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2577发布日期:2020-04-21 17:23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救援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援设备,具体为一种救援箱。



背景技术:

警用救援箱使用环境复杂,目前现有的救援箱在解决气密性问题和内外排压的问题上存在不足:若救援箱箱体密封性不够,在恶劣环境下就会出现箱内渗水渗沙的情况,容易造成箱内设备损耗,尤其是精密仪器;若救援箱密封性足够好,在高原、高空环境下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又会出现箱体打不开的现象。同时,现有救援箱还存在以下缺陷:1)在上盖打开时,会完全塌下,使用效率和开合的便利性不高;2)普通救援箱打开卡扣一般为扳手式卡扣,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与力度,打开方式极度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救援箱,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救援箱,包括由上盖、下盖组成的箱体,上盖与下盖的后侧通过铰链结构连接,前侧设有卡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设有排压孔和排压阀,所述排压孔为贯穿箱壁的螺纹孔,所述排压阀由螺杆、螺帽和密封垫片构成,所述螺杆的表面设有与螺纹孔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螺帽固定在螺杆一端,表面设有防滑结构,便于旋拧;密封垫片套在螺杆上,排压孔通过安装排压阀封堵,排压阀的安装与拆卸通过旋拧螺帽实现。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或优选的方案还包括:

下盖的后侧设有挡块,所述挡块为凸出于下盖外侧壁的凸起结构,上盖翻转后受所述挡块阻碍,与下盖保持一定夹角。

所述夹角优选设为107°。

上盖设有外加强筋和内加强筋,所述外加强筋设置在上盖盖沿处,为垂直于上盖外侧壁的凸棱结构,环绕上盖一周;所述内加强筋设置在上盖顶部外表面,为闭环型的凸棱结构,垂直于上盖顶面,与外加强筋构成了“回”形加强结构。

上盖设有顶部外表面设有两组纵向加结构,一组纵向加强结构由两条纵向加强筋构成,所述纵向加强筋从上盖前盖沿延伸到上盖后盖沿,两组纵向加强结构与“回”形加强结构又组成“井”型加强结构

所述“井”型加强结构中,纵横交错的加强筋形成若干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内加装有反光片。

所述卡扣结构包壳体、卡扣支架和回弹弹簧。

所述壳体顶部通过铰链结构与上盖铰接,壳体中设有内腔,卡扣支架和回弹弹簧安装在壳体内腔中,壳体前侧面开有连通内腔与外部的窗口,容手指通过。所述卡扣支架设有底板、前扣板和后扣板,所述后扣板垂直于底板,与底板固定连接,下盖的盖沿处设有开口向下的卡槽,后扣板上部在回弹弹簧顶压下可卡在所述卡槽中。

所述前扣板包括三段板体,自上至下分别为第一限位板、让位板和连接板。

所述第一限位板紧贴壳体内腔位于窗口上方的前侧腔壁,在回弹弹簧的伸缩过程中,其顶部始终高于窗口。

所述让位板上端与第一限位板连接,下端与连接板连接,为自上至下向后倾斜的斜板。所述连接板立在底板上,正对所述窗口,连接板与窗口之间的间距形成了容纳手指的空间。所述回弹弹簧设置在所述底板与壳体内腔的底面之间,底板前侧的下方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底板固定连接,紧贴壳体内腔位于窗口下方的前侧腔壁。

打开卡扣结构时,手指通过窗口向下按压底板,使后扣板的上部从卡槽中脱离,然后抬起壳体,松开底板,回弹弹簧复位。关闭卡扣结构时,手指通过窗口向下按压底板,落下壳体,松开底板,回弹弹簧向上顶起,使后扣板的上部插入卡槽中。

所述底板的前端面向前超出第二限位板,下压底板到极限位置时,后扣板的上部从卡槽中脱离,底板前端被窗口下方的窗台阻挡。

所述底板位于连接板前侧的部位呈凹弧形,与手指形状契合,更符合人体工学。

壳体的底部的后侧呈向前鼓起的弧形,与手指形状贴合,壳体底部的前侧向前翘起,增加壳体与箱壁之间的间距,方便手持伸到壳体的后背面。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排气孔和排气阀的设置,在箱体内外压力不平衡的环境下,可快速实现箱体排压,使箱体内外空气流通,方便开箱;

2)通过挡块的设计,使上盖无法摊平,方便用户拿取附着在上盖的物体;

3)本实用新型加强筋结构的设计具有优异的抗压性,显著提高了箱体的牢固性;

4)卡扣结构设计新颖,规划合理,相较于现有救援箱的扳手式卡扣,操作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救援箱的主视图;

图2为图1在排压阀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救援箱侧视图和其在排压阀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救援箱侧视图和其在卡扣结构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卡扣结构关闭状态的主视图和剖视图;

图6为卡扣结构解锁状态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救援箱的后视图与挡块位置的示意图;

图8为打开状态的救援箱与挡块位置的示意图;

图9为排压孔与排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救援箱打开排压阀的示意图;

