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带式衣帽连接件及帽随头转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61011发布日期:2022-08-24 10:2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带式衣帽连接件及帽随头转服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有帽服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带式衣帽连接件及帽随头转服装。


背景技术:

2.有帽服装的衣帽连接大多采用可普通拉链、纽扣将帽子与上衣相连,平时将衣帽相连方便穿戴,衣帽脏时也便于将帽子从衣上折下来洗涤,但戴帽时帽子不能随头转遮挡视线,步行、骑车易发生交通事故。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982551u实用新型衣帽连接装置以及衣服,提供了一种衣帽连接装置以及衣服,使用这种连接装置的有帽服装具有帽随头转功能。该专利技术方案虽能帽随头转,但状态转换操作较多,使用较麻烦;操作时间和幅度较大;须双手同时操作;导轨技术要求高成本大。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衣帽连接结构以及帽随头转服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不戴帽时帽子能稳定在头后颈部、戴帽时帽子能帽随头转、所用部件少、操作更简单、状态转换容易、部件技术要求低的衣帽连接件及使用此连接件的有帽服装,针对性地解决了上述存在问题。
4.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卷带式衣帽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盒和从连接盒穿出的带子,所述连接盒包括连接盒底座和盒盖,所述连接盒底座上设带仓部和控制部,所述带仓部包括带簧、转盘、芯轴和所述带子,所述芯轴穿过转盘,所述转盘绕芯轴转动,所述带子一端与所述带簧一端连接,所述带簧另一端镶嵌在芯轴上,所述带簧和所述带子首尾相连盘绕于所述转盘上,所述带子另一端从所述带仓部的所述转盘抽出、穿过所述控制部、穿出所述连接盒后与帽子或上衣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盒与上衣或帽子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所述带子和所述连接盒不同时连接帽子或上衣,所述控制部至少有开通和关闭两种状态,所述控制部开通状态允许所述带子自外向内由所述带仓部自动收紧并收纳或受外力向所述连接盒外拉出,所述控制部关闭状态不允许所述带子自外向内由所述带仓部自动收紧并收纳或受外力向所述连接盒外拉出,所述控制部采用机械结构方式或电动结构方式实现其在开通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进行转换。
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控制部采用机械结构方式,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和内壁上供所述带子进出的带孔、嵌设于所述控制部的推杆、固定设于所述推杆上且突出所述连接盒外壳以操作推杆来回滑动的推钮、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允许所述推钮来回滑动的活动孔、设于所述推杆并贯穿所述推杆供所述带子移动的带道、设于所述推杆或所述连接盒上的凸块、设于所述连接盒或所述推杆上的开通凹窝及关闭凹窝,所述凸块和所述开通凹窝及所述关闭凹窝不同时设于所述连接盒或所述推杆上,所述凸块和所述开通凹窝及所述关闭凹窝配套以稳定所述控制部的开通状态或关闭状态。
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控制部采用机械结构方式,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和内壁上供所述带子进出的带孔、嵌设于所述控制部的推杆、固定设于所述推杆上
且突出所述连接盒外壳以操作推杆来回滑动的推钮、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允许所述推钮来回滑动的活动孔、嵌设于所述控制部的第一压簧、设于所述第一压簧和所述带子之间的第一传力块、设于所述推杆或所述连接盒上的第二压簧及第二传力块、设于所述连接盒或所述推杆上的开通凹窝及关闭凹窝,所述第二压簧及第二传力块和所述开通凹窝及所述关闭凹窝不同时设于所述推杆或所述连接盒上,所述第二压簧及第二传力块和所述开通凹窝及所述关闭凹窝配套以稳定所述控制部的开通状态或关闭状态。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带孔旁边靠近所述第一传力块一侧的所述连接盒外壳和内壁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挡块,以在控制部开通状态挡住第一传力块方便带子自由进出移动,所述第一传力块朝向带子一侧设凹陷窝,所述推杆朝向带子一侧设与所述凹陷窝配套的凸出块,以在所述控制部关闭状态第一传力块与推杆通过所述凹陷窝与所述凸出块卡合有效阻止带子进出移动。