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995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开收伞,尤指一种单按钮操控的自动开收伞。
现有技术中的伞具如美国专利第4,567,907号所揭示的,于开伞时,须分别拉持两拉杆于开伞至定位后,方利用插锁插固定位于中棒的锁孔中,此现有伞具虽由拉索的拉伸而可控制伞的开、收,但仍有以下几项缺点1.开、收伞操作均须以手拉持拉杆及绳索,没有多余的手来握持中棒,故中棒或伞柄须以桌子等固定物固定,使其用途受限制,不利随意携带使用。
2.遇风吹时,拉索飘动,势必造成开收伞的不便。
3.开伞、收伞均无法自动操作,须以手拉持,缓慢而不切实际。
其他也有美国专利第4,424,824号等专利皆揭示以绳索的操作才能启闭伞,必须以手摇绳索,十分不便。
有鉴于上述的缺失所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操作方便,开收准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自动开收伞,其包含有一中棒装置、一伞骨装置、一手柄、一控制装置、一开伞张力弹簧、数个收伞弹性元件;其中该中棒装置包括一内管,其下端部插固于手柄所形成的中杆孔中;一下套管,其套固于内管内的下端,并于内管及下套管一侧开设有横通孔;一外管,其滑套于内管之外的上部,并于外管上端缘开设相对的槽孔,该槽孔内嵌塞一中空的内块,该内块上端开设有对称的两凹滑槽;一上套管,其上端缘插固于外管的内块中,其下端缘延伸至开伞时内管的上方,该上套管穿套于该开伞张力弹簧中;该伞骨装置包括一上巢,其固设于该外管的顶端;数支顶骨,其里端枢连于该上巢;数支下支骨,其内端枢连一下巢,该下巢滑合于该外管之外,该下巢下端的套管开设一孔洞;数支外支骨,其内端分别枢连于各下支骨的外端及各连接骨的外端;数支连接骨,其内端枢连各顶骨的外端,而顶骨的外端枢连至下支骨的中段部;该开伞张力弹簧的顶端顶持于外管上端的内块下端缘,而其底端撑顶于内管下端的下套管顶端;该控制装置包括一按钮、一用以控制下巢以使外管伸张而开伞的开伞控制件、一用以控制伞骨装置收合而收伞的收伞控制件;一扣头装置,其包含有一扣头,其下端具有锥形底面,而上端具有扣头肩部,一呈圆锥形的枢接部由一颈部下连于该扣头;两拉索,其一端固结于扣头装置上端的枢接部,其另一端穿经中棒装置的中心由上套管内穿出,并穿通外管上方的内块的中央经上端两凹滑槽导引至中棒装置外而连设于下巢上;该手柄的中杆孔中套置有一弹簧及一缓冲套,该缓冲套于套缘轴向开设有一缺槽,并于缺槽相对侧上端设有两凸体;各收伞弹性元件以其中间呈连续圈状的扭力部套接于顶骨及下支骨的枢接处,其上簧脚末端于闭伞时呈自然伸张状态且顶撑于顶骨与连接骨的枢接轴下端,其下簧脚顶撑于下支骨的槽背;该控制装置的按钮滑动地穿置于手柄一侧的按钮孔,两侧钮肩部受手柄的外套筒所限持,按钮的中间位置横向设有一穿孔,一制动片由一轴杆中间突设一短凸体及两侧凸设长凸臂构成,该轴杆的轴向设有轴孔,而中间设一槽孔,该槽孔内套置一扭力弹性件,一插销穿过按钮中间的横向穿孔及制动片的轴杆上的轴孔,该制动片受扭力弹性件撑顶保持水平,按钮内侧下位置受一弹簧所顶持;该开伞控制件包含有一对凸臂,其位于开伞控制件的两外侧,其侧向地保持于手柄上所形成的槽孔内,并滑动地配置于手柄内且含绕于下巢的下端套管的下端位置;一卡制片,其位于开伞控制件中央且介于两凸臂间,该卡制片较两凸臂为短,其外端具有向下的倾斜面;一弹簧,其套置于手柄上的槽孔内,其一端顶挡该开伞控制件的两凸臂的相反侧,该卡制片可向外与下巢下端的套管的孔洞结合,两凸臂可向外接触至按钮的上位置;该收伞控制件包含有一对凸杆,其位于收伞控制件的两相对外侧,其滑动地配置于手柄上的槽孔下方所形成的槽孔内并含绕于缓冲套;一挡片,其位于收伞控制件中央且介于两凸杆间,其外端具有向下的倾斜面;一弹簧,其套置于手柄上的槽孔内,其一端顶挡该收伞控制件的两凸臂的相反侧,该挡片可凸伸入缓冲套的缺槽、内管及下套管的横通孔内。
