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支撑的户外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0394发布日期:2021-04-06 12:02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稳定支撑的户外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稳定支撑的户外靴。



背景技术:

鞋子作为人们日常用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进步,人们对鞋子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外观上要具有美感,而且在舒适性方面要求更高。在我国,制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鞋业生产中心和销售中心,已然形成十分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发展平台。

目前户外鞋的设计方向大多在于外观,对于鞋内的贴合度和包裹性效果不佳,对于脚踝的保护不高,无法满足使用者的稳定支撑等不同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优化结构的稳定支撑户外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稳定支撑的户外靴,包括鞋底、自鞋底前上端至后上端依次设置的鞋头面和鞋身,所述鞋身包括连接于鞋头面的鞋面和设置于鞋面上端的鞋筒面,所述鞋面和鞋筒面配合设有一体式的开口,配合所述开口设有鞋舌,配合所述鞋舌的鞋身设有调节机构,所述鞋底的侧面设有疏水机构,所述鞋底底面的前部和后部均设有支撑机构,配合任一所述支撑机构外侧的鞋底底面设有防滑机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任一所述的防滑机构包括依次设置于鞋底边缘的若干防滑块和设置于相邻防滑块间的第一引水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任一所述的防滑块的底面均设有防滑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任一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鞋底弓足部底端的第二支撑件和分布并列设置于第二支撑件两侧的鞋底底面的第一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前部的第一支撑件的长度自后端至前端均匀减小,相邻的第一支撑件间的密度自后端至前端均匀增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面和鞋筒面均设有透气孔,配合鞋舌两侧的述鞋面和鞋筒面外层均设有皮革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分别设在于鞋面和鞋筒面的通孔、配合通孔的鞋带和设置于鞋舌上配合鞋带的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疏水机构包括设置于鞋底前端部侧面的第一引水区、设置于鞋底前部两侧的第二引水区和设置于鞋底后部两侧的第三引水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筒面的内侧后部设有包裹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底前部与水平面呈弧形坡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优化结构的稳定支撑户外靴,通过在鞋底本体的底面分布设置若干柱形橡胶,基于柱形橡胶进行细节处理,使得不同区域的柱形橡胶能协同作业,更好的保护人体脚踝部位,防止受伤;通过在鞋面顶部设有开口并在鞋面上配合设有若干调节机构,鞋面与穿着者脚部的贴合度高、包裹性好,使得柱形橡胶可以与鞋面更好的配合,进一步对穿着者的脚部、特别是脚踝进行保护,在保证产品穿着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舒适性和健康性的提升,满足不同的穿着者对于旅游鞋的稳定支撑的不同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鞋底仰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包裹区局部示意图;

图中:1、鞋底;2、鞋头面;3、鞋面;4、鞋筒面;5、鞋舌;6、防滑块;7、第一引水槽;8、防滑刺;9、第一支撑件;10、通孔;11、鞋带;12、限位件;13、第一引水区;14、第二引水区;15、第三引水区;16、包裹区;17、透气面;18、皮革面;19、第二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如图1至3所示,一种稳定支撑的户外靴,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1、自鞋底1前上端至后上端依次设置的鞋头面2和鞋身,所述鞋身包括连接于鞋头面2的鞋面3和设置于鞋面3上端的鞋筒面4,所述鞋面3和鞋筒面4配合设有一体式的开口,配合所述开口设有鞋舌5,配合所述鞋舌5的鞋身设有调节机构,所述鞋底1的侧面设有疏水机构,所述鞋底1底面的前部和后部均设有支撑机构,配合任一所述支撑机构外侧的鞋底1底面设有防滑机构。

本实用新型中,靴体包括鞋底1、鞋头面2和鞋身,鞋底1保证了穿着者稳定的支撑性和提高了走路过程中防滑性,鞋头面2能对穿着者的脚趾进行包裹,而鞋身能对穿着者的足部和跟腱进行包裹。

本实用新型中,合理设置的鞋身结构,将鞋面3和鞋筒面4设置为一片式结构,并将鞋身的底部直接与鞋底1的上缘接合,开口从鞋面3一直延伸至鞋筒面4,使得穿着者可以更为便利的穿脱鞋子,并以一片式结构保证户外靴对于脚部和跟腱的包裹。

本实用新型中,在鞋身上配合设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保证了鞋身与穿戴者脚部的贴合度高、包裹性好,使得支撑机构可以与鞋身更好的配合,进一步对穿着者的脚部、特别是脚踝进行保护。

本实用新型在保证产品穿着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舒适性和健康性的提升,满足不同的穿着者对于户外靴的稳定支撑的不同需求。

