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割手套

文档序号:29102374发布日期:2022-03-02 04:44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割手套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手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割手套。


背景技术:

2.目前,例如在服装生产、肉联厂和机械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工程建筑、夹层玻璃、金属薄板生产加工等制造行业中,大多需要作业人员穿戴防护手套、尤其是防割手套后,才允许进行加工操作。然而,市面上现有的防割手套一般采用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包覆玻纤、氨纶或钢丝制成,虽然比普通手套使用年限长,但在受损后仍需更换新手套,且由于手套表面纤维存在小孔隙,在搬运带刺的物品或修剪带刺植物时,防护水平达不到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防割手套,旨在解决传统的防割手套防护效果不佳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割手套,包括手套主体,所述手套主体限定出防护部位,所述手套主体至少在所述防护部位处包括自内至外依次叠设的基层与接触层,所述基层与所述接触层相间,以在所述相间处限定出容纳腔;
5.所述手套主体还包括填设于所述容纳腔内的防护料,所述防护料在所述容纳腔内铺展开,所述防护料的制成材质包括非牛顿流体材料。
6.可选地,所述手套主体的外表面设有连通至所述容纳腔的气口和料口;
7.所述气口和所述料口分别可启闭设置,且在所述气口及所述料口均关闭时,所述容纳腔呈封闭设置。
8.可选地,所述非牛顿流体材料包括淀粉浆。
9.可选地,所述基层具有朝向所述容纳腔的第一侧表面,所述接触层具有朝向所述容纳腔的第二侧表面;
10.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或所述第二侧表面设有干涉部,所述干涉部用以与所述防护料产生干涉,以使得所述防护料在所述容纳腔铺展开。
11.可选地,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或所述第二侧表面设有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构成所述干涉部,所述凹凸结构的表面呈弧面状设置。
12.可选地,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均设有所述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包括多个凹部和多个凸部;
13.所述第二侧表面上的多个所述凹部在所述第一侧表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侧表面上的多个所述凸部所在位置重合。
14.可选地,所述容纳腔的宽度与所述防护料的厚度相当。
15.可选地,所述防护料的厚度为1mm~5mm。
16.可选地,所述防护部位在所述手套主体上呈连续状设有一个;或者,
17.所述防护部位在所述手套主体上呈间断状布设有多个。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手套主体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出需要重点进行防护的防护部位;基层与手部接触,接触层与外界接触,防护料设置在基层与接触层之间,与基层、接触层共同形成手部的三层防护;由于防护料的制成材质包括非牛顿流体材料,使得防护部位在受到外界短促的、瞬间的冲击时,防护料能够形成更为粘稠、更为坚固的质地,有效提高手套主体的防护强度;在受到外界较为持续的、轻柔的作用力时,防护料可流动,易于在容纳腔内铺展开,便利于防护料的调整。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套主体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1.图2为图中手套主体部分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纵剖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手套主体部分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纵剖示意图;
23.图4为图1中气口和/或料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号说明:
25.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手套主体132料口110基层133盖体111第一侧表面140防护料120接触层150干涉部121第二侧表面150a凹凸结构130容纳腔151凹部131气口152凸部
26.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9.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
括a方案、或b方案、或a 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0.目前,例如在服装生产、肉联厂和机械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工程建筑、夹层玻璃、金属薄板生产加工等制造行业中,大多需要作业人员穿戴防护手套、尤其是防割手套后,才允许进行加工操作。然而,市面上现有的防割手套一般采用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包覆玻纤、氨纶或钢丝制成,虽然比普通手套使用年限长,但在受损后仍需更换新手套,且由于手套表面纤维存在小孔隙,在搬运带刺的物品或修剪带刺植物时,防护水平达不到需求。
