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76259发布日期:2021-06-08 17:09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背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包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背包的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2.休闲背包在日差旅、生活游玩中都会用到的必须品,往往在高端人士的衣服当中,高档衣服面料大多都是采用天然纤维组采用不同的组织织法,体现不同的面料肌理,从而做成各种款式的衣服,而传统休闲背包肩带通常采用与包身同样的材料做为肩带,传统肩带材料通常为尼龙、涤沦等化学纤维材料,其表面较为粗糙、耐磨性好但弹力欠佳,且通常肩带的立体贴合性不够,衣服在与肩带摩擦的过程当中在贴合性不稳定、肩带面料组织不合理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把衣服的天然纤维磨断、割断等情况,从而导致衣服出现起毛、起球等现象对衣服带来极大损伤,严重影响消费者的穿着体验感及其个人形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背包,结构简单,充分让肩带受力平均分布在人体冈上肌、冈下肌的部位,背包上的肩带达到最舒适的背负契合度,最大程度的贴合人体肩部,使肩带背负时不会产生过多的摩擦。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背包,包括包体、背带,背带包括肩带、调节扣与调节带,肩带通过调节扣与调节带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包背面的上部设有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有两个斜边,即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所述第一斜边与背包背面的横向直线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为25
°
~30
°
,背包底面与背面的缝制线为参考线,所述横向直线与所述参考线平行,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关于背包背面的竖直中线左右对称,所述支撑部还设有第三边、第四边与第五边,第一斜边与第三边之间连接第四边,第二斜边与第三边之间连接第五边,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分别固定连接一条肩带,所述肩带包括与人体冈上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一肩带段、与人体肩部斜方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二肩带段、与人体大胸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三肩带段、与人体外斜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四肩带段,所述第一肩带段的一端与第二肩带段的一端相连,第二肩带段的另一端与第三肩带段的一端相连,第三肩带段的另一端与第四肩带段的一端相连,第四肩带段的另一端与连接扣连接,所述第一肩带段的另一端与包体相连,该相连的部位接触在人体冈下肌的位置处,所述第二肩带段设有适应人体肩部斜方肌的折弯,第三肩带段设有适应人体大胸肌的折弯;所述肩带的横截面由面料层、填充层与接触层构成,填充层位于面料层与接触层之间,填充层包括第一棉料层、第二棉料层。
6.所述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直接相连接;所述第三边、第四边与第五边均为直线段,所述支撑部构成一个五边形。
7.所述第一斜边与第四边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一交点,第二斜边与第五边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二交点,所述第三边的长度大于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边的长度为130mm~180mm,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的连接点到第三边的距离为50mm~90mm,第一交
点与第二交点之间的距离为120mm~170mm。
8.所述第三边的长度为170mm,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的连接点到第三边的距离为70mm,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之间的距离为160mm。
9.所述第二肩带段为顶部承重位宽度6.5cm~8.5cm,沿着第三肩带段与第四肩带段渐细,第四肩带段末端位的宽度为4.5cm~5.5cm。
10.所述第一棉料层为珍珠棉料层,厚度为1.0~1.3cm,第二棉料层的厚度为1.0~1.3cm。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包,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由于背包背面的上部设有固定肩带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在背包背面的上部,所述支撑部设有两个斜边,即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所述第一斜边与背包背面的横向直线所成的角度为25
°
~30
°
,背包底面与背面的缝制线为参考线,所述横向直线与所述参考线平行,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关于背包背面的竖直中线左右对称,所述支撑部还设有第三边、第四边与第五边,第一斜边与第三边之间连接第四边,第二斜边与第三边之间连接第五边,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分别固定连接一肩带,可见支撑部近似力学五边形或完全为力学五边形,近似力学五边形或力学五边形受力稳定。该支撑部可以通过采用加厚超纤材料制作。由于肩带包括与人体冈上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一肩带段、与人体肩部斜方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二肩带段、与人体大胸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三肩带段、与人体外斜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四肩带段,所述第二肩带段设有适应人体肩部斜方肌的折弯,第三肩带段设有适应人体大胸肌的折弯,可见,肩带呈现s型,即s型肩带从背部冈下肌、冈上肌到肩部斜方肌,再到前胸大胸肌、外腹斜肌等部分达到完成贴合的效果,因此s型肩带使肩带完全吻合人体身形,并具有强烈的设计美感。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二肩带段为顶部承重位宽度6.5cm~8.5cm,沿着第三肩带段与第四肩带段渐细,第四肩带段末端位为4.5cm~5.5cm,因此可以在相应部位采用合理的宽度来控制肩部的平均受力分布,又由于肩带的横截面由面料层、填充层与接触层构成,填充层位于面料层与接触层之间,填充层包括第一棉料层、第二棉料层,这样可以保持整个背部的柔软性。