任一所述的防滑机构包括依次设置于鞋底1边缘的若干防滑块6和设置于相邻防滑块6间的第一引水槽7。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引水槽7将防滑机构分隔成若干个防滑块6,防滑块6设置为橡胶块,橡胶具有回弹效果,根据足底压力分布情况对前后的防滑块6进行不同的差异性设置,以达到最佳耐磨回弹效果,第一引水槽7起到有效的排水效果,利用良性变形带动沙石自动向外排,能在行走的时候防止沙石等异物聚集在凹面形成的空腔内。

任一所述的防滑块6的底面均设有防滑刺8。

本实用新型中,底部设置的防滑刺8能增大摩擦力。

任一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鞋底1弓足部底端的第二支撑件19和分布并列设置于第二支撑件19两侧的鞋底1底面的第一支撑件9。

所述鞋底1前部的第一支撑件9的长度自后端至前端均匀减小,相邻的第一支撑件9间的密度自后端至前端均匀增大。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9均体回弹柱状,材质可以是橡胶,鞋底1的前部为回弹抓地位置,鞋底1的后部为着地瞬间承受整体的重量和底面的冲击,第一支撑件9的不同密度便是根据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来设置,鞋底1后部的第一支撑件9之间的距离密度较大,使得缓冲距离增加,对后跟起到最大的保护作用,鞋底1前部的第一支撑件9之间的距离密度较小,这样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加了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二支撑件19是按照脚弓足部的弧线设计,这不仅能增加鞋底1的柔韧性,配合弓足部底部设置的减震件,更容易弯曲而不那么生硬,提供足够的支撑,起到缓冲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进一步增加鞋底1前部的第一支撑件9对脚部、特别是脚踝位置的缓冲作用,所述第一支撑件9的长度内侧至前部均匀减小,即后跟位置落下后可以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缓冲,进一步增加了着地瞬间对后跟获得的冲击的保护作用。

所述鞋面3和鞋筒面4均设有透气孔17,配合鞋舌5两侧的述鞋面3和鞋筒面4外层均设有皮革面18。

本实用新型中,皮革的连接面能确保连接的稳定性,而透气面采用织物,透气性强,保持鞋腔环境持久干燥;且网面编织块的位置为行走的鞋面3弯折区域,编织材料使得鞋面3弯折变形更加容易,穿着舒适性提高,也减轻了鞋体的重量,极大满足了穿戴者的需求。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分别设在于鞋面3和鞋筒面4的通孔10、配合通孔10的鞋带11和设置于鞋舌5上配合鞋带11的限位件12。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保证穿着者在穿着鞋体进行运动时,足部可以与鞋体贴合的更为完美,鞋舌5两侧的鞋身为皮质的第一鞋面3,第一鞋面3上均设有通孔10,穿戴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将鞋带11穿过通孔10进行绑紧,以此保持足部和跟腱的穿着触感,穿过通孔10的鞋带11也穿过限位件12,以防止鞋舌5在行走过程中的偏移。

所述疏水机构包括设置于鞋底1前端部侧面的第一引水区13、设置于鞋底1前部两侧的第二引水区14和设置于鞋底1后部两侧的第三引水区15。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引水区13包括设置于鞋底1顶端侧面的凹槽、并列设置于凹槽内的凸条和设置于凹槽上端的第一条形槽,所述凹槽下端延伸至鞋底1的下端面,设置于凹槽内的凸条也延伸并列设置于于鞋底1的下端面,第一引水区13能对鞋头的水进行向下引流的作用,凹槽内的凸条能防止走路时候踩到水坑溅起的水滴。

第二引水区14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凸起边、第二条形槽和斜形槽,所述第三引水区15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二凸起边和第三条形槽,第三条形槽设置成交叉的若干条,第一凸起边和第二凸起边不仅能阻挡溅起的水滴,将两侧的水进行向下引流的作用,而且能起到防撞的作用。

所述鞋筒面4的内侧后部设有包裹区16。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包裹区16包括后部的第一凸起块和分别设置于第一义凸起块两端的第二凸起块,所述第二凸起块设置成上下两个,采用进口帆布3d气垫设计,能更好的贴合跟腱,提高了鞋筒面4的包裹性,使得穿戴者行走中更加稳定,两个凸起块内均为柔软材料,也能保护跟腱行走过程中的损伤,而且能使护脚显腿瘦。

所述鞋底1前部与水平面呈弧形坡面,坡面的水平面呈角度α设置,0<α≤36°。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防止穿着者在跑跳过程中,前掌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导致的脚踝不适或受损,故将鞋底1底面的前部设置为与水平面呈一定的角度设置,能够在接触地面的第一瞬间起到缓冲、稳定保护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