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温热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39951发布日期:2020-11-06 16:38阅读:99来源:国知局
蒸汽温热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6月10日、申请号为201580080790.1、发明名称为蒸汽温热口罩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温热口罩。



背景技术:

已知口罩通过覆盖口及鼻来遮挡外部空气中的粉尘、花粉等,从而有预防过敏性鼻炎、感冒等的效果。近年来,覆盖口及鼻的口罩的功能多样化,开发有各种口罩。其中,正在研究通过在口罩中加入发热体,对其赋予加温鼻或脸颊的功能,从而提升口罩的效果。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设置有加温片材或保温片材的口罩。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自口罩主体部的垂直中心线向左右分开的位置设置有发热体的口罩。进一步,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口罩内侧收容产生水蒸气的发热体,通过所产生的水蒸气使发热体膨胀而紧贴于鼻的鼻部温热用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021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3606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738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蒸汽温热口罩(第1发明),其具备:

口罩,其具备在佩戴时覆盖佩戴者的鼻及口的口罩主体部、及设置于所述口罩主体部的左右两端的一对挂耳部;及

水蒸气产生体,其位于所述口罩主体部,

相对于所述口罩主体部的所述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所述水蒸气产生体所占的面积的比率为30%以上且80%以下,

所述水蒸气产生体在内部收容水蒸气产生部,

所述水蒸气产生体在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所述佩戴者侧的面上具备第1片材,且在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与佩戴者侧的所述面相反侧的面上具备第2片材,

所述第1片材的透气度为7000秒/100ml以下,

所述第2片材的透气度超过8000秒/100ml。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蒸汽温热口罩(第2发明),其具备:

口罩,其具备在佩戴时覆盖佩戴者的鼻及口的口罩主体部、及设置于所述口罩主体部的左右两端的一对挂耳部;及

水蒸气产生体,其位于所述口罩主体部,

相对于所述口罩主体部的所述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所述水蒸气产生体所占的面积的比率为30%以上且80%以下,

所述水蒸气产生体在内部收容水蒸气产生部,

所述水蒸气产生体在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所述佩戴者侧的面上具备第1片材,且在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与佩戴者侧的所述面相反侧的面上具备第2片材,

所述第2片材的透气度为250秒/100ml以上且8000秒/100ml以下,

所述第1片材的透气度相对于所述第2片材的透气度为20%以下。

附图说明

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以下叙述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及其附带的以下的附图而进一步阐明。

图1是表示蒸汽温热口罩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蒸汽温热口罩的使用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自佩戴者侧的面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口罩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自上表面(佩戴者的眼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口罩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5是自佩戴者侧的面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口罩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6是自佩戴者侧的面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口罩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的口罩中安装水蒸气产生体前自佩戴者侧的面观察的局部俯视图。

图8是自上表面(佩戴者的眼侧)观察第3实施方式中的口罩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水蒸气产生体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透气阻力测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测定水蒸气产生量的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者们对可以使人轻松地呼吸,在口罩内积极地产生经加温的水蒸气,使人吸入口罩内的绝对湿度提高后的空气,由此提升润湿喉或鼻的粘膜的效果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本发明者们对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如专利文献1的具有发热功能的口罩由于目的在于加温而并非积极地产生蒸汽,因此,无法充分提高口罩内的绝对湿度。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记载有发热体产生水蒸气,但是设置发热体的区域的面积相对于口罩面的面积的比率较低,有无法获得充分的发热效果及水蒸气产生效果的倾向。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也记载有发热体产生水蒸气。然而,被设计成:将设置于发热体的与佩戴者侧相反侧的片材的透气性设定得较高,对发热体积极地导入空气中的氧气,促进氧化反应,通过所产生的水蒸气使发热体膨胀。由此,使口罩以柔软的触感紧贴在脸颊部或鼻部而消除间隙,并没有提高口罩内部的绝对湿度。

进一步,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对肌肤供给大量水蒸气的水蒸气产生用具,也公开有作为蒸汽口罩的使用方法。然而,存在设置发热体的区域的面积相对于口罩主体部的面积的比率较高的倾向,另外,由于口罩主体部的基重较高而透气性较低,因此,在长时间佩戴时会感到憋闷,在该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因此,可知对于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技术,在解决可以使人轻松地呼吸,在口罩内积极地产生经加温的水蒸气,使人吸入口罩内的绝对湿度提高后的空气,由此提升润湿喉或鼻的粘膜的效果的方面均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者们对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采用口罩主体部中水蒸气产生体所占的面积比率、及采用了特定的片材结构的水蒸气产生体的结构,从而可以提供一种可以使人轻松地呼吸,可以在口罩内积极地产生经加温的水蒸气,提高口罩内的绝对湿度,并且提升喉或鼻的粘膜的湿润感的蒸汽温热口罩。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使人轻松地呼吸,在口罩内积极地产生经加温的水蒸气,提高口罩内的绝对湿度,并且提升喉或鼻的粘膜的湿润感的蒸汽温热口罩。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再者,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以上至以下。

另外,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要素只要不损害发明的效果,则也可以适当组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等的透气度可以如下进行测量。

透气度是根据jisp8117(2009年修订版)测得的值,定义为在固定的压力下100ml的空气通过6.42cm2的面积的时间。因此,透气度的数值较大则意味着空气通过花费时间较长、即透气性较低。相反地,透气度的数值较小则意味着透气性较高。如此,透气度的数值的大小与透气性的高低表现出相反的关系。透气度可以通过王研式透气度计进行测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该透气度成为30000秒/100ml以上的视为“难透气”,将成为80000秒/100ml以上的视为“不透气”。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蒸汽温热口罩为以下所示的口罩。

一种蒸汽温热口罩,其具备:

口罩,其具备在佩戴时覆盖佩戴者的鼻及口的口罩主体部、及设置于所述口罩主体部的左右两端的一对挂耳部;及

水蒸气产生体,其位于所述口罩主体部,

相对于所述口罩主体部的所述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所述水蒸气产生体所占的面积的比率为30%以上且80%以下,

所述水蒸气产生体在内部收容水蒸气产生部,

所述水蒸气产生体在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所述佩戴者侧的面上具备第1片材,且在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与佩戴者侧的所述面相反侧的面上具备第2片材,

所述第1片材的透气度为7000秒/100ml以下,

所述第2片材的透气度超过8000秒/100ml。

图1是表示蒸汽温热口罩10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蒸汽温热口罩100是将口罩110与水蒸气产生体120组合而成的。图2是表示蒸汽温热口罩100的使用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是自佩戴者侧的面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口罩11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自上表面(佩戴者的眼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口罩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汽温热口罩100记载为口罩110与水蒸气产生体120分离,并且可以在收容体104中取放该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口罩,但蒸汽温热口罩100也可以为在口罩110的收容体104内部封入有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口罩。

[口罩]

如图1、2所示,口罩110具备在佩戴时覆盖鼻及口的口罩主体部101、及设置于该口罩主体部101的左右两端的一对挂耳部102。

在本实施方式中,口罩110表示为在对应于佩戴者的鼻梁的位置具有折叠线103的口罩,但也可以根据用途等而制成不具有该折叠线103的平坦形状的口罩110。

以下,以具有该折叠线103的口罩为例对口罩110的形状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口罩主体部101为片状,更具体而言,由一片片材形成,且相对于折叠线103呈左右对称地折叠。使用前,口罩主体部101成为沿折叠线103山折而被折叠为平面状的状态。

如图1、2所示,折叠线103为鼻部成为凸部的大致圆弧状,上部与下部贴合。口罩主体部101是自与折叠线103相反侧的边打开,以片材被重叠的内侧的面成为佩戴者侧的面的方式被佩戴。折叠线103在佩戴口罩110时向口罩主体部101的前方突出。若存在折叠线103,则口罩主体部101的上部沿鼻的形状而紧贴,因此难以产生间隙,可以提高加温加湿效果,从该方面出发优选。

形成口罩主体部101的一片片材可以为单一结构(即1层(ply)),或也可以为层叠多片片材而成的一体结构(即多层)。通过使用多片片材,从而可以对各片材赋予单独的功能,由此可以对覆盖部赋予各种功能,从该方面出发优选。在使用多片片材的情况下,各片材彼此可以为整面接合的层压状态,也可以为片材间分离的状态。另外,在各片材间分离的状态的情况下,各片材彼此的接合可以沿覆盖部的形状而密封各片材的边缘,也可以仅通过点密封而接合边缘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4所示,对口罩主体部101为单一结构的例子进行说明。

口罩主体部101的材料可以使用在口罩的技术领域中一直以来使用的材料,只要是具有一定的透气性的则对其种类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无纺布或纱布等纤维片材,自加工的容易度或经济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无纺布。作为无纺布的纤维原材料,例如优选由选自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pe(聚乙烯)、pp(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烃;人造丝;棉等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纤维构成。另外,作为无纺布,可以使用利用上述1种或2种以上的原材料的纤维,通过热风法、纺粘法、针刺法、熔喷法、梳棉法(cardmethod)、热熔法、水刺法、溶剂粘接法等而制得的无纺布。

从使自水蒸气产生体120产生的水蒸气滞留于口罩110内的观点、及使呼吸轻松的观点出发,口罩主体部101优选具有适度的透气阻力。

具体而言,口罩主体部101的透气阻力优选为5pa以上,更优选为20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pa以上。另外,口罩主体部101的透气阻力优选为200pa以下,更优选为190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0pa以下。

另外,口罩主体部101的透气阻力优选为5pa以上且200pa以下,更优选为20pa以上且190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pa以上且180pa以下。再者,在口罩主体部101的结构为多层时,成为在将多片片材全部重叠的状态下测定的透气阻力。