现再就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暨操作等项,以配合
的方式详列记述于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开伞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收伞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收折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于开伞时的第一步骤操作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于开伞时的第二步骤操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于收伞时的操作示意图。
首先请详细参阅图1到7所示,本实用新型自动开收伞包含有一中棒装置1、一伞骨装置2、一手柄3、一控制装置4、一开伞张力弹簧5、数个收伞弹性元件6;其中该中棒装置1包括一内管11,其下端部插固于手柄3所形成的中杆孔31中,并于中杆孔31中套置有一弹簧311及一缓冲套312,该缓冲套312于套缘轴向开设有一缺槽3121,并于缺槽3121相对侧上端设有两凸体3122;一外管12,其滑套于内管11之外的上部,该外管12的上端缘开设相对的槽孔121以供一中空的内块13嵌塞,该内块13上端开设有对称的两凹滑槽131;一上套管14,其上端缘插固于外管12的内块13中,其下端缘延伸至开伞时内管11上方预定位置,该上套管14穿套于该开伞张力弹簧5中;一下套管15,其套固于内管11内的下端缘,该下套管15的上端具有锥形开口151用以顺利导引扣头装置,并于内管11及下套管15一侧预定位置开设有横通孔11A、15A;该伞骨装置2包括一上巢21,其固设于外管12的顶端;数支顶骨22,其里端枢连于该上巢21;数支下支骨23,其内端枢连一下巢24,该下巢24滑合于中棒装置1的外管11之外,该下巢24的下端套管241开设有一孔洞242;数支外支骨25,其内端分别枢连于各下支骨23的外端及各连接骨26的外端;数支连接骨26,其内端枢连各顶骨22的外端,而顶骨22的外端枢连至下支骨23的中段部;各收伞弹性元件6的中间呈连续圈状的扭力部61,该扭力部61套接于顶骨22及下支骨23的枢接处,其上簧脚62的末端于闭伞时呈自然伸张状态且顶撑于顶骨22与连接骨26的枢接轴221下端,其下簧脚63顶撑于下支骨23的槽背;该开伞张力弹簧5的顶端51顶持于外管12上端的内块13的下端缘,其底端52常受内管11下端的下套管31的顶端撑顶;该控制装置4包括一按钮41、一用以控制下巢24以使外管伸张而开伞的开伞控制件7、一用以控制伞骨装置2收合以收伞的收伞控制件8;该按钮41可滑动地穿置于手柄3一侧的按钮孔33,两侧钮肩部411受手柄3的外套筒32所限持,按钮41的中间位置横向设有一穿孔412,一制动片42由一轴杆421中间突设一短凸体422及两侧凸设长凸臂423构成,轴杆421的轴向设有轴孔424,而中间设一槽孔425以供一扭力弹性件43套置,并以一插销44穿过按钮41中间的横向穿孔412及制动片42的轴杆421上的轴孔424,以使制动片42受扭力弹性件43撑顶保持水平,按钮41内侧下位置受一弹簧413所顶持;该开伞控制件7包含有一对凸臂71,其位于开伞控制件7的两外侧,其侧向地保持于手柄3上所形成的槽孔34内,而可滑动地配置于手柄3内并含绕于下巢24的下端套管241的下端位置;一卡制片72,其位于开伞控制件7中央且介于两凸臂71间,该卡制片72较两凸臂71为短,其外端具有向下的倾斜面721;一弹簧73,其套置于手柄3上的槽孔34内,其一端顶挡开伞控制件7的两凸臂71的相反侧,如图2所示伞收合状态时,该弹簧73能顺畅地驱使卡制片72向外与下巢24的下端套管241的孔洞242结合,并推顶两凸臂71向外接触至按钮41的上位置。