图11为密封垫片的示意图;

图12为加强筋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工作原理,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介绍。

如图1所示的一种救援箱,包括矩形箱体,所述矩形箱体由上盖和下盖组成,上盖与下盖的后侧通过铰链结构连接,前侧设有卡扣结构。下盖前侧的中部设有提手,下盖底部设有容纳可伸缩拉杆的容腔,可伸缩拉杆的拉手从下盖底部的右侧伸出,下盖底部的左侧安装有滚轮。所述上盖与下盖之间通过密封条密封,所述密封条设置在下盖盖沿的凹槽内,所述凹槽开口向上,上盖盖沿设有对应的密封压条,上下盖合起时,密封压条压入凹槽内,将密封条压紧,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

如图2、图3、图9、图10所示,箱体下盖在提手中部的位置设有排压孔5和排压阀4,所述排压孔5为贯穿箱壁的螺纹孔,所述排压阀4由螺杆、螺帽和密封垫片6构成,所述密封垫片采用工程橡胶材料制成。所述螺杆的表面设有与螺纹孔(即排压孔)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螺帽固定在螺杆一端,表面设有条纹状的凹凸防滑结构,便于旋拧。安装排压阀时,将密封垫片6套在螺杆上,旋拧螺帽,将螺杆固定在排压孔5中,封堵排压孔5。当箱体内外有压差时,反拧螺帽,将螺杆旋出排压孔5即可。

为了增强箱体的牢固度,箱体表面设有加强筋。所述上盖设有外加强筋1、内加强筋2和两组纵向加结构,两组纵向加结构分设与上盖的左右两侧,一组纵向加强结构由两条纵向加强筋3构成。

所述外加强筋1设置在上盖盖沿处,为垂直于上盖外侧壁的凸棱结构,环绕上盖一周。所述内加强筋2设置在上盖顶部外表面,为矩形的闭环凸棱结构,垂直于上盖顶面,与外加强筋1构成了“回”形加强结构。所述纵向加强筋3从上盖的前盖沿延伸到上盖的后盖沿,两组纵向加强结构与“回”形加强结构又组成“井”型加强结构。

所述“井”型加强结构中,纵横交错的加强筋形成若干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内加装有反光片,可有效的避免反光片从箱体内轻易脱离。

所述下盖设有对应上盖外加强筋1的盖沿加强筋,以及与上盖对应数量的纵向加强筋。

所述下盖的后侧设有凸出于下盖外侧壁约1cm的挡块,所述挡块位于铰链结构附近,上盖翻转后,其后侧面的纵向加强筋后受所述挡块阻碍,使下盖无法摊平,与下盖保持一定夹角,优选设为107°。

箱体设有两处卡扣结构,分别位于靠近的两条纵向加强筋3之间,如图3所示。

所述卡扣结构包壳体、卡扣支架和回弹弹簧708。

所述壳体顶部通过铰链结构与上盖铰接,壳体中设有内腔,卡扣支架和回弹弹簧708安装在壳体内腔中,壳体前侧面开有连通内腔与外部的窗口。

所述卡扣支架设有底板、前扣板和后扣板709,所述后扣板709垂直于水平设置的底板,与底板固定连接,下盖的盖沿处设有开口向下的卡槽710,后扣板709上部在回弹弹簧708顶压下可卡在所述卡槽710中。

所述前扣板包括三段板体,自上至下分别为第一限位板701、让位板702和连接板703。

所述第一限位板701紧贴壳体内腔位于窗口上方的前侧腔壁,在回弹弹簧708的伸缩过程中,其顶部始终高于窗口,防止卡扣支架从壳体内腔中脱离。

所述让位板702上端与第一限位板701连接,下端与连接板703连接,为自上至下向后倾斜的斜板,正对所述窗口。

所述连接板703立在底板上,正对所述窗口,连接板703与窗口之间的间距形成了容纳手指的空间。

所述回弹弹簧708设置在所述底板与壳体内腔的底面之间,底板前侧的下方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底板固定连接,紧贴壳体内腔位于窗口下方的前侧腔壁。

所述底板设为凹弧形,且底板的前端面向前超出第二限位板,下压底板到极限位置时,后扣板709的上部从卡槽710中脱离,底板前端被窗口下方的窗台阻挡,防止过度下压回弹弹簧708。

壳体的底部的后侧呈向前鼓起的弧形,壳体底部的前侧向前翘起,且设有防滑的凸点阵列。

打开卡扣结构时,可用拇指通过窗口向下按压底板,使后扣板709的上部从卡槽710中脱离,同时食指绕到壳体后方,抬起壳体后,松开底板,使回弹弹簧708复位。

关闭卡扣结构时,拇指通过窗口向下按压底板,落下壳体,松开底板,回弹弹簧708具有向上的势能,将后扣板709向上顶起,使后扣板709的上部插入卡槽710中,并将其顶紧。

本实用新型救援箱可配合锁具使用,增强设备的安全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