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袖口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5305发布日期:2020-05-12 17:40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袖口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翻口操作的加工制作设备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折袖口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服装的袖口加工步骤,通常是先裁剪出指定形状的布料,将布料进行手工折叠,将重叠的布料端部进行缝接,进而形成圆筒形的未折卷袖口,参照图1所示的折卷前袖口形状,之后再对该圆筒形的袖口端部进行折卷,最后成型出如图1所示的折卷后袖口形状。

传统制作过程中,全流程依靠人工来进行操作,尤其是袖口端部的折卷步骤,人工操作时,需操作人员手持圆筒形的袖口,并对袖口端部进行折卷操作,严重影响整体折料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折袖口机构,其物料折卷效率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袖口机构,包括机架,

所述机架上安装有张料部、分料部、折卷部;

所述张料部包括上张料组件、位于上张料组件下方的下张料组件,所述上张料组件包括上升降驱动件、安装于上升降驱动件升降端的上张料爪头,所述上升降驱动件用于驱动上张料爪头进行上下移动,未折卷的袖口位于上张料组件与下张料组件之间,且上张料爪头能提起未折卷袖口的前端上层并提升一段高度以使未折卷的袖口前端形成张口;

所述分料部位于张料部一侧,所述分料部包括分料座、第一分料驱动件,所述分料座上安装有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第二分料驱动件,所述第一分料驱动件用于驱动分料座往袖口方向移动且能使分料座上的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插入到袖口前端张口内,所述第二分料驱动件可用于驱动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相互分离以撑开袖口前端张口;

所述折卷部位于张料部与分料部之间,所述折卷部设置有至少两个且分别对称设置于张料部的两侧,所述折卷部包括折卷座、折卷驱动件,所述折卷座上设有旋转驱动件、折卷夹持件,所述折卷夹持件包括用于夹紧袖口前端的折卷夹持头,所述折卷驱动件用于驱动折卷座往靠近或远离袖口方向运动;

当折卷夹持头夹紧于袖口前端时,旋转驱动件驱动折卷夹持头进行转动且折卷夹持头可使袖口前端向外侧折卷。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待折卷的袖口放置于张料部中,上升降驱动件驱动上张料爪头向下运动,直至上张料爪头与位于下方的未折卷袖口的前端上层接触,上升降驱动件驱动上张料爪头向上运动,上张料爪头提起未折卷袖口的前端上层,此时,未折卷的袖口前端形成张口;

第一分料驱动件驱动分料座往靠近未折卷袖口方向移动,分料座上的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可同时插入到未折卷袖口的张口内,上升降驱动件驱动上张料爪头向上运动,第二分料驱动件驱动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相互远离,直至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两者与袖口内侧壁相抵并使袖口张直;

位于张料部两侧的折卷部动作,折卷驱动件驱动折卷座往靠近袖口方向移动,当折卷座靠近于袖口时,旋转驱动件驱动折卷夹持头进行旋转,折卷夹持头会夹紧于袖口前端位置;

第一分料驱动件驱动分料座往背离张紧部方向运动,分料座带动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进行同步移动,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会拉动未折卷的袖口往背离张料部方向移动,与此同时,旋转驱动件驱动折卷夹持头进行反向转动且折卷夹持头可使袖口前端向外侧折卷,完成袖口折卷动作;

采用全自动化设备完成袖口折卷动作,克服传统人工折卷效率低下的弊端,整体动作顺畅度以及折卷效率都非常高。

优选的,所述上张料爪头上安装有上通气管,所述上通气管一端与外接抽气源相接,且另一端与上张料爪头的下表面相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未折卷的袖口位于上张料爪头于下张料台之间,上张料爪头向下移动并与未折卷的袖口上层相接触,外接抽气源对上通气管产生吸气作用,未折卷的袖口上层便会被吸附于上张料爪头的下侧壁上,上张料爪头向上移动时便可带动未折卷的袖口上层向上移动,未折卷的袖口前端形成张口;反之,外接抽气源未对上通气管产生吸力时,未折卷的袖口上层便会于上张料爪头的下侧壁迅速脱离。

优选的,所述下张料组件包括下张料台,所述下张料台上设有下通气管,所述下通气管一端与外接抽气源相接,且另一端与下张料台的上台面相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未折卷的袖口位于上张料组件、下张料组件之间时,上升降驱动件驱动上张料爪头向下运动,上张料爪头与未折卷的袖口上层相接触,上张料爪头内的上通气管对未折卷的袖口上层产生吸附力,与此同时,下张料台上的下通气管也会对未折卷的袖口下层产生吸附力,当上张料爪头向上运动时,未折卷的袖口前端张口形成更加稳定。