31.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割手套,请参阅图1至图4,附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割手套的具体实施例。
32.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防割手套包括手套主体100,所述手套主体100限定出防护部位,所述手套主体100至少在所述防护部位处包括自内至外依次叠设的基层110与接触层120,所述基层110与所述接触层120相间,以在所述相间处限定出容纳腔130;所述手套主体100还包括填设于所述容纳腔130内的防护料140,所述防护料140在所述容纳腔130内铺展开,所述防护料140的制成材质包括非牛顿流体材料。
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手套主体100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出需要重点进行防护的防护部位;基层110与手部接触,接触层120与外界接触,防护料140设置在基层110与接触层120之间,与基层110、接触层120共同形成手部的三层防护;由于防护料140的制成材质包括非牛顿流体材料,使得防护部位在受到外界短促的、瞬间的冲击时,防护料140能够形成更为粘稠、更为坚固的质地,有效提高手套主体100的防护强度;在受到外界较为持续的、轻柔的作用力时,防护料140可流动,易于在容纳腔130内铺展开,便利于防护料140的调整。
34.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及以上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内外向,指的是手套主体100用以在穿戴时靠近和远离人体手部的方向。所述内外向并不构成对所述手套主体100使用的限制,仅用于表征所述手套主体100中各个组件的相对方位关系。
35.可以理解,当所述手套主体100应用于不同的加工场景时,具有不同的防护部位,例如,当所述手套主体100应用于服装生产中的缝纫工序时,所述防护部位主要集中在手指部;当所述手套主体100应用于冶金工业中的部分工种时,所述防护部位主要集中在手指部、掌部等。根据不同的实际应用,确定不同的防护部位,有助于手套主体100针对性地加强最需要防护的部位的强度,且减轻所述手套主体100的整体质量、节省耗材、降低成本。
36.具体而言,所述防护部位在所述手套主体100上呈连续状设有一个,集中在作业人员更容易受到外力冲击的部位,所述防护部位的具体形状、尺寸等均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例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者其他异形等。
37.或者,所述防护部位在所述手套主体100上呈间断状布设有多个。也即,将所述防护部位分区块设置,分别设置在例如对应手指指腹处、手心处手背处等。
38.当然,所述防护部位可以设置为所述手套主体100的全部部位,也即,所述手套主体100整体构成所述防护部位,此时,所述手套主体100整体包括基层110、防护料140和接触层120,有助于使得所述防割手套的防护范围更加全面,提高所述防割手套的通用性。
39.所述基层110的内表面用以与人体手部接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层 110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强度,且在所述基层110的内表面布设有亲肤材料,所述亲肤材料例如为棉布、海绵等;所述基层110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使得即使所述手套主体100受外力冲击而破坏时,更大概率地确保所述基层110 的结构完整,避免所述防护料140渗入所述基层110内侧,影响所述手套主体100的穿戴体验。
40.所述接触层120显露在外。所述接触层120设置为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当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触层120也可选采用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包覆玻纤、氨纶或钢丝制成,此处不做限制。
41.在所述防护料140填入所述容纳腔130内后,所述容纳腔130呈封闭设置,使得填充至所述容纳腔130内的所述防护料140不会渗漏出。具体而言,所述手套主体100的外表面设有连通至所述容纳腔130的气口131和料口132;所述气口131和所述料口132分别可启闭设置,且在所述气口131及所述料口132均关闭时,所述容纳腔130呈封闭设置。
42.所述气口131和所述料口132可以一体设置,也即,所述手套主体100 的外表面设有一连通所述容纳腔130的开口,所述开口构成所述气口131及所述料口132;所述气口131和所述料口132也可以分体设置。可以理解,所述料口132用以供所述防护料140进出所述容纳腔130,所述料口132可以具体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其中,当所述料口132设有多个时,多个所述料口 132中的至少一个构成进料口,余下的构成出料口,以供所述防护料140自所述进料口进入所述容纳腔130,并经由所述出料口放出。所述气口131用以在所述防护料140填入容纳腔130时,向外流通气体;所述气口131的设置,可参考与所述料口132,此处不做详述。
43.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手套主体100还包括盖体133,所述盖体133活动安装于所述手套主体100,以活动至打开和盖合所述气口131、所述料口132。所述盖体133的具体活动方式有多种,可以具体设置为,所述盖体133的一端转动安装于所述手套主体100,所述盖体133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气口131或者所述料口132、以及背对所述气口131或者所述料口132活动;当然,所述盖体133也可以沿所述气口131或者所述料口132的端口所在平面平移设置,不做赘述。
