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7482发布日期:2020-07-07 14:06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连接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人们在外出工作、用餐、运动或旅游时,都会有一些物品必须随身携带,以方便需要时使用,例如手链、项链、钥匙、钱包、零钱包、化妆包、相机,或智能型手机等随身物品。但因手链、项链等随身物品,在钩扣或解开时较不方便;而钥匙、钱包、零钱包、化妆包、相机,或智能型手机等随身物品,大多是随意放入各式随身背包中,所以取用时必须加以翻找而且具有容易被窃的问题与困扰;至于相机或智能型手机等随身物品,拿在手中使用时,则容易发生不慎滑脱摔落或甩出而造成损坏的状况,因此上述随身物品在携带及使用上仍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背景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包含至少一个卡扣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卡扣单元包括一个主盒座、一个弹性件、一个卡掣件、一个插接件,及一个按压件。所述主盒座界定出一个容装空间,及形成在所述容装空间的两相反侧的一个插入口与一个按压口。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所述主盒座的容装空间内,且位于所述插入口与所述按压口间,所述弹性件具有至少一个面向所述插入口的第一弹推部,及至少一个面向所述按压口的第二弹推部。所述卡掣件安装在所述主盒座的容装空间内,并具有一个邻近所述第一弹推部的弹扣部,及一个邻近所述第二弹推部的受推部。所述插接件可拆离地由所述主盒座的插入口插入所述容装空间内,并可被所述卡掣件卡扣定位。所述按压件由所述主盒座的按压口插入所述容装空间内,并可被按压而带动所述卡掣件释放所述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可相对于所述主盒座在插接位置及脱离位置间改变,所述插接件在所述插接位置时,插入所述插入口并顶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推部,同时被所述卡掣件的弹扣部卡扣定位;所述插接件在所述脱离位置时,是通过所述按压件被按压顶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推部,并顶向所述卡掣件的受推部使所述弹扣部移动而脱离所述弹扣部的卡扣,同时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推部释出弹力而退出所述插入口,同时所述按压件也会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推部释出弹力而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所述卡掣件还具有邻近所述按压口且固定连接于所述主盒座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受推部远离所述弹扣部的一侧,使所述受推部受到顶推时可连动所述弹扣部翘离所述插接件。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所述插接件具有位置对应所述卡掣件的弹扣部的卡槽部,所述插接件在所述插接位置时所述卡槽部被所述弹扣部卡扣,在所述脱离位置时所述卡槽部未被所述弹扣部卡扣。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所述卡掣件还具有第一导引部,所述按压件具有可与所述第一导引部相对直线滑移的第二导引部。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所述卡掣件的第一导引部为突块,所述按压件的第二导引部为供所述第一导引部于其内滑移的长槽。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所述主盒座具有两个位于所述插入口与所述弹性件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推部间且导引所述插接件直向进出的第一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所述主盒座具有两个位于所述按压口与所述弹性件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推部间且导引所述按压件直向进出的第二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所述主盒座具有底座,及与所述底座相对接合的顶盖。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衔接所述卡扣单元的衔接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还包含适用于将所述卡扣单元连接至物体上的固定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卡扣单元来连接所述随身物品,可便于组装及拆解,使用上相当方便。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俯视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设置在一个随身物品上的状态;

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卡扣单元的构造;

图3是一俯视剖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卡扣单元的一个插接件位于一个插接位置;

图4是一侧视剖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插接件位于所述插接位置;

图5是一类似图4的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插接件位于一个脱离位置;及

图6是一俯视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的一第二实施例设置在另两个随身物品上的状态;

图7是一俯视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的一第三实施例设置在所述随身物品上的状态;及

图8是一俯视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的一第四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以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2的一第一实施例,适用于设置在例如手链、项链等随身物品1上,用于可解开地连接所述随身物品1以成中空圈形。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2包含一个卡扣单元3。要注意的是所述卡扣单元3的数目不限于一个,依实际需求也可以是两个、三个等。在以下说明中皆以图2显示的方向来表示,但在实施上不以此为限。

