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及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72218发布日期:2021-10-16 10:1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及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鞋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鞋类制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及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鞋子。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康,在日常生活里更多的参与到运动健身当中。其中,在跑步等运动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在运动者鞋子底部触地瞬间,鞋底会受到人体本身重力对鞋底施加的下压力,以及受到底面对其施加的反冲击力(一般相当于人体体重的3至5倍),这股冲击力容易给运动者膝关节和/或踝关节等人体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鞋子是保护腿脚等部位不受伤的足上用品,而鞋子的减震缓震功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3.现有市面上的很多具备减震功能的鞋子,都是在鞋底的材质或结构上进行设计制造,在鞋底减震结构方面,存在如空气垫结构、减震柱结构等等,但这些减震结构普遍存在以下局限性:目前的缓震结构相对简单,单个气垫磅数或弹性柱的弹性强度固定,因此,在设置现有缓震结构的各鞋底区域处具备的弹性效果固定,这会导致在同一鞋底区域受到不同压力或冲击力时,减震效果不能较佳的全部匹配。例如现有鞋底在鞋跟区域设置的气垫磅数或弹性柱的弹性强度相对较大,当鞋跟区域受到较小压力或冲击力时,得到的减震缓震效果不佳。故,现有鞋类的减震缓震功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为了提升鞋子的减震效果,在鞋底同一区域的减震效果能够较佳适配不同压力或冲击力,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相应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及鞋子。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6.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应用于鞋底上,包括形成于鞋底前掌和/或/ 至后掌区域的若干个缓震元件,所述缓震元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每个所述缓震元件的纵向横截面为类ω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缓震元件顶部具有横向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两端底部连接有塑形部,所述塑形部底部连接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底部连接有支撑部,所述连接部顶部和支撑部底部与鞋底连接。
7.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两端的厚度大于中部的厚度。
8.优选的,所述缓震元件的轮廓具有若干个横向褶皱和/或纵向褶皱。
9.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外侧沿缓震元件长边方向两端设有延伸部。
10.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和折弯部的弹性强度小于所述塑形部和支撑部的弹性强度。
11.优选的,所述缓震元件的材料为eva、pu、tpu、tpe、pvc、橡胶和尼龙中的一种或多种。
12.优选的,所述缓震元件外侧包覆有外包缘,外包缘采用弹性材质制成薄片包覆结
构,且外包缘的抗老化性能强于所述缓震元件的抗老化性能。
13.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该鞋底设置有上述超高弹性缓震结构。
14.优选的,该鞋底前掌和/或/至后掌区域设有若干个缓震腔,所述缓震元件设置于所述缓震腔内。
15.优选的,该鞋底底部设置有防滑耐磨片。
16.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子,该鞋子包括鞋帮和上述鞋底。
17.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优点:
18.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及包含该缓震结构的鞋底、鞋子,其通过设置缓震元件,让每个缓震结构都具备多级弹性效果,具体的,受到大小不同的压力或冲击力时,缓震元件根据其结构特点,作出相适配的形变,结合缓震元件本身具备的弹性,起到缓冲、分卸、蓄能的作用,实现减震缓震的效果,也因此使得在鞋底同一区域的减震效果能够较佳适配不同压力或冲击力,避免现有减震结构在同一区域受到不同压力或冲击力时可能丧失减震效果的问题;而将缓震元件由结构功能不同的多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承担相应的形变减震缓震或连接支撑等作用,细化了功能分区,避免了多余累赘的结构,有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结构利用率,并减轻产品质量,进而提供更佳穿戴舒适性;另外的,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缓震元件的顶部与鞋底的接触面积较大,结合对称的向内侧弯折的折弯部,即使缓震元件受到的是倾斜的纵向作用力,缓震元件的上半部分会发生相应摆动形变,随后能够进行反向摆动恢复,实现对原作用力方向提供反向作用力,从而实现在穿戴时具备舒适的回弹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的纵向剖视图。
21.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又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再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又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应用在鞋底上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一实施例中缓震元件应用在鞋子上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至图11为缓震元件受到由小到大压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标注:1

