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凉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96095发布日期:2020-08-11 20:43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儿童凉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制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儿童凉鞋。



背景技术:

凉鞋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足上用品,它是从原始的包裹物演变而来的,是夏天穿的鞋面能通风的鞋,因为有着极其简单的构造,被人们广泛使用。儿童凉鞋是指儿童穿的凉鞋,这种凉鞋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并依据年龄段的孩子脚的生长发育特点而设计适合他们穿着的鞋子,讲究轻巧、透气、舒适、适合脚型健康生长等特点。

授权公告号为cn20696411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护型童鞋,具有帮面和与帮面连接的鞋底,帮面设有硬度比帮面大的第一硬质防护片以及第二硬质防护片,该帮面包括前帮面和后帮面,所述第一硬质防护片呈长条结构并且于前帮面的外沿依次绕过外踝、鞋尖以及内踝,所述第二硬质防护片依次绕过后帮面的外踝、鞋跟以及内踝;包括所述鞋底的鞋跟部形成弧形侧围。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童鞋在帮面上增设硬度比帮面大的第一硬质防护片和第二硬质防护片,通过第二硬质防护片主要护住儿童的整个脚踝部位,但是第一硬质防护片和第二硬质防护片其硬度较大会引起很强的不适感,因此适用于登山或跑步等在室外参与高强度运动的时候,而降低了鞋子休闲时或者是在室内的使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儿童凉鞋,适用于高强度运动时和休闲时,具有提高鞋子使用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儿童凉鞋,包括鞋底和分别粘接于鞋底上的前鞋帮和后围帮,后围帮包括抵触于脚内踝的内踝部、抵触于脚后跟的后跟部和抵触于脚外踝的外踝部,外踝部的端部延伸抵触于内踝部的端部;鞋底的底面安装有连接套,连接套的两侧向上延伸且连接有包覆于内踝部和外踝部的防护带;防护带包括分别固定于连接套的两侧的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且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之间设置有插扣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鞋时将连接套安装于鞋底,将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通过插扣连接,此时连接好的防护带抵压于内踝部和外踝部的表面使内踝部和外踝部抵触于脚内踝和脚外踝,因此通过防护带对内踝部和外踝部的抵压作用使后围帮包覆于脚踝,从而保证鞋子对脚踝的保护作用,适用于孩子参与运动,例如跑步和登山的时候,通过连接套和防护带加强对脚踝保护的同时防止鞋子的脱落。在室内处于休闲状态时,防护带的束缚会对足部带来一定的不适感,此时只需将插扣打开,解开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的连接,将连接套和防护带从鞋子上一并拆卸,此时后围帮的内踝部和外踝部失去防护带的抵压,即内踝部和外踝部被解开,使凉鞋赋有拖鞋的特点,脚背未被后围帮束缚,有效提高了鞋子的舒适感,使鞋子在室内适用,也适用于休闲散步时。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插扣包括分别连接于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的子扣和母扣,子扣插接于母扣内,且母扣上开设有供第二防护带穿过的第一通槽;第一防护带的内表面抵触于外踝部的表面,且子扣固定于第一防护带的端部;第二防护带的内表面抵触于内踝部和外踝部的表面,且第二防护带抵触于外踝部的部分表面固定有魔术贴勾面;第二防护带的端部穿过母扣的第一通槽且回折,第二防护带回折部分的内表面固定有魔术贴毛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连接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时,将第一防护带的子扣插接于第二防护带的母扣内,即实现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的连接。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整体的连接长度能够根据不同脚型进行调整,使母扣在第二防护带上滑移,滑移至适当的位置,再将第二防护带回折,使魔术贴毛面于魔术贴勾面粘接,时间第二防护带长度的调节;通过调节第二防护带的长度时间对防护带整体长度的调节以适应不同脚型的使用,从而提高了鞋子的使用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鞋底底面凹陷形成多条相互连通且供连接套嵌入的连接槽,且鞋底两侧凸出设置有定位块;连接套开设有供鞋底底面未凹陷部分嵌入的第一开口,连接套的两侧开设有供定位块嵌入的第二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套和防护带安装时,首先使连接套的第一开口与鞋底底面未凹陷的部分对齐,将连接套两侧打开再向上拉动防护带,使连接套嵌入连接槽内,此时鞋底底面未凹陷的部分嵌入连接套的第一开口并且鞋底两侧的定位块嵌入连接套的第二通槽内,即完成鞋底和连接套的拼接。通过连接槽与连接套的嵌接以及定位块和第二通槽的嵌接,提高鞋底与连接套连接的吻合度的同时防止连接套向下脱落,从而增强鞋底与连接套拼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槽的深度大于连接套的厚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接套嵌入连接槽后,因连接槽的深度大于连接套的厚度连接套不会凸出于鞋底底面,从而保护连接套不受与地面的摩擦,延长连接套的使用时间。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鞋底的侧壁沿鞋底的周向向外侧凸出形成防撞部,其中鞋底后端的防撞部凹陷形成供连接套嵌入的第一凹槽,且鞋底后部两侧的防撞部开设有与连接槽连通且供连接套嵌入的第二凹槽,连接套开设有供鞋底后端的防撞部未凹陷部分嵌入的第二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大多数孩子行走时没有观察路面的情况,走路时撞击到路面的障碍物时,通过外底凸出设置的防撞部撞击至障碍物上,对足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防撞部凹槽与连接套的嵌接以及第二开口与防撞部未凹陷部分的嵌接,提高鞋底与连接套连接的吻合度,从而增强鞋底与连接套拼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前鞋帮和后围帮均由编织面料制成,其中前鞋帮的表面固定有由合成革制成且包覆于前鞋帮中部的防护部,且防护部的两侧连接有挂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编织面料以自身的特性保证鞋子的透气性,但其自身柔软,通过防护部提高前鞋帮的自身强度减轻脚背被踩伤或砸伤的程度;同时鞋子需要晾晒时,通过防护部两侧的挂环将鞋子挂起,方便鞋子的挂置。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前鞋帮位于防护部的两侧设置有由防水面料制成且包覆于前鞋帮两侧的防水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走至有积水的路面上时,积水容易被溅起附着于前鞋帮的两侧,通过防水部防止溅起的积水浸湿前鞋帮,从而能够避免鞋子浸湿造成的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后围帮固定有由合成革制成且包覆于后围帮表面的加固层,且后跟部上固定有提拉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层能够提高后跟部自身强度,使后跟部保持自身形态,从而有效提高了后跟部对脚后跟的保护强度。穿鞋时,通过提起后围帮的提拉环,避免后围帮被脚后跟踩下,从而达到便于穿鞋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可拆卸的连接套上设置有防护带,高强度运动时通过防护带对脚踝进行保护,休闲时拆去连接套和防护带从而提高鞋子的舒适感,适用于运动时和休闲时,从而提高了鞋子的使用率;