优选的,所述第二分料驱动件包括安装在分料座上的分料横向导轨,所述分料横向导轨贯穿于第一分料杆以及第二分料杆,所述分料座上还安装有分料驱动电机、分料辊、分料同步带,所述分料同步带绕卷于分料驱动电机输出端以及分料辊上,所述分料同步带分为上带条以及下带条,所述上带条连接于第一分料杆,所述下带条连接于第二分料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分料驱动电机输出端的正反旋转均可带动分料同步带进行运动,由于分料同步带分为上带条以及下带条,当分料同步带发生运动时,上带条所带动的第一分料杆于下带条带动的第二分料杆可发生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动作,进而实现对袖口的撑开以及脱离的作用;上述结构,整体动作效率高。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的长度方向均与分料座的滑移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分料杆与第二分料杆上均设有槽体,所述折卷夹持头可伸入到对应槽体内;

所述分料座往背离张料部方向滑移时,所述折卷夹持头能沿着槽体发生相对滑移且能钩夹于未折卷袖口的前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同时抵触于袖口内侧,分料座带动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往背离张料部方向进行滑移,第一分料杆和第二分料杆会带动袖口往背离张料部方向进行移动,与此同时,第一分料杆槽体、第二分料杆槽体会与折卷夹持头发生相对滑移,折卷夹持头能钩夹于未折卷袖口前端的位置,随着袖口的移动,旋转驱动件也会带动折卷夹持头发生旋转,进而使得袖口前端向外翻起,当袖口前端折卷到理想程度时,折卷夹持头会从袖口前端脱离,完整折卷;

上述结构中,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上分别开设槽体,槽体可供折卷夹持头伸入,由于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会抵触于袖口内侧,槽体能给折卷夹持头伸入的空间,进而使整个袖口的抵触受力点均集中在该位置,折卷夹持头折卷袖口更加容易。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上均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槽体背离张料部的槽端一侧,所述限位块用于与袖口待未折卷的前端位置相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插入到袖口张口后,限位块能与袖口待折卷的前端位置相抵,以限制袖口未折卷前端所在的位置,便于供折卷夹持头进行夹持。

优选的,所述折卷驱动件包括折卷伸缩气缸,所述折卷伸缩气缸安装于机架上,所述折卷伸缩气缸的伸缩端连接于折卷座且用于驱动折卷座进行移动,所述折卷座的移动方向垂直于分料座的移动方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袖口进行折卷操作时,折卷伸缩气缸驱动折卷座往分料座方向进行移动,进而使折卷座上的折卷夹持头伸入到槽体内并用于夹持袖口未折卷的端部;当袖口完成折卷操作时,折卷夹持头会与袖口端部相脱离,折卷伸缩气缸驱动折卷座往背离分料座方向进行移动;上述动作平稳迅速。

优选的,所述旋转驱动件包括旋转驱动电机,所述旋转驱动电机输出端对接于折卷夹持头且用于驱动折卷夹持头沿水平面进行周向旋转;

所述折卷夹持头包括第一夹持片、第二夹持片、夹持气缸,所述第一夹持片与第二夹持片之间形成夹口,所述夹口用于夹持未折卷袖口的前端位置,所述夹持气缸用于推动第一夹持片和/或第二夹持片,第一夹持片与第二夹持片之间的夹口宽度受夹持气缸的驱动作用而变大或变小。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袖口进行折卷操作时,折卷夹持头位于靠近对应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的位置,夹持气缸驱动第一夹持片、第二夹持片,并且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之间的夹口会变大,旋转驱动电机带动折卷夹持头进行正向旋转,直至折卷夹持头上的第一夹持片、第二夹持片旋转入对应槽口,袖口前端进入到夹口内,夹持气缸推动第一夹持片和/或第二夹持片进行移动,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之间的夹口变小,直至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对袖口前端产生夹持作用;

在袖口折卷过程中,旋转驱动电机会带动折卷夹持头发生周向旋转,袖口端部的折卷更加顺畅自然,当折卷完成之后,夹持气缸驱动夹口变大,第一夹持片和第二夹持片松开对袖口前端的夹持作用;