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控制部采用机械结构方式,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和内壁上供带子进出的带孔、嵌设于所述控制部的推杆、固定设于所述推杆上且突出所述连接盒外壳以操作推杆来回滑动的推钮、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允许所述推钮来回滑动的活动孔、嵌设于所述控制部的弹簧扣、设于所述推杆或所述连接盒上的第二压簧及第二传力块、设于所述连接盒或所述推杆上的开通凹窝及关闭凹窝,所述第二压簧及第二传力块和所述开通凹窝及所述关闭凹窝不同时设于所述推杆或所述连接盒上,所述第二压簧及第二传力块和所述开通凹窝及所述关闭凹窝配套以稳定所述控制部的开通状态或关闭状态。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控制部采用机械结构方式,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和内壁上供带子进出的带孔和根据按压式圆珠笔或按压式开关伸缩原理制作的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固定设于所述控制部的伸缩主套、嵌设于所述伸缩主套且伸出所述伸缩主套并有一定伸缩长度的推杆、设于伸缩主套一端且突出所述连接盒外壳的推钮、设于所述推杆且贯穿所述推杆供所述带子进出的带道,所述控制部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便于所述推钮活动的活动孔,所述推钮每推一次所述推杆就伸或缩一次、所述控制部就完成一次开通状态与关闭状态的转换。
10.所述控制部采用电动结构方式,其包括一区和二区,所述一区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和内壁上供所述带子进出的带孔、嵌设于所述控制部的推杆、贯穿地设于所述推杆供所述带子穿过的带道,或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和内壁上供所述带子进出的带孔、嵌设于所述控制部的推杆、嵌设于所述控制部的第一压簧、嵌设于所述第一压簧和所述带子之间的第一传力块,或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外壳和内壁上供带子进出的带孔、嵌设于所述控制部的推杆、嵌设于所述控制部的弹簧扣,或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上外壳和内壁供带子进出的带孔、根据按压式圆珠笔伸缩原理制作固定设于所述控制部的伸缩主套、嵌设于所述伸缩主套且具备一定伸缩长度的推杆、设于所述推杆并贯穿所述推杆供所述带子穿过的带道,所述二区包括电动驱动器、电池及电控器,所述电动驱动器通过直接或间接驱动所述推杆左右滑动使所述控制部在开通状态或关闭状态之间进行转换,所述电控器至少有开通位置和关闭位置分别与所述控制部开通状态与关闭状态相对应。
1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帽随头转服装,包括帽子和上衣,采用如上所述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连接帽子和上衣。
1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帽随头转服装,包括帽子和上衣,采用所述控制部为电动结构的所述卷带式衣帽连接件连接帽子和上衣,至少一个所述卷带式衣帽连接件的所述控制部不设所述电池及所述电控器或所述电池或所述电控器,而是共用其它所述卷带式衣帽连接件的所述控制部的所述电池及所述电控器或所述电池或所述电控器,或者共用另设于所述帽子或所述上衣上的共用电池及电控器模块或电池模块或电控器模块,所述卷带式衣帽连接件的所述控制部的电动驱动器为微型电机或电子继电器或电动摆杆。
13.借由以上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方式所述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及使用此连接件的有帽服装实现了不戴帽时帽子能稳定在头后、戴帽时帽子能帽随头转、所用部件少、操作更简单、状态转换容易、部件技术要求低的目标。
附图说明
14.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技术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技术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技术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技术。在附图中:
