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21787发布日期:2022-03-26 14:2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背景技术:

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3.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不仅要提供一定的弹力,最主要的是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及抓地力来配合运动员做各个方向的爆发性动作,例如在羽毛球运动中,运动员在击打背后球时,需要快速后撤,运动员做后撤动作时,主要是依靠前掌脚尖部位提供摩擦力,运动员在做急停转向动作时,鞋底前掌不仅要提供足够的抓地力还要提供侧向的摩擦力,目前的运动鞋鞋底还不能满足现有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能够增大鞋底基层防滑性能,使得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中腰,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中腰对应足弓区域设置,所述大底包括:对应覆盖所述大底的前脚掌区域设置的第一大底,对应覆盖所述大底后脚跟区域设置的第二大底,开设在所述第一大底上的第一凹槽、开设在所述第二大底上且与所述中腰连通的第二凹槽;所述中腰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与所述第二大底之间;所述第一凹槽将所述第一大底划分为对应覆盖所述第一大底前脚掌内侧区域的第一防滑区域,对应覆盖所述第一大底脚尖区域的第二防滑区域以及对应覆盖所述第一大底前脚掌跖骨外侧区域的第三防滑区域;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直线形状的第一防滑凸起,所述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彼此平行分布,且与所述大底中轴线平行;所述第二防滑区域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直线形状的第二防滑凸起,所述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彼此平行,且与所述大底中轴线垂直;所述第三防滑区域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波浪形状的第三防滑凸起,所述若干个第三防滑凸起彼此平行,且与所述大底的中轴线垂直;所述第二凹槽将所述第二大底划分为对应覆盖所述第二大底后跟内侧区域的第四防滑区域、以及对应覆盖所述第二大底后跟外侧区域的第五防滑区域;所述第四防滑区域的触地面平滑,所述第五防滑区域的触地面矩阵分布若干个圆形的防滑凹槽。
6.其中,所述第二防滑凸起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形状,所述第二防滑凸起靠近脚尖区域的一条侧边与地面形成一预设夹角,与所述侧边相对的另一条侧边与地面垂直;所述第三防滑凸起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形状,所述第三防滑凸起靠近脚尖区域的一条侧边与地面形
成一预设夹角,与所述侧边相对的另一条侧边与地面垂直。
7.其中,所述第二防滑凸起与地面形成的夹角随着第二防滑凸起从脚尖区域向脚掌中心分布时逐渐增加;所述第三防滑凸起与地面形成的夹角随着第三防滑凸起从脚掌中心区域向足弓区域分布时逐渐增加。
8.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为近似y字形状,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的中心区域,将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第二防滑区域、第三防滑区域彼此之间分隔开。
9.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中填充第一加固带;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第二防滑区域、第三防滑区域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区域中还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加固带。
10.其中,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对应后脚跟部位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与所述大底之间的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的第二支撑部;所述外环部的表面,对应前脚掌内侧、外侧的区域还分别设置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均为不规则四边形形状,固定连接在所述中底与大底的连接处,并沿着所述外环部的表面向上延伸,且与触地面形成一预设角度的夹角。
11.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凹槽位于前脚掌两侧的两个自由端位置进行设置,所述自由端分别从所述第一大底的边缘两侧向所述外环部延伸,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中形成凹槽;每个凹槽中还分别填充第三加固带。
1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13.其中,所述后跟的中心位置还设置第一提带,所述第一提带沿着所述后跟的中轴线设置,其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并沿着所述后跟的中轴线向上延伸;所述后跟还设置弧形带状的包覆部,其两端环绕所述后跟的两侧设置,以横向缝制在所述后跟上;沿着所述后跟的中轴线向上延伸并覆盖部分包覆部的表面还设置第二提带。
14.其中,所述鞋面的内侧和外侧的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包覆片、第二包覆片;所述第一包覆片、第二包覆片均由网面以及环绕所述网面的包覆带组成,所述包覆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固定连接,以与外环部形成一个封闭的区域,所述网面覆盖所述封闭的区域。
1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通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根据运动时脚掌受力的规律将大底划分若干个防滑区域,且每个防滑区域的触地面设置由防滑凸起形成的防滑纹理,进一步地,通过调整分布在不同区域的防滑凸起彼此之间的距离、角度,以及防滑凸起的一条侧边与触地面形成的夹角角度,以调整不同区域的的防滑纹路从而相应地改变摩擦力,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脚跟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匹配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所述第一大底与第二大底开设的凹槽中填充加强带,一方面可对设置不同防滑凸起的防滑区域进行分隔,以针对不同足底区域对摩擦力的需求不同而设置有效地防滑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鞋底前脚掌的稳定性,使得运动员在做弯曲脚底的动作时,也不至于能够避免鞋底弯曲过度而扭脚。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的后跟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现有技术名词进行如下解释。
