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30421发布日期:2021-11-22 20:23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口罩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口罩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强度口罩。


背景技术:

2.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病毒等物质的作用,以纱布或纸等材料做成。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3.现有公开号为cn11243768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口罩,包括覆盖利用者的呼吸器官的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的两侧且能够将主体部固定于利用者的呼吸器官的挂接部,主体部包括构成下部且围住利用者的下巴的下巴部分的下巴罩部。
4.针对上述技术,发明人发现,当使用者在佩戴口罩时,挂接部与使用者的耳根处长时间抵接,口罩存在有容易磨伤使用者耳根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口罩在长时间佩戴时不易磨伤使用者的耳根,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强度口罩。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强度口罩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高强度口罩,包括罩面,罩面的外侧固设有四个连接环,连接环分别位于罩面外端的上下两侧,位于上侧的连接环为一组,位于下侧的连接环为一组,罩面的上侧与罩面的下侧分别设有绑带,绑带的两端分别穿过同组的两个连接环且与连接环滑动连接,绑带的两端设有调节机构,绑带的两端通过调节机构与绑带靠近连接环的端部连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环将两根绑带分别连接在罩面的上侧与下侧,改变绑带与连接环的相对位置关系,使绑带长度与使用者的头围相适配,调节机构使绑带稳定置于所需长度,使用罩面时,绑带与使用者的后脑勺相抵接,通过调节绑带长度,使绑带与后脑勺连接时,既能将罩面限位在所需位置上,又不会过度挤压使用者,使口罩在长时间佩戴时不易磨伤使用者。
9.可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框与调节杆,调节杆位于调节框的中部,绑带从调节框与调节杆之间的开口处穿过,绑带的一端与调节杆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调节框使调节杆移动,调节杆带动绑带的一端移动,绑带与连接环滑动连接,使绑带的重叠部分长度改变,进而使绑带的整体长度改变,实现绑带的长度调节功能。
11.可选的,所述调节框与调节杆的横截面均呈圆形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框与调节杆在使用时,不易对使用者造成碰撞损伤。
13.可选的,所述调节杆的两端固设有调节环,调节框的两侧穿过调节环且与调节环滑动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框移动使调节杆带动绑带移动时,调节环与调节框滑动连接,实现调节杆与调节框之间的相对移位过程,使调节杆与调节框对绑带长度的调整过程更加灵活。
15.可选的,所述罩面中部的上侧与下侧均固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平行于罩面与限位块的连接处,限位块与绑带滑动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不使用口罩时,将绑带滑动置于限位块与罩面之间,限位块使绑带能够稳固置于罩面的一侧,便于将口罩有序收放起来。
17.可选的,所述限位块远离罩面侧边的端部固设有垂直于限位块的定位块,定位块与绑带滑动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绑带移动置于限位块与罩面之间后,定位块阻隔绑带的移位路径,使绑带更加稳定地置于限位块与罩面之间。
19.可选的,所述罩面的外侧可拆式连接有过滤片。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片对空气中的粉尘进行过滤阻隔,使罩面内的呼吸环境相对洁净。
21.可选的,所述过滤片的侧边沿过滤片的周向固设有魔术贴,过滤片通过魔术贴与罩面可拆式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魔术贴实现过滤片与罩面之间的可拆式连接,便于使用者及时对过滤片进行拆卸更换操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连接环将两根绑带分别连接在罩面的上侧与下侧,改变绑带与连接环的相对位置关系,使绑带长度与使用者的头围相适配,调节机构使绑带稳定置于所需长度,使用罩面时,绑带与使用者的后脑勺相抵接,通过调节绑带长度,使绑带与后脑勺连接时,既能将罩面限位在所需位置上,又不会过度挤压使用者,使口罩在长时间佩戴时不易磨伤使用者。
25.2.移动调节框使调节杆移动,调节杆带动绑带的一端移动,绑带与连接环滑动连接,使绑带的重叠部分长度改变,进而使绑带的整体长度改变,实现绑带的长度调节功能。