15.图1为实施例一的衣帽连接件开通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实施例一的衣帽连接件关闭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实施例二的衣帽连接件开通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实施例二的衣帽连接件关闭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实施例三的衣帽连接件开通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实施例三的衣帽连接件关闭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实施例四的衣帽连接件开通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实施例四的衣帽连接件关闭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实施例五的衣帽连接件开通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24.图10为实施例五的衣帽连接件关闭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25.图11为实施例六的衣帽连接件开通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26.图12为实施例六的衣帽连接件关闭状态连接盒底座结构示意图;
27.图13为实施例七的衣帽连接件连接衣服和帽子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带子;2连接盒底座;3带仓部;4、控制部;5、帽子;6、上衣;7、连接盒;21、带孔;31、带簧;32、芯轴;33、转盘;401、推杆;402、推钮;403、活动孔;404、带道;405、凸块;406、关闭凹窝;407、开通凹窝;408、第一压簧;409、第一传力块;410、第二压簧;411、第二传力块;412、弹簧扣;413、电动驱动器;414、电池;415、电源开关;416、一区;417、二区;418、伸缩主套;419、挡块;420、凹陷窝;421、凸出块。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
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30.本技术提供一种衣帽连接装置。该衣帽连接装置可以用于雨衣、防寒服、羽绒服、滑雪衫、冲锋衣、棉袄、防晒服、登山衣及其他带帽类服装。使用该衣帽连接件的有帽服装不仅实现了帽随头转,以保证视线不受遮挡,从而避免在步行、骑车时造成交通事故;而且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竞争力大。
31.请参阅图1-图11,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卷带式衣帽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盒7和从连接盒7穿出的带子1,所述连接盒7包括连接盒底座2和盒盖,所述连接盒底座2上设带仓部3和控制部4,所述带仓部3包括带簧31、转盘33、芯轴32和所述带子1,所述芯轴32穿过转盘33,所述转盘33绕芯轴32转动,所述带子1一端与所述带簧31一端连接,所述带簧31另一端镶嵌在芯轴32上,所述带簧31和所述带子1首尾相连盘绕于所述转盘33上,所述带子1另一端从所述带仓部3的所述转盘33抽出、穿过所述控制部4、穿出所述连接盒7后与帽子5或上衣6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盒7与上衣6或帽子5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所述控制部4至少有开通和关闭两种状态,所述控制部4开通状态允许所述带子1自外向内由所述带仓部3自动收紧并收纳或受外力向所述连接盒7外拉出,所述控制部4关闭状态不允许所述带子1自外向内由所述带仓部3自动收紧并收纳或受外力向所述连接盒7外拉出,所述控制部4采用机械结构方式或电动结构方式实现其在开通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进行转换,所述带子1和所述连接盒7不同时连接帽子5或上衣6。
32.请参阅图1-图11,卷带式衣帽连接件带子1类似卷尺尺带,带簧31与卷尺尺簧功能相同,芯轴32、转盘33与卷尺芯轴和转盘功能相同;但带子1长度也远小于尺带,其形状、材质也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带簧31形状、材质类似于尺簧但长度远小于尺簧,视需要确定;一般定位卷尺的定位稳定性较差,本技术采取了更可靠的定位措施,如后所述的多种结构的控制部4关闭状态;本技术卷带式衣帽连接件还创新、设计了稳定的控制部4的开通状态,在控制部4开通状态下,头部和带簧31可带动带子1不受控制部4约束自由进出连接盒7,从而实现帽随头转的目的,而在头部正视前方时操作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进入控制部4关闭状态,衣帽连接即恢复传统连接,帽子可悬停于头后;本技术卷带式衣帽连接件还创新设计了电动结构控制方式,使控制部4开通状态和关闭状态的转换更简单。带仓部3、控制部4均设于连接盒底座2上,带仓部3与连接盒底座2一体制作,控制部4与带仓部3相邻且为镂空的槽形空间,其空间中嵌设推杆401、第一压簧408、第一传力块409、弹簧扣412、电动驱动器413、电池414、电源开关415等部件,推杆401等部件可在控制部4的槽形空间左右滑动,槽形空间正对的两侧槽壁上各设一个供带子1通过的带孔21,推杆401或连接盒底座2槽壁一侧设凸块405或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推杆401或连接盒底座2槽壁另一侧设相配套的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以稳定控制部4的开通状态或关闭状态,芯轴32固定设于连接盒底座2带仓部3,转盘33中心孔套在芯轴32上且能绕芯轴32转动,带簧31一端镶嵌连接在芯轴32上,另一端与带子1连接,带簧31与带子1首尾相连且盘绕于转盘上,(带簧31主要在转盘33内侧盘绕,带子1主要在转盘33外侧盘绕),转盘33外侧最外层的带子1通过连接盒7内部带仓部3与控制部4之间槽壁上的带孔21进入并穿过控制部4,最后从连接盒7外侧壁上的带孔21穿出且与帽子5或上衣6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至于带子1或连接盒2是