2.通过第二防护带的魔术贴,调节第二防护带的长度时间对防护带整体长度的调节以适应不同脚型的使用,从而提高了鞋子的使用率;

3.通过鞋底的连接槽、鞋底两侧的定位块和防撞部的凹槽实现与连接套的拼装,提高提高鞋底与连接套连接的吻合度,从而增强鞋底与连接套拼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鞋底、前鞋帮和后围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鞋底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套和防护带结构示意图。

图中,1、鞋底;2、前鞋帮;3、后围帮;4、连接套;5、防护带;6、插扣;11、连接槽;12、定位块;13、防撞部;131、第一凹槽;132、第二凹槽;21、防护部;22、挂环;23、防水部;31、加固层;32、提拉环;33、内踝部;34、后跟部;35、外踝部;41、第一开口;42、第二通槽;43、第二开口;51、第一防护带;52、第二防护带;521、魔术贴勾面;522、魔术贴毛面;61、子扣;62、母扣;621、第一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儿童凉鞋,包括鞋底1和分别粘接于鞋底1上的前鞋帮2和后围帮3,前鞋帮2和后围帮3均由编织面料制成,其中前鞋帮2固定有由合成革制成且包覆于前鞋帮2中部的防护部21,且防护部21的两侧连接有挂环22;且前鞋帮2位于防护部21的两侧设置有由防水面料制成且包覆于前鞋帮2两侧的防水部23。后围帮3包括抵触于脚内踝的内踝部33、抵触于脚后跟的后跟部34和抵触于脚外踝的外踝部35,外踝部35的端部延伸抵触于内踝部33的端部。后围帮3固定有由合成革制成且包覆于后围帮3表面的加固层31,且后跟部34上固定有提拉环32。