口罩主体部101的透气阻力可以如下方式进行测定。

如图10所示,在口罩测试机mts-2(柴田科学公司制造)的透气阻力评价装置主体70上部,配置从口罩主体部101的片材材料切出3.5~5cm见方的尺寸所得到的片材101a,通过片材固定用夹具71无遗漏地固定。测定是以试验面积7cm2(内径30mm)、试验流量10l/min.进行10秒钟,根据向片材101a的空气流入侧(入口侧)与空气流出侧(出口侧)的压差而求出透气阻力。

关于口罩主体部101的基重,从防止透视口罩110的内部的观点或平衡性良好地提高保温性、柔软性、厚度、片材强度的观点出发,基重优选为5g/m2以上,更优选为1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上,另外,优选为200g/m2以下,更优选为15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0g/m2以下。另外,基重优选为5g/m2以上且200g/m2以下,更优选为10g/m2以上且15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上且120g/m2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汽温热口罩100具备水蒸气产生体120。水蒸气产生体120可以内置于口罩主体部101中,另外,也可以在口罩主体部101具有固定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固定机构,在使用时固定该水蒸气产生体120来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使用时固定的情况。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口罩主体部101通过密封部分107而在佩戴者侧的面设置有收容体104。收容体104取放自如地收容水蒸气产生体120。由此,可以通过在使用口罩110后,将水蒸气产生体120替换为使用前的水蒸气产生体,从而重复多次使用口罩110。

作为收容体104的形成方法,例如可以如图3所示,通过包围沿横向排列的2个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除上部以外的外周的密封部分107a而形成。具体而言,可以列举:在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上重叠构成收容体104的片材,通过热熔等而将图3所示的密封部分107a密封的方法;或在制作口罩主体部101时,重叠构成收容体104的片材,将口罩主体部101垂直中心部的折叠线103的部分密封,其后将图3所示的密封部分107a密封的方法等。由此,可以形成能够自口罩主体101的上方插入水蒸气产生体120的袋状的收容体104。

另外,收容体104的形成方法并不限定于此。图5、图6是自佩戴者侧的面观察第1实施方式中的口罩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即,如图5、6所示,收容体104也可以通过密封部分107b、密封部分107c而形成,所述密封部分107b、密封部分107c在固定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下方的一部分的位置,将构成口罩主体部101的片材及构成收容体104的片材粘接。在图5中,示出了由沿口罩主体部101的中央部横向、且以与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下方相接的方式延伸的直线、及沿水蒸气产生体120的挂耳部102侧的侧面下部的一部分延伸的纵向的直线构成的密封部分107b。在图6中,示出了沿较口罩主体部101的中央部稍上方的横向、且沿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下部的形状而变形的直线状的密封部分107c。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可以在规定的位置将水蒸气产生体120固定于口罩主体部101,容易对佩戴者的鼻至脸颊的口罩110内的空间进行加温加湿的方面出发,优选收容体104被固定于口罩主体部101的折叠线103附近及口罩主体部101的上端部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体104在上端部或挂耳部102侧具有开口部以能够取放水蒸气产生体120,其他端部被固定于口罩主体部101。开口部的位置并无特别限定,只要在佩戴口罩110时水蒸气产生体120不露出于收容体104外即可。另外,收容体104的大小只要是可以收容水蒸气产生体120并且固定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位置的即可。

收容体104具有透气性,可以设为与口罩主体部101相同的材料。从防止过度发热,并且对口罩110内有效地赋予水蒸气产生体120所产生的加温加湿性能的观点出发,收容体104的透气阻力优选为1pa以上且100pa以下,更优选为1pa以上且50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pa以上且30pa以下。

挂耳部102成对使用,分别设置于口罩主体部101的长边方向(x方向)的左右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对挂耳部102是将如橡皮绳那样具有伸缩性的绳状材料形成于口罩主体部101的端部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使用与口罩主体部101成为一体的具有伸缩性的部件。

挂耳部102可以为与口罩主体部101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为不同的材料。

[水蒸气产生体]

水蒸气产生体120被安装于口罩主体部101。

本发明者们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将该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平面形状的面积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设定为特定比率,除此以外,对于该水蒸气产生体120,使用具有特定透气度的片材而构成,由此可以将适当产生的水蒸气滞留于口罩110内部,并且可以确保口罩110的透气性为不会使佩戴者憋闷的程度。

从可以在口罩使用时提高口罩110内部的绝对湿度的观点出发,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水蒸气产生体120所占的面积的比率为30%以上,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

另外,从作为口罩110确保适当的透气性的观点出发,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水蒸气产生体120所占的面积的比率为80%以下,优选为70%以下,更优选为65%以下。

从相同的观点出发,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水蒸气产生体120所占的面积的比率为30%以上且80%以下,优选为40%以上且70%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上且65%以下。

在此,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是指构成口罩主体部101的片材的整个区域,并且是指包含所具备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区域在内的面的整个区域,不包含挂耳部102。

更具体而言,在将口罩在中央部纵向折叠时,将垂直前端部方向上离连结上下最远的点的线(a线)最远的折叠线上的点设为口罩前端,是指通过该口罩前端的与所述a线平行的线(b线)至向挂耳方向平行离开7cm的线(c线)为止的部分。另外,在口罩前端的折叠部分是通过热封等密接的情况下,将该密封宽度部分的挂耳侧的端设为前端而测定距离。进一步,在褶型口罩的情况下,在将口罩上下撑开而将口罩中央部的折线部分撑开的状态下,左右对称地折叠而测定上述距离,此时自口罩前端至挂耳侧所残留的褶的折线部分不计入面积。

再者,即便在挂耳部102由纤维片材等构成的情况下,该区域也不计入该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

另一方面,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面积是指后述收容水蒸气产生部121的袋体122的平面形状的面积,并且是指也包含构成袋体的片材的密封部分在内的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蒸气产生体120被安装于口罩主体部101。对于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位置,从佩戴时在口罩主体部101的肌肤侧产生由鼻部与脸颊部之间的脸的凹处及水蒸气产生体120包围的空间,不抑制水蒸气产生而提高口罩110内的温度与绝对湿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如图1、2所示,左右对称地安装于口罩主体部101的折叠线103附近及口罩主体部101的上端附近。折叠线103附近及口罩主体部101的上端部附近不限定于与折叠线103及口罩主体部101的上端部相接的情况,而表示折叠线103及口罩主体部101的上端部的周围的区域,是安装于口罩主体部101的水蒸气产生体120覆盖佩戴者的鼻部的区域。另外,水蒸气产生体120也可以到达佩戴者的脸颊部,从佩戴时在口罩主体部101的肌肤侧产生由鼻部与脸颊部之间的脸的凹处及水蒸气产生体120包围的空间,不抑制水蒸气产生而提高口罩110内的温度与绝对湿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不仅仅覆盖脸颊部。

关于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位置,从佩戴口罩110时不抑制水蒸气产生而提高口罩110内的温度与绝对湿度的观点出发,在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鼻侧端部为直线状的情况下,该直线的两端距折叠线103的各最短距离的平均值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下,另外,在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鼻侧端部为曲线状的情况下,该曲线距折叠线103的最短距离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下。另外,关于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位置,从相同的观点出发,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上侧端部距口罩主体部101的上端部的最短距离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下。

另外,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平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以为圆形、多边形等。从制造效率、操作容易度、加温加湿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为长方形、大致正方形等四边形,从操作容易度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大致正方形。另外,在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鼻侧端部为直线状的情况下,优选口罩主体部101的折叠线103的与水蒸气产生体120相接的部分为直线状。

另外,从保持口罩的形状、提升口罩内部的绝对湿度的观点,防止因口罩伴随吸气贴附在鼻周边的肌肤而妨碍透气所导致的憋闷的观点出发,该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通过以下的条件测定的垂直方向的刚度值优选为30gf/60mm宽以上,更优选为60gf/60mm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gf/60mm宽以上。

另外,从使佩戴时的佩戴感良好的观点出发,该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垂直方向的刚度值优选为150gf/60mm宽以下,更优选为130gf/60mm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0gf/60mm宽以下。

另外,该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通过以下的条件测定的垂直方向的刚度值优选为30gf/60mm宽以上且150gf/60mm宽以下,更优选为60gf/60mm宽以上且130gf/60mm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gf/60mm宽以上且120gf/60mm宽以下。

[刚度值测定条件]

使用tensilon万能试验机(orientecrtc-1150a),以跨距间距离30mm支撑水蒸气产生体,通过宽度60mm、前端半径5mm的板状的按压部件,在试验片(水蒸气产生体)的中央部以十字头速度20mm/min施加负荷。将此时的峰值载荷(3次测量的平均值)设为刚度值。

再者,该测定可以将水蒸气产生体120本身设为测定样品,也可以将收容有该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口罩110设为测定样品。

如图9所示,水蒸气产生体120在内部收容有水蒸气产生部121。在本实施方式中,水蒸气产生体120具有水蒸气产生部121、及收容其的袋体122。袋体122在佩戴者侧(肌肤侧)的面上具备第1片材122a,且在与佩戴者侧(肌肤侧)的面相反侧的面上具备第2片材122b。

再者,水蒸气产生体120通过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反应,从而一边产生水蒸气一边发热。

在将水蒸气产生体120制成可以相对于口罩110装卸的方式的情况下,水蒸气产生体120在使用前装在阻氧袋中。

阻氧袋其整体具有氧气阻隔性,使水蒸气产生体120不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作为阻氧袋的氧气阻隔性的材料,例如,优选其氧气透过系数(astmd3985)为10cm3·mm/(m2·day·mpa)以下、特别是2cm3·mm/(m2·day·mpa)以下的材料。具体而言,可以列举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或聚丙烯腈等的膜、或在这样的膜上蒸镀陶瓷或铝等而成的膜等。

