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状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1379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棒状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者可把持使用的棒状物,特别是涉及一种在外出或步行时使用的手杖或伞等棒状物。
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使用着手杖或伞。特别是高龄者或身体有障碍者,在外出时使用手杖或拐杖的情况居多。即使在海外,手杖也是历史悠久,一直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使用着的。
这样的拐杖或伞大多是当要挂到墙壁等上时,非常难挂,即使在挂上了的情况下,也往往会由于各种振动等而失衡脱落。另外即使将把柄部分挂到设置在离底板或地面规定高度的架子等上,也经常会同样由于稳定度不好而失衡、落下。
这是由于在现有的拐杖或伞中,使用者把持的把柄部分大致为J字状,挂在墙壁上时,成J字状的把持部只有一点点与墙壁面接触,所以稳定性非常不好。
另外,同样地即时将把柄部分挂在架子等上时,由于把柄部分的接触部非常小,而且由于成J字状的把持部不能吸收横向的摇动,所以容易失衡。
这样,在拐杖或伞倒在地面或底板上时,为了拣起拐杖或伞必须使身体大幅度前曲,或大幅度地弯膝才能拣起倒在地面或底板上的拐杖或伞。
对于身体上有障碍的高龄者或身体障碍者或腰疼的人等来说,使身体大幅度前曲,或大幅度地弯膝拣起倒在地面或底板上的拐杖或伞的行为,有时会伴有很大的痛苦,是很困难的。
另外,这些拐杖或伞在行走中脱落时,必须在来往行人中,弯腰使身体大幅度前曲,或者弯膝曲身拣起拐杖或伞,而高龄者或身体障碍者难于迅速进行所述行为,一旦和行人碰撞摔倒时,也会受伤。
而且,即使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象这样弯曲身体拣起倒在底板上或地上的拐杖或伞,也是非常麻烦的。
另外,尽管有一些关于使现有的拐杖或伞不易倾倒的方案,但是做到能够不弯下身体、以直立状态抓住落地的伞,这样的想法还没有过。
这里,本发明第一方案的目的在于使下述情况成为可能,即即使在挂起来的拐杖或伞脱落时,也不需弯腰使身体前曲或使膝盖弯曲,而是以近乎直立的状态很容易地拣起脱落的拐杖或伞等棒状物。
本发明第二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棒状物,该棒状物能通过将把持部按压到地面或底板上,而使前端部从地面或底板上翘起,从而可容易地抓住。
本发明第三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棒状物,该棒状物通过将前端部按压到地面或底板上,而使把持部从地面或底板上翘起,从而可容易地抓住。
本发明第四方案的目的在于,在上述第二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设置有具有向三维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的把持部的棒状物。
本发明第五方案的目的在于,在上述第二或第三方案基础上提供一种设置有具有向三维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的前端部的棒状物。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于在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第五方案基础上提供一种能够立起约45度角度的棒状物。
本发明还提供使把持部变形成各种形状的棒状物。
本发明还提供既使在其翻倒的情况下,也不需弯腰使身体前曲或使膝盖弯曲,而是以近乎直立的状态就可容易地拣起的拐杖。
本发明还提供既使在其翻倒的情况下,也不需弯腰使身体前曲或使膝盖弯曲,以近乎直立的状态就可容易地拣起的伞。
为了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性课题,本发明第一方案提供一种使用者可把持使用的棒状物,当使棒状物沿长度方向卧置于所定面上时,其一端部形成有从面上离开的部位,同时,另一端部接触该面,其特征在于当使所述一端部朝向面压下时,所述一端部侧变为支点,另一端部侧从面上离开而翘起。
这里所述的棒状物,是指在和日常生活与工作相关的环境及其以外的环境中使用的、所有成棒状的、被人们使用的器具。因此作为代表性的有例如拐杖、伞等。
因此,在本发明第一方案中,当所述棒状物倒在地面或底板上时,使在一端部形成的离开地面或底板的部位向地面或底板压下时,根据杠杆原理,该一端部形成支点,另一端部离开地面或底板而翘起。
其结果,在本发明第一方案中,即使是棒状物倒在地面或底板上时或落下,也能不弯腰使身体前曲或使膝盖弯曲,而是以近乎直立的状态,容易地拣起翻倒的棒状物。
本发明第二方案提供一种棒状物,所述棒状物具有棒状轴部和在棒状轴部端部设置的把持部,当使棒状物沿长度方向卧置于所定面上时,把持部形成有离开该面的部位,同时,棒状轴部的前端部接触所定面,其特征在于,使所述把持部朝向面压下时,所述把持部变为支点,所述棒状轴部的前端部侧从所述面上离开而翘起。
因此,在本发明第二方案中,当棒状物倒在地面或底板上时,使在把持部形成的离开地面或底板的部位向地面或底板压下时,根据杠杆原理,以把持部为支点,棒状轴部的前端部侧离开地面或底板而翘起。
其结果,在本发明第二方案中,通过将棒状物的把持部向地面或底板压下,前端部可以从地面或底板上翘起,从而可以容易地抓住。
本发明第三方案提供一种棒状物,所述棒状物具有棒状轴部和在棒状轴部前端部设置的把持部,当使棒状物沿长度方向卧置于所定面上时,在轴部的前端部形成有离开地面的部位,同时,把持部接触所定面,其特征在于,当使所述棒状轴部的前端部朝向面压下时,所述棒状轴部的前端部变为支点,所述把持部一侧从所述面上离开而翘起。
因此,在本发明第三方案中,当棒状物倒在地面或底板上时,通过使在前端部形成的离开地面或底板的部位向地面或底板压下,根据杠杆原理,可以该棒状轴部的前端部为支点,使棒状轴部的把持部侧离开地面或底板而立起。
其结果,在本发明第三方案中,通过将棒状物的前端部向地面或底板压下,把持部可从地面或底板上翘起,从而可以容易地抓住。