该收伞控制件8包含有一对凸杆81,其位于收伞控制件8的两相对外侧,可滑动地配置于手柄3上的槽孔34下方所形成的槽孔35内并含绕于缓冲套312;一挡片82,其位于收伞控制件8中央且介于两凸杆81间,其外端具有向下的倾斜面821;一弹簧83,其套置于该槽孔35内,其一端顶挡收伞控制件8的两凸臂81的相反侧,如图2所示伞收合状态时,该弹簧83能顺畅地驱使挡片82凸伸入缓冲套312的缺槽3121、内管11及下套管15的横通孔11A、15A内;一扣头装置84,其包含有一下端具有锥形底面842而上端具有扣头肩部843的扣头841,一呈圆锥形的枢接部844由一颈部845下连该扣头841;两拉索85,其一端固结于扣头装置84上端的枢接部844,其另一端穿经中棒装置1的中心由上套管14内穿出,并穿通外管12上方的内块13的中央经上端两凹滑槽131导引至中棒装置1外而连设于下巢24上;参阅图1所示的情形于开伞时,按压按钮41,如图5所示,使按钮41内推开伞控制件7的两侧凸臂71,以使开伞控制件7后退,该开伞控制件7的卡制片72脱离下巢24下端的套管241的孔洞242,此时开伞张力弹簧5上顶该外管12使其向上拉伸至内管11上部,并上拉、张开伞骨装置2的各伞骨,而形成开伞状态,如图1所示,此时上巢21沿中棒装置1上移,使系于下巢24与扣头装置84的拉索85处于张力状态,扣头装置84的扣头肩部843挡卡于收伞控制件8中间的挡片82下,各收伞弹性元件6于开伞时,其上、下簧脚62、63被顶骨22与下支骨23压缩以积蓄其回复弹性能,以便随时收折伞骨2、下推下巢24而为收伞的准备,而收伞弹性元件6欲下移,下巢24必需拉动该拉索85,而拉索85下连的扣头装置84受卡挡定位,如图6所示,因此收伞弹性元件6无从使力,不致收伞。
在开伞的操作过程中,按压按钮41时,如图5所示,枢接于按钮41上的制动片42因受下巢24下端的套管241向下弹压缓冲套312上端凸体3122所下压而翘弯向下,因此开伞动作确实,不致于误动作使意外触及该收伞控制件8而无故收伞。
当欲收伞时,如图6所示,因下巢24下端的套管241向上移使缓冲套312下侧的弹簧311弹张缓冲套312上移至受开伞控制件7顶挡,此时按钮41上的制动片42回复水平状,于按压按钮41后,如图7所示,该制动片42向前移使其两侧长凸臂423前顶收伞控制件8的两侧凸杆81,驱使收伞控制件8的挡片82后移解扣,使拉索85下端的扣头装置84不再被卡扣,收伞弹性元件6的上、下簧脚62、63可弹张,下推下巢24向下移及使伞骨装置2向中棒装置1方向收折伞骨。
而当重设该开伞张力弹簧5的弹性能时,如图2、4所示,于按压手柄3使滑套于外管12的下巢24下端的套管241收入手柄3的中杆孔31,压迫开伞控制件7的卡制片72使其缩回,并因开伞控制件7后端的弹簧73撑顶使卡制片72与下巢24下端的套管241的孔洞242卡扣,且同时略为下压缓冲套312下侧的弹簧311成压缩状态,进而使缓冲套312上端的凸体3122向下压迫按钮41的制动片42,使中棒装置1的内、外管11、12收折于备用状态下,收伞时压缩、蓄积该开伞张力弹簧5的弹性能,外管12上端的内块13所连的上套管14的底端也下推扣头装置84,使扣头841进入内管11下端的下套管15内,同时压迫收伞控制件8的挡片82使其缩回,而收伞控制件8后端的弹簧83撑顶使扣头肩部843滑挡于挡片82下端卡扣定位,以便下次使伞骨自动收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实施确实具有创新暨实际功效提升。
