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旅游用易收纳拖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44986发布日期:2020-09-08 13:4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旅游用易收纳拖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收纳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旅游用易收纳拖行装置。



背景技术:

很多人在外出旅行时,需要携带大量日常生活物品以供生活所需,因此,用于收纳的拖行箱常常作为人们旅行过程中必备的物品之一。

根据授权公告号为cn209547303u的专利文献所记载的一种旅游用易收纳拖行装置可知,该产品通过设置第一拉杆组和第二拉杆组,通过多折叠结构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折叠,易于拖行,设置拉杆收纳槽、滚轮收纳槽和支撑脚收纳槽,使拉杆组件、滚轮组件和支撑组件易于收纳,整体方便提拿,方便使用者出行,使用效果好,但该产品储存空间固定。

在现有的旅行收纳箱中,都是采用拉杆式箱体结构,这样结构的设计,大多采用一体式箱体的结构,这样的设计,使得箱子的内存空间固定,无法满足多种不同规格产品存储的要求,而且,也无法增加产品存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了一种旅游用易收纳拖行装置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旅游用易收纳拖行装置,包括有收纳箱,所述收纳箱的一侧设有隔层,所述隔层包括有第一固定框,所述第一固定框固定于所述收纳箱靠近所述隔层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框的框内铰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杆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框内框的四个顶角处,每个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框的一端两侧均固定有第二连杆,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杆分别固定于第二固定框内框的四个顶角处,所述第二固定框与所述第一固定框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固定框和所述第一固定框的外表面固定有防尘套,所述防尘套与所述收纳箱靠近所述隔层的一侧表面相连接,所述防尘套远离所述收纳箱的一侧表面固定有第一拉链。

进一步的,所述收纳箱包括有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框靠近所述收纳箱的一侧,所述第一箱体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框的一侧表面通过风琴式连接片连接有第二箱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箱体通过第二拉链与所述第二箱体相连接,所述第二拉链位于所述风琴式连接片的外周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箱体的顶端表面设有提手,所述提手包括有两个对称设置的n形固定块,两个所述n形固定块的底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箱体的顶端表面,两个所述n形固定块之间设有橡胶把手,所述橡胶把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n形固定块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拉链为防水型拉链。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顶端表面的两端均固定有刹车脚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外表面的四个顶角处均固定有防磨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其一,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增加收纳箱内部的存储空间,从而满足顾客对不同规格产品存储的要求,进而增加产品的储存空间,通过第一固定框和第二固定框的配合,使得隔层中的第一固定框通过其上相互交错的第一连杆和固定在第二固定框上的第二连杆,使得第二固定框得以远离第一固定框,从而展开第一固定框和第一固定框外表面所包裹的防尘套,进而增加隔层的内部容积。

其二,本实用新型能够为客户使用提手提供便利,通过提手和第二箱体的配合,使得第二箱体通过其上的提手为客户提供操作第二箱体的着力点,进而为客户使用第二箱体提供了便利,通过橡胶把手和n形固定块的配合,使得橡胶把手通过其两端在n形固定块所形成的孔洞内进行滑动,使得橡胶把手跟随客户提起第二箱体时起落,从而扩大橡胶把手与第二箱体顶端表面的空隙,进而为客户使用橡胶把手提供了便利。

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隔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拉链和风琴式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收纳箱;11、提手;111、n形固定块;112、橡胶把手;12、第二拉链;13、风琴式连接片;14、第一箱体;15、第二箱体;16、防磨角;2、隔层;21、防尘套;22、第二固定框;23、第一固定框;24、第二连杆;25、第一连杆;26、第一拉链;3、刹车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附图1-4,一种旅游用易收纳拖行装置,包括有收纳箱1,所述收纳箱1的一侧设有隔层2,所述隔层2包括有第一固定框23,所述第一固定框23固定于所述收纳箱1靠近所述隔层2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框23的框内铰接有第一连杆25,所述第一连杆25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杆25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框23内框的四个顶角处,每个所述第一连杆25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框23的一端两侧均固定有第二连杆24,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杆24分别固定于第二固定框22内框的四个顶角处,所述第二固定框22与所述第一固定框23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固定框22和所述第一固定框23的外表面固定有防尘套21,所述防尘套21与所述收纳箱1靠近所述隔层2的一侧表面相连接,所述防尘套21远离所述收纳箱1的一侧表面固定有第一拉链26。