另外,在采用相对于口罩110封入水蒸气产生体120的方式的情况下,只要将该口罩110整体封入阻氧袋中,避免水蒸气产生体120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即可。

水蒸气产生部121可以采用各种形态。水蒸气产生部121例如可以为粉体的混合物、抄造片材等片状、或在基材上涂布分散液等而成的涂布片材的任一者。

水蒸气产生部121可以列举包含易氧化性金属、吸水剂、水、电解质、及其他根据需要的反应促进剂等的实施方式。

当水蒸气产生部121与空气接触时,其中包含的易氧化性金属发生氧化反应,从而产生热。通过该热从而水蒸气产生部121所包含的水被加热,成为规定温度的水蒸气,通过袋体122而释放至外部。水蒸气自袋体122中的透气性部位释放至外部。

易氧化性金属为产生氧化反应热的金属,例如可以列举选自铁、铝、锌、锰、镁、及钙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粉末或纤维。其中,从操作性、安全性、制造成本、保存性及稳定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铁粉。作为铁粉,例如可以列举选自还原铁粉及雾化铁粉中的1种或2种以上。

在易氧化性金属为粉末的情况下,从有效率地进行氧化反应的观点出发,其平均粒径优选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1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从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0μm以下。

进一步,从使涂布性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平均粒径为2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另外,从使对纤维状物等保水材料的固定性、反应的控制良好的观点出发,也优选使用含有粒径为0.1~150μm的粉末50质量%以上的易氧化性金属粉末。

再者,易氧化性金属的粒径是指粉体的形态下的最大长度,通过利用筛的分级、动态光散射法、激光衍射·散射法等来进行测定。

水蒸气产生部121中的易氧化性金属的含量以基重表示优选为100g/m2以上,更优选为200g/m2以上。另外,水蒸气产生部121中的易氧化性金属的含量以基重表示优选为3000g/m2以下,更优选为1600g/m2以下。

另外,优选为100g/m2以上且300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g/m2以上且1600g/m2以下。由此,可以使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发热温度上升至所期望的温度。

在此,易氧化性金属的含量可以通过依照jisp8128的灰分试验、或热重量测定器求出。此外,可以利用当施加外部磁场时发生磁化的性质,通过振动试样型磁化测定试验等来定量。

作为吸水剂,只要是可以保持水的则对其种类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列举选自碳成分、纤维状物、吸水性聚合物、及吸水性的粉体中的1种或2种以上。根据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形态而使用适当的吸水剂。

作为碳成分,可以使用具有保水能力、氧气供给能力、及催化能力的碳成分,例如可以使用选自活性碳、乙炔黑、及石墨中的1种或2种以上。其中,优选为活性碳,更优选为选自椰子壳碳、木粉碳、及泥碳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微细的粉末状物或小粒状物。其中,从获得良好的加温加湿效果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为木粉碳。

吸水剂优选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μm以上。另外,吸水剂优选平均粒径为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

另外,吸水剂优选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平均粒径为12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再者,吸水剂的平均粒径是指粉体的形态下的最大长度,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激光衍射法等进行测定。碳成分优选使用粉体状的形态的碳成分,也可以使用粉体状以外的形态的碳成分,例如也可以使用纤维状的形态的碳成分。

作为纤维状物,可以并无特别限制地使用天然或合成的纤维状物。

作为天然的纤维状物,例如可以列举棉、木棉、木浆、非木浆、花生蛋白纤维、玉米蛋白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甘露聚糖纤维、橡胶纤维、麻、马尼拉麻、剑麻、新西兰麻、罗布麻、棕榈、灯心草、麦秆等植物纤维。另外,可以列举羊毛、山羊毛、马海毛、山羊绒、羊驼毛、安哥拉毛、骆驼毛、骆马毛、丝绸、羽毛、羽绒、翎毛(feather)、藻酸纤维(alginfiber)、甲壳素纤维、酪蛋白纤维等动物纤维。进一步,可以列举石棉等矿物纤维。

另一方面,作为合成的纤维状物,例如可以列举人造丝、粘胶人造丝、铜氨纤维、醋酸纤维、三醋酸纤维、氧化醋酸纤维、普罗米克斯(promix)、氯化橡胶、盐酸橡胶等半合成纤维。另外,可以列举尼龙、芳族聚酰胺、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聚丙烯腈、丙烯酸、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氨酯等合成高分子纤维。进一步,也可以使用金属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这些纤维也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这些中,从与易氧化性金属或反应促进剂的固定性、水蒸气产生部121的柔软性、氧气透过性、片材形态的维持功能、制造成本等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木浆、棉、聚乙烯纤维、聚酯纤维。另外,木浆、棉具有将铁粉等固体物担载、固定化的功能。

作为吸水性聚合物,可以列举可以吸收、保持自重的20倍以上的液体的具有交联结构的亲水性聚合物等。

作为吸水性的粉体,可以列举选自蛭石、硅酸钙、锯屑、氧化铝、硅胶、及纸浆粉末中的1种或2种以上。

在水蒸气产生部121为片状的情况下,优选使用纤维状物作为吸水剂。其理由是由于纤维状物兼具作为保水材料的功能、及使水蒸气产生部121维持片材形态的功能。其结果,难以发生易氧化性金属的偏集,水蒸气产生部121其发热温度分布变得均匀。

在水蒸气产生部121为由粉体构成的混合物的情况下,优选使用高吸收性聚合物、蛭石、硅酸钙、硅胶、二氧化硅类多孔物质、氧化铝、木粉等作为吸水剂。

吸水剂的含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0.3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另外,吸水剂的含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1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份以下。

另外,吸水剂的含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0.3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且8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且60质量份以下。由此,在所得到的水蒸气产生体120中可以储存使氧化反应持续所必需的水分。另外,可以充分获得对水蒸气产生部121的氧气供给而获得发热效率较高的水蒸气产生体120。另外,可以将相对于所得到的发热量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热容量抑制得较小,因此,可以使发热温度上升变大,获得所期望的温度上升,从而促进发热反应。

再者,吸水剂的含量以基重表示优选为4g/m2以上且29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g/m2以上且160g/m2以下。由此,可以减薄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厚度,作为制品体积不过大,具有柔软性。例如,可以将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厚度设为0.1mm以上且2mm以下。

作为电解质,例如可以列举碱金属、碱土金属或过渡金属的硫酸盐、碳酸盐、氯化物或氢氧化物等。这些中,从导电性、化学稳定性、生产成本优异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碱金属、碱土金属或过渡金属的氯化物,特别优选使用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氯化亚铁、氯化铁。

水蒸气产生部121包含水。水可以来自电解质水溶液(例如碱金属、碱土金属等的水溶液),另外,也可以水单独添加至水蒸气产生部121,并无特别限定。

水蒸气产生部121中的水分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35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通过将水蒸气产生部121的水分量设为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为200质量份以下,从而水蒸气产生部121良好地发热,发热温度的上升变快(升温时间变快)。另外,通过将水蒸气产生部121的水分量设为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为35质量份以上,可以确保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发热反应所必需的水分量,可以使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发热反应良好地持续。

如此,通过将水蒸气产生部121的水分量设为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为35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从而可以制成良好的发热状态的水蒸气产生部121。即,水蒸气产生部121的水分量影响发热速度。通过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将水分量设为35质量份以上且200质量份以下,从而而良好地进行发热,发热温度的上升变快,使发热温度持续。

从相同的观点出发,水蒸气产生部121的水分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更优选为40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上。另外,水蒸气产生部121的水分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2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5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质量份以下。

另外,水蒸气产生部121的水分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更优选为40质量份以上且15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上且80质量份以下。

水蒸气产生部121除了上述各成分以外,也可以包含增粘剂、表面活性剂、药剂、凝聚剂、着色剂、纸力增强剂、ph值调节剂(例如磷酸三钾等)、疏松剂(bulkingagent)等。

作为增粘剂,可以使用吸收水分并使稠度增大、或赋予触变性的物质,可以使用选自海藻酸钠等海藻酸盐、阿拉伯胶、黄蓍胶、刺槐豆胶、瓜尔胶、角叉菜胶、琼脂、黄原胶等多糖类系增粘剂;糊精、α化淀粉、加工用淀粉等淀粉系增粘剂;羧甲基纤维素、乙酸乙酯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或羟丙基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系增粘剂;聚乙烯醇(pva)等增粘剂;硬脂酸盐等金属皂系增粘剂;膨润土等矿物系增粘剂等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其中,从使水蒸气产生部121中的水分量维持在一定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多糖类系增粘剂,优选为黄原胶。

在水蒸气产生部121为涂布片材的情况下,从涂布容易度的方面出发,增粘剂的含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0.2质量份以上。另外,增粘剂的含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5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4质量份以下。而且,增粘剂的含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且5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2质量份以上且4质量份以下。

另外,在水蒸气产生部121为片状的情况下,优选形成有多个孔及/或切口。由此,即便片状的水蒸气产生部121较薄,也可以获得充分高的发热特性,获得所期望的水蒸气释放特性。从获得充分的发热特性出发,该孔的面积优选为0.01~10mm2,特别优选为0.1~8mm2。基于相同的理由,孔在片状的水蒸气产生部121优选形成有0.1~20个/cm2,特别优选形成有1~15个/cm2。孔的形状例如可以列举圆形、矩形、多边形、椭圆形、长圆形或这些的2种以上的组合等。另一方面,在形成切口的情况下,其长度优选设定为1~50mm,特别优选设定为5~30mm。

