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55167发布日期:2022-02-19 11:3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尤指具有能稳定先收合伞布再收合伞杆的连动装置。


背景技术:

2.使用折叠自动收合伞进入车内时,为避免雨水进入车内,便于车门与车顶的缝隙间将折叠自动收合伞作自动收合,但一般折叠自动收合伞于收合时,其伞布的收合与伞杆的收合系同步进行,即伞布尚未完全收合时,便受伞杆收合作动而朝握把方向移动,导致尚未完全收合的伞布容易与车门或顶产生碰撞而损坏,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遂研发出一种「两段式收合伞」,利用先收合伞布再收合伞杆的两段式收合效果,以解决前述问题,且该「两段式收合伞」,业已公告为中国台湾专利第i583327号,然而申请人不断的研究与试作后发现,伞杆收合时为利用弹性元件的弹性复位能力使解除装置与定位装置靠近,由于弹性元件要产生复位能力时,力量是由小到大变化,因此在收合状态时,会因使用者拿伞的方向而导致伞杆因伞的自身重力而拉开,不但会造成使用者的不便,长期下来也容易使弹性元件产生疲乏,而降低使用寿命。再者,伞要收合时,系利用线性的连接件来解除伞于展开时的定位状态,由于连接件为线性且伞骨内的空间较小,常常会发生连接件卡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乃在于,利用连动装置让伞杆于收合或展开时能够稳定的位移,避免连动装置于伞杆内发生卡住问题,导致伞杆无法顺的的收合或展开。
4.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利用控制器控制解除装置解除蜂巢件的定位状态,使蜂巢件位移并推动卡榫,进而解除伞杆的定位状态,让弹性元件带动伞杆收合,且伞杆于收合后以卡扣方式形成定位,除了达到两段式收合效果外,并可确保伞杆收合后,不会因伞具自身重力而拉开。
5.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其包含有伞杆以及控制组件,伞杆具有主杆,主杆上套设有伸缩杆,伸缩杆上套设有蜂巢件,主杆于远离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有握把,其特征在于:
6.该控制组件设置有解除装置、定位装置、弹性元件、控制器以及连动装置,解除装置具有定位于伸缩杆内的本体,且解除装置一侧凹设有定位空间,解除装置于定位空间内设置有定位件,定位装置设置于主杆内,弹性元件连接于解除装置与定位装置之间,控制器具有本体以及本体一侧固接的推动件,控制器的本体设置于主杆内,推动件设置于握把外侧,连动装置具有被动杆、作动杆、被动件以及作动件,被动杆一端连接于解除装置的定位件,另一端朝向控制器延伸,并使被动件连接于被动杆末端,作动杆一端连接于控制器的本体,另一端朝向解除装置延伸,并使作动件连接于作动杆末端,当蜂巢件定位于伸缩杆远离握把的一端时,伸缩杆会延伸于主杆一侧,使被动件与作动件相互靠近,当作动控制器时,控制器的本体会带动作动杆,使作动件带动被动件,让被动杆作动定位件解除蜂巢件的定
位状态,让弹性元件带动伸缩杆收合于主杆,使解除装置靠近于定位装置。
7.所述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其中:该连动装置的被动件具有被动部以及被动部一侧所延伸的被动定位部,作动件具有作动部以及作动部一侧所延伸的作动定位部,被动杆穿设于作动定位部,并连接于被动部,作动杆穿设于被动定位部,并连接于作动部。
8.所述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其中:该解除装置的定位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连动装置是在第一固定孔内设置有被动连接件,而被动杆一端连接于被动连接件。
9.所述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其中:该控制器的本体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连动装置是在第二固定孔内设置有作动连接件,而作动杆一端连接于作动连接件。
10.所述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其中:该解除装置的本体于靠近定位装置的侧方凹设有卡槽,定位装置具有本体以及本体靠近解除装置侧方所延伸的支臂,并于支臂一侧凸设有卡钩,且定位装置一侧设置有卡榫,当伸缩杆延伸于主杆一侧时,卡榫凸露于伸缩杆及主杆外部,使伸缩杆与主杆形成定位,当作动控制器使解除装置解除蜂巢件的定位状态,使解除装置靠近于定位装置时,卡钩卡合于卡槽,使伸缩杆收合于主杆后形成定位状态。
