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帽用帽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89984发布日期:2022-02-20 01:53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帽用帽箍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安全帽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安全帽用帽箍。


背景技术:

2.安全帽是指对人头部受坠落物及其他特定因素引起的伤害起防护作用的帽子;安全帽上的帽箍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安全帽的安全性能。
3.公开号为cn108835754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促使安全帽规范佩戴的帽箍,包括帽箍本体、伸缩段、拉紧绳以及下颚系带;帽箍本体为弹性材质,帽箍本体后部的紧固段为菱形网链可伸缩结构,利用弹性材质的恢复性能来适应与头部的紧贴。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方案,发明人发现:由于帽箍本体后部的紧固段为菱形网链可伸缩结构,因此在工人头部运动的过程中,头部对拉紧绳作用相应的力使拉紧绳带动菱形网链展开,帽箍与头部之间进而产生间隙,安全帽的佩戴进而不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帽箍在安全帽佩戴的过程中更加稳定地保持调整好的尺寸形状,以使帽箍与头部贴合的更加可靠以提高安全帽的安全可靠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安全帽用帽箍。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安全帽用帽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安全帽用帽箍,包括箍带,箍带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第一连接带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一连接带延伸方向垂直的卡接条;第二连接带上设置有第一卡紧块;第一卡紧块靠近箍带的一端设置有能够将第一连接带压紧在第二连接带上的卡片,卡片的端部能够卡接在相邻卡接条之间。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片一方面能够将第一连接带压紧在第二连接带上,另一方面,由于卡片卡接在相邻卡接条之间,卡片和卡接条的相互配合能够阻碍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之间沿着彼此的延伸方向发生相对位移而导致箍带、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带围成的圆形环状结构直径尺寸变大,即能够阻碍第一连接带的端头在第二连接带上向远离箍带的方向移动,这样即使工人头部在安全帽内部晃动时,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以及箍带围成的圆形环状结构也能够保持调整好的形状尺寸并时刻保持与人体头部贴合,提高了安全帽的安全可靠性。
9.优选的,第一连接块靠近第二连接带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带上设置有内部中空的安装壳,安装壳的两端靠近第二连接带的位置处开设有供第一连接带穿过的穿带孔;第一卡紧块能够嵌入安装壳顶部;第二卡紧块的两侧设置有多个弹性插接块,安装壳的两侧开设有孔弹性插接块插入的插接孔,弹性插接块能够发生向靠近安装壳内部方向的弹性形变;第二卡紧块能够将第一卡紧块压紧在安装壳顶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卡紧块置于第二卡紧块与安装壳顶部之间,此后将第二卡紧块在安装壳内部向靠近安装壳顶部的方向移动,直至弹性插接块插入插接孔中,此过程弹性插接块与安装壳的侧壁发生相互挤压并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
直至弹性插接快滑移进并卡接在插接孔内部,进而阻碍第二卡紧块以及第一卡紧块从安装壳上掉落。
11.优选的,卡片靠近箍带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带垂直;卡接条靠近箍带的表面与第一连接带垂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连接带的表面与第二连接带的表面贴合时,卡片与第二连接带垂直的表面抵接在卡接条与第二连接带垂直的表面,即卡片表现与相应的卡接条表面完全贴合,这样能够使卡片与卡接条在贴合的过程中承受更大的沿第一连接带延伸方向的负载,进而使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带的相互固定关系更加稳定。