水蒸气产生部121被收容于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具备第1片材122a及第2片材122b的袋体122中。即,水蒸气产生体120包含第1片材122a及第2片材122b而构成,通过将这些第1片材122a与第2片材122b的周缘部优选密闭接合,从而构成袋体122。第1片材122a与第2片材122b的周缘部以外的区域为非接合区域,在非接合区域内配置水蒸气产生部1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该水蒸气产生部121采用以下的结构。

即,在水蒸气产生体120中,在水蒸气产生部121的佩戴者侧的面配置第1片材122a,该第1片材122a的透气度为7000秒/100ml以下,另外,在水蒸气产生部121的与佩戴者侧的面相反侧的面上配置第2片材122b,该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超过8000秒/100ml。

以下对这些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位于佩戴者侧的面成为第1片材122a。

在此,第1片材122a的透气度为7000秒/100ml以下。从保持由水蒸气产生体120与鼻部及脸颊部之间的脸的凹处所包围的空间,确保透气性,并且使来自水蒸气产生体120的水蒸气容易大量释放至袋体122外部的观点出发,第1片材122a的透气度优选为5000秒/100ml以下,更优选为2500秒/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秒/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0秒/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秒/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秒/100ml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秒/100ml。

作为具有这样的透气度的第1片材122a,例如优选使用具有透湿性但不具有透水性的合成树脂制的多孔性片材。具体而言,可以使用使聚乙烯含有碳酸钙等并拉伸而成的膜。在使用该多孔性片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多孔性片材的外表面层压以选自针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及纺粘无纺布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无纺布为代表的各种纤维片材,从而提高第1片材122a的质感。

另外,第1片材122a只要满足上述的透气度,则其一部分也可以为不具有透气性的不透气性片材。

第2片材122b的一部分可以为具有透气性的透气性片材,也可以为不具有透气性的不透气性片材,作为整体采用透气性较低的片材。具体而言,作为该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采用超过8000秒/100ml的条件,从可以有效地对口罩主体部101内进行稳定地加温加湿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不透气性片材。

第2片材122b只要满足上述的透气度,则也可以根据用途为一层或多层的合成树脂制的膜,或者在该一层或多层的合成树脂制的膜的外表面层压以选自针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及纺粘无纺布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无纺布为代表的各种纤维片材,从而提高第2片材122b的质感。具体而言,使用由聚乙烯膜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构成的2层膜、由聚乙烯膜及无纺布构成的层压膜、由聚乙烯膜及纸浆片材构成的层压膜等,特别更优选为由聚乙烯膜及纸浆片材构成的层压膜。

第2片材122b只要满足上述的透气度的值,则可以使用与第1片材122a相同的原材料,或可以使用不同的原材料。

另外,第2片材122b的透气性优选为10000秒/100ml以上,更优选设定为30000秒/100ml以上,更优选设定为80000秒/100ml以上。通过这样设定第2片材122b的透气性,从而可以使水蒸气产生部121中产生的蒸汽高效率地自第1片材122a侧释放,可以抑制水蒸气产生体120的膨胀。

其中,从使易氧化性金属的氧化反应良好,容易自第1片材122a侧产生大量水蒸气的观点出发,特别更优选将第1片材122a的透气度设为2500秒/100ml以下,且将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设为80000秒/100ml以上。

在该情况下,在水蒸气产生部121的与位于佩戴者侧的面相反侧的面上、即在从水蒸气产生部121至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与佩戴者相反侧的最外层之间配置不透气性或难透气性的片材、更优选为不透气性的片材。由此,可以抑制通过水蒸气产生部121产生的水蒸气泄漏至口罩110的外部,对口罩110内部、即佩戴者侧赋予水蒸气。

以下,对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制造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水蒸气产生部121例如为片状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本申请人的先前申请案即日本特开2003-102761号公报所记载的湿式抄造法、或使用了模压涂布机的挤压法。在该情况下,首先,通过湿纸抄造法形成包含易氧化性金属、吸水剂及反应促进剂的成形片材,并对该成形片材添加电解质水溶液,由此可以获得片状的水蒸气产生部121。所得到的片状的水蒸气产生部121可以使用1片,或者也可以重叠多片使用。或者也可以将1片水蒸气产生部121折叠,将折叠后的多片水蒸气产生部121重叠来使用。

在水蒸气产生部121由粉体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将构成材料均匀地混合,可以获得粉体的水蒸气产生部121。更具体而言,首先,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等吸水剂与易氧化性金属均匀地混合,在其中添加电解质水溶液,使易氧化性金属附着在吸水剂的表面。其后,通过添加作为剩余材料的反应促进剂等,从而可以制备水蒸气产生部121。通过如此制备水蒸气产生部121,从而氧化反应的开始时间变快,每单位时间的水蒸气的蒸散量容易成为最大。

另外,在水蒸气产生部121由涂布片材构成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通过本申请人的先前的申请即日本特开2013-146554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在保水片材涂布发热粉体水分散液,将具备发热层及保水片材的发热物的连续长条物裁断为任意大小而得到。水蒸气产生部121可以是1片,也可以以层叠多片的多层状态收容。

在此,以下对水蒸气产生部121由涂布片材构成的情况下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水蒸气产生部121在基材层121b与保水片材121c之间具有水蒸气产生层121a。水蒸气产生层121a与保水片材121c直接接触。水蒸气产生体120在具有第1片材122a及第2片材122b的袋体122内具备水蒸气产生部121,以使保水片材121c侧、即第1片材122a侧位于佩戴者的肌肤侧,使基材层121b配置于第2片材122b侧。由此,可以将来自水蒸气产生部121的蒸气从第1片材122a中高效率地排出。

再者,水蒸气产生层121a可以设置于保水片材121c的一面,也可以以夹于保水片材121c及基材层121b中的形式设置。在图9中,示出水蒸气产生层121a以夹于保水片材121c与基材层121b中的形式设置的例子。

保水片材121c含有水。水的含量例如可以设为该保水片材121c的最大吸水量的10质量%以上且45质量%以下。

保水片材121c的最大吸水量可以以如下的方式算出。

测定将保水片材121c切割为25cm2的尺寸后的质量(w0)后,浸渍于5质量%的氯化钠水溶液中5分钟。以镊子取出,在空气中垂吊放置1分钟使多余的水分滴落后,测定质量(w1),通过下述式子算出最大吸水量(wmax)。

wmax=w1-w0

另外,保水片材121c中所含的水分量以基重表示优选为50~350g/m2,进一步更优选为180~260g/m2。由于保水片材121c中所含的水分量成为水蒸气产生源,因此,通过将保水片材121c所包含的水分量以基重表示优选设为50g/m2以上,可以确保良好的蒸汽产生量。另外,保水片材121c会因吸水而产生透气阻力(因吸水膨胀而与干燥时相比透气性下降)。因此,通过以基重表示优选设为350g/m2以下,可以使蒸气容易自保水片材121c释放,而且由于充分确保向水蒸气产生层121a的透气性,因此,可以充分获得氧气供给,并且获得发热效率较高的水蒸气产生体120。

另外,保水片材121c的透气度以包含水分的状态的透气度计优选为500秒/100ml以下,若考虑到透气性、及蒸气的透过容易度,则更优选为300秒/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秒/100ml以下。

再者,包含水分的状态(即,水分量为该保水片材121c的最大吸水量的15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的透气度下限值例如为1秒/100ml。

在此,作为保水片材121c,使用能够吸收保持水分,且具有柔软性的片材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以纤维为原料的纸、无纺布、织物、编织物等纤维片材。另外,可以列举海绵等多孔体等。作为上述纤维,例如可以列举以植物纤维或动物纤维等天然纤维为主成分的纤维或以化学纤维为主成分的纤维。作为植物纤维,例如可以列举选自棉、木棉、木浆、非木浆、花生蛋白纤维、玉米蛋白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甘露聚糖纤维、橡胶纤维、麻、马尼拉麻、剑麻、新西兰麻、罗布麻、棕榈、灯心草、麦秆中的1种或2种以上。作为动物纤维,例如可以列举选自羊毛、山羊毛、马海毛、山羊绒、羊驼毛、安哥拉毛、骆驼毛、骆马毛、丝绸、羽毛、羽绒、翎毛、藻酸纤维、甲壳素纤维、酪蛋白纤维中的1种或2种以上。作为化学纤维,例如可以使用选自人造丝、醋酸纤维素、纤维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

其中,作为保水片材121c,优选含有由上述纤维构成的纤维材料、及吸水性的聚合物。

作为吸水性聚合物,优选使用可以吸收、保持自重的20倍以上的液体且可以凝胶化的水凝胶材料,从而可以将保水片材121c所包含的水的含量维持为保水片材121c的最大吸水量的15~30质量%。

作为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形状,可以列举球状、块状、葡萄串状、纤维状等。

另外,从制造时的操作容易度的观点出发,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10μm以上。另外,从吸水速度的观点出发,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粒径优选为10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0μm以下。

另外,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再者,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粒径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激光衍射法等进行测定。

作为吸水性聚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选自淀粉、交联羧甲基化纤维素、丙烯酸或丙烯酸碱金属盐的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盐以及聚丙烯酸盐接枝聚合物中的1种或2种以上。其中,优选使用丙烯酸或丙烯酸碱金属盐的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盐以及聚丙烯酸盐接枝聚合物。

基材层121b设置于水蒸气产生层121a的与保水片材121c相反侧的表面。基材层121b与水蒸气产生层121a直接接触,覆盖水蒸气产生层121a。该基材层121b优选为不透气性或难透气性的片材,例如优选使用树脂片材。通过设为不透气性或难透气性的片材(50000秒/100ml以上,优选为80000秒/100ml以上),不仅可以使蒸汽自保水片材121c侧更确实地释放,而且可以防止气化热被基材层121b侧夺走。