上述动作过程中,能使袖口端部的折卷动作更加顺畅。

优选的,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下料机械手,所述下料机械手包括安装于机架的下料机械架,所述下料机械架上设有下料横向驱动件、下料夹爪,所述下料夹爪安装于下料横向驱动件的驱动端,所述下料横向驱动件用于推动下料夹爪往靠近或远离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方向进行移动,所述下料夹爪用于夹持住位于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上且已卷折完毕的袖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袖口折卷完毕之后,下料横向驱动件驱动下料夹爪往靠近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方向进行移动,下料夹爪可夹持在位于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上的已折卷完毕的袖口,此时,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继续往背离张料部方向进行移动,已折卷完毕的袖口会从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上脱离出来,进而完成下料动作。

优选的,所述下料机械架上还设有下料竖向驱动件,所述下料横向驱动件安装于下料竖向驱动件的驱动端,所述下料竖向驱动件用于驱动下料横向驱动件往竖直方向进行上下升降运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下料夹爪夹持住折卷完毕的袖口,且该袖口与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发生彻底分离之后,下竖向驱动件可驱动下料横向驱动件向下运动,直至位于下料夹爪上的袖口降低至理想高度时,下料夹爪松开袖口,已折卷完毕的袖口便可平稳下落到指定下料平台上,最终达到稳定落料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折袖口机构克服传统人工袖口折卷的弊端,张料部、分料部、折卷部三者的主要自动化搭配动作,高效完成袖口折卷工作;

(2)增加下料机械手,折卷完成袖口可更加平稳顺畅地下料。

附图说明

图1为袖口从未折卷状态到折卷完成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张料部和折卷部之间的结构示意图,用于重点展示张料部的整体结构情况;

图4为分料部的结构示意图,用于重点展示分料部的结构情况;

图5为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用于重点展示实施例处于俯视状态下各部件排列关系;

图6为折卷部的结构示意图,用于重点展示折卷部的结构情况;

图7为折卷夹持头与对应第一分料杆、第二分料杆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用于重点展示折卷夹持头插入槽体时的结构状态;

图8为下料机械手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用于重点展示下料夹爪、下料横向驱动件之间的连接位置关系;

图9为下料机械手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用于重点展示下料横向驱动件与下料竖向驱动件之间的连接位置关系。

附图标记:

1、张料部;11、上张料组件;111、上升降驱动件;112、上张料爪头;113、上通气管;12、下张料组件;121、下张料台;122、下通气管;

2、分料部;21、分料座;22、第一分料杆;23、第二分料杆;24、槽体;25、第二分料驱动件;251、分料横向导轨;252、分料驱动电机;253、分料辊;254、分料同步带;2541、上带条;2542、下带条;26、第一分料驱动件;

3、折卷部;31、折卷座;32、旋转驱动件;321、旋转驱动电机;33、折卷夹持件;331、折卷夹持头;3311、第一夹持片;3312、第二夹持片;3313、夹持气缸;3314、夹口;332、折卷驱动件;3321、折卷伸缩气缸;

6、限位块;

7、下料机械手;71、下料机械架;72、下料横向驱动件;73、下料夹爪;74、下料竖向驱动件;

8、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一种折袖口机构,参见图1,包括机架8,机架8安置于地面,机架8的上方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分料部2、折卷部3、张料部1;张料部1使未折卷的袖口前端形成张口,分料部2插入到未折卷袖口的张口内并保持该袖口处于整体撑开状态,折卷部3能对未折卷袖口端口进行夹持,并且折卷部3与分料部2相互配合使得位于分料部2的未折卷袖口产生折卷。

针对张料部1,做以下说明:

参见图2,张料部1包括安装于机架8上的张料支撑架,张料支撑架上安装有上张料组件11、下张料组件12,上张料组件11位于下张料组件12上方。

参见图2,上张料组件11包括上升降驱动件111,本实施例中,上升降驱动件111选用升降气缸,上升降驱动件111呈竖直方向安装,上升降驱动件111的升降端可竖直上下运动,上升降驱动件111的升降端上安装有上张料爪头112,上升降驱动件111可驱动上张料爪头112进行上下升降运动。

参见图2,在上张料爪头112上还安装有上通气管113,上通气管113一端外接抽气源相接,且另一端与上张料爪头112的下表面相通。

参见图2,下张料组件12包括下张料台121,下张料台121上设有下通气管122,下通气管122一端与外接抽气源相接,且另一端与下张料台121的上台面相通,上张料爪头112的下表面于下张料台121的上台面上下相对。

