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折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54774发布日期:2020-11-19 19:5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口罩折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罩制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口罩折耳装置。



背景技术:

口罩包括口罩主体和耳带,口罩包装前为了节约包装空间,需要将耳带进行折叠,现有的口罩折叠装置采用吹气或水平推块或推板进行折叠,易导致耳带与预设的折叠位置与形状有偏差,影响折叠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口罩折耳装置,设有折耳件和导向件,折耳件能够倾斜式推动耳带进行折叠操作,提高折叠质量,解决了现有口罩折耳装置的折耳机构为水平式运动折叠耳带,易使折叠偏差,且机构水平回缩运动时易带偏耳带位置,导致折叠质量不佳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口罩折耳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输送段和压整段,输送段设有凹槽结构的口罩体输送部,口罩体输送部的两侧均设有折耳输送部;

折耳输送部的输送末端设有折耳机构;

折耳机构包括折耳件和导向件;

折耳件能够倾斜运动。

由此,口罩由口罩主体和耳带构成,口罩主体放置于口罩体输送部,耳带放置于折耳输送部,口罩进给至折耳机构位置时,导向件将处于折耳输送部的耳带导引至折耳件,然后,折耳件倾斜地向口罩体输送部推出运动,将耳带翻转折叠于口罩主体的上表面,完成耳带的折叠,最后口罩于压整段压靠整齐,解决了现有口罩折耳装置的折耳机构为水平式运动折叠耳带,易使折叠偏差,且机构水平回缩运动时易带偏耳带位置,导致折叠质量不佳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折耳件包括推折壁和连接壁,连接壁与折耳气缸的输出端连接;

推折壁的壁面为倾斜式设置,折耳气缸为倾斜式设置。

由此,倾斜式的推折壁使耳带折叠前形成倾斜放置,便于后续的折叠操作,同时也减少了折叠角度,使折叠后的耳带更整齐,更趋一致,折耳气缸倾斜式设置能够驱动折耳件由上向下倾斜地运动,倾斜的推动耳带折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推折壁的壁面的倾斜角度与折耳气缸的倾斜角度相同,推折壁的壁面与水平方向的倾斜夹角介于30度至45度之间。

由此,倾斜夹角介于30度至45度之间使于折叠耳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件包括过渡壁和导引壁,过渡壁和导引壁均为倾斜式设置。

由此,导引壁将水平放置的耳带渐引流至倾斜设置的过渡壁,过渡壁与折耳件的推折壁连接,将耳带倾斜后输送至推折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引壁远离口罩体输送部的方向延伸且倾斜式设置。

由此,导引壁由上至下渐靠近折耳输送部方向倾斜,并与折耳输送部的表面连接,并且远离口罩体输送部延伸能够增加导引面,提高导引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渡壁的壁面的倾斜角度与推折壁的壁面的倾斜角度相同。

由此,壁面倾斜角度利于耳带顺畅地输送至推折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口罩体输送部的下方设有推送机构,推送机构包括链条和多个推送块,多个推送块等距连接于链条,多个推送块突出于口罩体输送部的底壁,口罩体输送部的底壁设有槽口,多个推送块能够沿着槽口运动。

由此,推送块用于推送口罩,等距设置的推送块能够等距且有序的推动口罩,槽口沿着口罩体输送部的长度方向设置,即沿进给方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压整段包括支承带和压靠带,压靠带设于支承带的上方。

由此,支承带和压靠带配合使口罩的口罩主体与耳带更整齐贴服,并输送至下一工位设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输送段的前端设有上料机构,压整段的末端设有下料机构。

由此,上料机构用于将口罩输送至输送段的前端,下料机构用于将折叠好的口罩推送至下一工位设备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料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臂和倾斜设置的第二臂,第一臂远离第二臂的端部设有第一转轮,第二臂靠近输送段的端部设有第二转轮,第一臂和第二臂的连接位置处设有主动轮,主动轮通过相应的上料输送条分别与相应的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连接;

下料机构包括与压整段的末端连接的下料台,下料台的上方设有下料推板,下料推板与下料气缸的输出端连接。

由此,口罩通过转轮驱动的上料输送条输送至输送段的前端,下料台接收口罩后,下料推板向下推动,将口罩推送至下一工位设备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折耳件能够倾斜式运动地带动耳带进行折叠操作,提高耳带的折叠质量;

并且,折耳件设有倾斜的推折壁,配合导向件的倾斜设置的过渡壁和导引壁,使耳带先导引成倾斜放置,后再进行折叠,使折叠的形状与位置更符合预设,利于提高折叠质量;

整个装置还设有上料机构、推送机构、压整段和下料机构,各机构相互配合与协作,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口罩折耳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口罩折耳装置的折耳气缸与折耳件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口罩折耳装置的推送机构的结构图;

图5为图1的b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口罩折耳装置的下料机构结构图;

图7为口罩的耳带展开状态结构图;

图8为口罩的耳带折叠状态结构图;