作为基材层121b,例如可以列举合成树脂膜,并且可以列举聚乙烯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等。

再者,在将保水片材121c形成于水蒸气产生层121a上,且不设置基材层121b的情况下,有水蒸气产生部121与第2片材122b直接接触的可能性,因此,优选第2片材122b设为具有耐水性的片材。

从对口罩佩戴者赋予适度的蒸汽感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水蒸气产生量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整体,优选为30mg/单元·10min以上,更优选为50mg/单元·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0mg/单元·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0mg/单元·10min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00mg/单元·10min以上。

另外,从抑止口罩中的结露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水蒸气产生量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整体,优选为1200mg/单元·10min以下,更优选为1000mg/单元·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0mg/单元·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0mg/单元·10min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00mg/单元·10min以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水蒸气产生量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整体,优选为30mg/单元·10min以上且1200mg/单元·10min以下,更优选为50mg/单元·10min以上且1000mg/单元·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0mg/单元·10min以上且800mg/单元·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0mg/单元·10min以上且700mg/单元·10min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00mg/单元·10min以上且500mg/单元·10min以下。

另外,从对口罩佩戴者赋予适度的蒸汽感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每单位面积的水蒸气产生量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整体,优选为1mg/cm2·10min以上,更优选为1.5mg/cm2·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mg/cm2·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mg/cm2·10min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9mg/cm2·10min以上。

另外,从抑止口罩中的结露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每单位面积的水蒸气产生量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整体,优选为20mg/cm2·10min以下,更优选为18mg/cm2·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mg/cm2·10min以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每单位面积的水蒸气产生量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整体,优选为1mg/cm2·10min以上且20mg/cm2·10min以下,更优选为1.5mg/cm2·10min以上且18mg/cm2·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g/cm2·10min以上且15mg/cm2·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mg/cm2·10min以上且15mg/cm2·10min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9mg/cm2·10min以上且15mg/cm2·10min以下。

[水蒸气产生量测定法]

在此,水蒸气产生体120或蒸汽温热口罩100的水蒸气产生量是使用图11所示的装置30,以如下方式测得的数值。图11所示的装置30由铝制的测定室(容积2.1l)31、使除湿空气(湿度小于2%,流量2.1l/分钟)流入测定室31的下部的流入路32、使空气自测定室31的上部流出的流出路33、设置于流入路32的入口温湿度计34与入口流量计35、设置于流出路33的出口温湿度计36与出口流量计37、及设置于测定室31内的温度计(热敏电阻)38构成。作为温度计38,使用温度分辨率为0.01℃左右的温度计。

水蒸气产生体120或蒸汽温热口罩100的位于肌肤侧的面的表面温度的测定是在测定环境温度30℃(30±1℃)下,将水蒸气产生体120从阻氧袋中取出,使水蒸气产生体120或蒸汽温热口罩100的位于肌肤侧的面、即水蒸气释放面向上,载置于测定室31,将装有金属球(4.5g)的温度计38放置于其上进行测量。另外,在该状态下,自下部流入除湿空气,根据由入口温湿度计34与出口温湿度计36所测量的温度及湿度,求出空气流入测定室31前后的绝对湿度的差,进一步,根据由入口流量计35与出口流量计37所测量的流量,算出水蒸气产生体120或蒸汽温热口罩100所释放的水蒸气量。再者,本说明书中的水蒸气产生量是指以将水蒸气产生体120从阻氧袋中取出的时刻为起点至10分钟后测得的总量。

另外,从对口罩佩戴者赋予适度的蒸汽感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蒸汽温热口罩100的水蒸气产生量优选为60mg/10min以上,更优选为100mg/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0mg/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0mg/10min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600mg/10min以上。

另外,从抑止口罩中的结露的观点出发,本实施方式的蒸汽温热口罩100的水蒸气产生量优选为2000mg/10min以下,更优选为1400mg/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mg/10min以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蒸汽温热口罩100的水蒸气产生量优选为60mg/10min以上且2000mg/10min以下,更优选为100mg/10min以上且1400mg/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mg/10min以上且1000mg/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0mg/10min以上且1000mg/10min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600mg/10min以上且1000mg/10min以下。

接着,对蒸汽温热口罩100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

蒸汽温热口罩100是将上述口罩110与水蒸气产生体120组合而成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位于佩戴者侧的面以具有7000秒/100ml以下的透气度的片材覆盖,并且在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与位于佩戴者侧的面相反侧的面上配置有具有超过8000秒/100ml的透气度的片材。

即,通过将第1片材122a的透气度设为7000秒/100ml以下,并且将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设为超过8000秒/100ml,可以抑制由水蒸气产生部121产生的水蒸气泄漏至口罩110的外部,对口罩110内部、即佩戴者侧赋予水蒸气。

而且,通过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将水蒸气产生体120所占的面积的比率设定为30%以上且80%以下,可以不对佩戴者造成憋闷地提高口罩110内部的绝对湿度。

通过这些效果的协同效应,可以使人轻松地呼吸,可以在口罩内积极地产生经加温的水蒸气,提高口罩内的绝对湿度,从而可以提升加温加湿所产生的舒适感与喉或鼻的粘膜的湿润感。另外,通过这样的效果,减少因鼻塞等造成的不快感,由此获得使呼吸轻松、提高粘膜纤毛输送功能、促进异物排出功能的效果。

蒸汽温热口罩100例如以如下方式使用。

即,在口罩110与水蒸气产生体120分离的情况下,蒸汽温热口罩100是将阻氧袋开封取出水蒸气产生体120,将其固定于口罩110的规定的位置。口罩110是将各挂耳部102挂于佩戴者的耳上,将口罩主体部101以覆盖佩戴者的口与鼻的方式佩戴。

另外,在将水蒸气产生体120封入口罩110的收容体104中的情况下,通常,作为蒸汽温热口罩100整体被封入阻氧袋中。作为该情况下的使用方法,将该阻氧袋开封后,取出蒸汽温热口罩100,将各挂耳部102挂在佩戴者的耳上,将口罩主体部101以覆盖佩戴者的口与鼻的方式佩戴。

水蒸气产生体120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发热并且产生水蒸气。然后,口罩110内产生的水蒸气自佩戴者的口与鼻被吸入,可以缓和低温低湿环境所造成的咽喉、鼻的干燥感,减少鼻塞等所造成的不快感,获得放松效果,使人感到舒适。另外,也引发入睡感。进一步,由于鼻腔的粘膜被加温加湿,因此,异物排出功能提高,可以期待预防感冒等的效果。

另外,唇部分由于角质层较薄,因此对温度敏感,容易因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发热接触到唇部分而过于敏感地感觉到热,相对于此,通过对鼻的侧面部分进行加温可以抑制该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为佩戴者带来舒适的蒸汽的观点出发,蒸汽温热口罩100使用中口罩内的绝对湿度的最大值优选为12g/m3以上,更优选为13g/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g/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g/m3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25g/m3以上。

另外,从防止口罩内的结露的观点出发,蒸汽温热口罩100使用中口罩内的绝对湿度的最大值优选为50g/m3以下,更优选为45g/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g/m3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5g/m3以下。

另外,蒸汽温热口罩100使用中口罩内的绝对湿度的最大值优选为12g/m3以上且50g/m3以下,更优选为13g/m3以上且45g/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g/m3以上且40g/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g/m3以上且35g/m3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25g/m3以上且35g/m3以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为佩戴者带来舒适的蒸汽的观点出发,蒸汽温热口罩100使用中口罩内的绝对湿度的平均值优选为11.7g/m3以上,更优选为12g/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g/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g/m3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9g/m3以上。

另外,从防止口罩内的结露的观点出发,蒸汽温热口罩100使用中口罩内的绝对湿度的平均值优选为35g/m3以下,更优选为30g/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g/m3以下。

另外,从为佩戴者带来舒适的蒸汽的观点出发,蒸汽温热口罩100使用中口罩内的绝对湿度的平均值优选为11.7g/m3以上且35g/m3以下,更优选为12g/m3以上且30g/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g/m3以上且25g/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g/m3以上且25g/m3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9g/m3以上且25g/m3以下。

再者,蒸汽温热口罩100使用时的绝对湿度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测定。

[绝对湿度测定条件]

在20℃60%rh的环境下,在使用digitalhumantechnologyinc.的男性人头数据(52名日本成年男性平均)制作的人体头部模型的鼻下部安装温湿度传感器(sensirionco.,ltd.制造的sht71),自头部模型的鼻部使用通风机(harvardapparatusdualphasecontrolrespirator(harvardapparatus公司制造)),模仿人的呼吸节奏,以1分钟15次、每次500ml的频率进行吸气。在该状态下,将蒸汽温热口罩100安装于人体模型,测量温湿度变化并记录。作为记录计,例如使用sensirionco.,ltd.制造的ek-h4等。根据温度与相对湿度,算出绝对湿度,求出10分钟的最大绝对湿度与平均绝对湿度。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第1片材的透气度为7000秒/100ml以下,且第2片材的透气度超过8000秒/100ml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这些第1片材与第2片材的透气度设为以下构成。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片材的透气度为250秒/100ml以上且8000秒/100ml以下,且第1片材的透气度相对于第2片材的透气度为20%以下。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再者,适当省略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效果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片材122b可以是一部分具有透气性的透气性片材,也可以是一部分不具有透气性的不透气性片材,但作为整体,采用250秒/100ml以上且8000秒/100ml以下的条件作为该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