权利要求一种自动开收伞,其包含有一中棒装置、一伞骨装置、一手柄、一控制装置、一开伞张力弹簧、数个收伞弹性元件,其中该中棒装置包括一内管,其下端部插固于手柄所形成的中杆孔中;一下套管,其套固于内管内的下端,并于内管及下套管一侧开设有横通孔;一外管,其滑套于内管之外的上部,并于外管上端缘开设相对的槽孔,该槽孔内嵌塞一中空的内块,该内块上端开设有对称的两凹滑槽;一上套管,其上端缘插固于外管的内块中,其下端缘延伸至开伞时内管的上方,该上套管穿套于该开伞张力弹簧中;该伞骨装置包括一上巢,其固设于该外管的顶端;数支顶骨,其里端枢连于该上巢;数支下支骨,其内端枢连一下巢,该下巢滑合于该外管之外,该下巢下端的套管开设一孔洞;数支外支骨,其内端分别枢连于各下支骨的外端及各连接骨的外端;数支连接骨,其内端枢连各顶骨的外端,而顶骨的外端枢连至下支骨的中段部;该开伞张力弹簧的顶端顶持于外管上端的内块下端缘,而其底端撑顶于内管下端的下套管顶端;该控制装置包括一按钮、一用以控制下巢以使外管伸张而开伞的开伞控制件、一用以控制伞骨装置收合而收伞的收伞控制件;一扣头装置,其包含有一扣头,其下端具有锥形底面,而上端具有扣头肩部,一呈圆锥形的枢接部由一颈部下连于该扣头;两拉索,其一端固结于扣头装置上端的枢接部,其另一端穿经中棒装置的中心由上套管内穿出,并穿通外管上方的内块的中央经上端两凹滑槽导引至中棒装置外而连设于下巢上;其特征在于该手柄的中杆孔中套置有一弹簧及一缓冲套,该缓冲套于套缘轴向开设有一缺槽,并于缺槽相对侧上端设有两凸体;各收伞弹性元件以其中间呈连续圈状的扭力部套接于顶骨及下支骨的枢接处,其上簧脚末端于闭伞时呈自然伸张状态且顶撑于顶骨与连接骨的枢接轴下端,其下簧脚顶撑于下支骨的槽背;该控制装置的按钮滑动地穿置于手柄一侧的按钮孔,两侧钮肩部受手柄的外套筒所限持,按钮的中间位置横向设有一穿孔,一制动片由一轴杆中间突设一短凸体及两侧凸设长凸臂构成,该轴杆的轴向设有轴孔,而中间设一槽孔,该槽孔内套置一扭力弹性件,一插销穿过按钮中间的横向穿孔及制动片的轴杆上的轴孔,该制动片受扭力弹性件撑顶保持水平,按钮内侧下位置受一弹簧所顶持;该开伞控制件包含有一对凸臂,其位于开伞控制件的两外侧,其侧向地保持于手柄上所形成的槽孔内,并滑动地配置于手柄内且含绕于下巢的下端套管的下端位置;一卡制片,其位于开伞控制件中央且介于两凸臂间,该卡制片较两凸臂为短,其外端具有向下的倾斜面;一弹簧,其套置于手柄上的槽孔内,其一端顶挡该开伞控制件的两凸臂的相反侧,该卡制片可向外与下巢下端的套管的孔洞结合,两凸臂可向外接触至按钮的上位置;该收伞控制件包含有一对凸杆,其位于收伞控制件的两相对外侧,其滑动地配置于手柄上的槽孔下方所形成的槽孔内并含绕于缓冲套;一挡片,其位于收伞控制件中央且介于两凸杆间,其外端具有向下的倾斜面;一弹簧,其套置于手柄上的槽孔内,其一端顶挡该收伞控制件的两凸臂的相反侧,该挡片可凸伸入缓冲套的缺槽、内管及下套管的横通孔内。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开收伞,其包含一中棒装置、一伞骨装置、一手柄、一控制装置、一开伞张力弹簧、数个收伞弹性元件,按压控制装置的按钮以启动开伞控制件使开伞张力弹簧挺升中棒装置的内、外管以自动开伞,同时伞骨装置的收伞弹性元件呈压缩状态,而下巢受连接于扣头装置的两拉索牵引住,以保持伞的撑开状态,再按压一次按钮则启动一收伞控制件以释放扣头装置,收伞弹性元件弹张使下巢下移,两拉索平均上拉扣头装置,从而自动收伞。
文档编号A45B25/16GK2264508SQ96218518
公开日1997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5日 优先权日1996年8月5日
发明者柯金松 申请人:柯金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