13.优选的,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一卡紧块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柱;第一卡紧块靠近第二卡紧块的表面开设有供连接柱插入的连接孔;第一卡紧块能够发生向靠近连接柱方向的弹性形变,卡片靠近箍带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带之间的距离能够随着第一卡紧块的局部弹性下凹变大。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调整第一连接带的位置以使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以及箍带围成的圆形环状结构直径变大时,按压第一卡紧块以使第一卡紧块的中间部位发生向靠近第二连接带方向的凹陷,第一卡紧块的周边部位向上翘曲,卡片继而随之向远离第二连接带的方向翘起,卡片的端部与第二连接带之间的距离进而变大,直至卡片脱离与卡接条之间的卡接关系,此时第一连接带能够在安装壳内部向远离箍带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以及箍带围成的圆形环状结构直径满足预设的使用尺寸时,松开第一卡紧块以解除对第一卡紧块的按压,第一卡紧块的弹性形变消除并恢复至自然状态,卡片向靠近第二连接带的方向恢复至初始位置,卡片重新卡在相邻的两个卡接条之间,第一连接带又重新固定在第二连接带上。
15.优选的,第二连接带设置有第一卡紧块的表面成对设置有多个l型限位扣,一对中的两个限位扣分别靠近第二连接带的两侧设置;限位扣远离第二连接带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带表面平行并与第二连接带之间存在间隙且间隙等于第一连接带的厚度,第二连接带能够插入限位扣与第二连接带之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连接带穿过安装壳后,将第一连接带插入限位扣与第二连接带之间形成的空隙中,第一连接带进而同时卡接在多个限位扣中,这样能够阻碍第一连接带的端头在第二连接带上随意移动,进而使第一连接带更加稳定地贴合在第二连接带上,减少了安全帽内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突起,进而提高了安全帽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17.优选的,箍带的表面上设置有吸汗带,吸汗带沿着箍带的延伸方向延伸并覆盖箍带表面;吸汗带采用多孔材料的吸汗带。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汗带设置在箍带与头部之间,头部与箍带之间存在头部散发出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能够被吸汗带吸收。
19.优选的,吸汗带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孔分别靠近吸汗带的两侧开设;箍带远离吸汗带的表面设置有多个l型安装扣,多个安装扣分别靠近箍带的两侧设置,且分别位于箍带两侧的安装扣开口相对设置;吸汗带的安装孔处能够套设在安装扣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吸汗带固定在箍带上时,使安装孔对准安装扣并使安装孔的孔壁卡接在安装扣的开口处,由于安装扣靠近箍带的两侧设置,进而使吸汗
带的两侧均能够固定在箍带的两侧上,吸汗带的固定更加稳定。
21.优选的,箍带远离吸汗带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水平间距限位部,水平间距限位部的沿垂直于箍带表面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水平间距限位部能够发生向靠近箍带表面方向的弹性形变。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平间距限位部能够使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以及箍带所围成的圆形环状结构的外周面与安全帽帽壳的内表面之间存在一水平间距;当安全帽壳体受压发生形变凹陷时,安全帽的凹陷处率先挤压水平间距限位部以使水平间距限位部发生向靠近箍带表面方向的弹性形变,进而阻碍了安全帽的凹陷处直接将压力作用至头部而导致头部直接受到撞击压迫,进而起到缓冲作用。
23.优选的,箍带表面开设有多个贯穿自身的散热孔,散热孔为腰型孔并沿着箍带的延伸方向延伸。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孔能够使头部散发出的热量和蒸汽从头部与箍带之间排出,减少了热量和蒸汽困在头部与箍带之间而无法排出,继而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6.1.通过设置了箍带、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卡接条和卡片,即使工人头部在安全帽内部晃动时,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以及箍带围成的圆形环状结构也能够保持调整好的形状尺寸并时刻保持与人体头部贴合,提高了安全帽的安全可靠性;
27.2.通过设置了水平间距限位部,阻碍了安全帽的凹陷处直接将压力作用至头部而导致头部直接受到撞击压迫,进而起到缓冲作用;