连接帽子5还是连接上衣6,本技术不作规定。连接盒底座2盖上合盖后即成连接盒7,连接盒7可作为一个部件生产、销售、使用。使用时,先戴上帽子,操作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控制部4处于开通状态,带子1可自由进出控制部4,头部转向某侧,带动带子1向外拉出,带子1带动转盘33转动,转盘上的带子1越来越少,带黄31在芯轴上越绕越紧;当头部逐渐还原原位,带簧33自身弹力使转盘反转,带子1逐渐被收进转盘,若头部继续转向另一侧,仍然带动带子1向外拉出,带子1带动转盘33转动,转盘上的带子1越来越少,带黄31在芯轴上越绕越紧;当头部逐渐还原原位,带簧33又使转盘反转,带子1被收进转盘;若不想使用帽子了,可在头朝向正前方时,操作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带子1被转进转盘最多,带黄31最松,带子1不能自由通过控制部,帽子5可悬垂于头后。
33.本技术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2,所述控制部4采用机械结构方式,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7外壳和内壁上供所述带子1进出的带孔21、嵌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推杆401、固定设于所述推杆401上且突出所述连接盒7外壳以操作推杆401来回滑动的推钮402、设于所述连接盒7外壳允许所述推钮401来回滑动的活动孔403、设于所述推杆401并贯穿所述推杆401供所述带子1移动的带道404、设于所述推杆401或所述连接盒7上的凸块405、设于所述连接盒7或所述推杆401上的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所述凸块405和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不同时设于所述连接盒7或所述推杆401上,所述凸块405与所述开通凹窝407及所述关闭凹窝406配套以稳定所述控制部4的开通状态或关闭状态。这是一简易控制方式,凸块405可与推杆401固定连接或一体制作,也可与连接盒7控制部4内壁固定连接或一体制作,本技术不作规定。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可与推杆401固定连接或一体制作,也可与连接盒7控制部4内壁固定连接或一体制作,本技术不作规定。凸块405和与之配套的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的设置位置以在推钮402的相对侧为最佳。所述凸块、开通凹窝407及所述关闭凹窝406与所述活动孔403相配套,当推推杆401向右,凸块405落入开通凹窝407,推钮恰好位于活动孔最右端,贯穿推杆的带道404两端分别正对设于连接盒7控制部4两侧壁上的带孔21,带道404和稳定地与两带孔21对齐,如图1所示,开通状态形成,带子1不受推杆约束,能自由移动、进出带道404,使帽子5获得帽随头转功能;当推推杆401向左,凸块405落入关闭凹窝406,推钮402恰好位于活动孔最左端,带道404两端与控制部4两侧壁上的带孔21错开,带道404稳定地与两带孔21错开,关闭状态形成,如图2所示,带子1受推杆约束、挤压,不能自由移动,不能进出带道404,使帽子5失去帽随头转功能,恢复传统连接使用习惯。
34.本技术实施例二,请参阅图3、图4,所述控制部4采用机械结构方式,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7外壳和内壁上供所述带子1进出的带孔21、嵌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推杆401、固定设于所述推杆401上且突出所述连接盒7外壳以操作推杆401来回滑动的推钮402、设于所述连接盒7外壳允许所述推钮402来回滑动的活动孔403、嵌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第一压簧408、嵌设于所述第一压簧408和所述带子1之间的第一传力块409、设于所述推杆401或所述连接盒7上的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设于所述连接盒7或所述推杆401上的所述开通凹窝407及所述关闭凹窝406,所述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和所述开通凹窝407及所述关闭凹窝406不同时设于所述推杆401或所述连接盒7上,所述第二压簧410及所述第二传力块411和所述开通凹窝410及所述关闭凹窝406配套以稳定所述控制部4的开通状态或关闭状态。这是较好的机械控制方式。第一压簧408、第一传力块409嵌设于控制部4槽形空间左