参见图2,未折卷的袖口可放置于上张料组件11和下张料组件12之间,上升降驱动件111可驱动上张料爪头112向下运动,未折卷袖口的上层会与上张料爪头112的下表面接触,未折卷袖口的下层会与下张料台121的上台面接触,上张料爪头112上的上通气管113能对未折卷袖口的上层产生吸附作用,下张料台121上的下通气管122能对未折卷袖口的下层产生吸附作用,上升降驱动件111驱动上张料爪头112向上运动时,未折卷的袖口上层和下层之间间距变大并形成张口。

针对分料部2,做以下说明:

参见图3,分料部2包括分料座21、第一分料驱动件26,第一分料驱动件26安装于机架8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料驱动件26最好采用滑台电缸,分料座21安装于第一分料驱动件26上,当袖口位于张料部1内时,第一分料驱动件26可驱动分料座21往靠近或远离袖口的方向进行移动。

参见图3,在分料座21上安装有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第一分料杆22与第二分料杆23之间相互平行,第一分料杆22的一侧杆端和第二分料杆23的一侧杆端均指向张料部1方向,且指向张料部1方向的第一分料杆22杆端、第二分料杆23杆端上设有倒角,以减少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插入袖口张口时,对袖口内侧所产生的摩擦力,对插可更加顺畅。

参见图3,在分料座21上还安装有第二分料驱动件25,第二分料驱动件25包括安装在分料座21上的分料横向导轨251,本实施例中,分料横向导轨251的数量为两条,两条分料横向导轨251均垂直于分料座21的移动方向,分料横向导轨251贯穿于第一分料杆22以及第二分料杆23。在分料座21上还安装有分料驱动电机252、分料辊253、分料同步带254,分料同步带254绕卷于分料驱动电机252输出端以及分料辊253上,分料同步带254分为上带条2541以及下带条2542,上带条2541连接于第一分料杆22,下带条2542连接于第二分料杆23;分料驱动电机252带动分料同步带254进行运动,上带条2541与下带条2542的运动方向相反,上带条2541带动第一分料杆22运动,下带条2542带动第二分料杆23运动,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之间可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参见图1以及图3,当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插入到袖口张口后,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相互远离,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分别相抵于袖口内侧的左右两侧,以撑开整个袖口;当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相互靠近时,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可与袖口脱离。

针对折卷部3,做以下说明:

参见图5,折卷部3的数量至少设置两个,折卷部3分别对称设置于张料部1、分料部2两者排布方向的两侧位置上,本实施例以两个折卷部3的设置方式为例,展示较佳的其中一个可实施方式。

参见图5以及图6,每个折卷部3均包括折卷座31、折卷驱动件332,折卷驱动件332包括折卷伸缩气缸3321,折卷驱动气缸安装在机架8上,折卷伸缩气缸3321的输出端连接于折卷座31上,折卷伸缩气缸3321的伸缩方向垂直于张料部1、分料部2两者排布方向。

参见图6,折卷驱动件332还包括旋转驱动件32,旋转驱动件32安装于折卷座31上,旋转驱动件32包括旋转驱动电机321,旋转驱动电机321的旋转输出轴呈竖直设置,在旋转驱动电机321的旋转输出轴上安装有折卷夹持头331,旋转驱动电机321能带动折卷夹持头331进行旋转,折卷夹持头331的旋转平面为水平面。

参见图5以及图6,折卷夹持头331包括第一夹持片3311、第二夹持片3312、夹持气缸3313,第一夹持片3311与第二夹持片3312之间形成夹口3314,夹持气缸3313用于推动第一夹持片3311和/或第二夹持片3312,第一夹持片3311与第二夹持片3312之间的夹口3314宽度受夹持气缸3313的驱动作用而变大或变小,夹口3314口部朝向张料部1方向;袖口的前端可进入到第一夹持片3311与第二夹持片3312的夹口3314内。

另外,参见图5以及图7,在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上均设有槽体24,槽体2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分料杆22的长度方向或第二分料杆23的长度方向进行滑移,两个槽体24槽口分别对应朝向折卷部3折卷夹持头331,受折卷伸缩气缸3321的驱动作用,折卷夹持件33上的第一夹持片3311、第二夹持片3312可进入到对应的槽口内,并且第一夹持片3311、第二夹持片3312能沿着槽体24进行移动。