28.3.通过使第一卡紧块能够发生向靠近连接柱方向的弹性形变,进而使卡片靠近箍带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带之间的距离能够随着第一卡紧块的局部弹性下凹变大,这样当需要增大第一连接带、第二连接带以及箍带围成的圆形环状结构直径时,由于卡片与第二连接带之间的间距变大使第一连接带能够在第二连接带上移动,以方便对帽箍尺寸的调整。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帽箍未安装吸汗带时的结构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卡紧组件处的结构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卡紧组件处的爆炸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卡紧组件处在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卡紧块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吸汗带的结构图;
3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帽箍的整体结构图。
36.图中,1、箍带;11、安装扣;12、水平间距限位部;13、散热孔;2、第一连接带;21、卡接条;3、第二连接带;31、限位扣;4、卡紧组件;41、第一卡紧块;411、卡片;412、连接孔;413、限位块;414、限位条;42、第二卡紧块;421、弹性插接块;422、连接柱;423、限位孔;424、搭接板;425、过带孔;43、安装壳;431、穿带孔;432、插接孔;5、吸汗带;51、延伸部;52、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帽用帽箍,包括箍带1以及分别设置在箍带1两侧的第一连接带2和第二连接带3,当帽箍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连接带2、第二连接带3以及箍带1三者共面;第一连接带2远离箍带1的一端能够向第二连接带3远离箍带1的一端弯折延伸且第一连接带2能够贴合在第二连接带3上,进而使第一连接带2、第二连接带3以及箍带1三者共同围成圆形结构;第二连接带3上设置有能够将第一连接带2固定在第二连接带3上的卡紧组件4;当需要将第一连接带2固定在第二连接带3上时,调节卡紧组件4以使第一连接带2能够穿过卡紧组件4并使第一连接带2从第二连接带3远离箍带1的一端向靠近箍带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连接带2、第二连接带3以及箍带1三者共同围成圆形结构适合使用者的头部尺寸,卡紧组件4卡紧第一连接带2以阻碍第一连接带2的端头在第二连接带3上向远离箍带1的方向移动,这样即使工人头部在安全帽内部晃动时,第一连接带2、第二连接带3以及箍带1围成的圆形环状结构也能够保持调整好的形状尺寸并时刻保持与人体头部贴合,提高了安全帽的安全可靠性。
39.参照图1和图2,第一连接带2的一侧表面上固定有多个卡接条21,卡接条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带2的延伸方向垂直且多个卡接条21沿着第一连接带2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卡紧组件4包括固定在第二连接带3上的内部中空的安装壳43,安装壳43和卡接条21设置在箍带1的同侧;安装壳43的两端均开设有供第一连接带2穿过的穿带孔431,穿带孔431距离第一连接带2的距离大于第一连接带2的厚度;再参照图3,安装壳43内部设置有第一卡紧块41和第二卡紧块42,第一卡紧块41靠近安装壳43顶部设置并能够嵌入安装壳43顶部,第二卡紧块42嵌设在第二连接带3内部;第一卡紧块41安装在第二卡紧块42上;第一卡紧块41靠近箍带1的一端成型有卡片411,卡片411沿着从远离到靠近箍带1的方向向靠近第二连接带3表面倾斜且卡片411靠近箍带1的一端表面与第二连接带3表面垂直;卡接条21靠近箍带1的表面与第一连接带2表面垂直,且卡片411的端部距离第二连接带3表面存在间隙且间隙小于卡接条21与第一连接带2的总厚度;卡接条21远离箍带1的表面沿着从靠近到远离箍带1的方向向靠近第一连接带2倾斜。
40.当第一连接带2远离箍带1的一端在安装壳43与第二连接带3之间向靠近箍带1移动时,卡接条21倾斜设置的表面与卡片411端部发生相对滑动,由于卡片411的端部距离第二连接带3表面的间隙小于卡接条21与第一连接带2的总厚度,卡接条21继而挤压卡片411以使卡片411发生向远离第二连接带3的形变;在此过程中第一连接带2、第二连接带3与箍带1共同围成的圆形结构的直径逐渐变小,当直径调整至合适尺寸时,停止移动第一连接带2,此时卡片411的弹性形变消失,卡片411的端部与卡接条21的与第一连接带2垂直的表面抵接,卡片411进而卡在相邻的两个卡接条21之间;若此时将第一连接带2向远离箍带1的方向拉动,卡片411的卡接使第一连接带2的移动难以实现,进而完成将第一连接带2固定在第二连接带3上。
41.参照图3和图4,第二卡紧块42的两侧分别固定有两个弹性插接块421,弹性插接块421为四分之一圆形结构;弹性插接块421的轴线方向与第二连接带3的延伸方向平行且弹性插接块421能够向靠近第二连接带3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安装壳43的两侧壳壁上分别开设有两个供弹性插接块421穿过的插接孔432,插接孔432靠近第二连接带3的孔壁与第二连接带3表面平行,弹性插接块421靠近第二连接带3的表面能够搭接在插接孔432靠近第二连接带3的孔壁上;再结合图5,第二卡紧块42上固定有位于第一卡紧块41下方的搭接板424,
搭接板424与第二卡紧块42之间存在空隙并形成供第一连接带2穿过的过带孔425,过带孔425与穿带孔431连通;搭接板424靠近第一卡紧块41的表面固定有连接柱422,连接柱422向靠近第一卡紧块41的方向延伸;第一卡紧块41的下表面开设有与连接柱422相适配的连接孔412,连接柱422能够插入连接孔412中;连接柱422上沿着连接柱422径向开设有贯穿连接柱422的限位孔423,连接孔412的孔壁上固定有与限位孔423相适配并能够插入限位孔423内部的限位块413;第一卡紧块41的两侧固定有限位条414,限位条414远离第二连接带3的表面能够与安装壳43顶部的内表面贴合。