44.所述防护料140在所述容纳腔130内铺展开,具体而言,所述防护料140 用以沿人体手部的外表面铺展开,以在确保足够的厚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覆盖至所述人体手部的外表面,提高所述防护料140的防护范围。
45.所述防护料140的制成材质包括非牛顿流体材料,可以理解,所述非牛顿流体材料在所述容纳腔130内构成非牛顿流体,所述非牛顿流体是指不满足牛顿黏性实验定律的流体,即其剪应力与剪切应变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的流体。具体而言,所述非牛顿流体材料可以是例如石油、泥浆、水煤浆、陶瓷浆、纸浆、油漆、油墨、牙膏、家蚕丝再生溶液等。当对所述非牛顿流体施加冲击力时,其中,短促的、瞬间的冲击力,会让非牛顿流体在受力的瞬间,粘稠度大幅度提高,甚至变成固体,而持续的、轻柔的作用力下,非牛顿流体会继续保持可流动。
46.而基于成本、安全性等考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非牛顿流体材料包括淀粉浆,具有价廉、无毒害等优点。
47.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料140的制成材质还包括着色材料。所述着色
材料也即可以改变所述非牛顿流体颜色的材料,可以是染色剂等。所述着色材料的设置,使得当所述手套主体100的所述接触层120被破坏时,所述容纳腔130内的防护料140自所述破口处流出能够被目视观察到,更易于发现异常。
48.所述着色材料可以与所述非牛顿流体材料均匀混合,也可与所述非牛顿流体材料分层设置,其中,当所述着色材料与所述非牛顿流体材料分层设置时,所述着色材料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非牛顿流体材料的外侧,使得所述着色材料相对所述非牛顿流体材料,更快速流出。
49.此外,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层110具有朝向所述容纳腔 130的第一侧表面111,所述接触层120具有朝向所述容纳腔130的第二侧表面121;所述第一侧表面111和/或所述第二侧表面121设有干涉部150,所述干涉部150用以与所述防护料140产生干涉,以使得所述防护料140在所述容纳腔130铺展开。所述干涉部150的设置,增大所述第一侧表面111和/或所述第二侧表面121与所述防护料140之间的干涉量,使得更多的所述防护料140可以铺设在所述第一侧表面111和/或所述第二侧表面121上,确保所述防护料140在所述容纳腔130内充分铺展。
50.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表面111和/或所述第二侧表面121 设有凹凸结构150a,所述凹凸结构150a构成所述干涉部150,所述凹凸结构 150a的表面呈弧面状设置。所述凹凸结构150a包括多个凹部151和多个凸部 152,其中,多个所述凹部151能够容纳部分所述防护料140,从而确保所述防护料140在所述第一侧表面111和/或所述第二侧表面121上均匀布设。所述弧面状设置,减少所述防护料140在所述容纳腔130内流动时的阻碍,使得在更换所述防护料140时,所述防护料140更易于进入所述容纳腔130内;同时,所述弧面状设置能够避免形成尖锐结构,避免对所述基层110、所述接触层120造成戳刺。
51.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表面111和所述第二侧表面121 均设有所述凹凸结构150a,所述凹凸结构150a包括多个凹部151和多个凸部 152;所述第二侧表面121上的多个所述凹部151在所述第一侧表面11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侧表面111上的多个所述凸部152所在位置重合。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第一侧表面111与所述第二侧表面121之间能够形成连续连通的流路,供所述防护料140填入时流动;并且,使得所述第一侧表面111与所述第二侧表面121之间的间距大致相同,也即使得所述防护料140的厚度均衡一致。
52.当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130的宽度与所述防护料140的厚度相当。如此,使得当所述防护料140完全填满所述容纳腔130时,即能达到所需的厚度,确保实现所需的防护功能。
53.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料140的厚度为1mm~5mm。可以理解,所述防护料140的厚度设置为较厚时,能够增大所述手套主体100的强度,但容易增加所述手套主体100的重量、成本以及阻碍作业人员的手部活动;反之,所述防护料140的厚度设置为较薄时,能够减轻所述手套主体100 的重量、成本以及减少对作业人员的手部活动的阻碍,但减弱所述手套主体 100的强度,因此,为了提高所述防护料140的防护效果,兼顾多数手套主体 100的使用体验,所述防护料140的厚度为1mm~5mm。
54.在实际应用时,当第一次使用所述手套主体100,应该打开所述料口132,向所述容纳腔130内注入适量的防护料140,在注入的过程中,气口131向外排出容纳腔130内的气体,使非牛顿流体顺利注入,之后关闭气口131上部的盖体133。
55.在二次使用时,不再需要注入非牛顿流体,但是当内部的非牛顿流体因手套太久没使用而凝固时,则需要更换新的非牛顿流体溶液,如此则达到了反复使用的目的,且用日常廉价的淀粉就可调制出非牛顿流体溶液,对环境友好。
56.在使用所述防割手套时,若没有尖锐物品的挤压,其内部的非牛顿流体不会表现出坚硬感,不影响手套的使用手感。当使用者不慎刮蹭到锐器时,则接触点手套内胆内的非牛顿流体会瞬间变成坚硬的固体,防止锐器刺穿手套对使用者造成伤害,提高了安全性。
57.若在日常的磨损中,手套主体100不慎破裂,添加了着色材料的非牛顿流体流出,提示使用者更换或者修补手套。
5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