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穿戴背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0014发布日期:2020-06-02 18:58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穿戴背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可穿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背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部队、厂矿企业、建筑工地、搬运公司、徒步旅行等需要人力背负、搬运重物,长时间徒步行走时,常需要用到负重背负装置。而现有技术的一些背负装置只能提供更多的收纳功能,用以提高携行能力,或者通过肩带、腰带将背包的重量传递到腿部,减轻肩部和髋部的压力,并不能在增加负重的同时有效减少体能消耗、缓解疲劳,而且工作人员穿戴这种背负装置工作时躯干固定效果不佳,可能发生背部角度弯曲的情况,负重弯曲的情况下脊椎可能出现损伤,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问题。由此可见,目前背负装置的减压效果不佳和保护脊椎效果不佳,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改善这种情况,提升背负装置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减压效果较好和保护脊椎效果较好的可穿戴背负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穿戴背负装置,包括管状支架、主梁、翼状背负板、背负衬垫、第一翼状背负板、背带、胸带和腰带,所述管状支架上的螺柱依次连接主梁和翼状背负板,所述主梁通过螺栓连接翼状背负板,所述翼状背负板通过螺钉连接背负衬垫,所述主梁上端固定连接第一翼状背负板,所述第一翼状背负板连接背带,所述背带连接主梁中端的胸带,所述主梁下端固定连接腰带。

进一步,所述第一翼状背负板两侧分别通过螺钉连接背带两端,所述背带中端通过环链连接胸带的卡扣。

进一步,所述主梁下端两侧分别通过螺钉连接腰带两端的连接件,所述腰带上设置有带扣。

进一步,所述翼状背负板个数为四个,所述翼状背负板和第一翼状背负板上均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管状支架为空心管状支架。

进一步,所述管状支架材料为钛合金材料,所述第一翼状背负板和翼状背负板的材料为聚甲醛材料,所述背负衬垫材料为减震记忆凝胶材料,所述背带、胸带和腰带材料为pa66型尼龙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装置可将使用者的重心转移,在进行重体力工作时,翼状背负板上的重量可以通过主梁和背负衬垫分散转移到整个背部和腰部,通过整体受力的方式来缓解局部压力过大的问题,减压效果较好,可以缓解使用者工作疲劳,提升背负舒适度。

2、本装置的管状支架、主梁和背负衬垫均是按照人体脊椎形状设计,同时通过背负背带、紧固胸带和腰带来固定本装置,实现本装置的躯干固定功能,可以让使用者在装卸、推拉或者其它运动的时候,始终保持脊椎在一个竖直或者健康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出现大角度弯曲的情况,最大程度保证脊椎不会出现损伤及健康问题,保护脊椎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穿戴背负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穿戴背负装置的爆炸图。

图中:

1、管状支架2、主梁3、翼状背负板

4、背负衬垫5、第一翼状背负板6、背带

7、胸带8、腰带9、螺柱

10、螺栓11、螺钉12、环链

13、卡扣14、连接件15、带扣

16、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穿戴背负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穿戴背负装置的爆炸图。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背负装置,包括管状支架1、主梁2、翼状背负板3、背负衬垫4、第一翼状背负板5、背带6、胸带7和腰带8,管状支架1上的螺柱9依次连接主梁2和翼状背负板3,主梁2通过螺栓10连接翼状背负板3,翼状背负板3通过螺钉11连接背负衬垫4,主梁2上端固定连接第一翼状背负板5,第一翼状背负板5连接背带6,背带6连接主梁2中端的胸带7,主梁2下端固定连接腰带8。

第一翼状背负板5两侧分别通过螺钉11连接背带6两端,背带6中端通过环链12连接胸带7的卡扣13。其中,背带6中端上的方环通过环链12连接胸带7的卡扣13,本装置需要恰当地固定在人的躯干上,背带6和胸带7间连接处的承重较大,所以方环、环链12和卡扣13均采用了高强度合金钢材料,避免出现断裂情况;背带6穿在使用者两侧肩部上,胸带7紧固在胸上,而且背带6和胸带7之间通过环链12相连,使得背负衬垫4、管状支架1和主梁2紧固在使用者后背上,保证活动时脊椎不会受损。

主梁2下端两侧分别通过螺钉11连接腰带8两端的连接件14,腰带8上设置有带扣15。其中,带扣15可以根据使用者腰围大小进行调节固定,使主梁2下端紧固在使用者后背上,保证活动时脊椎不会受损。

翼状背负板3个数为四个,翼状背负板3和第一翼状背负板5上均设置有加强筋16。其中,翼状背负板3和第一翼状背负板5的形状不仅重量轻而且易于承载重物,加强筋16的设计提升了翼状背负板3和第一翼状背负板5的牢固性,并且一个第一翼状背负板5和四个翼状背负板3依次等间距设置在主梁2上,这样分散将重物放在第一翼状背负板5和四个翼状背负板3上,更有助于将重量分散转移到整个背部和腰部,利用整体受力的方式来缓解局部压力过大的问题,减压效果较好,提升了背负舒适度。

管状支架1为空心管状支架。其中,空心管状支架质量较轻,有利于从整体上使得本装置更加轻便,减轻使用者的工作重力,提升了背负舒适度。

管状支架1材料为钛合金材料,第一翼状背负板5和翼状背负板3的材料为聚甲醛材料,背负衬垫4材料为减震记忆凝胶材料,背带6、胸带7和腰带8材料为pa66型尼龙材料。其中,钛合金材料的管状支架1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是理想的重型负载系统,可使背负更容易保持平衡;聚甲醛材料制成的第一翼状背负板5和翼状背负板3具有高强度、高硬度以及良好耐化学性,可以在恶劣环境中使用;减震记忆凝胶材料制成的背负衬垫4能有效地减轻肩膀、背部所承受的压力,而且翼状背负板3上螺钉11穿过背负衬垫4上通孔并将其固定,通孔的设计也能提供良好的通风散热功能;pa66型尼龙材料制成的背带6、胸带7和腰带8可以保证一定弹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拉性。

本装置使用过程,首先,使用者依次打开胸带7上卡扣13和腰带8上带扣15,将头部钻入背带6中间空隙中并将背带6穿在使用者两侧肩部上,关闭卡扣13将胸带7紧固在胸上,使得背负衬垫4、管状支架1和主梁2紧固在使用者后背中上部处;然后,根据使用者腰围大小调节关闭带扣15,将腰带8紧固在腰上,使得主梁2下端紧固在使用者后背下部处;最后,将第一翼状背负板5和翼状背负板3上放置重物时,第一翼状背负板5和翼状背负板3上的重量可以通过背负衬垫4、主梁2分散转移到整个背部和腰部,通过整体受力的方式来缓解局部压力过大的问题,减压效果较好,而且管状支架1、主梁2和背负衬垫4的设计结构符合人体脊椎形状,通过背负背带6、紧固胸带7和腰带8来固定本装置,让使用者在装卸、推拉或者其它运动的时候,始终保持脊椎在一个竖直或者健康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出现大角度弯曲的情况,保证脊椎不会出现损伤及健康问题,保护脊椎效果较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