23.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其它塑料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寒、耐油、耐水、耐老化、耐气候等特性,同时他具有高防水性透湿性、防风、防寒、抗菌、防霉、保暖、抗紫外线以及能量释放等许多优异的功能,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
24.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5.请同时参阅图1~3,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中底2和中腰3;其中,所述中底2连接于大底1上表面;所述中腰3对应足弓区域设置。
26.所述大底1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中底2采用超轻材料制成,保证运动鞋具有轻便舒适的特点,具体地,所述大底1由厚度为6mm的橡胶材料制成。所述中腰3设置在对应足弓部位,制成所述中腰3的材料硬度大于制成大底1、中底2的材料硬度。
27.所述大底1包括对应覆盖前脚掌区域的第一大底11、对应覆盖后跟区域的第二大底12,具体地,所述中腰3将所述第一大底11与所述第二大底12彼此分隔开来;所述第一大底11、所述第二大底12的触地面均设置防滑凸起,以形成相应的防滑纹路。
28.进一步地,所述大底1还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大底11上的第一凹槽110,所述第一凹槽110将所述第一大底11划分为对应覆盖前脚掌内侧区域的第一防滑区域111,对应覆盖脚尖区域的第二防滑区域112以及对应覆盖前脚掌跖骨外侧区域的第三防滑区域113。
29.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11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111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滑凸起1110的形状为直线形状,彼此平行地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11;每个第一防滑凸起1110与所述大底1的中轴线a-a’平行。
30.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12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1120,在本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二防滑凸起1120的形状为直线形状,彼此平行地依次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12。每个第二防滑凸起1120与所述大底1的中轴线a-a’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二防滑凸起1120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形状,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1120在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12分布时形成锯齿状的防滑纹路。具体地,所述第二防滑凸起1120靠近脚尖区域的一条侧边与地面形成一预设夹角,与该侧边相对的另一条侧边与地面垂直。更进一步地,每个第二防滑凸起1120与地面的预设夹角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随着第二防滑凸起1120从脚尖区域向脚掌中心分布时,逐渐增加。相应地,使得所述第二防滑区域112从脚尖区域向脚掌中心的防滑纹路逐渐变大,摩擦力也随之变大。
31.所述第三防滑区域113的触地面分布若干个第三防滑凸起1130,每个第三防滑凸起1130与所述大底1的中轴线a-a’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防滑凸起1130为波浪环状,所述若干个第三防滑凸起1130彼此平行地依次分布在所述第三防滑区域113。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三防滑凸起1130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形状,若干个第三防滑凸起1130在所述第三防滑区域113分布时形成锯齿状的防滑纹路。具体地,所述第三防滑凸起1130靠近脚尖区域的一条侧边与地面形成一预设夹角,与该侧边相对的另一条侧边与地面垂直。更进一步地,每个第三防滑凸起1130与地面的预设夹角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随着第三防滑凸起1130从脚掌中心区域向足弓区域分布时,逐渐增加。相应地,使得所述第三防滑区域113从脚尖区域向脚掌中心的防滑纹路逐渐变大,摩擦力也随之变大。
3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110的形状为近似y字形状,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的中心区域,将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11、第二防滑区域112、第三防滑区域113彼此之间分隔开来。
33.所述大底1还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二大底12上的第二凹槽120,所述第二凹槽120与所述中腰3连通;所述第二凹槽120将所述第二大底12划分对应覆盖后跟内侧区域的第四防滑区域121、以及对应覆盖后跟外侧的第五防滑区域122。所述第四防滑区域121的触地面平滑,所述第五防滑区域122的触地面均分布防滑凹槽12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滑凹槽1220的形状为圆形,矩阵分布在所述第五防滑区域1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五防滑区域122的形状为l形,沿着后跟外侧边缘至后跟后侧边缘设置。
3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腰3的形状为锯齿形状,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与第二大底12之间,以将所述第一大底11与第二大底12彼此分隔开。
35.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110中填充第一加固带114;具体地,在y字形状的第一凹槽110的三个自由端分别填充一个第一加固带114,还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自由端分别填充一个第一加固带114。
36.进一步,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11、第二防滑区域112、第三防滑区域113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区域中还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加固带115;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固带115的数量为3个,在所述第一防滑区域111、第二防滑区域112、第三防滑区域113中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加固带115。
