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雨阳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3607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自动雨阳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日用品中的伞,特别是一种全自动的直杆伞。
几十年前社会上使用的是手撑伞(以手撑控制伞的开合)。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是半自动伞(一般是开伞自动化,而关伞仍需双手操作)。这些伞在实际使用中都需要双手操作以控制伞的开合,不能满足人们在生活中单手控制伞开合的要求(如一手拿物品或抱小孩时)。近十几年采许多人都致力于研究全自动伞。本人在1994年4月26日曾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L94210124.3)。该专利已开发成为产品,基本解决了单手控制伞开合的技术问题,但作为一种日用商品在技术方案上仍需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开合只需单手操作的全自动伞,并提高其产品的商品化性质。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发明的目的是如何实现的。


图1是本发明在蓄能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在开伞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在关伞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从附图可知,本发明其中包括有一根中棒11,其上部外周设置有伞尖1、上盘2、中盘3、下盘6。上盘2的周围设置有长骨20,中盘3的周围设置有横撑骨18,下盘6的周围设置有小撑骨19。横撑骨18与长骨20相纹连,小撑骨19与横撑骨18相绞连。长骨20的表面设置有伞衣。本发明的独特之处在于中棒11外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盘2、上撑管4、下撑管5、开伞簧套9、开伞簧8、伞杆10、手柄12、下盘体17、限位挡24、关伞簧25。其中限位挡24与中棒11固定连接,其它部分与中棒11滑动配合;手柄12上设置有开伞钮23、关伞钮22;上撑管4外围设置有中盘3,中盘3通过中盘横销26与中棒11相连接(固定连接或有一定活动度),但与上撑管4相互滑动配合;下撑管5外围设置有下盘6、助开簧7(可为压簧或拉簧),相互滑动配合;在中棒11与手柄12、伞杆10、开伞簧8、下撑管5之间设有下盘牵丝16通过,连接下盘6与下盘体17;中棒11上设置有开伞跳14、关伞跳13,中棒11与下盘体17之间由开伞跳14相扣接或脱扣;中棒11与手柄12之间由关伞跳13相扣接或脱扣;开伞簧8设置在开伞簧套9与伞杆10之间,关伞簧25设置在限位挡24与手柄12之间,助开簧7设置在下盘6与下撑管5之间。
现通过本发明的使用方法进一步阐明技术方案(以上盘2为固定参照物,上盘2方向为上,手柄12方向为下)。
需开伞时(见附图1、2),按下开伞钮23,通过开伞跳14使下盘体17与中棒11脱扣。开伞簧9伸张,通过中棒11使中盘3向下移动。助开簧7伸张,使下盘6向上移动。上盘2、中盘3、下盘6的相对位置发生移动,带动四连杆机构(中棒11、长骨20、横撑骨18、小撑骨19)使伞张开。
需关伞时(见附图2、3),按下关伞钮22,通过关伞跳13使中棒11与手柄12脱扣。关伞簧25伸张,通过中棒11使中盘3向上移动,通过下盘体17及下盘牵丝16使下盘6向下移动,带动四连杆机构使伞合拢。关伞状态下下盘体17移动到开伞跳14与限位挡24之间。
再次蓄能时(见附图3、1),将伞尖1随意顶在一固定处(一般是地面),将手柄12向伞尖方向推压至关伞跳13处,通过关伞跳13将手柄12与中棒11扣接。该过程中开伞簧8、关伞簧25、助开簧7均被压缩而蓄能。蓄能状态下开伞簧8及助开簧7均具有开伞的潜能,但此时下盘体17通过开伞跳1 4与中棒11扣接,使下盘6不能上移,伞仍保持在合拢状态。只有按下开伞钮23使下盘体17与中棒11脱扣,才能启动开伞。完成蓄能后即可进入下一次开合伞的过程。
图4、5、6、7、8属于一个总发明构思的另一设计方案的结构示意图(蓄能状态)。
