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金属硬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1405阅读:8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金属硬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双金属硬币或纪念币(章)的新结构。
双金属硬币,双金属纪念章(币),奖章等是用不同材质的两部分金属经压印嵌合而制成的。国外从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双金属币,我国是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研究的,在金、银纪念币和黄、白铜流通币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和工艺试验。现有的双金属币都是采用两种不同厚度的金属带材,分别冲裁出外环和内芯,再将两者结合压制成一体。为了使两部结合牢固,典型的结构是在内芯的园柱面上制出隆脊,在外环的内园柱面上制出凹槽,并使冲制内芯的金属带材较厚,这样在压印时,内芯的多余金属会顺利地流入外环的凹槽中,使两部分结合牢固。但是这类结构和加工工艺最大的问题是浪费材料,尤其是制作外环的金属带材,冲制外环后落下的芯料只能当作几何废料处理,所以材料利用率只有40.55%,两种金属的综合利用率也只有52%左右;另外工艺也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金属硬币的新结构,它节约材料,两部分的结合力大,而且可以增加双金属币的品种。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外环和内芯,特征是外环与内芯等厚,在内芯园柱面中部制有一周凹槽,外环的内因柱面处的金属嵌在该凹槽中,内芯与外环的结合缝处,即内芯上下两面的外园周上制有过渡平台。外环的外园周上下方均制有凸缘,外园柱上制有高密度、低齿深、且齿心角与柱面心角不相等的间断丝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外环和内芯在压印前就是等厚的,因此它们可以采用套裁的方式冲制,即一种硬币冲制外环落下的芯料即可做为另一种硬币内芯的坯饼,大大节约了原材料;将两种金属套裁冲制出的两种外环和两种内芯互相交错配套,可以制出两种双金属币,增加了品种;由于在内芯园柱面上设有一周凹槽,园周上设有过渡平台,使压印中外环金属可以顺利嵌入内芯的凹槽中,结合力高于现有技术60%,而且由于外环的内园柱面上不需加工,因而工艺简便,成本低廉。
本实用新型的细节通过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
图1中外环结构图图3是
图1中内芯结构图根据附
图1-3本实用新型包括外环1,它的外园周上下面均制有凸缘2。在外园柱面上还制有高密度低齿深的丝齿7,该丝齿7是间断的,即一段制有丝齿,一段为圆柱面,且丝齿的齿心角α大于柱面心角β。内芯3的园柱面中部制有一圈凹槽5,在上下平面的园周边缘有凸缘4。外环和内芯3经过退火、表面处理和滚边加工后再经压花机压印嵌合成一体,此时在两部分结合面上外环1的金属嵌入内芯3的凹槽5中,使两者结合牢固。在成品上,两部分的结合缝隙处留有过渡平台6,它是在内芯3的凸缘4的基础上经压印形成的,它的存在,使压印过程中容纳了内芯3的部分金属,保证了结合面上凹槽的变形量减小,芯环之间的间隙减小,而结合力增大。
本实用新型经试验证明它较现有技术节约原材料25%以上,外环和内芯的结合力比同类产品也高出60%左右。
权利要求1.一种双金属硬币,它包括外环和内芯,其特征是外环与内芯等厚,在内芯园柱面中部制有一周凹槽,外环内园柱面处的金属嵌入在该凹槽中,内芯与外环的结合缝处,即内芯上下两面的外园周上制有过渡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金属硬币,其特征是外环的外园周上下方均制有凸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金属硬币,其特征是外园柱上制有高密度、低齿深、且齿心角与柱面心角不相等的间断丝齿。
专利摘要一种双金属硬币,它包括外环和内芯,要点是外环与内芯等厚,在内芯圆柱面中部制有一周凹槽,外环内圆柱面处的金属嵌入在该凹槽中,内芯上下两面圆周处制有过渡平台。本双金属币生产中芯、环可以套裁,节约原材料25%,而且增加了双金属币的品种,由于内芯上有凹槽及过渡平台,压印中外环金属可以顺利嵌入凹槽中,芯环结合力高于现有技术60%,而且外环的内圆柱面不需加工,工艺简便,成本降低。
文档编号A44C21/00GK2362337SQ9922335
公开日2000年2月9日 申请日期1999年4月6日 优先权日1999年4月6日
发明者王生龙, 宁应成, 董江, 李学飞, 孙凤全, 林兰英, 任军传, 赵丕信, 吴伟, 王福德, 晏景奎, 刘宪轻, 杨明志, 阚博文 申请人:沈阳造币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