参阅图2、3、4,所述卡扣单元3包括一个主盒座31、一个弹性件32、一个卡掣件33、一个插接件34,及一个按压件35。

所述主盒座31界定出一个容装空间311,及沿着一个连接方向36相间隔且形成在所述容装空间311的两相反侧的一个插入口312与一个按压口313。就结构来看,所述主盒座31具有一个底座314、一个位于所述底座314上方且与所述底座314相对接合以界定所述容装空间311的顶盖315、两个分别由所述插入口312的两侧往所述容装空间311内直向延伸且用于导引所述插接件34沿着所述连接方向36直向进出的第一限位部316,及两个别由所述按压口313的两侧往所述容装空间311内直向延伸且用于导引所述按压件35沿着所述连接方向36直向进出的第二限位部317。此外,所述主盒座31还具有至少一个用于限位所述插接件34使其不能在所述容装空间311内晃动移位的第三限位部318,及至少一个用于限位所述按压件35使其不能在所述容装空间311内晃动移位的第四限位部319。

所述弹性件32安装在所述主盒座31的容装空间311内,且位于所述插入口312与所述按压口313间,所述弹性件32具有一个固定连接于所述主盒座31的基板部321、两个分别弯折形成于所述基板部321的两侧且面向所述插入口312的第一弹推部322,及两个分别弯折形成于所述基板部321的两侧且面向所述按压口313的第二弹推部323。所述第一弹推部322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316的方向开扩倾斜突伸,所述第二弹推部323分别朝向所述第二限位部317的方向开扩倾斜突伸,要注意的是第一弹推部322、第二弹推部323的构造也可以改变,且其数目不限于两个,在本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态样中也可以是一个。

所述卡掣件33安装在所述主盒座31的容装空间311内,并具有一个邻近所述按压口313且固定连接于所述主盒座31的固定部331、一个由所述固定部331沿着所述连接方向36穿过所述第二弹推部323与所述第一弹推部322间且逐渐向下倾斜延伸的斜伸部332、一个邻近所述第一弹推部322且由所述斜伸部332远离所述固定部331的一端往下突钩的弹扣部333、一个邻近所述第二弹推部323且由所述斜伸部332往下冲凹孔而突出所述斜伸部332底侧的受推部334,及一个由所述固定部331往下开缝突伸的第一导引部335。所述固定部331位于所述受推部334远离所述弹扣部333的一侧,所述固定部331的顶部嵌卡于所述顶盖315且底部螺接于所述底座314,所以所述固定部331不能相对于所述主盒座31移动,所以可视为一个固定支点。所述斜伸部332及所述弹扣部333可相对于所述固定部331上下弹性摆动复位。本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第一导引部335为一个突块。

所述插接件34可拆离地由所述主盒座31的插入口312插入所述容装空间311内,并可被所述卡掣件33卡扣定位。所述插接件34具有一个位于所述主盒座31外且连接所述随身物品1的一端的第一端部341,及一个由所述第一端部341的一侧伸入所述主盒座31的容装空间31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316间的插入部342。所述插接件34界定出一个设置于所述插入部342且位置对应所述卡掣件33的弹扣部333的卡槽部343。

所述按压件35由所述主盒座31的按压口313插入所述容装空间311内,并可被按压而带动所述卡掣件33释放所述插接件34。所述按压件35具有一个位于所述主盒座31外且连接所述随身物品1的另一端的第二端部351,及一个由所述第二端部351的一侧伸入所述主盒座31的容装空间311内且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317间的顶推部352。所述按压件35界定出一个可与所述第一导引部335相对直线滑移的第二导引部353,并使得所述按压件35被所述第一导引部335限位而不能向外脱离所述卡掣件33及所述主盒座31。本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第二导引部353为一个贯穿所述顶推部352的长槽,可相对供所述第一导引部335于其内滑移,当然在其他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二导引部353与所述第一导引部335的构造也可以互换或改变,不以本第一实施例为限。

