2、包底3、包后4、盖头5,所述的主体外层1的边缘缝制有包边6,所述的主体内层为皮革层。

所述的横编针织包还包括手挽7、五金部件8。

一种横编针织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具体步骤为:

(a)、确定横编纱线,确定横编针织包的款式构成、版型尺寸、各部位采用的组织结构和工艺参数;

(b)、借助电脑横机进行主体外层1的程序编制,对包身主体边缘区按设计和工艺需要调整编织结构和织片密度,以编织出厚薄适宜的边缘区构成包边;

(c)、进行起底编织,依次完成包前2、包底3、包后4、盖头5各部位的编织,同时进行主体外层1的外部或内部加针、外部或内部减针以及局部引返编织;

(d)、完成盖头5顶部的平收处理;

(e)、主体外层1下机后进行洗水、整烫定型处理;

(f)、将主体外层1与相应的主体内层进行粘贴及缝制,完成包身主体部分;

(g)、制作手挽;

(h)、包身主体与手挽缝制连接;

(i)、安装五金部件;

(j)、完成定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