其中:1-上料机构;11-第一臂;111-第一转轮;12-第二臂;121-第二转轮;13-主动轮;14-上料输送条;2-输送段;21-口罩体输送部;211-槽口;22-折耳输送部;23-推送机构;231-推送块;232-链条;233-主动齿轮;234-从动齿轮;235-推送电机;3-折耳机构;31-折耳气缸;32-折耳件;321-推折壁;322-连接壁;33-导向件;331-过渡壁;332-导引壁;4-压整段;41-支承带;42-压靠带;5-下料机构;51-下料台;52-下料推板;53-下料气缸;6-口罩;61-口罩主体;62-耳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至图8,口罩折耳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输送段2和压整段4,输送段2设有凹槽结构的口罩体输送部21,口罩体输送部21的两侧均设有折耳输送部22;

折耳输送部22的输送末端设有折耳机构3;

折耳机构3包括折耳件32和导向件33;

折耳件32能够倾斜运动。

进一步说明,折耳件32包括推折壁321和连接壁322,连接壁322与折耳气缸31的输出端连接;

推折壁321的壁面为倾斜式设置,折耳气缸31为倾斜式设置。

进一步说明,推折壁321由上向下渐靠近口罩体输送部21倾斜设置。

进一步说明,推折壁321的壁面的倾斜角度与折耳气缸31的倾斜角度相同,推折壁321的壁面与水平方向的倾斜夹角介于30度至45度之间。

进一步说明,推折壁321的壁面与水平方向的倾斜夹角介于35度至42度之间。

进一步说明,推折壁321的壁面与水平方向的倾斜夹角为40度。

进一步说明,导向件33包括过渡壁331和导引壁332,过渡壁331和导引壁332均为倾斜式设置。

进一步说明,导引壁332远离口罩体输送部21的方向延伸且倾斜式设置。

进一步说明,两对置的导向件33的导引壁332呈类似的喇叭状。

进一步说明,过渡壁331的壁面的倾斜角度与推折壁321的壁面的倾斜角度相同。

进一步说明,口罩体输送部21的下方设有推送机构23,推送机构23包括链条232和多个推送块231,多个推送块231等距连接于链条232,多个推送块231突出于口罩体输送部21的底壁,口罩体输送部21的底壁设有槽口211,多个推送块231能够沿着槽口211运动。

进一步说明,推送机构23还包括主动齿轮233、从动齿轮234与推送电机235,推送电机235的输出端与主动齿轮233联动,主动齿轮233驱动链条232运动。

进一步说明,压整段4包括支承带41和压靠带42,压靠带42设于支承带41的上方。

进一步说明,支承带41和压靠带42均由相应的转轮与电机驱动,也可由同一电机与齿轮等结构同时驱动。

进一步说明,输送段2的前端设有上料机构1,压整段4的末端设有下料机构5。

进一步说明,上料机构1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臂11和倾斜设置的第二臂12,第一臂11远离第二臂12的端部设有第一转轮111,第二臂12靠近输送段2的端部设有第二转轮121,第一臂11和第二臂12的连接位置处设有主动轮13,主动轮13通过相应的上料输送条14分别与相应的第一转轮111和第二转轮121连接;

下料机构5包括与压整段4的末端连接的下料台51,下料台51的上方设有下料推板52,下料推板52与下料气缸53的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说明,主动轮13与转轴联动,上料电机的输出端与转轴驱动连接。

工作原理:

口罩6由口罩主体61和耳带62构成,沿口罩6的输送方向该口罩折耳装置依次设置有上料机构1、输送段2、压整段4和下料机构5,其中输送段2的末端的近端部设有折耳机构3,用于折叠耳带62。

口罩主体61于推送机构23的推送块231驱动下等距有序的于凹槽结构的口罩体输送部21中进给,耳带62沿着平面结构的折耳输送部22滑动进给,当耳带62进给至输送段2的末端时,折耳机构3的导向件33的导引壁332将耳带62斜向上导引至倾斜的过渡壁331,使耳带62倾斜设置,利于后续的折叠,耳带62再沿着过渡壁331进给至折耳件32的推折壁321,倾斜设置的折耳气缸31推动推折壁321由上至下倾斜靠近口罩体输送部21运动,实现耳带62折叠,因耳带62是先导引成倾斜设置,再倾斜运动的推动耳带62折叠,便于整齐地折叠耳带62,提高折叠质量。

进一步说明,推折壁321与水平面的倾斜夹角为θ,倾斜夹角θ介于30度至45度之间,可进一步限定θ介于35度至42度之间,当夹角θ设为40度时,空间的布置与折叠效果较佳,推折壁321与连接壁322相互垂直,折耳气缸31的输送端与连接壁322连接,折耳气缸31的倾斜角度与推折壁321的倾斜角度相同,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θ。

耳带62折叠后,折耳气缸31回缩复位,因回缩复位运动是由下至上渐远离口罩体输送部21的轨迹,是渐远离口罩6,复位时不易发生拖动耳带62的现象,造成耳带62位置变动。

耳带62折叠后于压整段4进一步压靠于口罩主体61,使耳带62更贴服地折叠于口罩主体61。

最后,下料机构5的下料气缸53驱动下料推板52向下运动,将口罩6推送至下一工位设备中。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