从附图可知,该项设计方案与以上的设计方案之间有着多个相同的特定技术特征,此外其独特之处在于关伞簧25不是设置在限位挡24与手柄12之间,而是设置在伞的上部中盘3与下盘6之间的位置上。具体如图4所示设置在中盘3与下盘6之间,或如图5所示设置在中盘3与下撑管5之间,或如图6所示设置在上撑管4与下盘6之间,或如图7、8所示设置在上撑管4与下撑管5之间,可同时加设助关黄27。这一设计方案的共同点是蓄能过程中不需直接压缩关伞簧25,因此蓄能所需力量明显减小,有利于消费者使用该产品,有利于该产品的商品化。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单手操作伞的开合,并且具有蓄能力小、伞合拢状态紧凑、不怕误按开关伞钮的特点。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由附图1可知,需开伞时应按下开伞钮23。但由于开伞钮23与关伞钮22相距较近,使用者完全可能发生误按。当误按关伞钮22时,开伞簧8的蓄能不是用于开伞,而是突然白白地释放,而且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及震动,影响伞的使用寿命及消费者的心理,同时还需再重新进行一次蓄能。由附图1可知,加设了防误按环15后,防误按环15将关伞跳13的突起部遮住,此时如发生误按关伞钮22的动作,关伞钮22受到防误接环15的阻挡,并不能接触到关伞跳13,因而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只有按下开伞钮23,才能启动开伞过程。开伞状态下(见附图2)下盘体17上移将防误按环15向上推移(此时防误按簧21被压缩),使之不再遮住关伞跳13的突起部,以便在需要关伞的时候,按下关伞钮22使伞收拢。防误按装置的设计有利于产品的商品化。
附图9、10、11是加设箍环28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2、13、14是加设线环29的结构示意图。从附图可知,为了使关伞状态下伞合拢地较紧凑,可加设箍环28或线环29。箍环28设置在小撑骨19外围、长骨20外围、横撑骨18外围(一般仅设置一处即可),是具有弹性的结构(如拉簧),开伞状态下被动伸张(见附图10、11,其中图11是从伞尖向伞柄方向的俯视图),关伞状态下其弹性提供了向中棒11垂直方向的作用力(如图9箭头所示),使小撑骨19、长骨20、横撑骨18收紧从而使伞的合拢较紧凑。线环29设置在横撑骨18的外围,与下盘6(或下盘挡31)之间有收紧线30(弹性或非弹性结构)相连接,开伞状态下收紧丝30呈松驰状态,因此线环29不对开伞造成任何阻力(见附图13、14,其中图14是从伞尖向伞柄方向的俯视图),关伞状态下由于收紧丝30的牵拉,使线环29收紧,提供了向中棒11垂直方向的作用力(如图12箭头所示),使横撑骨18收紧,从而使伞的合拢较紧凑。伞合拢紧凑有利于使用者携带及存放,有利于产品的商品化。
附图15、16是加设下盘挡31的结构示意图(蓄能状态)。从附图可知,可在下盘6与助开簧7之间设置下盘挡31。此时,下盘体17与下盘挡31之间(而不是下盘体17与下盘6之间)由下盘牵丝16相连接,下盘6处于相对自由状态。收紧丝30可与下盘挡31相连接。开伞时下盘档31将下盘6推动上移,关伞时由助关簧27启动关伞,由箍环28或线环29及收紧丝30来保证关伞的收拢。加设下盘挡31的优点是下盘6处于相对自由状态,不受关伞簧25弹力的限制,关伞易启动,所需关伞簧弹力可减小,关伞时的冲击震动及噪声减小,蓄能所需力量减小,有利于产品的商品化。
附图17是加设调整圈32的结构示意图。由附图可知,调整圈32与下盘6之间螺纹连接,旋动调整圈32可调节下盘6与下盘体17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控产品总装的尺寸链。
伞骨架(包括长骨20、横撑骨18、小撑骨19)为金属件或玻璃钢件。中棒11为金属件,可采用现有折叠伞内杆的结构(横截面为蝶形)。上撑管4、下撑管5以及伞杆10可采用现有折叠伞的外杆结构,与中棒11形成滑动配合。上盘2,中盘3,下盘6,开伞簧套9,手柄12,防误按环15,开伞钮23,关伞钮22,限位挡24均为注塑件。开伞簧8的钢丝直径可为1.2-1.4mm,助开簧7以及关伞簧25的钢丝直径可为0.8-1.0mm,防误按簧21的钢丝直径可为0.3-0.5mm,手柄12内腔的横截面以及限位挡24外径的横截面采取非圆形滑道形态,以防止手柄12绕中棒11旋转。
权利要求