端、带子1左侧,第一压簧408紧贴连接盒7外壁,右侧紧贴第一传力块409,带子1右侧是推杆401,只要第一压簧选择合适,第一传力块409与推杆401之间就相当于一个自然形成的带道。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可与推杆401固定连接或一体制作,也可与连接盒7控制部4内壁固定连接或一体制作,本技术不作规定。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可与推杆401固定连接或一体制作,也可与连接盒7控制部4内壁固定连接或一体制作,本技术不作规定。第二压簧410与第二传力块411、第二压簧410与推杆401或连接盒7控制部4内壁以固定连接为佳。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和与之配套的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的设置位置以在推钮402的相对侧为最佳。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开通凹窝407及所述关闭凹窝406的设置位置还与所述活动孔403及推钮402相配套。假设控制部4初始状态为关闭状态,即第二传力块411卡在关闭凹窝406中,当推推钮402向右,推杆401也向右,关闭凹窝406向右向下挤压第二传力块411及第二压簧410,释放第二传力块411,推杆401继续向右,开通凹窝407得以向右向下挤压第二传力块411及第二压簧410向下且卡住第二传力块411时,推钮402恰好位于活动孔403最右端,推杆401与第一传力块409之间自然形成带道两端且与控制部4两侧壁上的带孔21对齐,带子1就不再受压,能自由移动、进出带道,如图3所示,开通状态形成,使帽子5获得帽随头转功能;反之,当推推钮402向左,推杆401也向左,开通凹窝407向左向下挤压第二传力块411及第二压簧410,释放第二传力块411,推杆401继续向左,关闭凹窝406得以向左向下挤压第二传块411及第二压簧410且卡住第二传力块411时,推钮402恰好位于活动孔403最左端,推杆401推动第一传力块409克服第一压簧408向左适当距离,第一传力块409与推杆401自然形成的带道两端与控制部4两侧壁上的带孔21错开,带子1同时受到推杆401的向左挤压和第一压簧408及第一传力块409的向右挤压,带子1不能自由移动进出,关闭状态形成,如图4所示,使帽子5失去帽随头转功能,恢复传统连接使用习惯。
35.本技术实施例三,即实施例二的优化情形,所述带孔21旁边靠近所述第一传力块409一侧的所述连接盒7外壳和内壁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挡块419,以在控制部4开通状态挡住第一传力块409方便带子自由进出移动,所述第一传力块409朝向带子1一侧设凹陷窝420,所述推杆401朝向带子1一侧设与所述凹陷窝420配套的凸出块421,以在控制部4关闭状态第一传力块409与推杆410通过所述凹陷窝420与所述凸出块421卡合有效阻止所述带子401的进出移动。设挡块419、凹陷窝420和凸出块421以后,在开通状态挡块419完全消除了第一压簧408、第一传力块409对带子1的压力,在关闭状态凹陷窝420和凸出块421的相互卡合更能有效阻止带子1的进出移动。假设控制部4初始状态为关闭状态,如图6所示,即第二传力块411卡在关闭凹窝406中,推钮402处在活动孔403最左端,推杆401及凸出块421也处在最左端,凸出块421向左推凹陷窝420并与凹陷窝420卡合,带子1卡在凸出块421与凹陷窝420中间,不能进出连接盒;当推推钮402向右,推杆401也向右,关闭凹窝406向右向下挤压第二传力块411及第二压簧410,释放第二传力块411,推杆401继续向右,开通凹窝407得以向右向下挤压第二传力块411及第二压簧410向下且卡住第二传力块411时,推钮402移到活动孔403最右端,推杆401也到达最右端,凹陷窝420被第一压簧408推到最右端但被挡块419挡在左边,推杆401与第一传力块409脱离接触,其间自然形成带道且两端与控制部4两侧壁上的带孔21对齐,带子1就不再受压,能自由移动进出带道,如图5所示,开通状态形成,使帽子5获得帽随头转功能;反之,当推推钮402向左,推杆401也向左,开通凹窝407向左向下挤压第二传力块411及第二压簧410,释放第二传力块411,推杆401继续向左,关闭凹窝
406得以向左向下挤压第二传块411及第二压簧410且卡住第二传力块411时,推钮402移到活动孔403最左端,推杆401及凸出块421也处在最左端,凸出块421克服第一压簧408弹力向左推凹陷窝420适当距离并与凹陷窝420卡合,带子1卡在凸出块421与凹陷窝420中间,不能进出连接盒,关闭状态形成,如图6所示,使帽子5失去帽随头转功能,恢复传统连接使用习惯。
36.本技术实施例四,请参阅图7、图8,所述控制部4采用机械结构方式,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7外壳和内壁上供带子1进出的带孔21、嵌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推杆401、固定设于所述推杆401上且突出所述连接盒7外壳以操作推杆401来回滑动的推钮402、设于所述连接盒7外壳允许所述推钮402来回滑动的活动孔403、嵌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弹簧扣412、设于所述推杆401或所述连接盒7上的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设于所述连接盒7或所述推杆401上的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所述第二压簧410及所述第二传力块411和所述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不同时设于所述推杆401或所述连接盒7上,所述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和所述开通凹窝407及所述关闭凹窝406配套以稳定所述控制部4的开通状态或关闭状态。