从防止水蒸气产生体的异常发热的观点、及适当地分配自水蒸气产生部121产生的水蒸气而使水蒸气充分地适用于佩戴者侧的观点出发,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优选为4000秒/100ml以上且7500秒/100ml以下,更优选为5000秒/100ml以上且7000秒/100ml以下。

第2片材122b只要满足上述的透气度,则也可以根据用途为一层或多层的合成树脂制膜、或者在该一层或多层的合成树脂制膜的外表面层压以选自针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及纺粘无纺布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无纺布为代表的各种纤维片材,从而提高第2片材122b的质感。具体而言,使用由聚乙烯膜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构成的2层膜、由聚乙烯膜及无纺布构成的层压膜、由聚乙烯膜及纸浆片材构成的层压膜等,特别更优选为由聚乙烯膜及纸浆片材构成的层压膜。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位于佩戴者侧的面的第1片材122a的透气度为该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的20%以下。

从适当地分配自水蒸气产生部121产生的水蒸气而使水蒸气充分适用于佩戴者侧的观点、及抑制水蒸气产生体的膨胀并防止蒸汽温热口罩佩戴时的憋闷的观点出发,第1片材122a的透气度优选为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的1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

第1片材122a的透气度可以从满足为该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的20%以下的条件中适当选择,从适当地分配自水蒸气产生部121产生的水蒸气而使水蒸气充分适用于佩戴者侧的观点、及抑制水蒸气产生体的膨胀并防止蒸汽温热口罩佩戴时的憋闷的观点出发,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600秒/100ml以下,更优选为1000秒/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0秒/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秒/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秒/100ml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0秒/100ml。

作为具有这样的透气度的第1片材122a,例如优选使用具有透湿性但不具有透水性的合成树脂制的多孔性片材。具体而言,可以使用使聚乙烯含有碳酸钙等并拉伸而成的膜。在使用该多孔性片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多孔性片材的外表面层压选自针刺无纺布、热风无纺布及纺粘无纺布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无纺布的各种纤维片材,从而提高第1片材122a的质感。

另外,第1片材122a只要满足上述的透气度,则也可以是其一部分不具有透气性的不透气性片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蒸汽温热口罩100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说明。

即,本实施方式的蒸汽温热口罩100通过将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设为8000秒/100ml以下,并且将第1片材122a的透气度设为第2片材122b的透气度的20%以下,可以抑制由水蒸气产生部121产生的水蒸气泄露至口罩110的外部,对口罩110内部、即佩戴者侧赋予水蒸气。

而且,通过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将水蒸气产生体120所占的面积的比率设定为30%以上且80%以下,可以不对佩戴者造成憋闷地提高口罩110内部的绝对湿度。

通过这些效果的协同效应,可以使人轻松地呼吸,可以在口罩内积极地产生经加温的水蒸气,提高口罩内的绝对湿度,从而可以提升加温加湿所产生的舒适感与喉或鼻的粘膜的湿润感。另外,通过这样的效果,减少因鼻塞等造成的不快感,由此获得使呼吸轻松、提高粘膜纤毛输送功能、促进异物排出功能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收容体104作为固定机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粘合剂作为固定机构的例子进行说明。以下,适当省略对与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效果的说明。

图7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的口罩中安装水蒸气产生体前自佩戴者侧的面观察而得到的局部俯视图。图8是自上表面(佩戴者的眼侧)观察第3实施方式中的口罩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口罩]

口罩主体部101可以使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原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优选在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上以表明贴附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位置的方式形成有标记区域105。如图8所示,在标记区域105上,经由粘合剂106将水蒸气产生体120固定于口罩主体部101。标记区域105可以通过印刷来改变区域内的颜色,也可以实施压纹加工。另外,标记区域105也可以为在周围设置实线、虚线等线而成的。

另外,从提高佩戴感的观点出发,也可以在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1片材122a与佩戴者之间,配置作为质感良好的片材材料的热风无纺布等无纺布(未图示)。在该情况下,优选无纺布具有不妨碍水蒸气的通过的程度的透气性。另外,进一步更优选具有拨水性,以使无纺布不会因为被水蒸气弄湿而阻碍水蒸气通过或阻碍空气流入。

这样的无纺布可以形成于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1片材122a上,也可以开闭自如地安装在口罩110的佩戴者侧的面,从而在贴附水蒸气产生体120后闭合。

[粘合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与佩戴者侧相反的面、即第2片材122b的与佩戴者侧相反的面设置有粘合剂106。由此,可以将水蒸气产生体120稳定地固定于口罩110。

粘合剂106至少可以将水蒸气产生体120固定于口罩主体部101,大小、形状并无特别限定。

作为粘合剂106,优选使用热熔粘合剂。热熔粘合剂通常含有粘合基剂、粘合赋予树脂及软化剂作为构成成分。作为热熔粘合剂的种类,例如包含合成橡胶类、聚烯烃类(聚乙烯(polyethylene(pe))类、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vinylacetate(eva))类、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thylene-ethyl-acrylate(eea))类、无规聚丙烯(atacticpolypropylene(app))类、非晶态α-烯烃共聚物(amorphouspolyalphaolefin(apao))类等)、聚酰胺类(尼龙类、聚酰胺类等)、聚酯类、丙烯酸类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二种以上使用。特别是,从保存性、粘合力、安全性等方面出发,优选为合成橡胶类、聚烯烃类、丙烯酸类、聚酰胺类,尤其优选为合成橡胶类。

粘合剂106在蒸汽温热口罩100使用前的状态下通过剥离纸保护并且不附着于外部。剥离纸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

再者,也可以在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设置有粘合剂。具体而言,在口罩主体部101的折叠线103附近及口罩主体部101的上端部附近,左右对称地设置有一对。由此,容易表明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固定位置。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可以重复使用的粘合剂。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叙述,这些为本发明的例示,也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各种构成。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口罩110中分开贴附有2个水蒸气产生体1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也可以为2个水蒸气产生体120通过一个袋体相连接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口罩主体部101由一片片材形成,且以折叠线103呈左右对称地折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口罩主体部101也可以是通过重叠相同形状的两片片材,并且将一边贴合,由此形成折叠线103而得到的。在该情况下所使用的片材可以使用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片材。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以下的组合物、制造方法、或用途。

<1>

一种蒸汽温热口罩,其中,具备:

口罩,其具备在佩戴时覆盖佩戴者的鼻及口的口罩主体部、及设置于所述口罩主体部的左右两端的一对挂耳部;及

水蒸气产生体,其位于所述口罩主体部,

相对于所述口罩主体部的所述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所述水蒸气产生体所占的面积的比率为30%以上且80%以下,

所述水蒸气产生体在内部收容水蒸气产生部,

所述水蒸气产生体在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所述佩戴者侧的面上具备第1片材,并且在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与佩戴者侧的所述面相反侧的面上具备第2片材,

所述第1片材的透气度为7000秒/100ml以下,

所述第2片材的透气度超过8000秒/100ml。

<2>

一种蒸汽温热口罩,其中,具备:

口罩,其具备在佩戴时覆盖佩戴者的鼻及口的口罩主体部、及设置于所述口罩主体部的左右两端的一对挂耳部;及

水蒸气产生体,其位于所述口罩主体部,

相对于所述口罩主体部的所述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所述水蒸气产生体所占的面积的比率为30%以上且80%以下,

所述水蒸气产生体在内部收容水蒸气产生部,

所述水蒸气产生体在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所述佩戴者侧的面上具备第1片材,并且在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与佩戴者侧的所述面相反侧的面上具备第2片材,

所述第2片材的透气度为250秒/100ml以上且8000秒/100ml以下,

所述第1片材的透气度相对于所述第2片材的透气度为20%以下。

<3>

如<1>或<2>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水蒸气产生体的垂直方向的刚度值优选为30gf/60mm宽以上,更优选为60gf/60mm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gf/60mm宽以上。

<4>

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水蒸气产生体的垂直方向的刚度值优选为150gf/60mm宽以下,更优选为130gf/60mm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0gf/60mm宽以下。

<5>

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蒸汽温热口罩使用中口罩内的绝对湿度的最大值优选为12g/m3以上,更优选为13g/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g/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g/m3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25g/m3以上。

<6>

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蒸汽温热口罩使用中口罩内的绝对湿度的最大值优选为50g/m3以下,更优选为45g/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g/m3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5g/m3以下。

<7>

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口罩主体部的透气阻力优选为5pa以上,更优选为20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pa以上。

<8>

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口罩主体部的透气阻力优选为200pa以下,更优选为190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0pa以下。

<9>

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口罩主体部的基重优选为5g/m2以上,更优选为1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g/m2以上。

<10>

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口罩主体部的基重优选为200g/m2以下,更优选为15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0g/m2以下。

<11>

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水蒸气产生部包含易氧化性金属、吸水剂、水、及电解质。

<12>

如<11>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吸水剂的含量相对于所述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0.3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

<13>

如<11>或<12>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吸水剂的含量相对于所述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1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质量份以下。

<14>

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水分量相对于所述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35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40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上。

<15>

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水蒸气产生部的水分量相对于易氧化性金属100质量份,优选为2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5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质量份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80质量份以下。

<16>

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水蒸气产生体的水蒸气产生量作为水蒸气产生体整体,优选为30mg/单元·10min以上,更优选为50mg/单元·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0mg/单元·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0mg/单元·10min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300mg/单元·10min以上。

<17>

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水蒸气产生体的水蒸气产生量作为水蒸气产生体整体,优选为1200mg/单元·10min以下,更优选为1000mg/单元·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0mg/单元·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0mg/单元·10min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500mg/单元·10min以下。

