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除雾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2745发布日期:2020-12-25 08:04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风除雾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风除雾防护服。



背景技术:

通常医护人员在穿戴防护服后,防护服的护目镜由于不同环境空间之间存在温度与湿度的差异,因此从一个环境进入到另一个环境中时,护目镜往往会产生结露现象,影响视线,看不清楚面前的物体。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比如在镜片上涂抹沐浴露、碘伏、甘油之类的液体可以缓解此种现象,但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并且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通常医护人员长时间穿戴严密的防护服,防护服内部气体无法流通,容易导致皮肤出汗,从而形成湿气积聚,湿气长时间不流通,造成皮肤湿疹、溃烂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护目镜结露并提高防护服内部空气流动性的通风除雾防护服。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通风除雾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护目镜、导气管、进气管和轴流风扇;

所述护目镜固定连接于防护服本体的头部位置,所述护目镜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固定连接有单向排气阀,所述护目镜顶部设有喷嘴,所述喷嘴的喷气孔朝向护目镜内表面;

所述进气管连接于防护服本体腰部的位置,所述护目镜的喷嘴与进气管通过导气管相连接,所述轴流风扇固定连接于进气管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外部新风对护目镜持续吹风,从而避免护目镜内表面起雾或结露;单向排气阀位于头部而进气管位于腰部,二者距离较远能够避免进气管直接将排出的废气吸入,提高防护服内部空气的清洁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通风除雾防护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护目镜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护目镜侧视图;

标号说明:

1-防护服本体;2-护目镜;21-单向排气阀;22-喷嘴;3-导气管;4-进气管;41-滤网;5-轴流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参照附图1至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通风除雾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1、护目镜2、导气管3、进气管4和轴流风扇5;

所述护目镜2固定连接于防护服本体1的头部位置,所述护目镜2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固定连接有单向排气阀21,所述护目镜2顶部设有喷嘴22,所述喷嘴22的喷气孔朝向护目镜2内表面;

所述进气管4连接于防护服本体1腰部的位置,所述护目镜2的喷嘴22与进气管4通过导气管3相连接,所述轴流风扇5固定连接于进气管4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将防护服穿戴好后,使用者呼吸过程中以及外部环境的温度变化都有可能使护目镜2上起雾并结露。对此,需要将轴流风扇5的电源接通,轴流风扇5通过进气管4将腰侧部未被污染的新空气抽进来,并经过导气管3和喷嘴22向护目镜2内表面送风,从而将护目镜2内表面的雾气和露水吹干蒸发,起到除雾的作用,而防护服本体1和护目镜2内部的潮湿废气可以从单向排气阀21向外排出。

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外部新风对护目镜持续吹风,从而避免护目镜内表面起雾或结露;单向排气阀位于头部而进气管位于腰部,二者距离较远能够避免进气管直接将排出的废气吸入,提高防护服内部空气的清洁程度。

进一步的,所述喷嘴22呈扁平状,所述喷嘴22喷出的气流的方向与气流接触防护镜区域的切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5°。

由上述描述可知,喷嘴喷出的气流与防护镜表面以一个近似平行的小角度吹向防护镜表面。这样即可保证除雾效果,又可避免反射气流对眼睛造成不适感。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4呈y形,所述进气管4包括两个进气端与一个排气端,所述排气端与导气管3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4的进气端设有滤网41。

由上述描述可知,进气端设置的滤网符合n95防护等级或是符合医用防护性能及密封性能,从而能够保证吸入的空气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4与防护服本体1之间通过背带可拆卸连接,所述导气管3的两端通过可拆卸的接头分别与喷嘴22和进气管4连接。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不需要消除结露的情况下,只需把进气管和导气管拆卸下来,就能够当做普通防护服使用。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量警报装置,所述电量警报装置与轴流风扇5的电源连接,所述电量警报装置上设有指示灯。

由上述描述可知,当电源的电量低于额定电量时,指示灯会发光进行警报提示,从而避免由于电池过放电或完全失电,而导致的防护服无法进行正常的通风除雾操作。

实施例一

一种通风除雾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1、护目镜2、导气管3、进气管4和轴流风扇5;

所述护目镜2固定连接于防护服本体1的头部位置,所述护目镜2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固定连接有单向排气阀21,所述护目镜2顶部设有喷嘴22,所述喷嘴22的喷气孔朝向护目镜2内表面,所述喷嘴22呈扁平状,所述喷嘴22喷出的气流的方向与气流接触防护镜区域的切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5°;

所述进气管4连接于防护服本体1腰部的位置,所述护目镜2的喷嘴22与进气管4通过导气管3相连接,所述轴流风扇5固定连接于进气管4内部,所述进气管4呈y形,所述进气管4包括两个进气端与一个排气端,所述排气端与导气管3连接所述进气管4的进气端设有滤网41;

所述进气管4与防护服本体1之间通过背带可拆卸连接,所述导气管3的两端通过可拆卸的接头分别与喷嘴22和进气管4连接;

还包括电量警报装置,所述电量警报装置与轴流风扇5的电源连接,所述电量警报装置上设有指示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外部新风对护目镜持续吹风,从而避免护目镜内表面起雾或结露;单向排气阀位于头部而进气管位于腰部,二者距离较远能够避免进气管直接将排出的废气吸入,提高防护服内部空气的清洁程度。喷嘴喷出的气流与防护镜表面以一个近似平行的小角度吹向防护镜表面。这样即可保证除雾效果,又可避免反射气流对眼睛造成不适感。进气端设置的滤网符合n95防护等级或是符合医用防护性能及密封性能,从而能够保证吸入的空气的安全性。在不需要消除结露的情况下,只需把进气管和导气管拆卸下来,就能够当做普通防护服使用。当电源的电量低于额定电量时,指示灯会发光进行警报提示,从而避免由于电池过放电或完全失电,而导致的防护服无法进行正常的通风除雾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通风除雾防护服,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服本体、护目镜、导气管、进气管和轴流风扇;

所述护目镜固定连接于防护服本体的头部位置,所述护目镜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固定连接有单向排气阀,所述护目镜顶部设有喷嘴,所述喷嘴的喷气孔朝向护目镜内表面;

所述进气管连接于防护服本体腰部的位置,所述护目镜的喷嘴与进气管通过导气管相连接,所述轴流风扇固定连接于进气管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风除雾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呈扁平状,所述喷嘴喷出的气流的方向与气流接触防护镜区域的切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风除雾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呈y形,所述进气管包括两个进气端与一个排气端,所述排气端与导气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通风除雾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设有滤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风除雾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与防护服本体之间通过背带可拆卸连接,所述导气管的两端通过可拆卸的接头分别与喷嘴和进气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风除雾防护服,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量警报装置,所述电量警报装置与轴流风扇的电源连接,所述电量警报装置上设有指示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风除雾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护目镜、导气管、进气管和轴流风扇;所述护目镜固定连接于防护服本体的头部位置,所述护目镜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内固定连接有单向排气阀,所述护目镜顶部设有喷嘴,所述喷嘴的喷气孔朝向护目镜内表面;所述进气管连接于防护服本体腰部的位置,所述护目镜的喷嘴与进气管通过导气管相连接,所述轴流风扇固定连接于进气管内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外部新风对护目镜持续吹风,从而避免护目镜内表面起雾或结露;单向排气阀位于头部而进气管位于腰部,二者距离较远能够避免进气管直接将排出的废气吸入,提高防护服内部空气的清洁程度。

技术研发人员:严云逸;易绣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井冈山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4.16
技术公布日:2020.12.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