1.一种全自动伞,包括有伞表、伞骨、伞杆、连接件(上盘、中盘、下盘)、手柄,其特征在于中棒(11)外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盘(2)、上撑管(4)、下撑管(5)、开伞簧套(9)、开伞簧(8)、伞杆(10)、手柄(12)、下盘体(17)、限位挡(24)、关伞簧(25),其中限位挡(24)与中棒(11)固定连接,其它部分与中棒(11)滑动配合;手柄(12)上设置有开伞钮(23)、关伞钮(22);上撑管(4)外围设置有中盘(3),中盘(3)通过中盘横销(26)与中棒(11)与相连接,但与上撑管(4)相互滑动配合;下撑管(5)外围设置有下盘(6)、助开簧(7),相互滑动配合;在中棒(11)与手柄(12)、伞杆(10)、开伞簧(8)、下撑管(5)之间设有下盘牵丝(16)通过,连接下盘(6)与下盘体(17);中棒(11)上设置有开伞跳(14)、关伞跳(13),中棒(11)与下盘体(17)之间由开伞跳(14)相扣接或脱扣,中棒(11)与手柄(12)之间由关伞跳(13)相扣接式脱扣;开伞簧(8)设置在开伞簧套(9)与伞杆(10)之间,关伞簧(25)设置在限位挡(24)与手柄(12)之间,助开簧(7)设置在下盘(6)与下撑管(5)之间。
2.一种全自动伞,包括有伞表、伞骨、伞杆、连接件(上盘,中盘,下盘)、手柄,其特征在于中棒(11)外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盘(2)、上撑管(4)、下撑管(5)、开伞簧套(9)、开伞簧(8)、伞杆(10)、手柄(12)、下盘体(17)、限位挡(24),其中限位挡(24)与中棒(11)固定连接,其它部分与中棒(11)滑动配合;手柄(12)上设置有开伞钮(23)、关伞钮(22);上撑管(4)外围设置有中盘(3),中盘(3)通过中盘横销(26)与中棒(11)相连接,但与上撑管(4)相互滑动配合;下撑管(5)外围设置有下盘(6)、助开簧(7),相互滑动配合;在中棒(11)与手柄(12)、伞杆(10)、开伞簧(8)、下撑管(5)之间设有下盘牵丝(16)通过,连接下盘(6)与下盘体(17);中棒(11)上设置有开伞跳(14)、关伞跳(13),中棒(11)与下盘体(17)之间由开伞跳(14)相扣接或脱扣。中棒(11)与手柄(12)之间由关伞跳(13)相扣接或脱扣;开伞簧(8)设置在开伞簧套(9)与伞杆(10)之间,关伞簧(25)设置在伞上部中盘(3)与下盘(6)之间的位置上,助开簧(7)设置在下盘(6)与下撑管(5)之间,助关簧(27)设置在限位挡(24)与手柄(12)之间或/和中盘(3)与上撑管(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自动伞,其特征在于手柄(12)内设置有防误按环(15),蓄能状态下防误按环(15)处在关伞钮(22)与关伞跳(13)的突起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自动伞,特征在于伞骨的外围设置有箍环(28)。
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自动伞,其特征在于横撑骨(18)的外围设置有线环(29),在线环(29)与下盘(6)或下盘挡(31)之间有收紧丝(30)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自动伞,其特征在于在下盘(6)与助开簧(7)之间设置有下盘挡(31),下盘档(31)与下盘体(17)之间有下盘牵丝(16)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自动伞,其特征在于下盘(6)上设置有调整圈(32),可调节下盘(6)与下盘体(17)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自动伞,其特征在于中棒(11)可采用现有折叠伞内杆的结构(横截面为蝶形),上撑管(4)、下撑管(5)、伞杆(10)可采用现有折叠伞外杆的结构,手柄12内腔的横截面以及限位挡(24)外经的横截面采取非圆形滑道形状。
全文摘要
一种全自动伞,中棒外围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上盘、上撑管、下撑管、开伞簧管、开伞簧、伞杆、手柄、下盘体、限位挡,手柄上设置有开伞钮、关伞钮,上撑管外围设置有中盘,下撑管外转设置有下盘、助开簧,中棒上设置有开伞跳、关伞跳,下盘与下盘体之间有下盘牵丝相连接。设有关伞簧。设置有防误按环、箍环或线环、下盘挡、调整圈。人们单手就能操作伞的开合全过程,并且具有畜能力小、不怕误按开关伞钮、伞的合拢状态紧凑的优点。
文档编号A45B25/16GK1183251SQ9511931
公开日1998年6月3日 申请日期1995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1995年11月19日
发明者刘民强 申请人:刘民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