所述第二压簧410及所述第二传力块411和所述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是设于所述推杆401上还是设于所述连接盒7上,本技术不作规定。这是很好的机械结构方式,弹簧扣412可直接从市场购买,弹簧扣412头朝右尾部朝左嵌设于控制部4,带子1穿过两个带孔21和弹簧扣412,弹簧扣412头部向左推进适当距离,带子1就可以自由进出弹簧扣412和连接盒7。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与推杆401或连接盒7控制部4内壁固定连接或一体制作,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与推杆401或连接盒7控制部4内壁固定连接或一体制作,第二压簧410与第二传力块411、第二压簧410与推杆401或连接盒7控制部4内壁以固定连接为佳,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和与之配套的开通凹窝407及关闭凹窝406的设置位置以在推钮402的相对侧为最佳,第二压簧410及第二传力块411、开通凹窝407及所述关闭凹窝406的设置位置还与所述活动孔403相关配套,也与弹簧扣相关配套。若控制部4初始状态为开通状态,推钮402处在活动孔最左端,推杆401也位于最左端,开通凹窝407卡住第二传力块411,而弹簧扣412的头部克服自身压簧力量向左伸进尾部适当距离,带子1不受任何压力,就可以自由进出弹簧扣412和连接盒7的两个带孔21了,如图7所示,帽子具备帽随头转功能。当推推钮402向右,推杆401也向右,开通凹窝407向右向下挤压第二传力块411及第二压簧410,释放第二传力块411,推杆401继续向左,关闭凹窝406得以向右向下挤压第二传块411及第二压簧410且卡住第二传力块411时,推钮402移到活动孔403最右端,弹簧扣412头部在自身压簧作用下伸出尾部,带子1受弹簧扣412的挤压,不能自由移动进出,关闭状态形成,如图8所示,使帽子5失去帽随头转功能,恢复传统连接使用习惯。再向左推推钮402时,推杆401也向左,关闭凹窝406向左向下挤压第二传力块411及第二压簧410,释放第二传力块411,推杆401继续向左,开通凹窝406得以向右向下挤压第二传块411及第二压簧410且卡住第二传力块411时,推钮402移到活动孔403最左端,弹簧扣412头部克服自身压簧力量向左伸进尾部适当距离,带道形成,带子1不受任何挤压,能自由移动进出,开通状态形成,如图7所示,帽子5获得帽随头转功能。
37.本技术实施例五,请参阅图9、图10,所述控制部采用机械结构方式,其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7外壳和内壁上上供带子1进出的带孔21和根据按压式圆珠笔或按压式开关伸缩原理制作的伸缩组件,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固定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伸缩主套418、嵌设于所
述伸缩主套418且伸出所述伸缩主套418并有一定伸缩长度的推杆401、设于所述伸缩主套418一端且突出所述连接盒7外壳的推钮402、设于所述推杆401且贯穿所述推杆401供所述带子1穿过的带道404,所述控制部4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7外壳便于所述推钮402活动的活动孔403,所述推钮402每推一次所述推杆401就完成一次伸或缩、所述控制部4就完成一次开通状态与关闭状态的转换。所述伸缩主套418至少由滑爪套、推动杆、轨道等组成,所述伸缩主套418还包括推杆401,所述伸缩主套418的推动杆与所述推钮402相连。推杆401与推钮402及伸缩主套418配套。若控制部4初始处于关闭状态,则推杆401处在最左端,带道404也处在最左端,带道404与两带孔21错开,带子受压,不能自由进出带道404,如图10所示;向左推一次推钮402,推杆401处在最右端,带道404与两带孔21对齐,带子1不受任何压力,可以自由进出带道404和两个带孔21,控制部4开通状态形成,如图9所示,使帽子5获得帽随头转功能;再推一次推钮402,带道404与两个带孔21错开,穿过带道404的带子1受到带孔21与带道404的挤压而不能在带道404内自由移动、进出,控制部4关闭状态形成,如图10所示,帽子失去帽随头转功能,衣帽连接改为传统连接方式。每推一次推钮402,控制部4就完成一次开通状态和关闭状态的转换。