<18>

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水蒸气产生体的每单位面积的水蒸气产生量作为水蒸气产生体整体,优选为1mg/cm2·10min以上,更优选为1.5mg/cm2·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mg/cm2·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mg/cm2·10min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9mg/cm2·10min以上。

<19>

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水蒸气产生体的每单位面积的水蒸气产生量作为水蒸气产生体整体,优选为20mg/cm2·10min以下,更优选为18mg/cm2·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mg/cm2·10min以下。

<20>

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蒸汽温热口罩的水蒸气产生量优选为60mg/10min以上,更优选为100mg/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0mg/10mi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0mg/10min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600mg/10min以上。

<21>

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蒸汽温热口罩的水蒸气产生量优选为2000mg/10min以下,更优选为1400mg/10min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mg/10min以下。

<22>

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蒸汽温热口罩使用中口罩内的绝对湿度的平均值优选为11.7g/m3以上,更优选为12g/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g/m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g/m3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19g/m3以上。

<23>

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温热口罩,其中,所述蒸汽温热口罩使用中口罩内的绝对湿度的平均值优选为35g/m3以下,更优选为30g/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g/m3以下。

实施例

通过以下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进行具体地说明。实施例是用于说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a]

(实施例a1)

制作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的蒸汽温热口罩100。具体如下所述。

<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制作>

按以下的顺序制备表1所示的组成的发热组合物。

将增粘剂溶解在水中,接着,溶解磷酸三钾准备水溶液。另一方面,准备将铁粉、活性碳预混合而成的粉体,在上述水溶液中放入预混合粉体,通过圆盘涡轮型搅拌翼,以150rpm搅拌10分钟,获得浆状的发热组合物。

然后,使用模压涂布法,在基材层121b的单面以每1个水蒸气产生部121(4.9cm×4.9cm,面积24.0cm2)成为1.4g的方式涂布所得到的发热组合物。进一步,在涂布面上,以每1个水蒸气产生部121(同上)成为0.07g的方式散布食盐(药典氯化钠(大冢制药公司制造)),形成水蒸气产生层121a,在其上重叠保水片材121c,制作水蒸气产生部121。

作为基材层121b,使用基重27g/m2的聚乙烯膜。作为保水片材121c,使用将木浆制纸(基重20g/m2,伊野纸株式会社制造)、吸水性聚合物(聚丙烯酸钠,球状,平均粒径300μm,基重50g/m2,aqualicca,日本触媒株式会社制造)及木浆制纸(基重30g/m2,伊野纸株式会社制造)层叠并一体化而成的聚合物片材。

将由此获得的水蒸气产生部121以保水片材121c配置于肌肤侧(第1片材122a侧)的方式重叠2层(质量3.43g)。刚制作后的水蒸气产生部121中的水分量相对于铁粉100质量份为62质量份。

[表1]

表1

<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制作>

用由表3中记载的透气度的第1片材122a及第2片材122b构成的袋体122包覆所得到的水蒸气产生部121整体,制作水蒸气产生体120。具体而言,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1片材122a(以下相同),制成将2层tms无纺布(热粘合(pet/pe)-熔喷(聚丙烯)-纺粘(聚丙烯)层叠一体型,基重50g/m2,kurarayco.,ltd.制造)层叠,透气度0秒/100ml的片材。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2片材122b(以下相同),使用将聚乙烯100质量%的膜与纸浆片材层压而成的基重40g/m2的不透气性片材。

在第1片材122a与第2片材122b之间配置水蒸气产生部121,将周缘部密闭密封,获得水蒸气产生体120。此时,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基材层121b配置于第2片材122b侧。此时,包含透气面与密封部的第1片材122a的面积为39.7cm2(6.3cm×6.3cm)。

水蒸气产生体120在实施下述评价前是放入阻氧袋中保存。

<蒸汽温热口罩100的制作>

作为构成口罩110的口罩主体部101的片材,以sms无纺布(纺粘(聚丙烯)-熔喷(聚丙烯)-纺粘(聚丙烯)层叠一体型,基重50g/m2)成为外侧,基重25g的纺粘无纺布(聚丙烯)成为内侧(佩戴者侧)的方式重叠2层。此时的口罩主体部101的0.3μm以上颗粒的阻挡率为25%。隔着口罩主体部101的垂直中心的折叠线103,在两侧的上方将收容体104的口罩上部以外热熔,制作各1个(共计2个)收容水蒸气产生体120的收容体104。在口罩主体部101的端部安装具有伸缩性的橡皮绳状的挂耳部102,制作成为立体形状的口罩110。在收容体部分测量口罩主体部101的透气阻力,结果为148pa/30mmφ·压差。再者,在下述评价中,自口罩主体部101的2片无纺布未被热熔的口罩110的上侧,在收容体104中各放入1个(共计2个)水蒸气产生体120,在口罩主体部101的折叠线103附近及口罩主体部101的上端部附近(鼻侧),左右对称地安装一对水蒸气产生体120,制成蒸汽温热口罩100。

在本实施例中,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通过以下的方法计算。

将口罩主体部101在中央部纵向折叠,将垂直前端部方向上离连结上下最远的点的线(a线)最远的折叠线上的点且密封部的挂耳侧端部设为口罩前端,沿自通过该口罩前端的与上述a线平行的线(b线)向挂耳方向平行离开7cm的线(c线)进行切取,进一步切取密封部。对所切取的口罩主体的单面,将外周复写在a4纸(toppanformsco.,ltd.制造,recyclecut规格g80a4w,基重64g/m2,21.0cm×29.7cm:面积623.7cm2),以剪刀切取其外周部,测量所切取的纸的质量。根据a4纸的总质量与切取的纸的质量的2倍量、及a4纸的总面积换算,结果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为152.0cm2,左右2个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面积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的比为52%。

(实施例a2及a3)

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1片材122a,使用透气度4.0秒/100ml、基重40g/m2(商品名:elevenmoa,tokaipulp&paperco.,ltd.制造)的合成纸浆纸,在实施例a2中重叠1片该合成纸浆纸,在实施例a3中重叠2片。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实施例a4~a8)

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1片材122a,使用具有表3所记载的透气度的基重50g/m2(商品名:tsf-eu,兴人株式会社制造)的含碳酸钙的聚乙烯膜,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实施例a9~a11)

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2片材122b,使用具有表3所记载的透气度的基重50g/m2(商品名:tsf-eu,兴人株式会社制造)的含碳酸钙的聚乙烯膜,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实施例a12、a13及比较例a1)

将实施例a1的水蒸气产生部121(4.9cm×4.9cm;面积24.0cm2)切断为3.3cm×3.3cm(面积10.9cm2)的大小,将其作为水蒸气产生部。另外,在水蒸气产生体的制作中,将第1片材与第2片材的大小,在实施例a12中设为4.8cm×4.8cm(面积23.0cm2),在实施例a13中设为5.5cm×5.5cm(面积30.3cm2),在比较例a1中设为3.9cm×3.9cm(面积15.2cm2),在各个片材之间配置水蒸气产生部121,将周缘部密闭密封,获得水蒸气产生体12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由此将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面积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的比设为表3所记载的比。

(实施例a14、a15及比较例a2)

在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制作中,以如下方式进行制作:在将发热组合物模压涂布在基材层121b的单面时,将1个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大小,在实施例a14中设为4.9cm×6.5cm(面积31.9cm2),在实施例a15中设为4.9cm×7.5cm(面积36.8cm2),在比较例a2中设为4.9cm×8.5cm(面积41.7cm2),并且发热组合物的涂布量成为与实施例a1的涂布量相同的厚度(换算为每4.9cm×4.9cm时为1.4g)。另外,在水蒸气产生体的制作中,将第1片材与第2片材的大小,在实施例a14中设为6.3cm×8.4cm(面积52.9cm2),在实施例a15中设为6.3cm×9.6cm(面积60.5cm2),在比较例a2中设为6.4cm×10.6cm(面积67.8cm2),在各个片材之间配置水蒸气产生部121,将周缘部密闭密封,获得水蒸气产生体12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由此将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面积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的比设为表3所记载的比。

(实施例a16及a17)

作为水蒸气产生部,仅使用1层实施例a1中使用的水蒸气产生部121,另外,使用表3所示的透气度的第1片材,除此以外,依照实施例a1制作水蒸气产生体120。对于实施例a16,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对于实施例a17,在制作蒸汽温热口罩时,除了所制作的水蒸气产生体以外,还以与水蒸气产生体的第2片材相接的方式层叠1片切取为63mm见方的大小的advantec(注册商标)定性滤纸no.2,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实施例a18及a19)

作为水蒸气产生部,以如下的顺序制作表2所示的组成的粉体状的发热组合物。

在氮气气流下,将铁粉、水、食盐、吸水聚合物及活性碳混合至均匀,制作粉体状的水蒸气产生部。在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制作中,对于实施例a18,替换为实施例a1中的片状的水蒸气产生部121,对于实施例a19,替换为实施例a8中的片状的水蒸气产生部121,分别使用2.8g上述粉体状的水蒸气产生部,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表2]

表2

(比较例a3及a4)

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1片材122a,使用基重50g/m2、tsf-eu、兴人株式会社制造的含碳酸钙的聚乙烯膜,对于比较例a3,使用透气度8000秒/100ml的膜,对于比较例a4,使用透气度10000秒/100ml的膜,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开封阻氧袋(包装材料),取出所制作的水蒸气产生体120,迅速安装于口罩110中,进行以下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3中。

[水蒸气产生体的刚度值的测定]