37.制成所述第一加固带114、第二加固带115的材料硬度大于制成第一大底11的材料硬度。
38.所述中底2包括外环部21、对应脚跟部位设置在所述外环部21与所述大底1之间的
第一支撑部22、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22上的第二支撑部23。
3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部23由橡胶材料制成。
40.进一步地,所述外环部21的表面,对应前脚掌内侧、外侧的区域还分别设置第一支撑板24、第二支撑板25。所述防护部22的表面还设置巭科技纹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24、第二支撑板25均为不规则四边形形状,在中底2与大底1连接处固定连接,并沿着外环部21的表面向上延伸,且与触地面形成预设夹角。所述第一支撑板24、第二支撑板25均由橡胶材料制成。
4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24、第二支撑板25分别对应第一凹槽110位于前脚掌两侧的两个自由端110a、110b位置进行设置,相应地,所述自由端110a、110b分别从第一大底11的边缘两侧向外环部21延伸,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24、第二支撑板25中形成凹槽110a、110b。每个凹槽110a、110b中还分别填充第三加固带116、117,用于加强所述第一支撑板24、第二支撑板25的支撑强度。
4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24、第二支撑板25覆盖外环部21以及鞋面42的部分区域,所述第三加固带116、117覆盖外环部21,并未延伸至鞋面42的区域。
43.表面设置防滑纹理的第一大底11、第二大底12的存在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脚跟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而足弓部位设置中腰3,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所述第一大底11与第二大底12又开设凹槽,且填充加强带,一方面可对设置不同防滑凸起的防滑区域进行分隔,以针对不同足底区域对摩擦力的需求不同而设置有效地防滑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鞋底前脚掌的稳定性,使得运动员在做弯曲脚底的动作时,也不至于能够避免鞋底弯曲过度而扭脚。
44.进一步地,在后跟位置设置第一超轻材料制成的第一支撑部22以及橡胶材料制成的第二支撑部23,使得运动员在脚跟着地时提供良好回弹力,起到缓冲作用,以保护脚部不受运动损伤,同时提升了运动的舒适性和体验性。
45.请同时参阅图4~6,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400,包括鞋带41,所述鞋带41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面42,且鞋面42的内部预留有鞋眼扣43,鞋眼扣43的内部贯穿连接有所述鞋带41;所述鞋面42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44的上侧。
46.所述鞋面4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421,且前片421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42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422,所述后跟422部位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3固定连接。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鞋面42由多层网面材料制成,例如,hf-sd9381。
48.所述后跟422的中心位置还设置第一提带423;具体地,所述第一提带423沿着所述后跟422的中轴线设置,以竖直缝制在所述后跟422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提带42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部23上,并沿着后跟422的中轴线向上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提带423由编织材料制成,具体地,所述第一提带423由15mm宽的编制材料制成。
49.所述后跟422还设置包覆部424;具体地,所述包覆部424为弧形带状,其两端环绕后跟422的两侧设置,以横向缝制在所述后跟422上;进一步地,第二提带424沿着后跟422的中轴线向上延伸并覆盖部分包覆部424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包覆部424由皮革材料制成。
50.所述鞋面42两侧分别与所述后跟422两侧对应缝合固定,以形成所述运动鞋400整体。在所述鞋面42的内侧和外侧的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包覆片425、第二包覆片426;其中,所述第一包覆片425、第二包覆片426均为近似椭圆形的形状。其中,第一包覆片425由网面4251以及环绕所述网面4251的包覆带4252组成,所述包覆带4252的两端分别与所外环部21固定连接,以与外环部21形成一个封闭的区域,该网面4251覆盖该区域。具体地,所述包覆带425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板25的两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网面4251由单层呢绒网面材料制成,所述包覆带4252由tpu材料制成。
51.所述第二包覆片426也以同样的方式设置在所述鞋面42的内侧,在此不加赘述。
52.由于所述鞋面42由网面材料制成,材质较软,在鞋面42的两侧、后跟分别设置包覆部,也是为了加固鞋面两侧和后跟,增强鞋面的包覆性与稳固性,避免脚部在鞋内来回移动而出现崴脚等受伤的情况。
53.利用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根据运动时脚掌受力的规律将大底划分若干个防滑区域,且每个防滑区域的触地面设置由防滑凸起形成的防滑纹理,进一步地,通过调整分布在不同区域的防滑凸起彼此之间的距离、角度,以及防滑凸起的一条侧边与触地面形成的夹角角度,以调整不同区域的的防滑纹路从而相应地改变摩擦力,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脚跟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匹配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所述第一大底与第二大底开设的凹槽中填充加强带,一方面可对设置不同防滑凸起的防滑区域进行分隔,以针对不同足底区域对摩擦力的需求不同而设置有效地防滑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鞋底前脚掌的稳定性,使得运动员在做弯曲脚底的动作时,也不至于能够避免鞋底弯曲过度而扭脚。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