参见图5以及图7,在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上均安装有限位块6,限位块6位于槽体24背离张料部1的槽端一侧,限位块6用于与袖口待未折卷的前端位置相抵。

参见图2,在机架8上还设置有下料机械手7,针对下料机械手7,做以下说明:

参见图2、图8以及图9,下料机械手7包括安装在机架8上的下料机械架71,下料机械架71上设有下料竖向驱动件74,下料竖向驱动件74最好选用气缸,下料竖向驱动件74的输出端伸缩方向为竖直方向,下料竖向驱动件74的输出端上安装有下料横向驱动件72,下料竖向驱动件74能驱动整个下料横向驱动件72进行竖向上下运动。

参见图2、图8以及图9,下料横向驱动件72最好选用气缸,下料横向驱动件72的输出端伸缩方向为横向方向,下料横向驱动件72的输出端朝向张料部1方向,在下料横向驱动件72的输出端上安装有下料夹爪73;当下张料组件12上的袖口折卷完毕之后,下料横向驱动件72推动下料夹爪73往靠近或远离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方向进行移动,下料夹爪73用于夹持住位于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上且已卷折完毕的袖口。

具体实施过程:

(1)张料。

将如图1所示的未折卷的袖口放置于张料部1中,上升降驱动件111驱动上张料爪头112向下运动,直至上张料爪头112的下侧壁与未折卷的袖口上层进行接触,外接抽气源对上通气管113向外抽气,位于上张料爪头112下侧壁位置的上通气管113管口能对未折卷的袖口上层产生吸附作用,未折卷的袖口上层会贴附于上张料爪头112的下侧壁,与此同时,外接抽气源能对下通气管122向外抽气,位于下张料台121上侧壁位置的下通气管122管口能对未折卷的袖口下层产生吸附作用,上升降驱动件111带动上张料爪头112向上运动,此时,未折卷的袖口上层与下层之间相互分离一段距离,进而使未折卷的袖口形成张口,张口朝向分料部2一侧。

(2)分料。

初始状态下,分料座21位于最远离张料部1的位置上,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之间位于相互靠近的位置上;

分料状态下,第一分料驱动件26驱动分料座21往靠近张料部1方向进行移动,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会逐步插入到未折卷袖口的张口内,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上的限位块6能与未折卷袖口端口相抵,第一分料驱动件26停止运动;分料驱动电机252驱动分料同步带254进行运动,分料同步带254的上带条2541、下带条2542分别驱动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进行滑移,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发生相互远离,直至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两者与袖口内侧相抵,并使袖口整体处于张口状态。

(3)折料。

折卷伸缩气缸3321推动折卷座31往对应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方向进行移动,第一夹持片3311和第二夹持片3312相互分开且形成夹口3314,当折卷夹持头331靠近对应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时,旋转驱动电机321带动折卷驱动件332进行正向旋转,夹口3314朝向张料部1一侧,第一夹持片3311、第二夹持片3312会卡入到槽体24内,于此同时,位于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上的未折叠的袖口前端会进入到夹口3314内,折卷伸缩气缸3321带动第一夹持片3311、第二夹持片3312相互靠近,第一夹持片3311和第二夹持片3312便可夹持于未折叠的袖口前端处;

第一分料驱动件26驱动分料座21往背离张料部1方向进行移动,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带动未折卷的袖口往背离张料部1方向进行移动,与此同时,旋转驱动电机321带动折卷驱动件332进行反向旋转,袖口前端会向外翻折,随着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带动未折卷的袖口往背离张料部1方向进行移动,该袖口前端会不断往外侧翻折,进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折卷完成的袖口状态。

(4)下料。

折卷完成的袖口位于第一分料杆22和第二分料杆23上,下料夹爪73处于张开状态,下料横向驱动件72驱动下料夹爪73往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方向进行移动,直至下料夹爪73接触折卷完成的袖口,下料夹爪73会夹持于袖口上,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带动折卷完成的袖口继续往背离张料部1方向进行移动,下料夹爪73会将折卷完成的袖口从第一分料杆22、第二分料杆23上取出,下料竖向驱动件74驱动下料横向驱动件72、下料夹爪73、折卷完成的袖口向下运动,直至该折卷完成的袖口下降到理想高度,下料夹爪73松开袖口,袖口下料完成。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