26.3.当调节框移动使调节杆带动绑带移动时,调节环与调节框滑动连接,实现调节杆与调节框之间的相对移位过程,使调节杆与调节框对绑带长度的调整过程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9.图3是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罩面;2、连接环;3、绑带;4、调节框;5、调节杆;6、调节环;7、限位块;8、定位块;9、过滤片;10、魔术贴。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全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强度口罩,参照图1,包括罩面1,罩面1的上侧与罩面1的下侧均设置有绑带3,位于罩面1上侧的绑带3两端分被与罩面1上侧的两端相连接,位于罩
面1下侧的绑带3两端分被与罩面1下侧的两端相连接。当使用者需要将罩面1佩戴在口鼻处时,使用者将两根绑带3套放在使用者的后脑勺位置,绑带3将罩面1固定在使用者的口鼻处,实现口罩的基本使用功能。
33.参照图1,罩面1的外侧可拆式连接有过滤片9,过滤片9呈长方形状。当使用者佩戴口罩时,罩面1置于使用者口鼻的外侧,此时伴随着使用者的呼吸,外界空气与罩面1内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此时过滤片9对空气中的粉尘进行过滤阻隔,使罩面1内的呼吸环境相对清洁。
34.参照图1和图2,过滤片9靠近罩面1的端面上固设有魔术贴10,魔术贴10沿过滤片9的周向设置,魔术贴10与过滤片9的外侧边固定连接,过滤片9通过魔术贴10与罩面1的外壁可拆式连接。当使用者需要对过滤片9进行拆卸更换操作时,使用者拉拽过滤片9,使魔术贴10与罩面1相分离,进而使过滤片9与罩面1相分离,便于使用者对过滤片9进行拆卸更换操作。
35.参照图1,罩面1的中部固设有两个相同的限位块7,限位块7分别位于罩面1的上侧与下侧,限位块7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罩面1与限位块7的连接面方向,限位块7靠近罩面1外侧的端部与罩面1固定连接,限位块7与绑带3沿限位块7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当需要将口罩收放起来时,使用者移动绑带3,使绑带3沿限位块7的长度方向与限位块7滑动连接,绑带3滑动置于限位块7与罩面1之间后,限位块7使绑带3能够稳固置于罩面1的外侧,便于使用者将口罩有序收放起来。
36.参照图1,限位块7远离罩面1侧边的端部固设有定位块8,定位块8位于限位块7靠近罩面1的一侧,定位块8垂直于限位块7,定位块8与罩面1的外壁相连接,定位块8与绑带3滑动连接。当需要将口罩收放起来时,使用者移动绑带3,将绑带3从定位块8与罩面1之间穿过,使绑带3移动置于限位块7与罩面1之间,定位块8与罩面1连接,阻隔绑带3的移位路径,使绑带3稳定地置于限位块7与罩面1之间。
37.参照图1,罩面1的外侧固设有四个相同的连接环2,连接环2分别位于罩面1两端的上下两侧,位于上侧的连接环2为一组,位于下侧的连接环2为一组,同组的连接环2分别与一根绑带3的两端相连接。当罩面1工作时,连接环2将两根绑带3分别连接在罩面1的上侧与下侧,连接环2使绑带3稳定置于连接环2的上侧与下侧,使绑带3与罩面1的相对位置关系更加稳定。
38.参照图1,一根绑带3的两端分别穿过同组的两个连接环2,绑带3的端部位于连接环2与罩面1之间,绑带3与连接环2沿绑带3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使用者在使用罩面1之前,使用者通过移动绑带3,使绑带3与连接环2滑动连接,改变绑带3与连接环2的相对位置关系,使绑带3长度与使用者的头围相适配。
39.参照图1和图3,绑带3的两端设置有调节机构,绑带3的两端通过调节机构与绑带3靠近连接环2的端部连接。当使用者将绑带3调节成为所需长度后,调节机构将绑带3重叠的端部连接起来,进而使绑带3在使用过程中稳定置于所需长度上。
40.参照图1和图3,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框4与调节杆5,调节框4沿绑带3的长度方向设置,调节杆5位于调节框4的中部,绑带3从调节框4与调节杆5之间的开口处穿过,绑带3与调节杆5靠近罩面1的端部相抵接,绑带3的一端与调节杆5同轴固定连接。当使用者需要调节绑带3的长度时,使用者沿绑带3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框4,使调节杆5与调节框4一同移动,
调节杆5带动绑带3的一端移动,使绑带3与连接环2滑动连接,改变绑带3两端重叠部分的长度,进而使绑带3的整体长度改变,实现绑带3的长度调节功能。
41.参照图1和图3,调节框4与调节杆5的外端均开设有圆倒角,调节框4与调节杆5的横截面均呈圆形状。使用者在操作调节框4时,使用者与圆倒角相接触,使调节框4与调节杆5在使用时,不易对使用者造成碰撞损伤。
42.参照图1和图3,调节杆5的两端固设有调节环6,调节环6的轴线方向垂直于调节杆5的长度方向,调节环6套设于调节框4的外侧,调节框4与调节环6沿调节框4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当使用者移动调节框4,使调节杆5带动绑带3移动时,调节环6与调节框4滑动连接,实现调节杆5与调节框4之间的相对移位过程,使调节杆5与调节框4对绑带3长度的调整过程更加灵活。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强度口罩的实施原理为:使用者沿限位块7的长度方向移动绑带3,将绑带3从定位块8与罩面1之间穿过,使绑带3从限位块7与罩面1之间移出。使用者移动调节框4,使调节杆5带动绑带3移动,使绑带3与连接环2滑动连接,改变绑带3两端重叠部分的长度,进而使绑带3的整体长度改变,使绑带3的长度与使用者的头围相适配,便于使用者佩戴罩面1。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