本发明第四方案的特征如下在第二方案中,所述把持部为侧面近乎J字状,具有和所述棒状轴部的轴心直交的向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的第一弯曲部,和与该第一弯曲部连接、并且和所述轴心直交的向另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而形成的第二弯曲部。
因此,在本发明第四方案中,当所述棒状物沿长度方向卧置于所定面上时,在把持部设置的离开面的部位,由和所述棒状轴部的轴心直交的向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的第一弯曲部,和与该第一弯曲部连接、并且和所述轴心直交的向另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而形成的第二弯曲部而构成。
其结果,在本发明第四方案中,提供一种设置有具有向三维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的把持部的棒状物。
本发明第五方案的特征如下在第二或第三方案中,所述棒状轴部的前端部为侧面近乎J字状,具有和轴直交的向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的第一弯曲部,和与该第一弯曲部连接、并且和所述轴心直交的向另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而形成的第二弯曲部。
因此,在本发明第五方案中,当所述棒状物沿长度方向卧置于所定面上时,在把持部设置的、离开面的部位,由和所述棒状轴部的轴心直交的向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的第一弯曲部、和与该第一弯曲部连接并且和所述轴心直交的向另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而形成的第二弯曲部而构成。
其结果,在本发明第五方案中,提供一种设置有具有向三维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的前端部的棒状物。
本发明第六方案的特征如下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第五方案中,所述第二弯曲部设置成相对于棒状轴部以约45度的角度拧开。
因此,在本发明第六方案中,当棒状物落到地面或底板上时,通过将所述第二弯曲部向地面或底板上压下,能够使棒状轴部以约45度角度立起。
其结果,在本发明第六方案中,使用者可以以近乎直立的状态容易地抓住以约45度角度立起的棒状物。
本发明还有如下特征,所述把持部形成平面近乎梯形的形状。从而提供一种把持部形成近乎梯形的平面的棒状物。
本发明还有如下特征,所述把持部形成T字状。从而提供一种把持部为T字状的棒状物。
本发明还有如下特征,所述把持部形成L字状。从而提供一种把持部形成L字状的棒状物。
本发明还有如下特征,所述棒状物为在步行时使用的拐杖。从而提供一种既使在翻倒的情况下,也不需弯腰使身体前曲或使膝盖弯曲,而以近乎直立的状态容易地拣起的拐杖。
本发明还有如下特征,所述棒状物为伞。从而提供一种既使在翻倒情况下,也不需弯腰使身体前曲或使膝盖弯曲,而是以近乎直立的状态就可容易地拣起的伞。
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一个实施例的侧面图;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一个实施例的正面图;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一个实施例的侧面图,是显示当手杖翻倒在地面或底板上后使其立起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及图6是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一个实施例的侧面图,是显示当手杖翻倒在地面或底板上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一个实施例的侧面图,是显示靠立在墙壁上的状态的图;图8是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图,是显示挂在架子等上的状态的图;图9是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一个实施例的侧面图,是显示挂在架子等上的状态的图;图10是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其它实施例的侧面图;图11是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其它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2是同样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其它实施例的正面图;图13是同样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其它实施例的侧面图;图14是同样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其它实施例的侧面图;图15是同样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其它实施例的侧面图,是显示手杖翻倒在地面或底板上后使其立起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同样显示本发明的棒状物用作手杖的其它实施例,是显示手杖翻倒在地面或底板上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根据附图详细对其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如图1及图4所示,使用者可把持使用的棒状物形成手杖10。