缓震元件;11

连接部;12

塑形部;13

折弯部;14

支撑部;15

横向褶皱;16

纵向褶皱;17

延伸部;18

加固部;10

第一形变区;20

第二形变区;100

鞋底;110

缓震腔;130

防滑耐磨片;200

鞋帮。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两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2.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公开一种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应用于鞋底上,包括形成于鞋底前掌和/或/至后掌区域的若干个缓震元件1,所述缓震元件1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采用eva材质制成,每个所述缓震元件1的纵向横截面为类ω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缓震元件1包括连接部11、塑形部12、折弯部13和支撑部14。位于顶部的连接部11横向设置,连接部11的纵向横截面为向上隆起的弧线结构,其左右两端的厚度大于其中部的厚度,连接部11顶部与鞋底连接固定,主要起连接、形变缓冲、缓震、蓄能的作用,在受到不同大小的作用力时,连接部11能够相应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形变,随后由于其自身弹力特性,能够及时复位、恢复至原始状态。
33.所述连接部11左右两端底部固定连接有塑形部12,左右两侧的塑形部12为对称的圆弧状结构,共同构成类括号状,具体的,其纵向中部厚度往上下两端逐渐变小,塑形部12的厚度大于连接部11的厚度,主要起连接上下方连接部11和折弯部13,以及当连接部11和折弯部13发生形变时,两侧的塑形部12能够起到保持架构形态位置,避免结构崩塌的作用。
34.所述塑形部12底部连接有折弯部13,折弯部13的主要作用连接、形变缓冲、缓震、支撑的作用。左右两侧的折弯部13为均向内侧弯折的对称结构,折弯部13的厚度小于塑形部12的厚度,折弯部13的外侧拐角为锐角,这使得受到纵向作用力时,左右两侧的折弯部13会发生弯折,上下两端相互靠拢,外侧拐角角度变小,内侧拐角端部向中移动,当受到的作用力足够大时,两侧折弯部13的内侧拐角端部移动至中心位置相抵接触,形成相互支撑的结构。
35.所述折弯部13底部连接有支撑部14,左右两侧的支撑部14均向外侧倾斜设置,支撑部14由上往下厚度逐渐增大,其底部与鞋底连接固定,主要起支撑、承载的作用。
3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部11和折弯部13的弹性强度小于所述塑形部12和支撑部14的弹性强度,这有助于在受到作用力时,连接部11和折弯部13作为柔性组合,能够更快更及时的响应,并作出形变反应,而塑形部12和支撑部14作为刚性组合,在这一过程中起连接结构、保持架构、承载的作用。
3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图9至图11,当受到较小的纵向作用力时,如图9所示,缓震元件1的缓震表现主要体现在第一形变区10,连接部11 首先发生轻微形变,其弯曲弧度变小,这形变程度与受到的作用力相匹配,能够将该作用力进行缓冲吸收,达到减震效果,而塑形部12、折弯部13和支撑部14保持不动,这有助于保持缓震元件1的整体结构稳定性,进而使得穿戴者的脚底能够保持有效的支撑,不至于发生重心不稳造成的脚型偏移;当受到中等程度的纵向作用力时,如图10所示,缓震元件1的缓震表现依然主要体现在第一形变区10,连接部11发生较大的形变幅度,其原本向上隆起的弧度转变为向下的弯曲,其余部分
依然保持不变,连接部11形变过程中进行蓄能,形变结束后,会对连接部11施加反向(向上)的回弹力,这有助于穿戴者在行走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回弹反馈体验,起到助力效果,从而缓解疲劳;当受到较大的纵向作用力时,如图11所示,缓震元件 1的缓震表现在第一形变区10和第二形变区20,第一形变区10与受到中等程度的作用力时的表现一致,而在这基础上,第二形变区20内的折弯部 13发生相应的弯折,其弯折程度与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成正比,在折弯部 13的弯折过程中,折弯部13的外侧拐角角度逐渐变小,并进行蓄能,形变结束后,该外侧拐角角度逐渐恢复,连接部11和折弯部13协同作用,提供一个合理的缓震和回弹效果,而当受到的作用力足够大时,左右两侧折弯部13的内侧拐角端部移动至缓震元件1的纵向中心线处相抵接触,并形成相互支撑的结构,这有助于缓震元件1保持结构稳定性,避免进一步的形变,反应到穿戴者的体验时,即对鞋底100施加较大压力时,鞋底依然能够提供一个适宜的支撑力,起到深度保护穿戴者足部的效果。
38.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缓震元件1的轮廓具有若干个横向褶皱15,该横向褶皱15有助于增加缓震元件1的横向连接强度,使得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有利于为形变进行结构强度的保证,防止缓震元件1出现断裂现象。
39.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缓震元件1的轮廓具有若干个纵向褶皱16,该纵向褶皱16沿缓震元件1的短边方向布置,纵向褶皱16有助于提高缓震元件1的结构强度,并在缓震元件1受到纵向作用力时,能够将该作用力沿其纵向轮廓进行传导,从而提供更大的支撑力。
40.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部14外侧沿缓震元件1长边方向两端设有延伸部17,延伸部17在缓震元件1外侧形成燕尾状结构,该结构增加了支撑部14底部与鞋底100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支撑部14的支撑效果。
41.在另一实施例汇总,如图6所示,所述折弯部13内侧设有加固部18,所述加固部18两端与两侧的折弯部13固定连接,并与连接部11、塑形部 12共同构成椭圆形闭环结构,这有助于缓震元件1上半部分结构的稳定性,提高该部分结构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撑效果。
4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缓震元件1的材料为eva、pu、tpu、tpe、pvc、橡胶和尼龙中的一种或多种。
4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缓震元件1外侧包覆有外包缘,外包缘采用弹性材质制成薄片包覆结构,且外包缘的抗老化性能强于所述缓震元件的抗老化性能,这有助于保护缓震元件1,延长其使用寿命。
44.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鞋底,该鞋底100设置有上述超高弹性缓震结构。具体的,该鞋底100前掌至后掌区域设有若干个缓震腔 110,所述缓震元件1设置于所述缓震腔110内,连接部11顶部与缓震腔 110的顶面连接固定,支撑部14与缓震腔110的底面连接固定。缓震元件 1的长边方向平行于鞋底100的短边方向,缓震元件1沿其长边方向贯穿鞋底100的短边方向设置,鞋底100与缓震元件1为一体成型结构,鞋底100 的底部设置有防滑耐磨片130。缓震元件1的设置方向、设置位置、长边长度、排列数量并未受本实施例的约束和限制,缓震元件1的轮廓曲线可以为圆润曲线或刚性折线。
45.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鞋子,该鞋子包括鞋帮200和上述鞋底100。
4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
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