请参照附图1,所述第一拉链26为防水型拉链。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拉链26为防水型拉链,使得防尘套21外表面的第一拉链26得以通过其自身外表面所包裹的橡胶层提供防水能力,从而提高第一拉链26防潮性能。

请着重参照附图1,所述第一箱体14和所述第二箱体15顶端表面的两端均固定有刹车脚轮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箱体14、第二箱体15和刹车脚轮3的配合,使得第一箱体14和第二箱体15通过其底端设置的刹车脚轮3完成自身的移动,以及在移动到某个位置时位置的固定。

请再次参照附图1,所述第一箱体14和所述第二箱体15外表面的四个顶角处均固定有防磨角1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箱体14、第二箱体15和防磨角16的配合,使得第一箱体14和第二箱体15其壳体上圆滑的防磨角16增加自身顶角处的受力面积,从而提高第一箱体14和第二箱体15的耐磨性,延长第一箱体14和第二箱体15的使用寿命。

请再次着重参照附图1和附图4,所述收纳箱1包括有第一箱体14,所述第一箱体14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框23靠近所述收纳箱1的一侧,所述第一箱体14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框23的一侧表面通过风琴式连接片13连接有第二箱体1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箱体14、第二箱体15和风琴式连接片13的配合,使得第一箱体14通过与第二箱体15之间连接的风琴式连接片13增强自身的内部存储空间。

请参照附图3,所述第二箱体15的顶端表面设有提手11,所述提手11包括有两个对称设置的n形固定块111,两个所述n形固定块111的底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箱体15的顶端表面,两个所述n形固定块111之间设有橡胶把手112,所述橡胶把手1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n形固定块111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提手11和第二箱体15的配合,使得第二箱体15通过其上的提手11为客户提供操作第二箱体15的着力点,进而为客户使用第二箱体15提供了便利,通过橡胶把手112和n形固定块111的配合,使得橡胶把手112通过其两端在n形固定块111所形成的孔洞内进行滑动,使得橡胶把手112跟随客户提起第二箱体15时起落,从而扩大橡胶把手112与第二箱体15顶端表面的空隙,进而为客户使用橡胶把手112提供了便利。

请参照附图4,所述第一箱体14通过第二拉链12与所述第二箱体15相连接,所述第二拉链12位于所述风琴式连接片13的外周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箱体14和第二拉链12的配合,使得第一箱体14通过第二拉链12与第二箱体15相连接,从而使得第一箱体14得以缩小与第二箱体15之间的间距,进而在无需扩容第一箱体14的内部存储空间时,完成第一箱体14与第二箱体15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在客户使用收纳拖行装置时,首先通过第一箱体14上的第一拉链26打开第一箱体14,将所需携带的物品放入到与第一箱体14相连接的第二箱体15内,若需要扩展第二箱体15内部存储空间的容积,通过拉开第二箱体15与第一箱体14之间的第二拉链12,使得第二箱体15与第一箱体14之间所连接的风琴式连接片13得以展开,从而扩展第二箱体15的内部容积,再通过固定在第一箱体14表面的隔层2上的第一拉链26,从而打开隔层2并将物品放置到隔层2的内部,隔层2中的第一固定框23通过其上相互交错的第一连杆25和固定在第二固定框22上的第二连杆24,使得第二固定框22得以远离第一固定框23,从而展开第一固定框23和第一固定框23外表面所包裹的防尘套21,进而增加隔层2的内部容积。

上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这种非实质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