该手杖10按如下构成具有棒状轴部14和在棒状轴部14的端部设置的把持部15,当把手杖10沿长度方向卧置于地面或底板上时,在把持部15上形成离开所述所定面的部位17,同时。棒状轴部14的前端部16与所定面11接触,在将所述把持部15朝向地面或底板上压下时,所述把持部15形成支点,所述棒状轴部14的前端部16一侧离开所述地面或底板而翘起。
如图1所示,所述把持部15侧面呈J字状,和所述棒状轴部14的轴心18直交向一侧方向拧所定角度之后,接着向和所述轴心18直交的另一侧方向拧所定角度而形成。
也就是说,沿着相对于该拐杖10的把持部15的延长方向直交的方向一次拧所定角度,在所定长度L上,形成第一弯曲部19,接着,在相对所述把持部15的延长方向直交的方向上,向与所述第一弯曲部19相反的方向拧所定角度,在比前述第一弯曲部19稍长的长度L1上形成第二弯曲部20。
因此,所述第一弯曲部19和第二弯曲部20拧向相互相反的方向,从把持部15的前端部12方向看这些弯曲部19、20时,如图3所示,该把持部15的形状形成缓慢的S字状,如图2所示,把持部15的终端部21从把持部15的正对横向看时,形成于比棒状轴部14稍微靠外一点的位置。
其结果,本实施的手杖10的把持部15,按如下构成,所述第一弯曲部19及第二弯曲部20起平衡器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吸收由于与棒状轴部14直交的方向的摇动而产生的力,同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曲部20和所述棒状轴部14的轴心18的角度θ为约45度。
下面,就本实施例的手杖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手杖10时,当手杖10脱落到地面或底板上时,通过用脚踏把持部15,可以以把持部15作为支点,使棒状轴部14的前端部16侧起立,从而拣起手杖10。
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当所述第一弯曲部19及第二弯曲部20朝上而落下时,由于第一弯曲部19及第二弯曲部20和地面或底板11之间形成空隙,因此,相对于地面或底板11直接用脚踏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20。
这时,最初以第二弯曲部20的终端部21为支点,棒状轴部14的前端部16侧从地面或底板11开始离开,手杖10从棒状轴部14的前端部16侧开始立起。
在前述把持部15的前端部12接地时,手杖10的立起动作停止,如上所述,由于第二弯曲部20以和棒状轴部14形成45度的角度而构成,所以所述棒状轴部14以把持部15的前端部12为支点以约45度的角度立起。
其结果,使用手杖10的人能够不弯腰曲膝,而以直立的状态用手容易地抓住棒状轴部14。
另外,如图8及图9所示,在将本实施例手杖10由把持部15的终端部21挂在离地面或底板11所定高度的架子13等上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所述第一弯曲部19及第二弯曲部20起平衡器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吸收摇动。
因此,即使在将手杖10临时挂在架子13等上时,也可以有效地吸收挂起时产生的手杖10的摇动。其结果,在将手杖10由把持部15挂起时,能够稳定地挂好,可防止脱落。
另外,如图7所示,在将手杖10放置、靠立在壁17等上时,由于所述第一弯曲部19及第二弯曲部20整体形成大致S字状,所以,在把持部15整体可形成相对于壁17的面的多个接触点,所以与形成平面J字状的一般的手杖相比,可稳定地靠立、放置。
而且,如上所述,把持部15由于整体形成S字状,形成第一弯曲部19及第二弯曲部20,所以,当使用者握持把持部15时,由于与现有的平面J字状的情况相比,在把持部15厚度方向形成多个受力点,所以容易握持。其结果,由于易固定手杖10,所以,容易用手杖10保持身体平衡。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把持部15上设置有和所述棒状轴部的轴心直交、向一侧方向拧一所定角度的第一弯曲部19和连接该第一弯曲部19而与所述轴心直交的向另一侧方向拧所定角度而形成的第二弯曲部20的情况。但是,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弯曲部19及第二弯曲部20也可以设在棒状轴部14的前端部16侧。
这样,当所述第一弯曲部19和第二弯曲部20设置在棒状轴部14的前端部16侧时,和所述实施例不同,在使倒在地面或底板11上的手杖30立起时,可用手抓住把持部15而拣起手杖30。
因而,本实施例的手杖30,在拣起手杖30时,可以不弄污手而将手杖30拣起。
另外,举例说明了所述手杖10把持部的形态为平面略呈J字状的情况,但不限于所述实施例,也可以如图11所示的手杖37那样做成平面略呈梯形。
该实施形态中,把持部31做成平面略呈梯形的形状,以倒梯形状连接在棒状轴部。所述棒状轴部14在把持部31的下端部,由连接部32固定着。
该把持部31如图13所示,设有从形成表面侧的踏踩面部33向里面侧38,有如向其和棒状轴部14的连接部32方向切入般形成的倾斜面组成的接地面部34;与该接地面部34相对,设置着向其和把持部31的棒状轴部14的接合部32侧倾斜的把握面部3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棒状轴部14和所述接地面部34之间的角度θ1成大约45度。
另外,在所述把握面部35的两端部设有以和把握面部35大致相同的角度设置的倾斜部36、36,作为整体把持部31的表面部33的两侧部及下侧部形成以规定角度形成的倒角状态。
下面对这样构成的手杖37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手杖37时,要握持所述把持部31。该情况下,设置有由所述倾斜面组成的接地面部34及与此相对而设的把握面部35,由于手指易回转,所以使用者易握持。
另外,在该手杖37翻倒在地面或底板11上时,如图15所示,要用脚向把持部31前端方向踏踩所述把持部31的踏踩面部33。这时,由于地面或底板11和接地面部34之间,形成近似45度的角度,所以,在直至接地面部34和地面或底板11接触期间,从所达棒状轴部14的前端部16侧开始,从地面或底板11翘起与之形成约45度的角度。
所以,和前述实施例的情况同样,使用后不需弯腰或大幅度曲膝,而以直立状态就可很容易地抓住棒状轴部14,拣起手杖37。