38.本技术实施例六,请参阅图11、图12,所述控制部4采用电动结构方式,其包括一区416和二区417,所述一区416包括实施例一所述设于连接盒7外壳或内壁上供所述带子1进出的带孔21、嵌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推杆401、贯穿地设于所述推杆401供所述带子1穿过的带道404,或实施例二所述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盒7外壳或内壁上供所述带子1进出的带孔21、嵌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推杆401、嵌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第一压簧408、嵌设于所述第一压簧408和所述带子1之间的第一传力块409,或包括实施例三所述设于所述连接盒7外壳或内壁上供带子1进出的带孔21、嵌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推杆401、嵌设于所述控制部4的弹簧扣412,或包括实施例四所述设于所述连接盒7上供带子1进出的带孔21和根据按压式圆珠笔或按压工开关伸缩原理制作成伸缩组件的固定设于所述控制部的伸缩主套418(其组成与实施例四相同)、嵌设于所述伸缩主套418且伸出所述伸缩主套418并有一定伸缩长度的推杆401、设于所述推杆401且贯穿所述推杆401供带子1穿过的带道404,所述二区417包括电动驱动器413、电池414及电源开关415,所述电动驱动器413通过直接或间接驱动所述推杆401左右滑动使所述控制部4在开通状态或关闭状态之间进行转换,所述电控器415至少有开通位置和关闭位置分别与所述控制部4开通状态与关闭状态相对应。相比于机械结构方式,电动结构方式操作中,通过微型电机或继电器或电动摆杆直接或间接驱动所述推杆401左右滑动实现控制部4的开通状态和关闭状态转换更简便、更稳定、更精确,微型电机或继电器或电动摆杆都是非常成熟、物美价廉、制作简单的电子器件,本实施例实现容易、效果极好。实际上,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就变成了电动衣帽连接件,使用更加简单、可靠。假设控制部4初始状态为开通状态,如图11所示,则带道404与两带孔21对齐,带子1不受任何压力可自由进出移动,帽子5有帽随头转功能;当调节电控器415为关闭位置,则控制部4转换为关闭状态,带道404与两带孔21错开,带子1受到带道404和带孔21的压力不能自由移动进出带道404,衣帽连接转为普通连接方式,失去帽随头转功能,可悬停于头后,5如图12所示;当调节电控器415为开通位置,则控部4的带道404与两带孔21对齐,带子1不受任何压力可自由移动进出带道404,帽子获得帽随头转功能,如图11所示。
39.本技术实施方式七,请参阅图13。提供一种帽随头转服装,其包括帽子5,上衣6,所
述帽子5与所述上衣6与通过如上所述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连接,所述卷带式衣帽连接件的所述控制部4采用机械结构方式或电动结构方式。可以是连接盒7连接上衣6、带子1连接帽子5,也可以反过来,连接盒7连接帽子5、带子1连接上衣6,本技术对此不作规定,只要调节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控制部4为开通状态,有帽服装的帽子5就能具备帽随头转功能,调节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控制部4为关闭状态,有帽服装的帽子5与上衣6就恢复传统连接,帽子就能停留在头后。
40.本技术实施方式八,请参阅图13。提供一种帽随头转服装,其包括帽子5,上衣6,所述帽子5与所述上衣6与通过所述控制部4为电动结构的所述卷带式衣帽连接件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卷带式衣帽连接件的电动结构的所述控制部4不设所述电池414及所述电控器415或所述电池414或所述电控器415,而是共用其它所述卷带式衣帽连接件的电动结构的所述控制部4的所述电池414及所述电控器415或所述电池414或所述电控器415,或者共用另设于所述帽子5或所述上衣6上的共用电池及电控器模块或电池模块或电控器模块,所述卷带式衣帽连接件的电动结构的所述控制部4的电动驱动器413为微型电机或电子继电器或电动摆杆。也就是说,一件有帽服装不必所有控制部4为电动结构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都要设电池414及电控器415或电池414或电控器415,各控制部4为电动结构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可共用一个控制部4为电动结构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上的电池414及电控器415或电池414或电控器415;还可以所有控制部4为电动结构的卷带式衣帽连接件都不设电池414及电控器415或电池414及电控器415,而是共用另外设在帽子5或上衣6上的共用电池模块或共用电控器模块或共用电池及电控器模块。至于有帽服装卷带式衣帽连接件的控制部4采用电动结构时,不设电池414,还是不设电控器415,还是电池414和电控器415都不设,本技术不作规定。
41.由以上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方式使用所述卷带式连接件连接衣帽和上衣不仅实现了帽随头转,以保证视线不受遮挡,从而避免在步行、骑车时造成交通事故;而且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外形美观、技术先进,满足了当前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市场竞争力大。
4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3.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申请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