使用tensilon万能试验机(orientecrtc-1150a),测定口罩组件的弯曲刚度值。切取口罩主体的折叠线,使用口罩单侧,在将1单元的水蒸气产生体插入口罩收容体中的状态下测量弯曲刚度值。测定条件为以跨距间距离30mm支撑水蒸气产生体,通过宽度60mm、前端半径5mm的板状的按压部件,对试验片(水蒸气产生体)的中央部以十字头速度20mm/min施加负荷。将此时的峰值载荷(3次测量的平均值)设为刚度值。

[水蒸气产生量的测定(水蒸气产生体)]

准备内容积为4.2升、内部的湿度为1rh%以下、可以对密闭系统内供给2.1升/min的干燥空气的试验机,在其内部,以水蒸气可以蒸腾的方式静置特定尺寸的水蒸气产生体120并使其发热。然后,以湿度计测定排出至上述密闭系统外的空气的湿度,使用下述式(1)求出发热开始后产生的水蒸气的量,设为每单位时间的水蒸气量。e为水蒸气压(pa),es为饱和水蒸气压(pa:引用自jisz8806),t为温度(℃:干球温度),s为取样周期(秒)。

相对湿度u(%rh)=(e/es)×100

绝对湿度d(g/m3)=(0.794×10-2×e)/(1+0.00366t)

=(0.794×10-2×u×es)/[100×(1+0.00366t)]

单位空气容积p(升)=(2.1×s)/60

每单位时间的水蒸气的产生量a(g)=(p×d)/1000···(1)

[水蒸气发热体的膨胀]

在20℃60%rh的环境下,在digitalhumantechnologyinc.的男性人头数据(52名日本成年男性平均)制作的人体头部模型(以下“人体模型”)佩戴口罩30分后,自口罩主体取出水蒸气产生体,以注射器抽吸水蒸气产生体内部(以肌肤侧片材及外侧片材封闭的内部)的气体,测定体积。进行2次测定,取其平均值设为测定值。

[水蒸气产生量的测定(蒸汽温热口罩)]

利用对水蒸气产生体进行的上述的水蒸气产生量的测定方法,进行水蒸气产生量的测定。

[口罩主体部101的透气阻力的测定]

口罩主体部101的透气阻力使用口罩测试机mts-2(柴田科学)进行测定。在口罩测试机mts-2(柴田科学制造)的主体上部配置自口罩主体部101的片材材料切出为3.5cm×3.5~5cm×5cm的尺寸的片材,通过片材固定用夹具无遗漏地固定。测定是以试验面积7cm2(3cmφ)、试验流量10l/min.进行,测定进行10秒钟。透气阻力根据对片材的空气流入侧(入口侧)与空气流出侧(出口侧)的压差求出,结果为148pa。

[口罩内绝对湿度的测量]

在20℃60%rh的环境下,在人体模型的鼻下部安装温湿度计(sensirionco.,ltd.制造的sht75),自头部模型的鼻部使用通风机(harvardapparatusdualphasecontrolrespirator(harvardapparatus公司制造)),模仿人的呼吸节奏,以1分钟15次、每1次500ml的频率进行吸气。在该状态下,将蒸汽温热口罩100佩戴于人体模型,测量温湿度变化。根据温度与相对湿度,计算绝对湿度,求出10分钟的最大绝对湿度与平均绝对湿度。

[口罩佩戴感评价(温感、持续性、蒸气感(湿润感)、憋闷度)]

在22℃的环境下,由5名男性专业评价人员评价口罩的佩戴感。对佩戴口罩的状态下的温感、持续性、蒸气感(湿润感)及憋闷度,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选择人数最多的分数进行评分。

温感

1:与仅口罩主体相比,难以感受到温暖的差异

2:与仅口罩主体相比,较温暖

3:与仅口罩主体相比,足够温暖且为适度的温感

4:与仅口罩主体相比,足够温暖但稍热

5:与仅口罩主体相比,足够温暖但较热

持续性

1:舒适的温感及蒸气感的持续时间小于5分钟

2:舒适的温感及蒸气感的持续时间为5分钟以上且小于10分钟

3:舒适的温感及蒸气感的持续时间为10分钟以上

蒸气感(湿润感)

1:与仅口罩主体相比,喉或鼻的粘膜难以感受到湿润感的差异

2:与仅口罩主体相比,喉或鼻的粘膜感受到略有湿润感

3:与仅口罩主体相比,喉或鼻的粘膜感受到湿润感

4:与仅口罩主体相比,喉或鼻的粘膜的湿润感优异

5:与仅口罩主体相比,喉或鼻的粘膜的湿润感非常优异

憋闷度

1:与口罩主体相比,非常憋闷

2:与口罩主体相比,相当憋闷

3:与口罩主体相比,略感憋闷

4:与口罩主体相比,几乎未感到憋闷

5:与口罩主体相同,完全没有感到憋闷

[实施例b]

(实施例b1)

制作与上述实施例a相同的形状的蒸汽温热口罩100。具体如下所述。

<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制作>

使用表1所示的组成的发热组合物,通过与上述实施例a1相同的方法制作水蒸气产生部121。

<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制作>

以由表4所记载的透气度的第1片材122a及第2片材122b构成的袋体122包覆所得到的水蒸气产生部121整体,制作水蒸气产生体120。具体而言,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1片材122a(以下相同),制成将tms无纺布(热粘合(pet/pe)-熔喷(聚丙烯)-纺粘(聚丙烯)层叠一体型,基重50g/m2,kurarayco.,ltd.制造)层叠2层,且透气度0秒/100ml的片材。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2片材122b(以下相同),使用透气度7000秒/100ml、基重50g/m2(商品名:tsf-eu,兴人株式会社制造)的含碳酸钙的聚乙烯膜。在第1片材122a与第2片材122b之间配置水蒸气产生部121,将周缘部密闭密封,获得水蒸气产生体120。此时,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基材层121b配置在第2片材122b侧。此时,使透气面(第1片材122a)的面积成为6.3cm×6.3cm(面积39.7cm2)(水蒸气产生部121在透气面的面积中所占的面积率为60.5%)。

水蒸气产生体120在实施下述评价前装入阻氧袋中保存。

<蒸汽温热口罩100的制作>

通过与上述实施例a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实施例b2及b3)

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1片材122a,使用透气度4.0秒/100ml、基重40g/m2(商品名:elevenmoa,tokaipulp&paperco.,ltd.制造)的合成纸浆纸,在实施例b2中,将该合成纸浆纸重叠1片,在实施例b3中重叠2片。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实施例b4)

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1片材122a,使用透气度250秒/100ml、基重50g/m2(商品名:tsf-eu,兴人株式会社制造)的含碳酸钙的聚乙烯膜。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实施例b5~b9)

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2片材122b,使用具有表4所记载的透气度的基重50g/m2(商品名:tsf-eu,兴人株式会社制造)的含碳酸钙的聚乙烯膜,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实施例b10、b11及比较例b1)

将实施例b1的水蒸气产生部121(4.9cm×4.9cm;面积24.0cm2)切断为3.3cm×3.3cm(面积10.9cm2)的大小,将其作为水蒸气产生部。另外,在水蒸气产生体的制作中,对于第1片材与第2片材的大小,在实施例b10中设为4.8cm×4.8cm(面积23.0cm2),在实施例b11中设为5.5cm×5.5cm(面积30.3cm2),在比较例b1中设为3.9cm×3.9cm(面积15.2cm2),在各个片材之间配置水蒸气产生部121,将周缘部密闭密封,获得水蒸气产生体12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由此将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面积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的比设为表4所记载的比。

(实施例b12、b13及比较例b2)

在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制作中,以如下方式进行制作:在基材层121b的单面模压涂布发热组合物时,对于1个水蒸气产生部121的大小,在实施例b12中设为4.9cm×6.5cm(面积31.9cm2),在实施例b13中设为4.9cm×7.5cm(面积36.8cm2),在比较例b2中设为4.9cm×8.5cm(面积41.7cm2),且发热组合物的涂布量成为与实施例b1的涂布量相同的厚度(换算为每4.9cm×4.9cm时为1.4g)。另外,在水蒸气产生体的制作中,对于第1片材与第2片材的大小,在实施例b12中设为6.3cm×8.4cm(面积52.9cm2),在实施例b13中设为6.3cm×9.6cm(面积60.5cm2),在比较例b2中设为6.4cm×10.6cm(面积67.8cm2),在各个片材之间配置水蒸气产生部121,将周缘部密闭密封,获得水蒸气产生体12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由此将水蒸气产生体120的面积相对于口罩主体部101的佩戴者侧的面整体的面积的比设为表4所记载的比。

(实施例b14及b15)

作为水蒸气产生部,仅使用1层实施例b1中使用的水蒸气产生部121,另外,使用表4所示的透气度的第1片材,除此以外,按照实施例b1制作水蒸气产生体120。对于实施例b14,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对于实施例b15,在制作蒸汽温热口罩时,除所制作的水蒸气产生体以外,还以与水蒸气产生体的第2片材相接的方式层叠1片切取为63mm见方大小的advantec(注册商标)定性滤纸no.2,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实施例b16)

作为水蒸气产生部,按以下的顺序制作表2所示的组成的粉体状的发热组合物。

在氮气气流下,将铁粉、水、食盐、吸水聚合物及活性碳混合至均匀,制作粉体状的水蒸气产生部。在水蒸气产生体120的制作中,替换为实施例b1中的片状的水蒸气产生部121,使用2.8g上述粉体状的水蒸气产生部,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比较例b3及b4)

作为水蒸气产生体120的第1片材122a及第2片材122b,使用表4所示的透气度、基重50g/m2、tsf-eu、兴人株式会社制造的含碳酸钙的聚乙烯膜,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法制作蒸汽温热口罩100。

开封阻氧袋(包装材料),取出所制作的水蒸气产生体120,迅速安装于口罩110中,进行与实施例a相同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4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