11.所述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其中:该主杆一侧设置有穿孔,定位装置的本体上所设置的卡榫由穿孔露出,而伸缩杆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孔,伸缩杆延伸于主杆一侧时,第一定位孔会正对于穿孔,让卡榫由第一定位孔露出,使伸缩杆与主杆形成定位。
12.所述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其中:该定位装置的本体一侧设置有容置槽,卡榫位于容置槽内,且卡榫一端与容置槽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13.所述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其中:该伸缩杆于远离握把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孔,而蜂巢件设置有容置槽,容置槽内设置有扣环,扣环设置有环体,环体内侧凸设有卡扣部,且环体外侧与容置槽底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当卡扣部正对于第二定位孔时,蜂巢件会与伸缩杆形成定位。
14.所述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其中:该解除装置的定位件上枢设有定位轮,且定位件与本体的定位空间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当推动件连动作动件作动时,连动装置会拉动定位件,使定位件于定位空间内位移,让定位轮将蜂巢件推离伸缩杆,使蜂巢件解除与伸缩杆的定位状态。
15.所述两折反向伞的连动装置改良结构,其中:该解除装置的定位件凹设有枢接空间,定位件于枢接空间两侧设置有枢接孔,定位轮具有推动轮部以及推动轮部两侧所延伸的轴部,轴部枢接于枢接孔内,并使推动轮部,抵靠于伸缩杆内壁。
16.本发明利用连动装置让伸缩杆于收合或展开时能够稳定的位移,避免连动装置于伞杆内发生卡住问题,导致伸缩杆无法顺的的收合或展开。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伞杆的立体外观图。
18.图2是本发明伞杆的立体分解图。
19.图3是本发明控制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20.图4是本发明控制组件又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21.图5是本发明握把及控制器的剖面图。
22.图6是本发明扣环的立体外观图。
23.图7是本发明蜂巢件于定位时的剖面图。
24.图8是本发明蜂巢件解除伸缩杆定位状态的示意图。
25.图9是本发明的蜂巢件位移至伸缩杆末端的示意图。
26.图10是图9的a部分放大图。
27.图11是本发明的解除装置与定位装置的示意图。
28.图12是本发明的解除装置与定位装置形成定位的示意图。
29.图13是图12的b部分的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伞杆;11-主杆;111-穿孔;112-镂空部;12-伸缩杆;121-第一定位孔;122-第二定位孔;13-握把;14-蜂巢件;141-容置槽;142-扣环;1421-环体;1422-卡扣部;1423-弹性件;3-控制组件;31-解除装置;311-本体;3111-定位空间;3112-卡槽;312-定位件;3121-枢接空间;3122-枢接孔;3123-第一固定孔;313-定位轮;3131-推动轮部;3132-轴部;314-弹性元件;32-定位装置;321-本体;3211-容置槽;3212-支臂;3213-卡钩;322-卡榫;323-弹性件;33-弹性元件;34-控制器;341-本体;3411-第二固定孔;342-推动件;343-限位孔;35-连动装置;351-被动杆;352-作动杆;353-被动件;3531-被动部;3532-定位部;354-作动件;3541-作动部;3542-定位部;355-被动连接件;356-作动连接件;4-插销;5-锁固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31.请参阅图1至图5与图9至图11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的两折反向伞,其包含有伞杆1及控制组件3。
32.该伞杆1具有主杆11,主杆11上套设有伸缩杆12,伸缩杆12上套设有蜂巢件14,主杆11于远离伸缩杆12的另一端连接有握把13。
33.上述主杆11一侧设置有穿孔111,且主杆11于远离穿孔111的另一端设置有镂空部112,伸缩杆12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21,且伸缩杆12于远离握把1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孔122。
34.该控制组件3设置有解除装置31、定位装置32、弹性元件33、控制器34以及连动装置35,解除装置31系以插销4固定于伸缩杆12内,定位装置32系以插销4固定于主杆11内,且定位装置32一侧设置有卡榫322,弹性元件33连接于解除装置31与定位装置32之间,控制器34设置于握把13。