13.本实用新型基于支撑部的第一斜边与背包背面的横向直线所成的角度为25
°
~30
°
,即固定肩带的位置呈25
°
~30
°
斜面,此斜面为最佳标准范围,另外肩带呈现s型,即s型肩带从背部冈下肌、冈上肌到肩部斜方肌,再到前胸大胸肌、外腹斜肌等部分达到完成贴合的效果,因此s型肩带使肩带完全吻合人体身形,在支撑部的作用下,刚好支撑起肩带与人体上身背负的契合度,从而充分让肩带受力平均分布在冈上肌、冈下肌的部位,背包上的肩带达到最舒适的背负契合度,最大程度的贴合人体肩部,使肩带背负时不会产生过多的摩擦。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包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包的支撑部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背包的肩带示意图(一);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背包的肩带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20.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2.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背包,包括包体1、背带,背带包括肩带2、调节扣3与调节带4,肩带2通过调节扣3与调节带4连接,在背包背面的上部设有一支撑部5;如图2,支撑部5设有两个斜边,即第一斜边51与第二斜边52,第一斜边与背包背面的横向直线所成的角度为25
°
~30
°
,背包底面与背面的缝制线为参考线,所述横向直线与所述参考线平行,第一斜边51与第二斜边52关于背包背面的竖直中线左右对称,支撑部5还设有第三边52、第四边54与第五边55,第一斜边51与第三边53之间连接第四边54,第二斜边52与第三边53之间连接第五边55,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分别固定连接一条肩带2;如图3、图4,肩带2包括与人体冈上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一肩带段21、与人体肩部斜方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二肩带段22、与人体大胸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三肩带段23、与人体外斜肌的位置处相接触的第四肩带段24,第一肩带段21的一端与第二肩带段22的一端相连,第二肩带段22的另一端与第三肩带段23的一端相连,第三肩带段23的另一端与第四肩带段24的一端相连,第四肩带段24的另一端与连接扣3连接,第一肩带段21的另一端与支撑部5的一个斜边相连接,该相连的部位接触在人体冈下肌的位置处,第二肩带段22设有适应人体肩部斜方肌的折弯,第三肩带段23设有适应人体大胸肌的折弯;肩带2的横截面由面料层25、填充层与接触层28构成,填充层位于面料层与接触层之间,填充层包括第一棉料层为珍珠棉料层26、第二棉料层27。肩带2的第二肩带段22为顶部承重位宽度6.5cm~8.5cm,沿着第三肩带段与第四肩带段渐细,第四肩带段末端位宽度为4.5cm~5.5cm。珍珠棉料层26厚度为1.0~1.3cm,第二棉料层27为复合棉料层,厚度为1.0~1.3cm。
23.支撑部5的第一斜边51与第二斜边52直接相连接;第三边53、第四边54与第五边55均为直线段,支撑部5构成一个五边形。第一斜边51与第四边54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一交点,第二斜边52与第五边55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二交点,第三边53的长度大于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边的长度为130mm~180mm,第一斜边与第二斜边的连接点到第三边的距离为50mm~90mm,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之间的距离为120mm~170mm。最佳值是第三
边53的长度为170mm,第一斜边51与第二斜边52的连接点到第三边的距离为70mm,第一斜边与第四边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一交点,第二斜边与第五边之间的连接点为第二交点,第一交点与第二交点之间的距离为160mm。
24.下面重点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核心点:
25.1)支撑部5,为力学五边形受力位:该部位采用加厚进口超纤材料,五边形受力稳定,五边形底面宽度170mm,渐小两边线条宽度160mm,顶点至下边缘高度70mm适合于大众化的设计。
26.由于第一斜边、第二斜边均与背包背面的横向直线所成的角度为25
°
~30
°
,即固定肩带的位置呈25
°
~30
°
斜面,此斜面经试验为效果最佳的标准范围,可以刚好支撑形肩带的与人体上身背负的契合度,充分让肩带平均地分布在冈上肌、冈下肌部位,达到最舒适的背负契合度,最大程度的贴合人体肩部,使背负时不会产生过多的摩擦。图3、图4示意出了人体肩带平均地分布在冈上肌6、冈下肌7部位。
27.2)肩带2,为立体裁剪肩带:本实用新型所述肩带呈s型带,使肩带完全吻合人体身形,并具有强烈的设计美感。如图3、图4,s型的肩带从背部冈下肌6、冈上肌7到肩部斜方肌8,再到前胸的大胸肌9、外腹斜肌10等部分达到完成贴合的效果。肩带规格采用:长为47cm;宽:顶部承重位7cm渐细末端位5cm;平整地受力,最大程度地减轻了背负系统的压力。
28.肩带5的表层采用背包面料,接触层采用车翻做法,在肩带边缘是无车线做法,完全避免了车线对服装面料的损伤。具体来说,肩带由四层结构组织而成,表层采用背包相同面料,下层填充层采用珍珠棉料层、复合棉料层,这样各层都有相同的特点:柔软、有弹性、触感好。肩带与高档服装面料接触时,行走所产生的摩擦、拉扯等行走状态时起到缓冲、随性的特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产生的不良反应。
29.3)调节带:所述调节带采用平纹涤纶带,所述调节带采用回环式做法即日字扣,日字扣在一次性调节到每个人最舒适的位置后固定好,不松散,满足最舒适的历史记忆。
30.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