42.再参照图1,当需要安装第一卡紧块41和第二卡紧块42时,将连接柱422插入连接孔412中,并同时使限位块413插入限位孔423中,进而实现将第一卡紧块41与第二卡紧块42的连接;此后将组装完成的第一卡紧块41与第二卡紧块42在安装壳43内部向靠近安装壳43顶部的方向移动,直至弹性插接块421插入插接孔432中,此过程弹性插接块421与安装壳43的侧壁发生相互挤压并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性插接块421靠近第二连接带3的表面搭接在插接孔432靠近第二连接带3的孔壁上,进而阻碍第二卡紧块42从安装壳43上掉落;此外,限位条414此时也与安装壳43顶部的内表面贴合,进而能够阻碍第一连接带2向远离第二连接带3的方向从安装壳43顶部脱离。
43.进一步的,参照图3和图4,当第一卡紧块41与第二卡紧块42连接完成后,第一卡紧块41靠近第二连接带3的表面以及卡片411靠近第二连接带3的表面均搭接在搭接板424上,此时卡片411与搭接板424表面之间存在拱形间隙;当按压第一卡紧块41远离第二连接带3的表面时,第一卡紧块41会发生向靠近搭接板424方向的弹性形变,即第一卡紧块41的中间部位向靠近搭接板424的方向凹陷,此时卡片411靠近箍带1的端部随之向远离第二连接带3的方向翘起,卡片411与第二连接带3之间的距离变大;再参照图1,将第一连接带2从壳体内部穿过,即第一连接带2从穿带孔431以及第二卡紧块42与搭接板424之间的过带孔425穿过,当需要增大第一连接带2、第二连接带3与箍带1三者围成的圆形结构直径时,需要将第一连接带2在第二连接带3上向远离箍带1的方向抽拉,此时需要按压第一卡紧块41以增大卡片411与第二连接带3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卡片411脱离与卡接条21之间的卡接,第一连接带2进而能够在第一卡紧块41与第二卡紧块42之间自由移动;当直径调节完成后,解除对第一卡紧块41的按压,以使卡片411恢复至与卡接条21的抵接即可。
44.参照图1和图2,第二连接带3上设置有多个限位扣31,限位扣31设置在安装壳43靠近箍带1的一侧;多个限位扣31成对设置,每对限位扣31沿着第二连接带3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每对中的两个限位扣31相对设置并分别设置在第二连接带3的两侧;限位扣31为l形结构,限位扣31的一边垂直于第二连接带3并与第二连接带3固定连接,限位扣31的另一边与第二连接带3平行并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等于第一连接带2的厚度,每对中的两个限位扣31上的与第二连接带3平行的边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当第一连接带2穿过安装壳43后,将第一连接带2插入限位扣31与第二连接带3之间形成的空隙中,第一连接带2进而同时卡接在多个限位扣31中,这样能够阻碍第一连接带2的端头在第二连接带3上随意移动,进而使第一连接带2更加稳定地贴合在第二连接带3上,减少了安全帽内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突起,进而提高了安全帽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45.参照图6和图7,箍带1远离安装壳43的表面上设置有覆盖箍带1表面的吸汗带5,吸汗带5采用多孔材料;吸汗带5的两侧设置有多个延伸部51,延伸部51上开设有安装孔52;箍
带1靠近安装壳43的表面上成型有多个安装扣11,安装扣11为l形结构且安装扣11的一条边与箍带1表面平行并与箍带1表面之间存在空隙;安装孔52分别靠近箍带1的两侧设置,且靠近箍带1两侧的安装扣11的开口相对;当需要加工吸汗带5固定在箍带1表面上时,将延伸部51翻折至箍带1靠近安装壳43的表面,再使延伸部51通过安装孔52挂接在安装扣11上即可。
46.参照图1和图3,箍带1靠近安装壳43的表面上成对固定有六个水平间距限位部12,每对水平间距限位部12沿箍带1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水平间距限位部12的沿垂直于箍带1表面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水平间距限位部12能够发生向靠近箍带1表面方向的弹性形变;当第一连接带2、第二连接带3以及箍带1围成圆形结构后,水平间距限位部12能够使箍带1表面与安全帽帽壳之间存在距离,当坠落物撞击安全帽时,安全帽会发生局部凹陷,此时安全帽的凹陷处挤压水平间距限位部12进而使水平间距限位部12向靠近箍带1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水平间距限位部12能够在安全帽受撞击时将安全帽与箍带1及头部分隔开来,以降低安全帽受压而直接挤压头部的可能性,即起到缓冲的作用。
47.参照图1和图3,箍带1表面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3,散热孔13为腰型孔并沿着箍带1的延伸方向延伸;头部散发出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孔13从箍带1与头部之间排出,进而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
48.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