35.上述解除装置31设置有本体311、定位件312以及定位轮313,本体311位于伸缩杆12内,本体311一侧凹设有定位空间3111,本体311于靠近定位装置32的侧方凹设有卡槽3112,定位件312位于定位空间3111内,定位件312凹设有枢接空间3121,定位件312于枢接空间3121两侧设置有枢接孔3122,定位轮313具有推动轮部3131以及推动轮部3131两侧所延伸的轴部3132,轴部3132枢接于枢接孔3122内,并使推动轮部3131,抵靠于伸缩杆12内壁,且定位件312与本体311的定位空间3111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314,且定位件31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3123。
36.上述定位装置32设置有本体321与卡榫322,本体321定位于主杆11内,本体321靠
近解除装置31侧方所延伸的支臂3212,并于支臂3212一侧凸设有卡钩3213,本体321一侧设置有容置槽3211,卡榫322位于容置槽3211内,且卡榫322一端与容置槽321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323,供卡榫322由主杆11的穿孔111露出于主杆11外部。
37.上述控制器34具有本体341以及推动件342,本体341设置于主杆11内,并设置有第二固定孔3411,且本体341于正对于镂空部112的位置凹设有限位孔343,推动件342设置于握把13外侧,且推动件342系以锁固元件5穿过镂空部112并固接于本体341一侧,锁固元件5末端系固定于控制器34本体341的限位孔343内,使本体341可于主杆11内滑动,且受锁固元件5所限位。
38.上述连动装置35具有被动杆351、作动杆352、被动件353、作动件354、被动连接件355与作动连接件356,被动件353与被动连接件355连接于被动杆351两端,作动件354与作动连接件356连接于作动杆352两端,而被动连接件355系固定于解除装置31的第一固定孔3113,使被动件353靠近于控制器34,作动连接件356系固定于控制器34的第二固定孔3411,使作动件354靠近于解除装置31;再者,被动件353具有被动部3531以及被动部3531一侧所延伸的被动定位部3532,作动件354具有作动部3541以及作动部3541一侧所延伸的作动定位部3542,被动杆351穿设于作动定位部3542,并连接于被动部3531,作动杆352穿设于被动定位部3532,并连接于作动部3541。
39.当蜂巢件14定位于伸缩杆12远离握把13的另一端时,伸缩杆12会延伸于主杆11一侧,使第一定位孔121正对于穿孔111,让卡榫322由第一定位孔121露出于伸缩杆12外部,使伸缩杆12与主杆11形成定位,此时位于伸缩杆12内的解除装置31会拉动弹性元件33,使弹性元件33呈被拉伸的状态,此时,由于解除装置31远离控制器34,而让连动装置35的被动件353与作动件354相互靠近,且凭借被动杆351穿设于作动定位部3542以及作动杆352穿设于被动定位部3532,让被动件353与作动件354能稳定的相互靠近或远离。
40.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于图中可清楚看出,该伞杆1的蜂巢件14设置有容置槽141,容置槽141内设置有扣环142,扣环142设置有环体1421,环体1421内侧凸设有卡扣部1422,且环体1421外侧与容置槽141底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423,当卡扣部1422正对于第二定位孔122时,蜂巢件14会与伸缩杆12形成定位。
41.请参阅图5、图7、图8与图11所示,于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控制器34的推动件342向下推动时,会带动控制器34的本体341向下滑动,让作动件354拉动被动件353,使被动杆351拉动定位件312位移,使定位轮313的推动轮部3131将蜂巢件14的卡扣部1422推离伸缩杆12的第二定位孔122,使蜂巢件14解除定位状态,而当使用者松开推动件342使推动件342复位后,弹性元件314即会带动定位件312复位。
42.请参阅图9至图13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蜂巢件14解除与伸缩杆12的定位状态时,并靠近伸缩杆12末端时,会将露出于伸缩杆12外部的卡榫322由第一定位孔121压入主杆11的穿孔111内,以解除伸缩杆12与主杆11的定位状态,此时控制组件3的弹性元件33会收缩,并拉动解除装置31靠近定位装置32,使伸缩杆12收合于主杆11,并让卡钩3213卡合于卡槽3112,使伸缩杆12收合于主杆11后形成定位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