所述连接装置2使用时,所述插接件34可相对于所述主盒座31在一个插接位置(见图4)及一个脱离位置(见图5)间改变。当使用者想要连接所述随身物品1(见图1)的两端时,必需将所述插接件34由图5所示的所述脱离位置移至图4所示的所述插接位置,只要将所述插入部342插入所述插入口312顶推所述第一弹推部322并使其蓄积弹力,同时让所述卡槽部343被所述卡掣件33的弹扣部333卡扣定位,所述插接件34即会移至所述插接位置。而当使用者想要拆开所述随身物品1的两端时,只要以手部按压所述按压件35的第二端部351,使所述顶推部352顶推所述第二弹推部323并蓄积弹力,所述顶推部352也同时会顶推所述卡掣件33的受推部334,使所述受推部334以所述固定部331为支点而连动所述弹扣部333向上移动翘离所述卡槽部343,此时即可通过所述第一弹推部322释出弹力,而相对将所述插接件34弹抵退出所述插入口312,使得所述插接件34移至图5所示的所述脱离位置,当用户手部放开所述按压件35的第二端部351时,所述按压件35即会通过所述第二弹推部323释出弹力而弹出复位,使用上相当简便。

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2的一第二实施例的构造大致相同于所述第一实施例,其差别在于:所述连接装置2适用于将所述随身物品1(见图1)连接至另一个随身物品1’或是一个物体上,或是适用于连接另两个随身物品1’、1”,例如所述连接装置2适用于可拆开地连接智能型手机与手链,或是智能型手机与皮包或背包上的扣环或布环,或是钱包与背包,或是钥匙与皮带环等。本第二实施例的所述连接装置2还包含一个适用于将所述卡扣单元3连接至一个所述随身物品1’如智能型手机上的固定单元4,及一个衔接所述卡扣单元3与另一个所述随身物品1”如手链的衔接单元5。在本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单元4为一个双面胶,当然在实施上所述固定单元4也可以是至少一支螺丝、铆钉或是一个黏扣带,所述衔接单元5为一条链条、连接绳或伸缩带。需说明的是,所述连接装置2若是连接在智能型手机与手链间,则于使用时不会发生滑脱或甩出的情况,又便于组装拆脱,若是连接在钱包与背包间,则在搜寻钱包时容易找到而且不易被窃。要注意的是所述卡扣单元3及所述衔接单元5的数目不限于一个,依实际需求可以是两个、三个等。

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2的一第三实施例的构造大致相同于所述第二实施例,其差别在于:本第三实施例的所述连接装置2还包含另一个适用于设置在所述随身物品1”上的卡扣单元3’,也就是所述卡扣单元3、3’分别设置于所述随身物品1’、1”如智能型手机与手链上,而且所述衔接单元5用于连接所述卡扣单元3、3’,使用时即可依照需要选择拆解不同部位的所述卡扣单元3、3’以脱离所述衔接单元5的牵连,例如选择按压拆开所述卡扣单元3,即可使所述随身物品1’脱离并让所述衔接单元5连接于所述卡扣单元3’,相同道理,当选择按压拆开所述卡扣单元3’时,即可使所述随身物品1”脱离并让所述衔接单元5连接于所述卡扣单元3,当然无需使用所述衔接单元5时,也可以分别按压拆开所述卡扣单元3、3’,使用上相当方便。

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2的一第四实施例的构造大致相同于所述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其差别在于:本第四实施例的所述连接装置2包含相互串连的数个所述卡扣单元3及数个所述衔接单元5,适用于连接两个所述随身物品(图未示)例如零钱包与背包,或钥匙圈与背包等,并可视情况调整所需长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随身物品的连接装置2,通过所述卡扣单元3的设置,使用时只要将所述插接件34插入即可以组接,而按压所述按压件35即可以拆解,所以可轻易地组接或拆解所述至少一个随身物品1、1’、1”,使用上相当简单方便,而且通过所述连接装置2来连接所述随身物品1、1’、1”,更可具有方便随时取用无需翻找,也不易遗失被窃或滑脱甩出等优点,便于携带及使用所述随身物品1、1’、1”,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