另外,如图16所示,如果以接地面部34朝向上方的状态,翻倒在地面或底板11上时,可踏踩把持部31的里面部38的一侧,使手权30翻转从而使表面部37朝向上方然后按所述的同样顺序使手杖30立起。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把持部30上形成有所述倾斜部36、36,所以可容易地使手杖30翻转。
另外,所述把持部的形态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例的形态,也可以设置成T字状或L字状。
另外,在所述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本发明用于手杖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例,也可以将本发明用于伞。
在伞的把持部如上所述,侧面大致形成J字状,且具有和所述棒状轴部的轴心直交向一侧拧一所定角度而成的第一弯曲部和与该第一弯曲部连接、向与所述轴心直交的另一侧拧所定角度而成的第二弯曲部时,如上所述,由于易把握,而且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在手掌内形成多个接触点,因而与通常大量贩卖的平面J字状的把持部的伞相比,在强风自各个方向吹来时,使用者可牢牢地支撑住伞。
如上所述,本发明相关的棒状物,不只是手杖、伞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棒状日用品,且广泛涉及人们用手抓使用的棒状物品,可广泛适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棒状物,使用者可把持使用,当使棒状物沿长度方向卧置于所定面上时,其一端部形成有从所定面上离开的部位,同时,另一端部接触所定面,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一端部朝向面压下时,所述一端部侧成为支点,另一端部侧从面上离开而翘起。
2.一种棒状物,所述棒状物具有棒状轴部和在棒状轴部端部设置的把持部,当使棒状物沿长度方向卧置于所定面上时,把持部形成有离开所定面的部位,同时,棒状轴部的前端部与所定面接触,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把持部朝向面压下时,所述把持部变为支点,所述棒状轴部的前端部侧从所述所定面上离开而翘起。
3.一种棒状物,所述棒状物具有棒状轴部和在棒状轴部端部设置的把持部,当使棒状物沿长度方向卧置于所定面上时,在轴部的前端部形成离开所述面的部位,同时,把持部接触所定面,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棒状轴部的前端部朝向面压下时,所述棒状轴部的前端部变为支点,所述把持部一侧从所述面上离开而翘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状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持部侧面近乎J字状,具有和所述棒状轴部的轴心直交的向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的第一弯曲部,和与该第一弯曲部连接、并且和所述轴心直交的向另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而形成的第二弯曲部。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棒状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轴部的前端部侧面近乎J字状,具有和所述棒状轴部的轴心直交的向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的第一弯曲部,和与该第一弯曲部连接、并且和所述轴心直交的向另一侧方向拧开所定角度而形成的第二弯曲部。
6.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棒状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曲部设置成相对于棒状轴部拧成约45度的角度。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状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持部为平面大致呈梯形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状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持部为T字形。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状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持部为L字状。
10.如权利要求1、2、3、4、5、6、7、8或9所述的棒状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物为在步行时使用的手杖。
11.如权利要求1、2、3、4、5、6、7、8或9所述的棒状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物为伞。
全文摘要
该手杖10如下构成:具有棒状轴部14和在棒状轴部14的端部设置的把持部15,当把手杖10沿长度方向卧置于地面或底板11上时,在把持部15上形成离开所述所定面的部件17,同时,棒状轴部14的前端部16与所定面11接触,在将所述把持部15朝向地面或底板11压下时,所述把持部15形成支点,所述棒状轴部14的前端部16一侧离开所述地面或底板11而翘起。
文档编号A45B9/00GK1220587SQ97195153
公开日1999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7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7日
发明者长谷部光昭 申请人:长谷部光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