参照图2和图3,鞋底1的底面安装有连接套4,连接套4向上延伸且连接有包覆于内踝部33和外踝部35的防护带5。鞋底1底面凹陷形成多条相互连通且供连接套4嵌入的连接槽11,且连接槽11的深度大于连接套4的厚度。鞋底1的侧壁沿鞋底1的周向向外侧凸出形成防撞部13,鞋底1的两侧位于防撞部13的上方凸出设置有定位块12;其中鞋底1后端的防撞部13凹陷形成供连接套4嵌入的第一凹槽131,且鞋底1后部两侧的防撞部13开设有与连接槽11连通且供连接套4嵌入的第二凹槽132。连接套4的表面开设有供鞋底1底面未凹陷部分嵌入的第一开口41,连接套4的两侧开设有供定位块12嵌入的第二通槽42,且连接套4开设有供鞋底1后端的防撞部13未凹陷部分嵌入的第二开口43(参照图4)。

参照图2和图4,防护带5包括分别固定于连接套4的两侧的第一防护带51和第二防护带52,且第一防护带51和第二防护带52之间设置有插扣6连接。插扣6包括分别连接于第一防护带51和第二防护带52的子扣61和母扣62,子扣61插接于母扣62内,且母扣62上开设有供第二防护带52穿过的第一通槽621。第一防护带51的内表面抵触于外踝部35的表面,且子扣61固定于第一防护带51的端部;第二防护带525的内表面抵触于内踝部33和外踝部35的表面,且第二防护带52抵触于外踝部35的部分表面固定有魔术贴勾面521;第二防护带52的端部穿过母扣62的第一通槽621且回折,第二防护带52回折部分的内表面固定有魔术贴毛面522。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连接套4的安装:首先将防护带5的插扣6打开,使连接套4的第一开口41与鞋底1底面未凹陷的部分对齐,再将连接套4两侧打开再向上拉动防护带5使连接套4嵌入连接槽11内,此时鞋底1两侧的定位块12嵌入连接套4的第二通槽42内,鞋底1底面未凹陷的部分嵌入连接套4的第一开口41,并且鞋底1后端的防撞部13未凹陷部分嵌入第二开口43,即完成鞋底1和连接套4的拼接;通过连接套4与鞋底1的多个部分嵌接提高鞋底1与连接套4连接的吻合度的同时防止连接套4向下脱落,从而增强鞋底1与连接套4拼装的稳定性。鞋底1与连接套4拼装完成后,将第一防护带51的子扣61插接于第二防护带52的母扣62内,此时连接好的防护带5抵压于内踝部33和外踝部35的表面,使内踝部33和外踝部35抵触于脚内踝和脚外踝;因此通过防护带5对内踝部33和外踝部35的抵压作用使后围帮3包覆于脚踝,从而保证鞋子对脚踝的保护作用,适用于孩子参与运动,例如跑步和登山的时候,通过连接套4和防护带5加强对脚踝保护的同时防止鞋子的脱落。

连接套4的拆卸:将插扣6打开,解开第一防护带51和第二防护带52的连接,将连接套4和防护带5从鞋子上一并拆卸,此时后围帮3的内踝部33和外踝部35失去防护带5的抵压,即内踝部33和外踝部35被解开,使凉鞋赋有拖鞋的特点,脚背未被后围帮3束缚,有效提高了鞋子的舒适感,使鞋子在室内适用,也适用于休闲散步时。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